1、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66-70) 66、空山鸟语 67、 哭泣的圆明园 68、乐器的性格 69、冷藏的凤凰 70、历史的暗角 空山鸟语 郭枫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 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
2、,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朝来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红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
3、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争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阻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吧?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
4、想,山雀们,什么都不想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
5、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澜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了吗?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还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注郭枫,原名郭少鸣,出生于徐州,台湾著名诗人
6、和散文家。 14.第段,作者从“朝来的阳光”写到“过午之后”,从不知名的鸟儿写到山雀,再写到鹧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5.第段,作者发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这一感慨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16.作者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6分) 17.作者在文末得到“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 14.(4分)从“朝来”的鸟儿乱鸣,到“过午之后”的鸟儿静默,以时间为序,使文章思路清晰。由听山中鸟儿“最美的语言”的愉悦,到听山雀
7、的感慨,到听鹧鸪鸣声引起思乡之情,由浅入深地展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每1点得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分析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15.(6分)(1)在人世中,人们往往制造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桎梏束缚了自身;对无拘束自由生活的向往。(3分。答到两点得3分,答到一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2)作者厌弃人为的桎梏;曲折地表达了寄身海角孤岛、遥望故乡的悒郁之情。(答到第一点得1分,第二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16.(6分)鸟儿的鸣声清脆、缠绵、嘹亮;它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是自由、欢乐、天真的欢唱;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答到4点给满分,答对3点得4分,
8、答对2点得3分,答对1点得1分;所答意思相近即可。) 17.(6分)参考:在孤岛的作者寄情于鸟,吐露自己追求自由欢乐的心声;希望像鸟儿一样回到那片“深山广林”,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每点3分,其中答到“追求自由欢乐”“回归故乡”这一关键意思的即可各得2分)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
9、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
10、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
11、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
12、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8.为什么作者“仍感到来自心底的震撼”?(4分) 19.文中第段与第段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3、) 20.文章在提到作者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21.下面对本文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文化散文,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巧妙地将十年前与十年后对圆明园的观察和思考连接起来;表达手法也灵活多样,以记叙和描写为主。 B.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的欢笑嬉闹的场面,目的是为了与哭泣的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十年前与十年后两次参观圆明园的经历也形成了一种对比,两处对比引人深思。 C.作者先前同意留下圆明园废墟,为的是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开始怀疑留下废墟的必要性。 D.文题中的“哭泣”,既形象说明了过去历史带
14、给圆明园的疼痛与耻辱,也暗示出为现实中的人们忘记历史而感到悲哀。 E.本文旨在说明随时间的流逝,人们已渐渐淡忘了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象征着的奇耻大辱,作者以自己去圆明园的经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个民族的疼痛、屈辱与自尊。参考答案 18.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酷的历史。 如今真实地面对它时所感受到的圆明园的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4分) 19.第段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段环境描写烘托了游人欢乐的场面,反衬作者悲痛的心情。(4分) 20.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园明圆残酷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2分) 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
15、愤怒与悲哀。(4分) 21.AC(4分) 乐器的性格 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是人的嗓子,有的人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嗓子却只能唱低音。什么样的嗓子唱什么样的歌是不能乱来的,这也有一种看不到的规律在里边,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唱出来的就会是噪音而难以入耳。很悲剧性的乐器,所以瞎子阿炳才会用它来演奏内心的凄苦。想象一下他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在江南细细的 中国乐器的性格大多都是悲剧性的,比如二胡,就是一种雨里慢慢走动,又是细细长长的巷子,巷子里的石板路面一块一块都给雨水打得一片湿亮这应该是晚上,二胡着了雨的湿气就更没了悲剧性之外的那一点点亮丽。 马头琴更是这样,而且往往是拉马头琴的人还在那里调
16、着琴弦,那悲剧的味道就出来了。它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草原的晚上是一无遮拦的空旷,你站到蒙古包的外边去,天和地都是平面的,没有树也没有山,什么都没有,忽然,马头琴就那么浑厚地响起来了,拉的是什么?是嘎达梅林。那样哀怨,那样悲伤,那远方飞来的小鸿雁真是令人柔肠百转。听马头琴演奏这支曲子的时候你最好要喝一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点也不醉。这时候你也许会被马头琴感动得流泪那是一种极好的体验。马头琴也能演奏节奏快的曲子,比如骏马奔腾保边疆,节奏是很快的,配着敲打得一如疾风暴雨的木鱼,让人从心里怜念那骏马们踏来踏去的草场,如果是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想那草场一定是一塌糊涂的。演奏这种节奏快速的曲子
17、不是马头琴的本色,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二胡和马头琴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亮丽在里边。马头琴即使演奏那些调侃一些的曲子,仍不失本色,如蒙古民歌喇嘛哥哥,这支曲子有很明显很强烈的挑逗性,但一演奏起来,还是脱不掉悲剧的味道。 箫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需要更大的耐心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马远的山水,再好,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枝两枝地吝啬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象和它进行一种合作。箫的性格其实也是悲剧性的,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箫和笛大不一样,笛是亮丽,“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一声笛是何等的亮丽;也是这一声笛
18、,月色才显得更加皎洁,诗的意境才不至于太凄清。笛是乡村的,箫却是书生化了的。你看牧童会在牛背上吹着一曲欢乐的曲子,乐哉悠哉,是何等的悠闲,可你无论如何也难想象出牛背上牧童会吹一支洞箫。 理解音乐永远是个性化的,上百上千的人在一起听音乐,真不知道人们在那里各自听出些什么?乐器是有性格的,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什么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纵着。它的性格就出来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往往是,到了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 (节选自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有删改) 14.分析第段中画线的描写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15.为什么说马头琴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请结合第段作具体分析。(6分) 16.在
19、第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箫的性格的?(6分) 17.读第段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为什么说乐器“什么也不是”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4分) (2)为什么说“到了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2分)参考答案 14.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衬托出阿炳内心的凄苦,形象表现了二胡悲剧性的性格特点。(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1分。衬托出阿炳内心的凄苦,1分。表现了二胡悲剧性的性格特点,2分。共4分) 15.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无论演奏什么样的曲子,都脱不了悲剧的味道。演奏哀怨、悲伤的曲子如嘎达梅林,让人柔肠百转,感动得流泪;演奏节奏明快的曲子
20、如骏马奔腾保边疆,也让人感觉低沉和苍凉;演奏调侃性的曲子如喇嘛哥哥,也脱不了悲剧的味道。(答出“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无论演奏什么样的曲子,都脱不了悲剧的味道”3分;具体分析3分,一点1分。共6分) 16.(1)通过和马远的山水画类比,突出箫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这一特点,说明箫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需要想象的合作。 (2)通过和笛子的比较,说明箫不适宜演奏节奏鲜明悠闲的曲调,突出箫的凄清和含蓄的特点。(一点3分,共6分) 17.(1)乐器在没有演奏音乐时,不能表现任何感情和性格,所以说他“什么也不是”;而一旦演奏,就传达出各种
21、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所以说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了。(4分) (2)乐器演奏的乐曲以其特有的性格表达出来的感情感染和影响了听众。(2分)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 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 不能忘记那古老而沉静的黄丝桥古城。它雄踞于湘黔边陲1500多年了岁月悠悠,它依然默默地俯视着原野的沧桑。大地在速变着,它却是永恒的存在。 不能忘记那起伏百里苍原、呼啸苍天的“南方长城”,那是数百年前官民相抗、汉苗对峙的悲剧见证。从古时的“夜郎”国到近百年的烽烟四起,述说着这里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 不能忘记那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
22、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中轻轻流过,无数的吊脚按悬于沱江芮岸,一根根水拄撑起一幢幢小搂,撑起了两个可爱的民族。这迷人的吊脚楼上,岂止有飞檐翘角,有三面四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木雕图案,有两个民族喜爱的牡丹和喜爱的鹊,更有令世人惊羡的一群“宋祖英”,她们不但人靓,而且歌也甜。每当日落黄昏,从吊脚楼里走出来的一群一群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她们近着轻盈的步子,手上挽看一篮衣服到河边洗衣,走着高高的木桥,那桥脚长长的伸入江上,两条原木组成的“桥枫”上,姑娘们飘然而过;在那颇有沱江特色的石墩桥跳着独特的舞蹈。 我更不能忘记在这深山和清江上,出了两个民族的出类拔萃的男人。沈从文曾对凤凰古城作过这样的描述:“落日黄昏时
23、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年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样的大山养育了一批血性男人,鸦片战争时期在定海保卫战中身受十余处创伤,仍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郑国鸿老将军,便是沱江岸边一座不朽的青山。凤凰的男人是山;凤凰的男人也是水。凤凰出了国民政府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出了中国著名的画家黄永玉,还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家沈从文。 我始识风凰,可以说是从读沈从文开始的。沈从史曾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人生命的任何离奇的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
24、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说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即使是他的文学成就已经举世瞩目,但由于种种不公正的原因,社会把从文先生“冷藏”起来了,“冷藏”达30多年之久,没有出版他的任何书,没有报道他的任何活动,彷佛他在这个世界土永远消失了。这时,被“冷藏”者常常悲愤欲绝,或大又凛然,做出绝世之举。从文先生不然,他在这个领域似乎消失了,然而,他又在别的领域如研究中国服装史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家。他是大家,但又以水那样平凡的心态入世出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座高高的山。从文先生始终白视为平凡的水,以涓涓入世,在丛林中,在山在山石间本来就不喧嚣,因此在社会有意“冷藏”
25、他的时候,他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 他被“冷藏”起来,并不等于弃世。他依然带着热切的希望,冀望着我们民族从病态走出来,从刀光剑影中走出一个刚强的民族。他对社会并不麻木,他在一个传奇的故事中又说:“一个伟大艺术家或思想家的手和心,即比现实政治家更深刻并无偏见和成见的接触世界,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有时若与某种随时变动的思潮要求,表面或相异,或游离,都很自然。它的伟大的存在,即于政治、宗教以外,极有可能更易形成一种人类思想感情进步意义和相对永久性。” 这也许是他心态平和如水的哲学根据。从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会化力冰,一块晶莹透亮的冰,坦坦荡荡知光照人间。 被“冷藏”的人,一旦“开封”便会出现
26、一股热。不过,自视为水的从文生,对于这种热,依然是一种平常心态,一种水的包容和随和的心态。它是从沱江流出来,到沅水,到中国乃至世界,他却始终怀恋着那涓涓而来的沱江。 啊,沱江,我读了你有20多年了。20多年后我才有幸触摸着你,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天土看样子要下雪,却还没有下起雷来,天空似乎又要“冷藏”着凤凰,“冷藏”着沱江。我们走过那高脚的木桥到了彼岸,又从独特的石墩桥走回此岸。坐上一只长长的木船,随水飘然而去,看那独特的吊脚搂,看巍峨的城楼,看虹桥以及与之相连的南华山,希冀看这凤凰古城的一切。然而,我更深深地怀恋看清清的沱江,清得象一面镜子,一面能鉴古令的历史明镜。 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
27、倒影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影在这清清的沱江里。可是,沱江依然那么清澈,明丽,一点也不混浊。即使与从文先生一起被“冷藏”着,沱江依然是平静的。它以水的特盾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却震撼着我的心弦,久久地,久久地。 (选白南方日报) 14.结合全文,解释题目中“冷藏”的含义?(4分) 15.联系第至自然段,说说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16.沈从文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全文,加以概括说明。(6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文章先从凤凰古城写起,进而写到凤凰城的人,目的是什么? 文章最后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义?参考答案 1
28、4.因为沈从文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受到冷落;凤凰古城曾因社会动荡而“与世隔绝”,不被人知。(4分) 15.黄丝桥古城,雄居150)多年,依然永恒地存在。“南方长城”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而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凤凰山和沱江水孕育了令世人惊羡的英雄名人。(4分) 16.自视平凡,以平常之心出世人世。不弃世,对民族充满信心和希望。包容随和。(6分) 17.表达了作者对一方水土的爱和对凤凰人的敬佩之情。(4分) 这些句子的描写,既象征了沈从文的性格,又揭示了沈从文等杰出人物产生的深厚的背景。 历史的暗角(节选) 余秋雨 冯道原在唐闵帝手下做宰相,公元九三四年李从珂攻打唐闵帝,冯道立即出面恳请李从珂称帝,
29、别人说唐闵帝明明还在,你这个做宰相的怎么好请叛敌称帝?冯道说:我只看胜败,“事当务实”。果然不出冯道所料,李从珂终于称帝,成了唐末帝,便请冯出任司空,专管祭祀时扫地的事,别人怕他恼怒,没想到他兴高采烈地说:只要有官名,扫地也行。 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要派人到辽国去拜谢“父皇帝”,派什么人呢?石敬瑭想到了冯道,冯道作为走狗的走狗,把事情办妥了。 辽国灭晋之后,冯道又诚惶诚恐地去拜谒辽主耶律德光,辽主略知他的历史,调侃地问:“你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东西呢?”冯道答到:“我是一个无才无德的痴顽老东西。”辽主喜欢他如此自辱,给了他一个太傅的官职。 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
30、,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 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象一个人。与冯道、杜周、费无忌等人相比,许多忠臣义士就显得非常痛苦了。忠臣义士平日也会长时间地卑躬屈膝,但到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会突然慷慨陈词、拼命死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适应反应”,证明他们还保留着自身感知系统和最终的人格结构。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
31、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至于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那还是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他们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这便是极不自由的封建专制所哺育出来的“自由人”。 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我所说的这些群落不是指穷人,劳苦大众是被物质约束和自然约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一群,不能不循规蹈矩,并无自由可言,他们往往坚守贫穷,贫穷不等于高尚却也不直接通向邪恶;我甚至不是指强盗,强盗固然邪恶却也有
32、自己的道义规范,否则无以合伙成事,无以长久立足,何况他们时时以生命做为行为的代价,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我当然也不是指娼妓,娼妓付出的代价虽然不是生命却也是够具体够痛切的,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方面,她们都要比官场小人贞洁。 与冯道、杜周、费无忌这些官场小人呼应得起来并能产生深刻对位的,是社会下层的那样一些低劣群落:恶奴、乞丐、流氓、文痞。 除了他们,官场小人再也找不到其它更贴心的社会心理基础了。而恶奴、乞丐、流氓、文痞一旦窥知堂堂朝廷要员也与自己一般行事处世,也便获得了巨大的鼓舞,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资格自称“朝中有人”的皇亲国戚。 这种遥相对应,产生了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就象
33、电磁的两极之间所形成的磁场,一种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强劲地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上有朝廷楷模,下有社会根基,那就滋生蔓延吧,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呢?人们后来处处遇到的小人,大多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职业性的恶奴、乞丐、流氓、文痞,而是中间地带非职业意义上的存在,人数多,范围广,渗透力强,几乎无所不在。上层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而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 16.作者在文中谈及封建王朝对忠臣义士的态度时说“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为什么这种表扬是“微小”的补充?(3分)作者又说:这种
34、“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这里“呼应”的意思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参考:对封建王朝来说,小人更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才是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而忠臣义士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道义上的补充。(应抓住两类人差异进行解释,突出忠臣义士) (2):抓住第七节的“深刻对位”或者第八节的“找到”“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巨大鼓舞”作答。 17.请借助文章第五节的信息,为文中的“自由人”下定义。(4分) 答:“自由人”就是借助第五节信息(主要在此节末尾),意思虽对不具备下定义基本格式的答案扣一分 18.“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
35、解。(5分) 答: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在实际生活中,官场小人可厌可憎,低劣群落如恶奴、乞丐、流氓、文痞等人们亦是避之唯恐不及,由这两极对应而滋生蔓延的“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则更是传统社会留下的无法消除的灾难。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CD) A.忠臣义士虽彰显于后世,但活在世上似乎总不得志,而小人行径虽历来为人不齿,但小人横行官场似乎并不是一朝一日的偶然现象,作者以理性的分析独到的眼光探究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B.本文以冯道等人为例,提出了官场小人与低劣群落遥相对应而产生的社会恶果“难以阻遏”的看法,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C.作者举“下层社会的群落”与“官场小人”作比时,先提到了三个群落,在作者看来,这三个群落固然可憎,但官场小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们。(末两句有误) D.本文意境深邃,融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忧患意识及灵心慧悟于一文,其任务不仅是探求真理,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有误) E.本文虽是学者散文,但作者倾向于使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文化意味与道德概念,把深奥之伦理、繁复之考据转化为生动之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