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规范练九文言文整体阅读(二)专题规范练第23页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
2、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
3、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注: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选:量才授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性又廉恕廉:清廉B.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行:品行C.以母忧不拜忧:担心D.嘉隽守正不挠挠:屈服答案:C解析:C项,忧:父母去世
4、服丧。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财物无所取B.其雅志如此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斧斤以时入山林D.家人曾卖物与人有志与力答案:A解析:A项,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B项,代词,他的,作定语/两个“其”连用,连词,表选择;C项,介词,因为/介词,按;D项,介词,给/连词,和。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B.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C.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
5、得出界D.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答案:C解析:关键是理解“秩”(任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寇隽行孝,他的父亲去世时间很久了,他还是要按时节依次祭拜,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一样,有事情还要经常禀报。B.寇隽不重财利,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知道后,想方设法寻找到买主,归还给他,这就是他平时的意愿。C.寇隽担任主簿时,灵太后花费巨资,通过削减官吏俸禄来建造永宁佛寺,寇隽管理此事不敢欺瞒,寺庙建成后,受到太后嘉奖。D.梁朝派遣他的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曹琰之经常侵扰边境,寇隽派长史杜休道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
6、了曹琰之。答案:C解析:“寇隽管理此事不敢欺瞒”错,应该是“建造费用虽然极多,由于寇隽掌管得严,下面主事的官吏无法欺瞒”。5.(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参考答案:寇隽就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奖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用礼让勉励他们,几年之中,风俗顿时为之一变。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参考答案:梁人得知他受到众人的衷心拥戴,不敢靠近梁州。(2)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体现寇隽“守正”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参考答案: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遂以地还史底。参考译文:寇隽字祖俊,
7、是上谷昌平人。祖父寇赞,曾做魏南雍州刺史。父亲寇臻,担任过安远将军、郢州刺史。寇隽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有见识和度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兄长寇祖训、寇祖礼和寇隽,都有志向,有德行。寇隽一家友好和睦,和祖辈人住在一起。虽然他的父亲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还是在父亲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内,齐备地陈设帷帐、倚几和手杖,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好事坏事,一定要先对着灵位禀报,离家远行往返,也像这样一样。性情又清廉仁爱,不将财利放在心上。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在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说道:“不好的树木下的阴凉,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喝。获得钱财却丧失德行,我是不愿这样
8、做的。”于是寻找到买主,将绢归还给他。他美好志向就是如此。因为朝廷量才选用人才寇隽成为魏孝文帝挽郎,任命为奉朝请。大乘贼反叛,燕赵动乱不安,寇隽参与监督军事东讨,因为立了功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升任尚书左民郎中。因为母亲去世没有赴任。正光三年,授予轻车将军,调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很快升任主簿。当时灵太后摄政,减去官吏俸禄的十分之一,建造永宁佛寺,命令寇隽掌管此事。建造费用极多,下级主事的官吏无法欺瞒。寺庙建成后,十分壮丽。灵太后表彰了寇隽,任命他为左军将军。永安初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打田产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因为杨椿是权贵,全都说杨椿有理,要将田地给杨椿。寇隽说:“史底是贫困不堪的
9、百姓,杨公还要强行夺他的土地。如果要损不足以给有余,让我也随声附和,我不敢听命。”于是将土地还给史底。孝庄帝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嘉奖寇隽坚守正道不屈服,随即委任他为司马,赐给他一百匹帛。那些投靠杨椿的人,都受到了谴责。永安二年,出京城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当地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寇隽就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奖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用礼让勉励他们,几年之中,风俗顿时为之一变。梁朝派遣他的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日夜抢建魏兴城墙。曹琰之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怕他。寇隽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军队攻克魏兴城,并捉拿住了曹琰之。曹琰之是梁大将军景宗最小的弟弟。从此梁朝人害怕了。适逢魏朝发生了很多事,梁州又很偏远
10、,梁朝人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目的是攻取梁州。寇隽安抚激励将士,大家人人都愿舍命效力。梁人得知他受到众人的衷心拥戴,不敢靠近梁州。寇隽任州刺史简朴清苦,不置办家业。任职期满,他儿子等人都步行回去。州吏百姓给寇隽送行,一路留恋不舍,经过多时才走出州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
11、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
12、,以书徧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梦登罢官,窭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注:悃愊(knb):至诚。窭(j):,贫穷。醵(j):凑钱,集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除:废除,罢免B.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比:等到C.安有子女白事父母白:陈说D.与父老商搉利病病:弊病,缺
13、点、毛病答案:A解析:A项,除:授予官职,任命官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介词,因为/介词,按,按照;B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并与“也”合起来表判断;D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被。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B.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C.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D.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答
14、案:C解析: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体现了巡抚对他的赏识和关爱,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B.李梦登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这体现了他廉正、亲民的特点。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清廉、爱民。D.李梦登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
15、免职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说是“卒用公式劾免”,其实不愿也不会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答案:A解析:A项,巡抚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场老手,虽然表面上夸奖了李梦登,言外之意却是训诫他不要书呆子气,要懂得官场“规矩”。巡抚的“哂之”是冷笑、嘲笑,笑他迂执、不懂世故。说李梦登“自负、不领情”也不恰当,他清廉、正直、不理会官场规则。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参考答案: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如果不愿这样做的话,那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参考答案
16、:可是他自己不明白被罢官的原因,一一写信给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同僚。(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梦登“清正廉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参考答案: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参考译文:李梦登是福建人。乾隆庚寅年被任命为孝丰知县,他不带家眷,只和三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茫然若失的到孝丰县赴任。首先去拜访浙江巡抚,门卫索要钱财,他没有理睬,门卫于是拿着他的名帖不让他进去。李梦登于是拿张胡床往衙门前一坐,整天不走,说:“我是因为公事禀见巡抚大人,又不是私下里请托拜谒。我等巡抚大人出来时,在他的轿子前面禀告公务,要你们这些门卫干什么呢?”门卫只得勉强替他通报了。巡抚看到他这
17、情况,告诫他说:“你至诚而又朴实,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李梦登走上前去,说:“卑职每年的薪俸,不过30两银子,养不起幕客。不过与我同来的人,几个都是秀才、举人出身,都好读书信奉古人,早早晚晚地与他们商议、请教,应该还值得依靠。”巡抚冷冷一笑。没多久,终于因为他办公不合官场程式,被弹劾罢免了,任职才三个月。李梦登做官,外出不设仪仗侍卫,衙门不设门卫,有打官司的人,可直入县衙大厅找他。李梦登便立即替当事人剖析事情的利与害,劝他们息讼止争,诉讼双方都能愉快地和解。等到出了县衙,始终见不到一个衙役。衙役有
18、人请求分派事情,他就说:“哪里有子女向父母陈说事情,却要衙役(像对待犯人一般)去拷问检查他们的?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如果不愿这样做的话,那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县衙没有公务的时候,他就常常独自行走于田间地头,与父老商谈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则拉着手与之谈文章、谈学问,从早到晚,不知疲倦。李梦登罢官的时候,接替的新任知县来到衙门,他把大印交接完毕,就深深的作了一揖离开了。问及县衙库房存储粮款公物,仍贴着前任知县的封条。查考诉讼案卷、文书档案,他说:“各自都有主管的人。”问及诉讼情况,他回答说:“都经过劝解平息了。”可是他自己不明白被
19、罢官的原因,一一写信给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同僚。说:“我担任知县仅三个月,未曾得罪百姓,有公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做好的,可是竟然遭到免职,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李梦登罢官后,非常穷苦,穷得连家都回不去了,百姓争相接济他。小商小贩一清早就纷纷把没卖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门外,等到他开门,拿来做饭食,也不问哪来的。可是这样闲居了满一年,未曾出现过非常匮乏的情况。最后,孝丰县人民集资为他办理回家的事,并且制作了一把青色的伞赠给他,上面题名的人达上万人,让他荣耀地踏上归途。曾经受到过李梦登恩惠的几个人,他们挑着担子,一直把李梦登送到了家中。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
20、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暗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
21、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一,有删节)注: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
22、,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本初,袁绍字本初。西伯,即周文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辟为丞相掾属辟:征召B.而圣贤引以自匡匡:纠正C.不当冀州之卒当:充当D.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隳:毁坏答案:C解析:C项,当:比得上,相抵,相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必以近察远然本初以亡B.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皆传于世C.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此重得也D.而孙权负险于吴归而修德答案:B解析:B项,在,介词;A项,凭借,介词/通“已”,已经,副词;C项,表陈述,助词/表判断,助词;D项,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3.
2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B.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C.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D.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答案: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廙认为自古以来成功者都善于听取意见,因此他愿意向韦弦学习,向太祖进谏。B.刘廙指出燕国大将乐毅能战胜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征服弱小的即墨在于合理的谋划。C.刘廙强调与当年的袁绍相比,虽孙权据天险,而刘备拥巴蜀,但
24、并不比袁更强大。D.刘廙的进谏被太祖接纳,太祖还认为与刘廙是君臣相知,自己必能成就文治武功。答案:A解析:A项,“韦弦”并非人,而是指“韦”(熟牛皮)与“弦”(弓弦)两物,作者以此自比,希望自己的上疏能对太祖起到提醒、警示作用。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参考答案:圣人不会因为(自己)聪明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会因为某人不好而摒弃(那个人的)观点。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参考答案: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
25、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注意啊。(2)对于太祖“欲亲征蜀”,刘廙的态度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廙“善于说理”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对于太祖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廙的态度是反对的。事例一:刘廙以韦弦自比,希望太祖能接受自己的意见。事例二:刘廙举出乐毅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攻下小小的即墨城的事例,用古代的事实提醒太祖要“自为计”。事例三:刘廙分析了过去的袁绍与现在孙权、刘备的不同,通过形势对比警示太祖。事例四:刘廙举出周文王伐崇的事例,含蓄地引导太祖向周文王学习先修德,然后再使敌人归附。解析:答题模式:态度+举事例+简要分析。参考译文:刘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人。归顺了太祖。太祖征召
26、他担任了丞相属官。太祖在长安,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廙上奏章说:“圣人不会因为自己聪明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会因为某人不好而摒弃(那个人的)观点。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代的功绩的人,一定能够凭借眼前的事物知晓远处的事物,比独断专行的人智虑周全,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耻辱,也愿意广泛地在一般人中间尽量采纳意见。况且柔软的熟牛皮和紧绷的弓弦虽然不是能够说话的东西,但圣德贤明的人佩戴它们来纠正自己的行为。我虽然才智浅薄糊涂愚昧,但愿意将自己与韦弦相比。过去乐毅能够凭借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够快速攻下被围困的即墨城,原因是那些替自己谋划的人即使弱小但也会很坚固,那些总想着突破的即使很强大也一定
27、会失败。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多年了,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强大的对手没有不臣服的。如今您凭拥全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的威势,但孙权(依然)在吴地凭仗天险(而独立),刘备在蜀国也不愿意归顺。那些居于偏远边疆之地的人,比不上冀州的士卒,孙权、刘备之流,也比不上(当年)袁绍的基业,但是袁绍已经灭亡了,而孙、刘两个匪类却还没能打败他们,这不是因为(我们)现今糊涂了弱小了而过去聪明又勇武。这是能为自己谋划的与想不断自我扩张的区别呀。所以周文王讨伐崇,三次兴兵都没有成功,退回国内修养善德,这样之后才使得(崇)臣服了。秦国是诸侯国,他征伐的国家一定使之归服,等到拥有了天下。面向东方成就帝业,但是平民百姓振臂一呼的
28、起义而国家就毁掉了。这是因为他将力量都用在对外消灭敌人,而在国内却不体恤百姓。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注意啊。天下有大得,也有大失:因应形势能够得到的,那我们就尽心尽力去争取,这就是大得;因应形势是不可能够得到的,而我们还费尽心力去争取,那就是大失了。现在的策略,不如估量各险要之处,选择军事要地来守卫,挑选精锐的装备和士兵,跟随一方将领每年更替驻守。而您安稳地留在高大的房屋里,专注而深入地思考治理国家的问题,大力推广农业,办事遵从节俭的原则,(如此)整治十年,那么国家就富裕了百姓就
29、安定了。”太祖于是批复刘廙道:“不只是君主应该了解臣下,臣下也应当了解君主。现在要能使我奉行文王的德行的,恐怕(除了他)没有其他人了。”刘廙写的文章有几十篇,还与丁仪一起研究刑法和礼仪,都在后世流传。文帝登上王位后,刘廙担任侍中一职,被赐予爵位关内侯。黄初二年去世。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柳宗元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
30、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罹兵戎,农去耒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有
31、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邪党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贬夔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注:德清君:柳镇的父亲。箦:竹席。1.对下列
32、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间行以求食间:从小道B.人罹兵戎罹:遭受C.而无以夺焉夺:夺取D.群冤获宥宥:赦免答案:C解析:C项,夺:改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诬陷正士,以校私仇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B.少文而悍哀有过而礼不逾C.居德清君之丧至则平反之D.表为晋州录事参军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答案:A解析:A项,两个“以”都作连词,表目的;B项,前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C项,前一个“之”,助词;后一个“之”,代词,这件事;D项,前一个“为”,动词,担任;后一个“为”,介词,替或给。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3、)A.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B.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C.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D.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答案: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镇因战乱带领家人逃难期间,有一次独自骑驴外出,希望讨得一些食物,路经山涧时遇到洪水,全身又脏又湿,但他并不因此而恼怒
34、。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后来又升任他为大理评事,但他议论事情确切直接,世人不能容纳他的意见。C.柳镇在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哀痛异常行为却不失礼节,为人所佩服,鉴于此,吏部命他脱下丧服去担任太常博士的职位。D.柳镇进入朝廷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公正执法,平反冤假错案,最终因他事遭人中伤,被贬官为夔州司马。答案:C解析:C项,“吏部命他脱下丧服去担任太常博士的职位”有误,其所对应的原文是“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服既除”是守丧期满的意思。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参考答案:战乱发生不久
35、,全族的人迁居到吴地,没有办法维持生计。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参考答案: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柳镇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人?参考答案:即使是战乱逃亡期间,柳镇也集合堂弟及子侄来为他们讲解春秋左氏易王氏,勤勉不倦怠。安史之乱后,柳镇认为政府应该按时令兴办太学,鼓励耕作,于是写了三老五更议的奏疏献给皇帝。参考译文:我去世父亲名字叫柳镇,字某。天宝末年,参加“经术”类考试高中。正好遇到安史之乱,就奉养着德清君夫妇,带着家里的藏书隐居到王屋山。抄小路行走去寻找食物,深藏行迹来研修学业。集合各位堂弟及子侄来讲解春秋左氏易王氏
36、,勤勉不倦怠,来忘掉国难的忧愁。德清君高兴地说:这就是所说的避世隐居而没有沉闷啊。战乱发生不久,全族的人迁居到吴地,没有办法维持生计。父亲就独自骑着驴不带僮仆出门,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曾经路过山涧,洪水突然爆发,水流冲进大沟中,他幸免于难。他披着湿衣服满身泥浆走路却没有生气的表情,看到的人都感到非常哀伤并且非常客气地对待他。不久认为皇上平定了安史之乱。发号施令,并且得到了太平。老百姓都遭受了战争的祸害,农民们都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按时令兴办太学,鼓励耕作,于是写了三老五更议的奏疏,斋戒沐浴后献给皇帝。然而他的思想最终没有被朝廷采纳。被授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尚父汾阳王(郭
37、子仪)居住在北方,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我父亲,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不久又升迁为大理评事。他认为行刑执法的人是军队里的骨干,斥候是边防的耳目,军队里不能没有这些人。写了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两篇文章,议论事情确切直接,世人不能容纳他的意见。汾阳王上奏章推荐他做晋州录事参军。晋州的太守原来担任过将军,缺少文化修养并且性格凶悍,非常喜欢杀戮,官吏没有人敢跟他争论,唯独先父敢于跟他以理相争。有无辜的人将被处死,先父常常用身体来挡住鞭打杖击,拒绝执行太守的命令。太守非常生气,将几案扔出去,将席子折断,却没有办法改变先父的做法。最终依靠持心正直而避免了耻辱,被调任长
38、安主簿。先父为德清君守丧,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士人都非常佩服他。守丧期满,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先父坚持说:“有老母亲和年幼的子女在吴地,我希望做宣城县令。”推辞了多次才获得批准,迁职担任宣城县令。四年后担任阌乡县令。考核官员时的成绩都是最好,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思念他,树立了石碑来颂扬他的功德。后来过了几年,进入朝廷担任殿中侍御史,恰逢宰相和御史台的人结党营私,诬陷正直的人来报私仇。有人击打登闻鼓来让皇上知道,皇上命令先父带领三司来审理这事,他到任后就为这事平反了。宰相不敢依仗威势来达成私欲,御史台的官员也不敢怀着私心去挑拨离间,很多蒙冤的人都获得了赦免,奸邪的人侧目而视,先父封好奏章秘密地献给皇上,回到朝廷向皇上复命,于是没有人再敢说什么。过了一年,终究用其他的事情来中伤先父,贬官做夔州司马。过了三年,奸邪的人被惩治,先父被授予侍御史的官职,皇帝的命令上说:“坚守正直之心,痛恨邪恶而不畏惧。”贞元九年,我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奏明情况,皇上说:“这是当年对抗奸臣窦参的人啊!我知道他不会为了儿子而图谋私利的。”这一年五月十七日先父去世,终年五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