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 D宋朝解析:“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B项。答案:B2(2019全国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2、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答案:B3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A韩愈 B朱熹C王阳明 D黄宗羲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答案:B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3、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句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A“无为寡欲” 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 D“经世致用”解析:这句佛家偈语大意是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分析各选项,宋明时期的心学主张“内心反省”,即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故选C项。答案:C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
4、析: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理,即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二南宋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陆九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2)与朱熹相比,陆九渊的思想有何特点?(3)简述朱熹和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对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比较。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5、三纲五常是“理”在社会上的表现。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就是“心即理也”。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的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材料指出,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目的就是“理”在社会上的体现。(2)陆九渊将理学发展为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天理。(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
6、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基础巩固1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推进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答案:B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
7、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孟子的学说。D项是理学的重要观点,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解析:理学思想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与题干中“忠、孝、节、义”的进步思想一致
8、。答案:C 能力提升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解析:依据“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得出朱熹比较注意推广儒学,并使其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所以选C。答案:C5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心外无
9、物 D知行合一解析:由材料中“真知”“不行”等可以看出,材料揭示了王阳明对知与行的认识,即知行合一。答案:D6佛教禅宗有首开悟诗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比较接近这一看法的思想家是()A朱熹B程颢C程颐 D陆九渊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该诗反映了通过内心的反省而幡然醒悟,寻得良知,这是强调内心的反省,这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一致。答案:D7唐朝禅宗大师慧能有一首佛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材料中慧能的佛偈诗
10、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答案:D8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必须摒弃欲望
11、才能够实现对天理的感悟,所以答案选B。A、C两项只是陆王心学的主张,D项只是程朱理学的观点。答案:B9“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述。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该诗作者的核心主张是()A“克己复礼”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发明本心”解析:从材料“良知”的信息可以判断是王守仁的学说。“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学说,故B项错误;“致良知”是王守仁的主张,故C项正确;“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C10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
12、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解析:材料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答案:B11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
13、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粱录卷十八请回答:(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解析:第(1)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坊市界限被打破及商品经济繁荣的状况,材料二中“侈靡”、“不体旧规”反映了宋代社会风俗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宋代理学兴起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再联系材料一、二的相关历史现象分析作答。第(2)问,材料主要是从社会、经济方面反映了理学兴起的原因,还可以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补充。比如思想方面可联系魏晋南北朝以来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合一这一知识来作答。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