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158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5《拿来主义》教案(旧人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 拿来主义教案【背景材料】 一、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包括一部分读后感),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文体。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都是杂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

2、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解放以后,杂文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马南邨的“杂文四则”),使杂文的写法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阅读杂文要注意如下几点: 1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我们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

3、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例如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 20 年代和 30 年代针对当时的反动文学观和反动舆论写的,所以采用揭微显隐的写法来“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语言的格调是冷嘲热讽,幽默隽永。马南邨的“杂文四则”是 60 年代初为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写的,宗旨是“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所以用丰富的引证来引人入胜,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语言的格调则是娓娓而谈,平易亲切。 2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

4、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杂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文学和出汗,就是抓住梁实秋宣传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的几句议论,通过联想、类比、借喻等方法来揭露其议论的虚伪性和荒谬性。批判的虽然只是梁实秋的几句话,揭示的却是当时文化斗争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不要秘诀的秘诀也一样,从书店里常见读书秘诀作文秘诀的现象入手,通过联想和丰富的引证,谈的却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重要问题。杂文要写得轻巧活泼,锋利隽永,说理必须形象。比喻、比方、类比的灵活运

5、用,就是为了加强形象性;上下古今,多方引证名言、事例来说理,也是为了增强形象性。杂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要灵活、综合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时,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鲁迅“杂文两篇”、马南邨“杂文四则”就是这样。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文体。 3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杂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样一样,语言也因作者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谈论的问题不同,写作的社会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情奔放,笔姿纵横;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

6、;有的娓娓而谈,亲切动听。尽管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的魅力,则是一致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鲁迅杂文的语言。鲁迅的杂文,不但取材广泛,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作家,语言造诣,也是别的作者难以比拟的。例如文学和出汗,全篇用的是“讽刺”和“幽默”的笔调。仔细分析,又可体会出二者虽非截然不同,但却是有区别的。如第二段揭露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完全是用的冷嘲热讽笔调,而以“香汗”、“臭汗”为喻一段则是在谈笑风生中说理,是一种“轻松的讽刺”的笔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幽默”。嘲讽语和幽默语的运用,既是战斗的需要,又充满给读者“以愉快和休息”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语言的最高成就。 二、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 30

7、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因此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 拿来与送来(林默

8、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

9、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

10、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

11、来者不敢象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示范教案】2 拿 来 主 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初中掌握议论文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懂得“观点和材料统一”的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掌握阅读议论性文章的基本方法,先从总体上抓住中心和要点,理清作者思路,再从中归纳要点,选择那些重点、难点或关键处作深入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 2构成本文章辛辣的讽刺力量的是作者的语言,形象含蓄、幽默、犀利,教师

12、要引导学生理解它丰富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三)德育渗透目标 本文观点,不仅适用于其他方面,对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也是极大的。因此要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作者对“送去主义”的论述,是理解的难点,因此要讲清作者对“怎样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的论述,是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的,只有讲清了“送去主义”的做法和危害,才能使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出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领会课文,而不是从预习提示中照搬,使学生懂得结论是从材料的分析中来,从而树立起从实际出发的事实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观点和材料如何统一

13、。 教学重点是文中有关拿来主义的论述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解释,因此老师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 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

14、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多方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 1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 2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

15、、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

16、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 1、2 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 3、4 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 59 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 5 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 6 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 7 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 8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 9 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

17、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 10 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 19345 年 6 月 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

18、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

19、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

20、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2)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3)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礼

21、尚(shng;崇尚,重视。) 自诩(x ;夸耀,说大话。) 残羹(g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 ;烤肉。) 冠冕(mi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 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

22、“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 8 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

23、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

24、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 1 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 2 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 3 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 4 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 5 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 5 句话,如果这 5 句话是 5 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 5 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

25、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 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先破后立,破立结合;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总结、扩展 在透彻掌握

26、中心篇目基础上,扩展阅读,印发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课外阅读方式,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然后在课上讨论交流,最后老师归纳小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有两个论述层次;第一层,以国民党反动派由信“地”信“物”,一变为信国联,再变为求神拜佛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第二层,以中国古来的光辉人物及现在正在前仆后继战斗着,可歌可泣的人物为论据,进一步论证说中国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两个论述层次,渗透着辩证的分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对比中,作者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的总观点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

27、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三”2谈谈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现实意义。附:板书设计 拿 来 主 义 鲁迅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 破 先送古画 实质:媚外、投降 送去主义:举例 还有古董 危害:亡国、贻害 还要送活人 子孙拿来主义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 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喜:接受一切废物 立 “吃掉” 立: 占有、挑选 “荐” “走散”拿来主义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28、。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教学过程: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二、导入新课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三、朗读课文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章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明确: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

29、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第7段劈头一个关

30、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

31、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五、总结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

32、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批判“送去主义”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破)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提倡“拿来主义” (立) 正确的做

33、法(立)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5、文章“

3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

35、”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

36、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说上: 尼采:

37、自诩是太阳 中国: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略)板书: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5、破字当头的好处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明确: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

38、。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三、布置作业:分析文章后半部分。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及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二、导入新

39、课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一件趣事你们知道吗?他一次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该怎样答呢?冯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冯说的是什么意思?(略)冯回答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满堂的叫好声?(用的比喻。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这就叫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幽默泰斗的鲁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就来见

40、识一下吧。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讨论: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填表。“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明确: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

41、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对这“大宅子”怎么办?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填表: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 不加挑选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

42、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2、第9段。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完成表格。 喻体 本体事物 态度 事物 态度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存放)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 剔除(毁灭) 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色情文

43、化等)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提问:“鱼翅”这些东西,同学们见过吗?我觉得大家见过的。同学们看过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电影:那些达官贵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鸦片,吸鸦片就用烟枪烟灯,而旁边就站着个姨太太。(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见得着,思路开阔,兴趣盎然)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

44、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鲁迅善用比喻,我们也能用。同学们来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拿来”,好吗?如果把我国比喻成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打开门窗)打开门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呼吸新鲜空气)进来的只是空气吗?(还可能有苍蝇、蚊子等)怎么办?先说说错误的做法有?(1、有愤然关上窗子)这行为象鲁迅批判的什么?(孱头、混蛋)(2、有不理不睬的,象废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安上纱窗)如果在我们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定会文采斐然,妙趣横生。3、第10段:总结全文。每句话,每个层次。其内容是: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

45、义。第1句,照应文题。总结全文。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另一分法也可:1/2/3、4。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四、小结五、布置作业。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文章

46、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

47、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拿来主义”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48、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

49、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明确:(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0、。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51、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2.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文。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

52、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

53、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3.提问:这是两段鲁迅关于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请读后摘录其大意。 明确: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再次阅读课文510段。4.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用,挑选。 5.提问:“

54、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6.提问: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7.提问: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

55、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阅读最后一段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限填两字)。 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

56、;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创新“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

57、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放录音 五、布置作业阅读读本中徐訏的杂感

58、谈金钱。板书设计 揭来源举表现 揭出实质批判送去主义 经济衰败 指出危害 主权丧失 “送来” (反面)主张拿来主义 正面态度“拿来” 占有 孱头 错误态度 昏蛋 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运用脑髓 废物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鱼翅 (正面) 鸦片 取其精华 挑选 烟灯烟枪 弃其糟粕 姨太太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

59、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

60、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 ) 不求甚解( )一无所获( ) 无影无踪( )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答:“实在恶劣”指_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要求:字数在300字左右; 对比论证要

61、鲜明; 观点要明确。答案:1.细针密缕 精益求精 满载而归 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提示:这句话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4.略 拿来主义 作者:于漪教学目的: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

62、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

63、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

64、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

65、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

66、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67、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 (3)学生默读第三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

68、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

69、,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学生朗读第三节,体会内容与写法。 (4)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要求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

70、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4.指着板书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学生自由朗读1至4节,认真体会其内容与语言的表现力。 5.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上汉语拼音: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71、(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细读两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复习:注音: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五、六、七节。注意对“吝啬”、“为”、“髓”正音。吝()啬()为()髓() (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3)学生讨论后,明确:先用“我在这里也

72、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

73、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4)齐读、背诵第七节。 (5)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 (6)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7)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对待文化遗产,“占有”的前提,“挑选”是关键。“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

74、、“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8)齐读最后一节,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9)要求学生逐句讲述含义,明确: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在板书“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别写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三句阐

75、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10)自由朗读最后一节;教师提问,学生背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背诵第一句。怎样“拿来”?背诵第二句。“拿来”的目的何在?背诵第三句。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背诵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师生一起背诵文章的最后一句。 3.总结

76、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写作方法有什么特色?要求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的板书,运用这节课的板书,L扼要说明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说明运用贴切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阐明抽象的深奥的道理的特色。 指名学生朗读全文,集体背诵第十节。 4.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三”,课后完成。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文。

77、 附“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一句话强调指出了“拿来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把本文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有关论述(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应持的态度)作比较,可以看出本文多用形象比喻,讽刺性反语,表现出冷嘲热讽的语言风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则采用论证式的语言,准确、严密、平实。虽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但并不改变文章的基调,它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手段,来进行抽象的说理。 练习四:“捧”,表现了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挂”,刻划了卖

78、力献媚的丑态。“发扬国光”,辛辣讽刺“送去主义”者取悦洋人,宣扬国粹主义的卑鄙行径。 “一点进步”是反语,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 “丰富”“大度”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作者对他们给予有力鞭鞑。 “摩登”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练习六:这段话运用了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以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选言推理,如果否认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就要承认另一个选言肢;如果承认了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同时,就可以否认另一个选言肢。这段话的推理过程如下: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就是从天上掉下来;(大前题)人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小前提)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结论) 附 参考资料: 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编) 拿来主义注析(语文教学通迅1978年第2期) 共20页第2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