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A社会制度的不同B意识形态的分歧C国家利益的冲突 D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解析】国家利益是对外关系的基石。【答案】C2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向“冷战”对峙的原因不包括()A国家利益的冲突B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C美苏均势形成制衡 D北约和华约的形成【解析】美苏走向“冷战”早在1947年即已开始,但是北约和华约是在19491955年才正式形成。【答案】D3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在国际舞台
2、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解析】注意时间是“二战后初期”。杜鲁门说的“极权政体”指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杜鲁门的划分标准是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故本题选B项。【答案】B4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的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要求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解析】二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异常强大,美国领导集团试图凭借其强大的
3、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杜鲁门的话反映了这一点。【答案】D5(201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通过对外援助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体现这一做法的有()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成立华沙条约组织C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 D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信息“对外援助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说明美国实施援助是为了遏制苏联势力的发展并控制世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故选A项。【答案】A6米洛万德吉拉斯在与斯大林谈话录一书中有关于二战后欧洲形势的记载
4、:“这场战争与以往有所不同。无论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以下各项中,能为这一观点提供最佳佐证的是()A北约、华约成立 B两个德国分立C抗美援朝 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表明对这个国家进行分区占领,并且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据此分析应是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答案】B7(2013广东高考)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
5、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两项。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项不对。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答案】D8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错误的是()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B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气氛,“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D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军事、政治均势状态下的产物【解析】在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下,“冷战”是主要的对峙方式,但也有局部“热战”。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冷战”下两大势力集团的争夺导致
6、朝鲜、越南、阿富汗等局部地区发生“热战”,造成局部地区动荡。但“冷战”并未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答案】C9(2013福建高考)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析】本题以朝鲜战争这一周年事件作背景考查中国军队名称。教材上的表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A选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B、C两项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故选D项。【答案】D10(2014长沙高一测试)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于()A法国大革命中 B联
7、邦德国境内C20世纪中期 D欧盟东扩过程【解析】可以从图中获取信息。“Zone”是地区的意思。另外图中有“Berlin”即“柏林”,结合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的单词判断答案,应指20世纪中期的柏林危机。【答案】C11右面这幅国际政治漫画(下方骷髅边的口袋上写着“法国殖民主义”,上方骷髅边的口袋上写着“美国亚洲政策”)所描绘的热点地区是()A朝鲜B越南C中东地区D伊朗和伊拉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二战后,法国再度入侵越南,但1954年被迫撤出。美国乘虚而入,发动越南战争。故图中地区应为越南,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B12二战后国际关系
8、的特点是全面“冷战”和“热战”相交织,下列属于“冷战中的热战”的是()柏林墙的修建朝鲜战争马歇尔计划越南战争A BC D【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深刻把握“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运用除直接武装干涉之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属于直接的武装干涉,因此属于“冷战中的热战”。属于“冷战”。【答案】D二、非选择题13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活动主题:走进美俄天地步骤一:解读材料,走进历史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 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
9、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图四)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1)“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步骤二:画面回放,再现历史图一 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图二 华沙条约签字仪式图三 苏联冷战宣传画:
10、华盛顿的“和平鸽”图四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4)图一、图二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从图三、图四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的什么信息?并再举两例。【解析】第(1)问根据二战时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冷战”开始的标志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和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回答。第(4)问从两大军事集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的角度回答。第(5)问结合图片信息进行分析。【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3)苏联败下阵来,苏联解体。(4)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5)信息: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军事竞争
11、。举例: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军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材料二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材料三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材料四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
12、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们在什么问题上有相似(同)的记录?(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能列举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吗?(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生,你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解析】本题取材多样,重点考查学生的史学意识,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第(1)问结合教材即可得
13、出,难度不大。第(2)问需要理解不同材料呈现不同观点的原因,因为作者的立场不同,自然观点各异。第(3)问是要逐步培养历史的意识及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孤证不立,需史论结合等。【答案】(1)朝鲜战争。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2)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次进攻;材料二认为是北朝鲜要“解放”南朝鲜;材料三没有直接说明起因,但暗示这是内战;材料四认为是北朝鲜反抗南朝鲜的侵略。原因:事件本身复杂因此难以厘清,导致众说纷纭;作者立场不同因此视角不同,导致分析不同;受意识形态制约因此先入为主,导致不尊重史实(列出两条即可)。(3)会尽量客观而认真地研读上述各方材料,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二个材料就下结论;会将上述材料放入原著之中,力求理解作者的真正含意;会将上述材料及著作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具体条件、环境与思想情感(按层次给分)。方法或途径: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行比较;与老师和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可能的话,寻访身边的老人,了解战争爆发时的具体情况;通过信件(邮件)向有关专家请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