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文科)出题人 : 郑海坤 审题人:张莹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
2、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 文化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 A彩绘陶器 B青铜器具 C铁制农具 D青瓷白瓷220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曾一度兴起过黄帝部落来自古巴比伦之说。从20年代起, 在坚持中国人种本土说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中国西北说和河南说等6种重要观点。从 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将考古学文化与黄帝部落文化对应,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仰韶文 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中国原始社会文化与黄帝部落
3、有关系。据此可知: A黄帝部落发祥地的确证必须要有考古学的支持 B黄帝为传说人物因此其部落也就不可能存在 C对黄帝部落发祥地的诸种论断仍需持较谨慎的态度 D考证古巴比伦与黄帝部落的关联是此项研究的关键3据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记载:家猪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重要动产之一。中期墓葬中 以猪为随葬品的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中以猪为随葬品的约占四分之一。这种情况 说明了: A大汶口文化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文化代表 B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种植业转化 C随着经济发展,家猪不再是大汶口居民的主要牲畜 D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渐改变了以财产殉葬的风俗4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学者董恩林指出:周
4、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 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 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 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 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 D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5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出现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 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族不断扩大种族认同观念增强 B 国家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冲突剧烈
5、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唯一纽带6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铁制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的个体性质得 到加强,农民大量开垦土地,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牛耕已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出现了田庄经济7正因有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去秦国担任官职;也正因有了商鞅去秦国担任 官职,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 深远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 B实行县制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实行什伍连坐法8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 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 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9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实行分权,集思广益 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 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 D日理万机,勤于政事10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 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 是指郡县制: A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重要标志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
7、制度最终形成11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 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 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之事迹“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表明他认为秦朝 灭亡的原因是: A废除分封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 C统治者的暴政 D秦末农民起义13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
8、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加强中央集权 B形成州郡县地方三级行政区划C消除地方察举制弊端 D基本解决诸侯国对中央威胁14汉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暴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立即批准。据此可知,汉武帝意在:A打击诸侯王的实力 B调整地方制度C缓解皇族间矛盾 D扩大封国数量15西汉立国时的行政区划为郡(国)县两级,汉武帝设立的“州”原本是监察区。随着历史发展,“州”,从监察区变成新一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 这种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适应经
9、济南移 C旨在强化中央集权 D君主专制强化16史书记载东汉樊宏“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又池鱼牧畜, 作器物,先种梓、漆,积以岁月,皆得其用。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 A豪强地主控制地方政治经济 B田庄经济发展迅速造成土地兼并 C田庄经济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豪强地主剥削人民加剧阶级矛盾17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A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皇权与相权实现合理制衡 D魏晋时期政治得到发展18据史
10、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蓄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江南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先进生产技术传播19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南下征伐,练兵强军 B推进汉化政策,实行均田 C控制黄河流域,巩固统治 D便于学习汉族,文化改造20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
11、,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21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 确的选项是: 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 B C D22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
12、,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首创殿试,完善科举 崇文抑武,大兴文治 A B C D23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祗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与和亲。”材料表明唐朝:A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B民族政策影响深远 C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来往 D实行怀柔四方民族政策24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至朔方、陇右、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史,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
13、此为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该变化最终引发了:A贞观之治 B安史之乱C武周之治 D“开元盛世”25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是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候也可以任宰相。这一系到变化反映出: A贵族爵制已被废除 B选官权集中于中央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D官员任用不看出身26唐初,六部的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尚书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会食,下午回本部处置部务。尚书省的仆,尚、丞,郎也都有机会对国家大政发表意见或根据诏敕所确定的大计方针制定具体施政方案。由此可见唐初尚书省: A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关系 B注重行政事务的实效性
14、C能够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27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 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28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29魏晋南北朝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三石窟河甘肃敦煌莫高 窟等石窟。
15、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C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30 韩愈认为,佛道教人超凡脱俗,使人心没有国家、没有君主、没有父亲。他主张拆 毁寺观,僧道还俗,烧毁佛道典籍,勿使传习。这一认识: A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B离散了三教之间的关系 C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现状 D导致佛道思想走向衰落第卷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 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
16、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 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表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材料四: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 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 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
17、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 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6分)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于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
18、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摇悉省。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的内容。(6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两税法的历史影响。(6分)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文科)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ACAAACABBC11121314151617181920CCAACCADCA21222324252627282930AADBCBCDBC二、非选择题 31
19、(1)西汉:察举制。(2分)魏晋:九品中正制。(2分)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2分)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2分)(任答一点均可给分)(2)积极: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任答3点6分)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分)(3)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每点2分,任答3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32(1)逃户流民增加,户籍被破坏;(2分)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2分)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2分)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2分)(2)每户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按亩缴纳地税(2分)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2分)一年份夏秋两季纳税(2分)(3)积极方面: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分)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分) 消极影响:由于皇帝私欲、官吏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