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155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选择题 70 小题 56 分,非选择题 2 小题 44 分。1.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 备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2.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 张。这一学派是A.关注民生的儒家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C.主张节俭的墨家D.“无为而治”的道家3.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

2、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 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4.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別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 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5. 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3、” 由此可见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争鸣的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6.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7. 无论是朱熹的“义理之学”,还是陆九渊的“心学”,他们都跳出了汉唐注疏之学的藩篱,转而 以学术经世为旨归。这一转变A表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个性解放B继承发展了朴素辩证法思想C有利于积极进取时代精神的形成D借鉴了佛道禁欲主义的思想8. 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

4、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 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9. 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 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他A.注重道德实践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D.批判虚假说教10.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 得出下列四个结论,观点正确的

5、是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A.B. C. D. 11. 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 表明李贽A.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B.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C.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D.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12. 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但 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最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B.

6、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1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 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14.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 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7、受到严重削弱15. “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 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导致材料中“碰撞”“转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D.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16.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 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17.

8、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这段描述体现 出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论的概括 B.发展具有偶然性 C.形成了完整体系 D.只注重生产经验1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 实结 论A郭守敬编订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之大成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B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随后与湖北汉剧融合,形成京剧。后来涌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艺人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C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全面取代了雕版印刷D明清小说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兴起19. 唐诗“

9、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 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20.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 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21.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

10、贾,造船 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A.主张“中体西用”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22.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 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23.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

11、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24. 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指出:“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 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康有为的 主要用意是A.说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B.提醒清朝统治者不要与民争祸C.强调维新变法已具备群众基础D.论证自上而下变法具有合理性25.1895 年,严复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 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

12、的理论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26. 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 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 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 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27.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西文

13、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 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 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28.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 年以后, 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 反映出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B.民主与科学思想深入人心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D.中西文化逐渐

14、走向融合29、1906 年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称“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从中可以看出两报主张的共同点是A.都主张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B.都主张国家主权在于国民C.都否定清政府的专制统治D.都主张延续传统确立宪政30、孙中山继承了儒家“天下为公”思想,发扬历代农民运动反封建暴政的精神;吸纳西方自由、 平等、博爱的革命口号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政治制度,坚持“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这反映 了孙中山的A.分权制衡思想 B.民生主义思想 C.民族主义思想 D.民权主义思想31、19171919 年,孙中山写成实业计划一书。他认为,交通运输必须

15、放在近代工业首位,并将全国铁路分为六大系统,主张在不损害国家主权条件下,引进外资和技术,改革中国落后的手工业生 产方式。这集中体现了他思想中的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有主义32、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nu,一种农具)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 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C.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33、学者郑大华认为,孙中山从 1919 年

16、到 1922 年,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从 1923 年到他病逝,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郑大华意在说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经历了A.从民族独立到创建新族体目标转变B.从反对帝国主义向排满主义的发展C.从大汉族主义到近代民族观的演变D.从弘扬民族精神到振兴中华的变化34、1924 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说:“我们研究许多不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据此可知,孙中山A.分析了构成民族主义的先决条件B.强调了民族认同培养的重要性C.意在于弘扬国民

17、的爱国主义精神D.灌输民族精神以实现民主政治3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 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利用,无 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毛泽东在文中主要是调强中国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36、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 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 反映了A.民族矛盾的冲突

18、加剧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37、“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 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为此,毛泽东发表了A.新民主主义论B.论人民民主专政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论十大关系38、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 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 社会的向

19、前发展。”毛泽东旨在强调A.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C.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局限性D.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39、关于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国际关系”的阐述,毛泽东进行了反复修改,最终提出“我们 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要做到的”。 毛泽东如此论述主要是为了A.构建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B.全面地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D.减少中苏两国关系破裂的危害40、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 年时中国的 25 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在 1949 年中

20、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 1960 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 75%。”下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实施“211 工程”计划D.推行“科教兴国”战略41、下表为 1949 年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关于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时间高考参考生人数(万人)高中毕业生人数(万人)高校招生人数(万人)录取比例(%)招生方式备注1958 年2192651210统一高考高二学生亦可参考1962 年441107243统一高考有文化科考试,但只招收工农兵学员1973 年153推荐制1977 年5732747统一高考(注

21、:空白项表示数据暂缺)A1958 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一五”计划的需要B1962 年录取率较低说明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走向混乱C1973 年招生方式变化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反映D1977 年参考生人数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结果42、下表 1953 年初、1957 年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情况统计单位:种)。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我国工科理科文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财经政法艺术体育1953 年初10216191654211321111957 年1832126189721122222A.高校规模不断扩大B.高校专业设置合理C.工科地位得到加强D.重理轻文局面形成43、高考录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22、明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下表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时间1977 年1979 年1984 年1988 年2008 年2001 年高考录取率(%)4.86.128.924.65772.3A.高等教育已经普及B.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C.高考录取历经波折D.高等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44、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 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反映了他A.维护雅典民主政治B.提倡“美德即知识”C.批判雅典选举方法D.反对哲学家治理国家45、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同时期的 苏格

23、拉底则认为“有思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思维对于人认知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二者的根本区 别在于A.阶级属性不同B.人性化与理性化C.参照物的不同D.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46、雅典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超过了“10 个人 3 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因此在这个时期奢华的墓葬纪念物几乎看不到。这说明A贵族是雅典城邦的主体阶层 B贵族始终有强烈集体荣誉感C雅典公民受到人文精神熏陶 D雅典政府剥夺了贵族的自由47、但丁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 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据此可知但丁A. 批判宗教神学信仰B

24、. 反对教会集权和腐败C. 主张君权高于教权D. 主张实行分权与制衡48、薄伽丘在十日谈里写到:“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构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 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表明薄伽丘A.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社会B.主张建立“理性王国” C.提出人类平等的思想D.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腐败49、彼特拉克说道“自然之物即使是真实的,对幸福生活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了解动物、鱼类和蛇类的本性,却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起源和归宿,这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表明彼特拉克A.重视人在社会的价值B.对宗教信仰表示怀疑C.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D.

25、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50、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 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 17 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 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B.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D.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51、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 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

26、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52、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 理,一个真心忏悔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D.传播无神论思想53、西方哲学十五讲中讲到:“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上帝也 预先安排好了对人的拯救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 世的努力,而是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加尔文的“先定论”从本质上A.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

27、信仰B.是自相矛盾的哲学命题C.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反映了资产阶级早期的利益诉求54、马克思谈到 16 世纪至 17 世纪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这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A.赎罪券和圣经B.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C.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55、16 世纪法国政治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这一思想A不利于欧洲社会进步B强化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D有助于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56、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

28、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 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 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A.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B.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57、“在 17 和 18 世纪,儒学的传入在法国导致了一种精神的革命,这种精神革命使得整个西方世界逐渐地再次朝向了东方,走向了民主。不用说,儒学的新知识只是这场革命所依靠的许多因素中 的一项。”材料中作者意在说明A法国启蒙思想与儒学一脉相承 B启蒙思想家受到中国文化启发C法国启蒙

29、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 D当时中国社会全面领先于西方58、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 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主要反映的是A.人民主权说B.天赋人权学说C.社会契约论D.三权分立学说59、康德在 1784 年写道:“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 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A康德认为新的偏见会取代旧的偏见B康德反对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专制C康德主张用理性作为武器实行社会变革D康德否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现实意义60、马克

30、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 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指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6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 应。这材料表明A启蒙运动催生自由贸易B启蒙思想家反对干预经济C重商主义阻碍经济发展D经济政策是启蒙思想核心62、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

31、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 18 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A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B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C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D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63、15 至 16 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宗教改革和君主专制建立的兴起等都显示了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整体世界的形成64、伽利略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 法。伽利略的新方法A.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32、B.重视系统的观察和实验C.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D.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65、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 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该材料旨在说明A一切自然现象能够解释和预见B牛顿提供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C自然科学主宰人类的命运前途D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66、有学者认为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而康德在一定意义 上是把人当作图腾崇拜的。两者A. 都体现了对人的地位的关注B. 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C. 都直接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D. 都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6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

33、言中说:“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 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所评价的是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的经典力学C.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D.达尔文的进化论68、“现代”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这种现代观最终“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 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良无限发展”。下列有关科学成就逻辑错误的是A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B1687 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成了完整的近代力学理论体系C1898 年严复翻译天演论激发国人变

34、法图强的理论武器D1916 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阐述了空间弯曲的全新物质观69、1765 年瓦特发明了分离式凝汽器,这是蒸汽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他于 1769 年取得了关于分离式凝汽器的专利。1782 年,瓦特又实现了两项更为著名的改进,并取得了专利。后来他又与博尔顿合作进行蒸汽机的改进工作,最终研制成功双作用的回旋杆蒸汽机及其凝汽器和离心式调速器。这 一过程说明A.瓦特能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工业革命服务B.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瓦特进行发明创新C.蒸汽机的改进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D.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70、1996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

35、 2.1%,为 30 年来最低水平。1997 年 5 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 4.8%,为 1973 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 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 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C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D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71、(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不同:就学术内涵而言,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 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

36、括承认皇帝凌驾于 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二 在黄宗義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 “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 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 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 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

37、,与自秦汉以来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三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而进行的理论创新。(4 分)(2

38、)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 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作用?(6分)72、(22 分)人类文化的世俗化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 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15 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 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

39、感。这个时期,在意大利兴起的绘画、雕刻和建筑的新形式中,可以看出对人间事物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些艺术也反映出一种日甚一日的世俗观念和新的空间观念, 直到 20 世纪早期,它还是欧洲人的思想基础。(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材料二 哲人们建立一个进步、富裕、和谐的社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而启蒙运动却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是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 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 之。不仅如此,启蒙运动促使政治和文化领袖理性地分析社会,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伟大 事业中去。在很多

40、方面,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俗观念”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世俗观念与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10 分)(2) 与欧洲文化的世俗化相伴随的是近代化。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的世俗化与近代化”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 分)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0110BABCBDCCBB1120CACCDCABCC2130DDDDCBBCCD3140CBCBCBAAAB4150CCBCBCBCAC5160

41、CCDCDDBACA6170BABBDADABA71.(1)“君权神授”理论;“三纲五常”思想;“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春秋大一统”理论。(4 分)18. 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 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6 分)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理学的僵化;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6 分)19. 作用: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近代民主革命)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

42、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6 分)72.(1)内容:珍惜现世生活;鼓励正当发财致富;新的市民意识觉醒(或社会责任感增强;尊重人类活动(或关注人间事物)。(6 分)原因: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城市兴起,工商业繁荣;资产阶级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基督教会(神权)的黑暗统治;基督教神学禁欲主义的压制。(4 分)(2)(12 分)论点:中心论点“欧洲文化的世俗化与社会的近代化相互促进”。(2 分) 论证:25. 世俗化推动近代化:文艺复兴时期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尊重人类活动的世俗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冲击了教会神权的束缚,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产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 分);启蒙运动以理性建构的世俗价值观冲击了基督教价值观,对欧洲的社会进步产生持久影响。(2 分)26. 近代化也推动世俗化: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欧洲人思想观念和艺术的世俗化(2 分);以理性主义为旗帜的启蒙运动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使欧洲人的价值观更加世俗化。(2 分)结论:文化的世俗化和社会的近代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