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1859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3年真题+模拟).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六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高考试题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A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切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

2、初宣传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2013年北京文综,20)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B.C.D.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理解能力。由图示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应处于1949年至1954年,此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故正确;此时中国的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正确;

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表述错误,排除;是在1956年底,故答案为A。3.(2011年江苏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等性广泛性继承性深刻性A.B.C.D.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1949年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4、。题干中“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反映了其平等性、广泛性,故正确,这次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这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的事情,故错误。由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深刻性,故正确。4.(2010年江苏历史,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5、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1949年”可以排除A、C、D三项,A项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C项中方针的确立是在1956年;D项中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的初步建立。5.(2012年安徽文综,36(2)(3),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

6、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

7、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演进。(2)深层信息:我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2)问依据材料二概括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进步意义。第(3)问由材料三中“平等”“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可知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由材料可知我国民族关系日益密不可分的演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疆域拓展、经济发展、文化灿烂等角度阐述其历史影响。答案:(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

8、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考点二 “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2010年上海历史,2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解析:B本题以“真理标准问

9、题的大讨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这就直接推动了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纠正。在此之后,才进行了改革开放,而经济建设一直在进行。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012年天津文综,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首先根据“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

10、前”“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判断材料所指事件是我国澳门的回归;其次分析备选项,A项“一国两制”是指导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B项“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达成的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C项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是建立在国力强大的基础之上的,排除A、B、C三项。考点四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2013年广东文综,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

11、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分析(亚非拉国家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体现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建立反霸统一战线的构想。A、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2.(2012年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A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包

12、围政策,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B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国注重同邻近和新兴独立国家的合作,不仅仅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合作,C错误;D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D错误。3.(2011年江苏历史,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解析: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解题关键是日内瓦会议后(即1954年后)走出去的意义。当时中苏关

13、系正常,A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项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建立后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封锁,故C项错误。4.(2010年广东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邮件种类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航空亚洲各国0.32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西欧各国(捷克转)0.48西欧各国(香港转)0.80其他各洲0.80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

14、特殊地位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从我国航空邮件到达西欧各国需从捷克等地中转,可以判断该时期处于“冷战”形势下,据此排除A、C两项。B项表述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已同法、日等西方国家建交。我国的国际航空邮件可以直接到达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说明双方外交关系融洽,故D项正确。考点五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1.(2013年安徽文综,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

15、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演变的掌握情况。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与史实不符。2.(2012年北京文综,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B.C.D.解析: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遏制,实行“一边倒”方针,50年代初主要

16、建交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并非非洲国家,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不包括非洲国家,错误。70年代,新中国在非洲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确。故选A。3.(2010年浙江文综,21)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建交国家数495469878895103107110112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B.C.D.解析:A

17、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从表格中建交国家数据分析,建交国家数逐渐增多,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故正确。中国外交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排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1979年,简表中无此信息,排除。考点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2010年福建文综,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一和图二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两图反映出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两大重要外交活动。两大重要

18、外交活动反映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求同存异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中美两国不是邻国,A项排除。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B项排除。C项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2.(2009年海南历史,23)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A.苏联已经解体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C.中美关系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解析:B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B项正确。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A项错误;中美关系好转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C项错

19、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但尚未形成,D项也是错误的。模拟试题考点一 改革开放前的政治1.(2011烟台期末)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一主张的实现是通过() A.双十协定B.和平建国纲领C.国内和平协定D.共同纲领解析:D从材料的信息看,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属于这种性质的只有19491956年的新中国。A、C两项都是国共两党签订的协定,没有民主

20、党派参加,B项被国民党撕毁,没有能够实施。2.(2011皖南八校摸底)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对英国记者福尔表示:“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制的可能性。”为践行这一承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不包括()A.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提出“依法治国”方略C.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要求。3.(2013韶关一模)如图是1968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当时邮电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票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对此解析正确的是()A.

21、反映了青年毛泽东求学经历B.讴歌了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C.描绘了解放战争的壮阔场面D.折射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狂热情结解析:D“1968年”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贴用邮票时,盖销”是惯用的办法,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的热爱“不予盖销”说明了当时个人崇拜严重,故选D。考点二 改革开放后的政治4.(2011滨州模拟)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

22、制”的伟大构想A.B.C.D.解析:A本题通过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制度上的表现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因此都是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的有效措施;而发生在1997年,是针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措施,与题意不符。5.(2013宁德模拟)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A.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D.体

23、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析:D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不能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考点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6.(2012温州联考)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实质反映了亚非国家间()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C.宗教信仰存在差异D.对“共产主义”看法不同解析:D亚非国家的“同”是指曾经遭受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所谓的

24、“异”是指选择的国家发展道路不同,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7.(2013马鞍山联考)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解析:D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外交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8.(2012湛江模拟)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

25、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 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时间上来看1955年来中国访问的人数比1954年多,这要归结于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求同存异”淡化了意识形态的不同,促进了中外的交往。A项突出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可能是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A;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为20世纪70年代的事,不符合题意;D项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9

26、.(2013潍坊期末)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解析:B题干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故选B项,C项错误。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错误。考点四 70年代外交突破10.(2012梅州期末)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

27、)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他的主旨是()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B.讽喻中国的孤立无援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D.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解析:D材料中尼克松试图说明孤立中国的政策是错误的,其目的在于说明改善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因此,C项错误,D项正确。中美友好也并不一定结盟,A项错误;美国孤立中国,但是,中国并不孤立,B项错误。考点五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11.(2011苏州检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

28、这说明()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解析:C“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不搞等距离”实际上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要求以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12.(2012南昌模拟)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使用否决权最少的国家,但“在必须使用否决权时,中国当然要使用,该出手时,中国一定会出手”。2012年2月4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涉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表决时投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涉及民族尊严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处理国际问

29、题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与任何大国和国家集团结盟A.B.C.D.解析:B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外交活动。从材料信息“该出手时,中国一定会出手”,说明中国在必要的时候会行使否决权,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行使否决权表明中国尊重叙利亚人民、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态度。故正确。在材料中无体现。13.(2012泰安模拟)回顾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时期,美

30、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韩国、日本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辞中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三2009年奥巴马在亚洲之行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关键性的议题上,无论是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还是核不扩散,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我们或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奥巴马还表示,美国欢迎中

31、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注入力量”。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分析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2)尼克松所说的“巨大的分歧”和“鸿沟”主要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越过“鸿沟”进行会谈的共同目的。(3)据材料三概括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态度,并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其原因。【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2)深层信息: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第(1)问,“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原因”注意时间信息,

32、结合世界局势分析理解。第(2)问,“巨大的分歧”和“鸿沟”指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目的”一定要体现“共同”,不能分别表述。第(3)问,在多项领域“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等表明,美国希望与中国合作,以实现各自的目标。联系所学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归纳“原因”。答案:(1)政策:敌视新中国。原因:美苏冷战,世界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2)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应对苏联的威胁。(3)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发挥重大作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需要中国支持。综合演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

33、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宁波一模)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解析:C周恩来的观点是中国适宜建立“区域自治”,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族人民共同行使自治权。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因此,正确的选项为C项。2.(2012青岛模拟)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

34、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A.中共“一大”纲领B.双十协定C.共同纲领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中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可知该文献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此时,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A、B两项都没有涉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可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项与题中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不符,可排除。共同纲领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前夕,

35、故C项符合题意。3.(2012临沂模拟)下图是1953年我国某一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机构的产生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居委会的组织和程序比较规范B.作为基层组织拥有行政权力C.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D.我国民主政治开始实现普选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53年”,可判断C项错误,C项是新时期基层民主的表现;B、D两项在材料中看不出。4.(2013镇江期末)近现代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注意研究国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决策,但有时也出现对主要矛盾判断重大失误的情况。请判断属于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重大失误的一项是()A.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B.促成

36、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掀起“大跃进”运动D.发动“文化大革命”解析:D“文化大革命”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是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因此,D项正确。“大跃进”虽然是重大失误,但是发展经济的目的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发展经济的方法。5.(2012茂名一模)“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D.得到进一步普及解析: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

37、制,农村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问题,A项错误。农民自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说明B项正确。C项明显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6.(2011皖中联考)2010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提交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和立法会两个产生办法修正案草案,分别予以批准和备案。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立法权香港民主进程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体现“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精神香港具有高度独立性A.B.C.D.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并非“独立”。7.(2013株洲一模)张同冰在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

38、顾中指出:“1952年开始大学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2年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纷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幅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B.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C.受苏联大力援建中国与中苏关系密切影响D.受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解析:D英语、德语、法语专业减少是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产物,俄文专业增加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和中苏关系密切的产物,因此,A、B、C都是材料现象的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8.(2012中山一模)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

39、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C.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D.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解析: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D正确。9.(2011扬州调研)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A.1953年中印谈判

40、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解析:C会议上存在“怀疑共产主义的情绪”可知该会议为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主张,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寻找到了亚非国家共同利益所在。10.(2013潍坊一模)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中美、中日建交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解析: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C项表述错误;A、D两项都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

41、因,但不是“关键”。11.(2013苏北四市联考)1971年,毛泽东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导致此种状况出现的因素有()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欧洲国家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对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A.B.C.D.解析:B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美国对华政策从遏制到改善转折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因此,当时美国仍然采取对华遏制政策,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洲经济的

42、发展,美国对盟国的控制削弱,因此,是正确的。12.(2013潍坊期末)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美国共同体(Chinamerica )”,这个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09年度流行语。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新概念”的提出表明()A.世界格局多极化形成B.中美经济联系加强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D.双方贸易摩擦消除解析:B世界格局多极化现在仍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A项错误。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但是,中美不是区域集团,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中美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D项表述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

43、012泉州模拟)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参照示例,在图二和图三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8分)(示例)图一: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2)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9分)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

44、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3)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9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2)深层信息:中国人民追求建设民主政治的探索。解析:第(1)问,

45、回答重庆谈判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作用即可。第(2)问,实际要求回答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政策。第(3)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演变”可以概括为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轨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图二: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签订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团结的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方针。图三:解放战争胜利之际,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筹建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任选一幅,言之有理即可得8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46、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分)(3)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6分)轨迹: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言之有理即可)(3分)14.(2013安庆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

47、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材料二下表所列为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部分国家加拿大1970年10月13日意大利1970年11月6日奥地利1971年5月28日比利时1971年10月25日冰岛1971年12月8日英国1972年3月13日荷兰1972年5月18日联邦德国1972年10月11日澳大利亚1972年12月21日新西兰1972年12月22日西班牙1973年3月9日(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这些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

48、策略上有什么改变?(6分)(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12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演变。(2)深层信息: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第(1)问,二战以后,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西方国家对华采取遏制、孤立政策,从这一背景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注意苏联的经济援助对中国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第(2)问,“特色”较易解答,“改变”要结合中苏关系的状况分析。第(3)问,“原因”注意从中国、苏联、美国、世界等角度分析。“影响”可以从外交、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答案:(1)背景: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4分)作用: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了积极作用。(4分)(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联合抗苏(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6分)(3)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6分)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6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