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十字交叉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1348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字交叉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十字交叉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十字交叉法简介湖南省新化县第二中学 417605 肖松华一、 十字交叉法的涵义:十字交叉法是化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解法之一,又叫“混合法则”。理论上具有均一性、加合性的混合物,两组分相混合且知其平均值,求各组分之比的计算;凡符合M1X + M2Y = M(X+Y)这样的二元混合关系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十字交叉法计算。二、 解题过程:先写出两组分对应的量M1、M2和平均值M,然后按斜线作差取绝对值即得出物质的配比关系。计算过程为:X M1 MM2 M X = M-M2 Y M2 MM1 Y M1-M三、X/Y的涵义及常见应用类型: M1,M2MX,YX :Y1溶质质量分数平均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分数

2、质量比2物质的量浓度混合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分数溶液体积比3密度混合物密度溶液或气体体积分数、固体质量分数溶液或气体体积比、固体质量比4相对分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比或气体体积比5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丰度)物质的量比或原子个数比6分子组成平均分子组成物质的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比或气体体积比7反应热平均反应热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比或体积比8消耗量或生成量平均消耗量或生成量物质的量分数或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比或质量比或体积比常见应用类型:、溶液在稀释或浓缩时(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质守恒,溶

3、液浓度的计算。、当仅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时,可用于求解同位素原子个数比或物质的量比。、当两气体混合时质量守恒,可用于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已知密度和混合溶液平均密度,可求二组分的体积比或固体质量比。、求混合物中某元素或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组成相似的二元混合物,若已知混合物的平均组成,可求组分的物质的量比或气体体积比。、求混合物的反应热。、当发生两个平行反应,存在共同的反应物或产物时,若存在平均反应量或生成量可用于计算两个平行反应的其它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配比。四、十字交叉法应用:例1、体积为1L的干燥容器用排空气法收集HCl气后,测得容器中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1.082,则容器中HCl的体积

4、是:( )A. 0.25L B. 0.5L C. 0.75L D. 1L解析 容器中气体可认为是HCl和空气的混合气,其平均分子量为:1.08232 =34.62,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出HCl和空气的体积比:V(HCl) 36.5 5.62 334.62 V(HCl) = 3V(空气) 29 1.88 1 V(空气) 1故答案选C例2、Wg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取的方法是:( )A、再加入W/8 g食盐 B、蒸发缩成W/2 g溶液C、蒸发掉溶液的一半 D、再加入W/10g食盐解析增加溶质质量,用原溶液与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差值交叉分别作比的前项和后项,所得的最简整数比值

5、就是要求的值。即增加溶质100 1020 原溶液 10 80 即可加入W/8 g食盐。蒸发溶剂质量: 蒸发 100 1080 原溶液 90 20 即蒸发掉W/2 g水。故答案为:AC例3、(1997年全国,26)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 g,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8 g,则CO的质量是:( )A. 1.4 g B. 2.2 g C. 4.4 g D. 在2.2 g和4.4 g之间解析由题m(CO+CO2) = 27.6g10.8g = 16.8g n(H) = 210.8g18(g/mol) = 1.2moln(乙醇) = 1.2mol6 = 0.2mol 所以n(CO+CO2) = 0.4mol M(CO+CO2) = 16.8g0.4mol = 42 g/mol(即CO、CO2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CO 28 2 42 = 1 / 7CO2 44 14 所以m(CO) = 1/80.4mol28g/mol = 1.4g故选A作者简介:肖松华(1980-)男,本科,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吉首大学化学学院。现就职于湖南新化县第二中学。化学科一线教师,有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联系方式:Tel:13875483473 E-mail:xiaosonghu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