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101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5页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课件:专题综合训练5 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返回总目录 专题综合训练 返回目录 刷模拟刷真题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第25题 第26题 第27题 第28题 第29题 第30题 第19题 第20题 2019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上学期期末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回答 12 题。返

2、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01 此处应位于地球的哪一个位置()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C位于美洲板块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解析:第 1 题,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其地理条件非常特殊:全部由火山岩组成,这在美国绝无仅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夏威夷到处都是七千多万年前就存在的火山。正是因为这些火山,夏威夷可以说是深藏在海底几千米的火山群,人们看到的海面上的火山仅是大火山的一部分而已。夏威夷的每个岛屿其实是火山多次喷发后露出海面的部分。选 D 项。02 下列哪幅图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到链状火山岛屿()的年龄分布情形()A B C D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解

3、析:第 2 题,根据火山的特征可知,离喷发岩浆的“热点”最远,山体形状最平缓,年龄最古老。选 B 项。2019 安徽 A10 联盟开年考试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形”壶穴形成阶段;“”倒形壶穴发育阶段;“锅”形壶穴发育阶段。读图,回答 35 题。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03 壶穴形成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解析:第 3 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读材料可知,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

4、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说明壶穴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贵州绥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故壶穴形成的季节是夏季。故选 B 项。04 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A甲乙丙 B丙乙甲C乙甲丙 D乙丙甲 返回目录 解析:第 4 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形”壶穴形成阶段;“”倒形壶穴发育阶段;“锅”形壶穴发育阶段。乙图壶穴如“碟形”,甲图壶穴如“”倒形,丙图壶穴如“锅”形。故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乙甲丙。故选 C 项。返回层目录 05 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 B降水量C地势 D基

5、岩性质 返回目录 解析:第 5 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由材料可知,壶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与降水量、地势、基岩性质关系密切,与气温关系较小。故选 A 项。返回层目录 2019 江苏海门中学模拟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和部分沉积岩等年龄线(单位:距今百万年)分布图。读图,回答 67 题。06M 处的构造地貌属于()A向斜谷 B向斜山C背斜山 D背斜谷 返回目录 解析:第 6 题,据“凸低为高,凸高为低”规律和 M 处等高线凸向海拔较高处,可判断 M 处为山谷,排除 B、C 项;据等岩龄线可知,M 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可判断为背斜,D 项正确、A 项错误。故选 D 项

6、。返回层目录 07M 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侵蚀作用 褶皱隆起 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A BC D 返回目录 解析:第 7 题,据上题分析可知 M 处为背斜谷,故 M 处应为先受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受内力作用发生褶皱隆起形成背斜,再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故选 C 项。返回层目录 2019 江苏南京调研下图为某背斜东翼局部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89 题。08 图中岩层由老到新排列正确的是()A BC D 返回目录 解析:第 8 题,背斜的岩层是中心老、两翼新,图为背斜东翼局部地层剖面示意图,则说明岩层比岩层老,而位于图示区域顶部,形成时间则最晚,故 D 项正确

7、。返回层目录 09 该地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挤压褶皱断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B断层挤压褶皱地壳下沉岩浆侵入固结成岩C固结成岩断层挤压褶皱地壳下沉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挤压褶皱地壳抬升固结成岩断层 返回目录 解析:第 9 题,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随着地壳的抬升顶部岩石被侵蚀,地壳下沉后顶部接受沉积,形成新的沉积物。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返回层目录 2019 重庆巴蜀中学一模小浪底水库自 2000 年投入使用已有十几年,下游河道冲刷库容 20 亿立方米,河道冲刷深度 23 米,河槽

8、的泄洪能力迅速增强。河南河段强烈冲刷河道 2 米多。读黄河下游河道 19992015 年各河段 3 000 立方米每秒水位下降值图,回答 1011 题。10 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冲刷显著的主要原因是()A地转偏向力影响B河槽形状改变C水位落差提高D来沙量减少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解析:第 10 题,本题考查河流地貌。黄河下游沿程河槽的冲刷显著,说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作用大大减弱,侵蚀能力大大增强,黄河的泥沙含量大大减少,河水不断冲刷河床,D 项正确。返回层目录 11 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冲刷显著的影响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夹河滩过流能力最大B河槽过洪能力增强,河床不再抬高C河口地区泥沙淤积

9、作用变强D河口地区三角洲萎缩 返回目录 解析:第 11 题,本题考查河流地貌。夹河滩虽然流量水位变化最大、冲刷最深,但过洪能力还要看河道宽度,A 项错误;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冲刷显著,河槽的过洪能力增强,河床不再抬高,B 项正确;来沙量减少,会使河口地区泥沙淤积作用变弱,C 项错误;河口地区的泥沙淤积受来沙量减少影响,淤积减慢,直到运输到河口的泥沙量减少到海水的自然侵蚀能力,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泥沙的淤积作用,三角洲才会萎缩,D 项错误。故选 B项。返回层目录 122019 河北唐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队登山运动爱好者 5 月 1 日从秘鲁古城库斯科(图 b)出发,乘车沿崎岖山路近 5

10、小时到达威尼坎加国家公园,然后开始徒步登山。沿途景致优美,附近可见高耸的雪山,徒步约10千米后到达海拔5 050米的彩虹山(图a),一名队员站在蓝天白云下享受被“彩虹”包围的感觉,且面向正北拍照留念。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1)简述彩虹山地貌景观近年来才被人们发现的原因。(2)指出彩虹山的地质构造,并推测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3)判断登山队员拍照时当地的大致时刻,并说明理由。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答案:(1)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海拔高)曾被冰雪覆盖;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冰雪融化。(2)褶皱(背斜)。当地早期为沉积环境,长时期堆积了较厚的不同颜色的砂岩;后受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褶

11、皱并抬升为山地,受外力作用剥蚀出露地表。(3)当地时间大约 14 时 30 分(13:3015:30)。通过登山队员的影子确定太阳方位为西北;拍照日期为 5 月 1 日,且影子较短,故判断时刻为 15 时左右较为合理。返回目录 解析:第(1)题,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可知,彩虹山地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不易被发现;且据材料可知彩虹山海拔5 050 米,曾被冰雪覆盖;后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冰雪融化后才被发现。第(2)题,据图 a 可知,沉积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该处地貌的形成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考虑。据图可知彩虹山为砂岩,属于沉积岩,说明当地早期

12、为沉积环境,长时期堆积了较厚的不同颜色的砂岩;后受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褶皱并抬升为山地,受外力作用剥蚀出露地表。第(3)题,据材料可知,该队员面向正北拍照留念,据图中影子朝向东南方向,则可确定太阳方位为西北方向;材料中提到拍照日期为 5 月 1 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据图可知此时影子较短,因此可判断时刻为 15 时左右较为合理。返回层目录 132019 山东泰安上学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河流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13、(1)与甲时期相比,说出乙时期河流径流与海流作用力的大小,试从拦门沙的位置及泥沙分布状况加以说明。(2)分析拦门沙由甲时期演变到乙时期的原因。(3)说明河口拦门沙会对河口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答案:(1)乙时期河流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判断理由: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或远离外海方向);粗泥沙位置位于外海方向,细泥沙位置位于河流方向。(2)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力加强;河流径流量减小,作用力减弱(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减小,作用力减弱;流域用水量增多,河流径流减小,作用力减弱)。(3)河口拦门沙使水道淤积变浅,不利于水运;阻

14、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曲线沉积的泥沙颗粒分析,乙时期粗泥沙位置位于外海方向,细泥沙位置位于河流方向,说明拦门沙位置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即向远离外海方向移动。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河流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第(2)题,拦门沙由甲时期演变到乙时期,主要原因有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力加强;流域内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减小,作用力减弱;流域用水量增多,河流径流减小,作用力减弱。第(3)题,河口拦门沙是河流泥沙堆积形成,泥沙堆积升高,使水道淤积变浅,不利于水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返回层目录 2018 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

15、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读图,回答 1416 题。14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解析:第 14 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 T0、T1、T2、T3 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 的面积仍在扩大。A 项正确。由于 T1、T2、T3 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 项错误。

16、返回层目录 15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 形成时期BT2 形成时期CT1 形成时期DT0 形成时期 返回目录 解析:第 15 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说明 T3 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 A 项。返回层目录 16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返回目录 解析:第 16 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项。返回层目录

17、 2018 天津卷读图,回答 1718 题。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17 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解析:第 17 题,读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不一样,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D 项正确。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 项错误。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 项错误。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

18、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C 项错误。返回层目录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18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返回目录 解析:第 18 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 项正确。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 项错误。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

19、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 项错误。返回层目录 2018 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 19 题。19 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解析: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C 项正确。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 项错误。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 项错误

20、。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D 项错误。返回层目录 2017 天津卷读图,回答第 20 题。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20 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返回目录 解析: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构造,选 B 项。返回层目录 2017 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2122 题。21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乙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解析:第 21 题,读图可知,该区

21、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选 B 项。22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 返回目录 解析:第 22 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 2 次褶皱,选 B 项。返回层目录 2017 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

22、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读图,回答 2325 题。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23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解析:第 23 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扇的形成,但不是洪积扇集中连片的原因。故选 C 项。24 与

23、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 BC D 返回目录 解析:第 24 题,由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的关系,正确,选 B 项。返回层目录 25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返回目录 解析:第 25 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

24、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该地水源短缺,但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故选 B 项。返回层目录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 26 题。26 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解析: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故选 D 项。2016 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 T 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

25、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回答第 27 题。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27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解析:由图文信息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侧老,其地质构造应为向斜,故排除 B、D 项。由图中岩层倾斜角度及表层沉积物的覆盖情况判定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排除 A 项,C 项正确。2016 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

26、壳堤的分布。据此回答 2830 题。28 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返回目录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解析:第 28 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选 C 项。返回层目录 29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返

27、回目录 解析:第 29 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 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 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 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 项错误。返回层目录 30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返回目录 解析:第 30 题,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故选 D 项。返回层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