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试题说明: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答题请将条形码粘贴到答题卡指定位置。3. 客观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按照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案用蓝黑或黑色中性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范围内作答,超出相应答题区域不得分。4. 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自
2、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
3、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
4、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
5、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不仅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且能表达中国文化。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C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A文章引用苏轼和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这种风骨后用于论文。C文章用陈毅诗、陶铸散文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喜爱松、竹、梅,本就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出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
7、意义上的风骨既应具有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又应具有现代文明的创新性。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
8、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
9、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摘编自郑铁生的故事是怎样讲的)材料二: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
10、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
11、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材料三: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
12、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
13、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
14、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摘编自詹丹一部,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B.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C.红楼梦既长于写
15、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
16、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6.材料三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在黑龙江绥棱县的五一林场,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17、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
18、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
19、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
20、,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
21、丽。好一个“幽谷美人”!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
22、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6分)9.文章
23、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
24、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
25、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抑抗;缩小与夸张。亹亹(wi):勤勉不倦的样子。10.下列对文中
26、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永平中”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B.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诏”的具体内容,“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其书”后要断开。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男子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人,取字。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常称字,称别人常称名。B.宾客
27、是指投靠王侯贵族豪强门下非同宗的依附者,也称“客”。文中的“宾客”是指窦氏的门客。C.尧是传说中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D.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被并称为“前四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诵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师承多人;二十岁时就向刘苍荐才并被其接纳。B.班固经历磨难,立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澄清冤情后,被皇上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
28、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教导家中之人,因其奴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衔恨,后遭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者述意。(5分)(2)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寓驿舍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注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晋代陶潜搜神
29、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B.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C.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D.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15
30、.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1)(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讲舜的句子是“_”;讲傅说的句子是“_”。(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两句,描述了作者求学时向老师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恭敬请教的情形。(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先写了酿泉,然后以“_,_”两句描写醉翁亭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形象生动。(4)周敦颐爱莲说中“_,_”两句写了莲花清纯芬芳,如佳人玉立在水中。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夜市,
31、萌芽于殷周,成形于汉代,即便是夜禁制严苛的唐朝,夜市也曾_,有过片刻的辉煌,到了宋朝,夜市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茶,_。而步入现代社会,夜晚的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常态化生活的一部分,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并产生了一个热词“夜经济”。夜经济过去是衡量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今,它更是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的_,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这组表述经济发展的词语中,人流即人气。精神文化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消费类型。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_,而文化“潜力股”则是经济发展的“创意股”。夜经济离不开夜文化,经过文化这支色彩瑰丽的画笔点染,城市的夜经济名片会更有意蕴。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
32、当的一项是(3分)A.昙花一现 蔚为大观 风向标 拦路虎B.稍纵即逝 洋洋大观 晴雨表 拦路虎C.昙花一现 蔚为大观 晴雨表 绊脚石D.稍纵即逝 洋洋大观 风向标 绊脚石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夜经济”前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是早就死了的。B.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我能抽支烟么?C.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D.在坪乡黄沙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过程非常艰辛曲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眼前这哪里是海呢?只有水,水的天
33、,水的地,水的色彩,水的造型。那如花灿烂的浪,时起时伏的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软软的雾,一起塞满了这个蓝天覆盖下的穹庐。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翻腾飞跃。(1)极目望去, ;那由地里泛起的浪花,洋洋洒洒,一层紧追着一层,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赶到脚下时便成了一道道齐齐的水墙,像一匹扬鬃跃蹄的野马,呼啸着扑上岸来,“啪”的一声,一头撞在那些圆溜溜的礁石上,顷刻间便化作了点点水珠和星星飞沫。还不等这些水珠从礁石上退下,又是一排水墙,又是一声巨响,一阵赶着一阵,一声接着一声,无休无止,无穷无尽。倒是水雾里的那几只海
34、鸥在悠闲地盘旋着,打着浪尖。我站在礁石上,任海风鼓满襟袖,任浪花打湿鞋袜,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A.借代 排比 比喻B.排比 比喻 比拟C.设问 比喻 比拟D.反问 排比 借代20.文中(1)句描写了来自天地的波涛与浪花,请仿照文中画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句式,在横线处再写一个句子,使整段话的内容更丰富,要求前后连贯、意境协调。(3分)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
35、于市。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_。_,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五、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一次亲友聚会,某位大学生与亲友们聊起了“信息检索与筛选”的话题。在一家企业做管理的表姐说,自己曾因为开启了“垃圾短信屏蔽”而险些遗漏了几条重要的工作信息。刚退休的大伯感慨现在信息铺天盖地,真伪难辨。觉得还是过去好,虽然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但人们做事心里感觉踏实,效率反而更高。自主创业的堂兄认为,信息检索与筛选是现代社会人们一项重要的素养,谁的“搜商”
36、高,谁就更有可能抓住机遇。对“新时代的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你有哪些理解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B B项,“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理解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强调有关系,并没有说起决定作用,夸大事实。故选B。2.D D项,“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理解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先分析中国文人喜爱松竹梅的原因,然后分析这类自然事物所代表的中国文
37、化风骨,接着阐释中国现代社会对风骨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 3BA项,“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理解错误,由原文第四节“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可知,是“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而非“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C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和“风骨特点内涵”的关系理解错误,由原文第六节“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可知,“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特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的
38、内涵,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D项,“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七节“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可知,对松竹梅进行革命精神的新的阐释,并不代表一定要对所有的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都要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以偏概全。故选B。4. B5. A6.(1)总分总论述结构 (2)举例论证7. D (“步步递进,层层深入”错,文章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选取特色景物描写,不存在“递进”之说。) 8. 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分析本身的作用)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
39、、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每点2分) 9. 使文章形成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内容主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艺术效果)(答出2点即可)10.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米式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受诏”的主语是“固”,“永平中”作时间状语,故应在“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断开;“建初中”是“乃成”的时间,意义相游连
40、不可断开,故应在“至建初中乃成”后断开。B项,“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写班固潜心研究二十余年,不是“诏”的内容,其主语是“固”“受诏”的主语也是“固”,故“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二者之间应断开,且“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不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D项,“莫不讽诵焉”的主语是“学者”,而非“当世”,故应在“学者莫不四讽诵焉”前断开。11.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12.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思路“他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说法错误,因为原文中“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的意思是“史臣便追忆叙述他们的功德,私自撰写本纪”。追
41、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的不是班固,而是史官。13.答案(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审核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赶赴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编著的意图。(2)班固的奴仆冒犯他的车马,吏卒捶打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评分标准(1)关键词“核考”“诣阙”“具”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干”译为冒犯、冲犯,“发”译为发作,“衔”译为怀恨、对人心怀不满。14.B B项,“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情感”错,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
42、,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极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故选B。15. (1)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2)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3)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16.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
43、说举于版筑之间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香远益清亭亭净植17.C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多指时间、机会。唐朝的夜市因为宵禁制度,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因此“昙花一现”更合理。蔚为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洋洋大观:事物博大丰富,使人大开眼界。一来夜市“如火如荼”,强调其热闹旺盛,而不是博大。二来“蔚为大观”才能和“发展得“搭配,“洋洋大观”不能做补语。故而“蔚为大观”更合适。晴雨表是预测天气晴或雨的气压表,比喻能敏锐地反映好坏(盛衰、喜悲)变化的事物。风向标是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在高杆上的一
44、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永远指着风吹来的方向。喻指反应事物的发展方向。夜经济不反映城市活力、吸引力的方向,而反映活力、吸引力的大小。故而“晴雨表”更合适。绊脚石、拦路虎,都可以比喻阻碍前进的人或事物。因此这项属于优选,前文提供的信息是“旧”“重”的“产业结构”,强调其“重”,并且产业结构和“石”“虎”相比较,偏于死物,故而“绊脚石”更合适。18.C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话语中断或停顿。B表话题转换。D表语义转折。19.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题思路“眼前这哪里是海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水的天,水的地,水的色彩,水的造型”“如花灿烂的浪,时起时伏的
45、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软软的雾”等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等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像一匹扬鬃跃蹄的野马”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借代、设问的修辞手法。20.答案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浩浩荡荡,一排赶着一排,如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大军(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确定内容,根据题干中“来自天地的波涛与浪花”的提示和后面对地里浪花的描写可知,横线处要写来自天边的波涛;二是确定句式,即“那的波涛,(AABB式词语),一,如(像)”;三是意境协调,结合画线句子前面的“狂呼疾走,翻腾飞跃”可知,此处应体现波涛“野”的
46、面。21.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从城到市的变化 (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此题在解答每一个空白处时都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处下文是“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处应填的内容应与城的功能有关,再结合下文“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可得出此处的答案应为“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处结合上文“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可得出答案为“开放是其主要特征”;处所在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这样,结合开头段,和上文先写城的功能又写市的功能,搭配谓语“反映”,可圈定主语中心语为“变化”,处应填入由城到市的变化,或由封闭到开放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