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方向:地理方向-自西向东时针方向-逆时针向2、公转轨道 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3、公转的周期-一年 365日5小时48分46秒=1回归年(恒星年)4、公转速度 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每日向东推进约1。线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约30S。线速度:角速度:近日点-每年的一月初 远日点-每年的七月初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冬至日(12.22前后)春分日(3.21前后)夏至日(6.22前后)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 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回归运动正弦曲线分布图春分日(3.21前
2、后)秋分日(9.23前后)南回归线 赤 道 北回归线 6、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赤道平面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度26分,这个角度称为黄赤交角。66度34分 23度26分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地 轴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23时56分4秒 恒星日 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年 除极点外,其它都相等 15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黄赤交角(2326)太 阳 运动方式 绕转中心 方 向 周 期 速 度 关 系 自 转 公 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90;正午太阳高度一天
3、中最大的太阳高度。H直射西东北南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春分日(3.21前后);秋分日(9.23前后)。2、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赤 道 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 归线向两侧递减。夏至日(6.22前后)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 归线向两侧递减。冬至日(12.22前后)南回归线 节气春秋分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赤 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时刻: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
4、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规律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上直射只有一次。同一地点H=900-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同减异加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三、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为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叫夜弧。1、昼弧和夜弧 若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若昼弧AOB 12小时 24小时 16小时 昼最短夜最长AOFDC 90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
5、最小的季节。四、四季更替2、北半球的四季划分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季变化在中纬地区变化最明显。五、五带的划分 人们根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1、五带划分的依据 2、五带划分的纬度界线 北回归线 2326,N南回归线 23。26,S北极圈 6634,N 南极圈 6634,S热带南 温 带 北 温 带 北寒带南寒带天 文 特 征 气 候 特 征 有太阳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
6、现象 终年炎热四季分明四季分明终年严寒终年严寒白昼由长到短的是 ,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太阳光线方向。(2)此图为_日期_节气(3)写出太阳直射点坐标(4)A、B、C三点,此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是_,12月22日 冬至 45E,2326SB ACCBA知识迁移:俯视图 ABCS066342326(6)图中C点的时刻是_,此日夜长为_小时。(7)北京时间 ,24点 0 12月22日17时 (5)自转线速度较快的是_。此时广州昼夜长短情况?A夜最长昼最短 知识迁移:俯视图 ABCS0663423269:00寻找四时线:6点经线: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8点经线: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2点经线:昼半球中线;直射点所在经线 24点经线:夜半球中线。直射点的坐标判断方法:位置:即地理坐标(经度、纬度)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图中节 气来判断;经度:太阳直射点经度,昼半球的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