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1977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质量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是一项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主要是因为 A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B调整了生产关系 C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拆散了工农联盟 3在三年内战结束的若干年后,列宁说:“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这里的

2、“拐杖”指的是 A苏维埃政权 B新生的苏联 C新经济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4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予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 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 5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8列宁指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体现在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实现农业集体化 9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

4、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B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1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B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

5、候进行 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都在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 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A B C D 12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13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图一图二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14.列宁说,新经济政策

6、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15.“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口号的。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

7、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

8、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工

9、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4分) (2)结合史实说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理由和依据。(4分) (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6分)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材料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10、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11、(4分)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1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3分)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4分) 18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4分) (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结果如何?(4分) (3)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C 6D 7B

12、8B 9A 10C 11D 12A 13C 14D 15B 16(1)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原因: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4分)(2)苏联工业化外部环境不利,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包围之中,面临法西斯战争的严重威胁,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苏联国情。(4分)(3)造成了轻工业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被破坏并长期落后,总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认识: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停滞不前。教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农业是国民

13、经济的基础,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17(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分)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2)戈尔巴乔夫。(1分)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1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3分)(3)改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分) 18.(1)俄:新经济政策。美:罗斯福新政。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4分)(2)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美:摆脱了经济危机,缓解了阶级矛盾,保留了民主制度,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实现小康。(4分)(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任何国家要向前发展,必须依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