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946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33页) WORD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感 悟 自 然 一、活动目的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二、活动中心:感悟自然,亲近自然 。 三、活动方式 1、成立小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9人左右,推举一个小组长,分小组活动; 2、制订方案:每个小组按“活动指引”进行规划,要求可行性与创造性结合; 3、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记录别人的言论和自己的思想,发言的提纲等,活动结束上交。 四、活动时间 :8个课时。第一至四课时一、活动主题: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

2、美;了解自然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化中,思考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二、活动过程:(一)研读瓦尔登湖 1、问题探究:速读课文,找出道出瓦尔登湖总体特点的词句,看看文章怎样体现这些特点。【深邃和清澈(或清亮、深碧)】 课文对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细致入微。把有关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2、总结,谈体会。(二)研读黄山记 1、问题探究:速读文章,谈谈文章怎样描写黄山山峰、云海的。 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第

3、二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2、总结,谈体会。(三)研读巩乃斯的马 1、问题探究:找出文中有关马奔跑的两个典型场面,体会其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 作者在对马的描写和赞美中寄托的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益? 2、总结,谈体会:马和其他一些充满力与美的动物,历来是艺术家钟爱的表现对象。广泛欣赏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思考不同的艺术种类在表现动物之美时有什么异同之处。(四)组织一次游览活动:1、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全部感官,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发挥想象和联想,想想自然美景哪些与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经验知识相通。 2、调查了解相关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

4、与人的关系。三、整理学习及活动所得。第五至八课时一、活动主题:展示与评价。二、活动过程:(一)交流活动:1、通过活动,谈谈人们为什么喜爱自然?大自然美在哪里? 2、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感受怎样?3、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宠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讲述有关山水传说与变迁的神奇故事。(1课时)(二)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诗文;根据游览所得,写一篇游记,要求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课时)(三)评讲总结。(1课时) 第二单元 科 学 小 品 4、说 数一、教学要求:1、了解数的发展过程。2、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 明方法。3、体

5、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的体裁和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2、体会充满 诗情画意的数学美。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二)整体感知。 1、速度全文,看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是一篇说明数的发展过程的科学小品文,采用了以发展过程为序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 2、理清文章的思路。说 自然数 负数 零 整数 分数 无理数 虚数 复数数(三)语言品析。(顺带理解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兼及习题二) 1、“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

6、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作者在此运用比喻手法,将“正数和负数”比喻成“雁翅般排开”的模样,将负数和正数在数轴上的排列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零”具体形象化,让我们读来不觉枯燥无味。】 2、“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 【以圆周率为例说明了无理数的特点:包含着无限的信息。同时和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

7、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作比较,说出自己对无理数的惊叹。 这段文字融说理、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说理体现了科学性特点,介绍了科学知识;描写和抒情常常体现小品的文学性特点,使文章读来情趣盎然。】 3、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更新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用一句简单的话对全文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对数的发展的美好的愿望。】 4、小结: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引用、作比较等方法进行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体会数学的美,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二、教学过程:

8、(一)复习导入新课。(二)体会数学的美。 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充满感情的写到:“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请你从文中概括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美,并另外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对称美:如第4自然段“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别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 如第4自然段“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4自然段”1的平方根是什么?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和谐美:1是一个最简单的数,但同时可以说一切数起源于1。越来越

9、复杂的数系如:自然数,由1演变出所有自然数:2、3、4、后来再加进它们的相反数1、2、3它们依然是和谐的,而且起源于1。 现实生活的例子:如对称美:门常有两扇,相互对称;衣服、对联等。 和谐美:电视机屏幕的长宽尺寸之比为0。618,比例协调而赏心悦目。】(三)语言表达训练。 1、文中引用了作者永数字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的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奥妙。请仔细阅读,找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修辞:两首诗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2、学习这两首诗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四)交流评价。(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教学要求:1、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了解

10、其应用前景,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2、学习本 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3、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说 明方法。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具体概括出各段的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里,有何奇妙之处? 【提示:主要体现在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出现了电阻消失的超导现象。】 3、看看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示例

11、:文中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中为了说明超导现象,作者首先举了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接着又介绍了一个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实验,用两个例子具体生动的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4、语言品味。 “而且铌、锌、铝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23种”是确定数字,“60多种”是不确定数目。说明文要求对所说明的内容作准确的介绍。此外,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努力”表明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困

12、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低于”用词精确、严密。】 “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革命。”【“划时代”形象的说明了这个科学研究的意义重大。】 5、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的条目,不要超过200字, 【据理论推算,自然界中的最低温度为237.16,这一冷的极限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研究发现,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一个低温区域(一般指150以下)中,许多物质显示出与常温下截然不同的特性,如铅会变得富于弹性,锡会变得易于粉碎,某些导电材料会出现超导性(即电阻消失或接近于零)。这个低温区域被称为超低温,物质在其中出现的奇特现象即是超低温现象。】(

13、三)拓展联系:查找有关资料,大胆想象,说说除了文中已经介绍的用途外,超低温现象还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6、寂静的春天一、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3、培养 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作者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体会本文严密、生动、准确 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二)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文章,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梳理脉络: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 污染空气、土地等 化学药

14、物对人的危害 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变化 人类创造化学物质 人类使用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的危害 导致恶性循环后果 小结本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寂静的春天”的景象。 【“寂静的春天”指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的杀死任何昆虫,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所有的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趋于寂静。 警告:正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再次到来,正视并改变这个现实。】 3、语言品味: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

15、生物的根本性质。 【形象的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的迫切心情。】 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指出化学药品让人们或动植物不知不觉的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 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杀虫剂”指的是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打击整个地球”不是危言耸听,滥用化学药品的人们是该清醒的时候了。】(三)写法借鉴。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体会

16、其表达效果。 【本文为了说明人们采用种种手段污染了环境,制造出来的化学药品适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较多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第4、5自然段,写人类急躁轻率行动的语句:“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人类拨弄原子更丰富了,如“岩石隐秘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等类似射线,“从我们的各个实验室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实际使用”这些对形象表明了人类所谓改造环境、控制自然的某些想法违背了地球上生命的发展规律,必将带来严重恶果。】(四)拓展联系。除文中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做什么 第三单元 小 说 9、 药一、教学目的:1、了解小说所反映

17、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二、教学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三、教学难点:小说主题的深刻认识。四、教学方法:以导读、研讨为主,辅之以点拨、释疑。五、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理清小说情节。 2、读懂小说内容。二、教学过程:(一)研讨情节:药是围绕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议药药的效果(华大妈上坟)(四个场面分别写了时间、地点)暗线:夏瑜被害夏瑜(血)被吃夏瑜被议血的悲剧】(二)理解各部分内容: 1、开头的时令描写勾勒出了黎明前的什么特征? 【阴暗、凄清,还有

18、几分恐怖暗示当时的时代特征。】 2、 华老栓走到街上,天气本来比屋里“冷得多”。为什么“倒觉爽快”?在这以前心情怎样?在这以后心情又怎样? 【在“爽快”之前的心情是沉重的;在“爽快”之后的心情则是由“发冷”吃惊 “慌忙”、“踌躇”精神兴奋。】 3、 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a、 华老栓的两个眼眶为什么“都围着一圈黑线”?【联系(一)是因连夜买“药”所致。】b、 康大叔接连嚷了八个“包好”,分别包含了什么意思?【前四个标榜这人血馒头“与众不同”,因是革命者的鲜血染成;后四个是针对小栓“不住的咳嗽”而发,自我嘲弄这人血馒头治病无效。】c、 康大叔同茶客说了些什么?说明什么?【他讲的是夏瑜被

19、捕的原因和在狱中的表现,说明革命者的英勇,刽子手的凶残,奸细的卑劣,群众的愚昧点明了悲剧根源】 4、 第四部分夏四奶奶为什么“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又为什么“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两次提出“我们还是回去罢”,各包含着怎样的意思?【总的写出两位母亲对儿子死因不理解,毫不醒悟,进一步点名了悲剧的最悲处。】 5、小说结尾夏瑜坟上为什么“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 【这是为了表明有人怀念夏瑜,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革命后继有人。这花环添 得“平空”,但很有必要,很有深意。】(三)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描写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文字内容,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小说主题。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

20、、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把握小说主题。二、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 【 A、人物形象:华老栓: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夏 瑜:一个既英勇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B、人物描写:通过对华大妈、华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刑场看客等描写,栩栩如生 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群像。】 (二)明确标题含义: 1、小说标题有何意义?【“药”是人血馒头。但它蘸的是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鲜血,故就有了其特殊的意义:人血馒头医不好群众肉体上的病;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鲜血也治不了群众精神上的病迷信、落后、

21、愚昧、麻木、不觉悟。】2、 那么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良药?【进行一场真正由民众参加的改造旧中国的革命】3、研讨 : “药”【蘸有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决不是疗治人体疾病的药】 药 【什么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药!【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三)布置作业:找出小说的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表达作用。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1、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研讨“设疑探微”等内容。二、教学过程:(一) 研讨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四个场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二、 研讨景物描写及其作用:1、华老栓去刑场途中的景物描写【

22、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反衬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2、华老栓刑场归来的景物描写【这是在兴奋中表现他的愚昧麻木,越兴奋越愚昧麻木】3、墓地丛冢的描写【揭露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者的罪行】。4、结尾坟地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悲凉、死寂的气氛,也增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 哀和母亲不知儿子死因、不理解儿子的悲哀】三、设疑探微: 1、华老栓买“药”前有没有同华大妈合计过?何以见得?【合计过。可从“你就去么”、“你给我吧”简洁、含蓄而深沉的对话中而知】2、华老栓为什么话少?茶客议“药”时为什么又一言不发?【从中更显华老栓勤劳朴实(老实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3、小栓为什么没说话,只是咳

23、嗽?一共咳了几次嗽?各有什么作用?【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无言胜有言”。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仅点明了病情的日益严重,而且是对“包好”的“药”层层深入的揭露和讽刺。】4、为什么茶客中还写了一位“二十多岁的人”?他的“气愤”“恍然大悟”又说明了什么?【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说明当时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单是中年、老年,而且还有青年。这也是药这出悲剧的最悲处的表现之一。】5、药“画”了多少次眼睛?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共画了九次之多,如对华老栓夫妇画了三次,对康大叔画了两次,对夏四四奶奶画了两次等,从中进一步体会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24、。】四、布置作业 。10、项 链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2、 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 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的1、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速读课文,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以项链为线索。】 2、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五部分。】(三)速度课文开头到“她常常整天的哭好几天。”所读这部分写什么内容?与后面的情节有何关

25、系? 【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交代了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如“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朴朴素素”)。她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这是她的心理性格。(如,对她“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将低了她的身份似的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梦想梦想梦想”的心理描写。又如对她“她没有漂亮服装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就想望着得人欢心,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心理描写。“也”字还深刻的揭示出她那种满腹委屈的内心世界。)这部分虽是序幕,但却构成了她不幸遭遇的“基础”,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铺垫。】(四)默读“挑选项链”的有关段落。思考:

26、 划出描写路瓦栽夫人栽借到项链前后的三个心里变化过程,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通过“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了路瓦栽夫人为无珠宝首饰而显得郁闷、不安、忧愁,发现钻石项链时激动、神往;想开口商借而唯恐对方拒绝时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时的极度欢欣、兴奋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淋漓尽致的揭示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五)默读描写夜会的有关情节。思考: 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路瓦栽夫人在夜会上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特征的?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在夜会上,她“狂热”、“沉迷” 、“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

27、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甜蜜的胜利里。”作者就是用这些心理描写,在读者面前剖露了路瓦栽夫人庸俗、空虚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路瓦栽把一件平日穿的带着“寒伧味”的外衣披在她肩上时,她“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这又是虚荣心的驱使。】(六)路瓦栽夫人为何与常人不同,不立刻响原主人说出丢项链的真相?(七)路瓦栽夫人对一夜的虚荣换来十年的贫困后悔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她并没有后悔,从文中“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的心理描写可见出。十年的辛苦,虽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 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

28、格。这说明她的不幸遭遇决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给她带来的,也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毒害的严重性。】(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探讨小说各部分的关系。归纳主题。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二)探讨小说各部分的关系。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一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新的冲突,甚至最后发展到高潮。第一部分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虽属于“非基本情节部分”,但却是构成人物的不幸遭遇的“基础”正当她对梦想的生活得不到实现而痛苦时,丈夫弄来了参加夜会请柬;正当路瓦栽夫人去参加夜会没有珍珠作装饰

29、而苦恼时,她的女友把项链借给了她;正当她在夜会上“狂欢”、“陶醉”的时候,却乐极生悲,丢失项链;正当路瓦栽夫人10年艰辛还清赔款项链的债务,却意料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就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小说的结局,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读者也会感到意外,他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这一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又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做了三次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其伏笔有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答允;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第三次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打开盒子看。这些说明项链本不是真的。】(三)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丢

30、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当蕴含着必要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尔蒂德爱慕虚荣德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夜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陶醉、慌乱之中,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德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是从从容容,怎么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的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

31、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四)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主人公的虚荣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作玩物而造成的。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的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布置作业附:板书设计 项 链 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序幕(铺垫)第一部分 借项链 借债赶制漂亮衣服 借项链(参加夜会)开端第二部分 丢项链 (夜会结束)第三部分 赔项链 发展 第四部分 还债务 (十年艰辛生活)第五部分 发现项链是假的(重遇佛来思节夫人)高潮、结局 11、微型小说

32、两篇一、教学目的 1、鉴赏两篇微型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2、理解课文等待散场表达的内在情感,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3、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的1、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鉴赏等待散场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二)速读课文,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情节:看舞剧遇到小伙子看到小伙子的女友我的心理活动。】(三)赏析课文。 1、小说的内容。【小说写了剧场外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舍不得浪费一张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的等待散场,小说赞美他们纯洁的爱情。】 2、

33、小说中“我”的作用。【小说没有直接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故事。在这里,“我”起线索的作用,以“我”的视角和心理活动联系场内外一对青年人的纯真爱情。】 3、体会场景选择的精心。【第4段中写车多,突出了观看舞剧的人多,“默然”写出周围环境的静。从全文看,作者有意安排故事发生在雨天,更能突出小伙子对女友的痴情冒雨苦等,不忍离去。】 4、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及语言包含的情感。【第10自然段,“我把票递给他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这一段中一“接”一“看”一“退”一“推”,反映了小伙子对女友的牵挂与关心。第12自然段中,“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

34、望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此句写出了小伙子对女友的一片痴情,“生怕”一词表现其内心对姑娘的关心,痴情的等待。最后一段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小伙子和女友的完美爱情结果,后面通过姑娘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传达出她被小伙子的一片痴情和耐心所感动的心理感受。“永恒的旋律”就是指无私伟大的爱情。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称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了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 5、从文中找出作者所设置的悬念,尝试自己分析。(四)学生虚构故事,尽量做到能有细节,有悬念。(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鉴赏差别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二)速读课文,

35、概括主要内容。【小说叙说了阿诺德和布鲁诺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 (三)进一步赏析课文。 1、分析小说中两人的特点。【布鲁诺:思维简单,目光短浅,缺乏市场眼光,被动投入工作。阿诺德:办事干练,果敢心细,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经济头脑,主动投入工作。】 2、布鲁诺和阿诺德明显存在着差别,你认为布鲁诺该怎样弥补这种差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布鲁诺该向阿诺德学习,热情投入工作,全力以赴。启示: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 3、试分析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叙述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学生根据内容找出对比的地方加以体会。(四)比较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共

36、同之处。【情节安排上,紧凑而完美,构思巧妙;刻画人物上,顾及行动、语言神态,做到形神兼备;运用了留白艺术。】(五)口头表达训练:发挥合理想象,虚构差别下来的情节,把故事进行交流。(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2、荷花淀一、教学目的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 2、 理解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含蓄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描写对表现小说诗情画意所起的作用。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

37、)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1945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体小说”,并对当时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作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三)体会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描写对表现小说诗情画意特点(诗体小说)所起的作用 1、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景物描写: (1)请一同学范读课文部分内容:“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

38、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月色皎 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3)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

39、,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的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夫妻话别”部分的 对话和动作细节描写。(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会,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

40、、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外柔内钢的农村妇女形象。他勤劳纯朴,挚爱丈夫,识大体,明大义,温顺善良。这样写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动作细节描写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3、鉴赏“探夫遇敌”部分的对话描写: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怎样的不同个性特点?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3)小结:孙犁通过了一系列具体传神的描写,把我们平常都能感受到但一直未能表达出来的农民妇女的柔性美揭示了出来。

41、他们的细腻多情、刚毅纯真的性格长期潜伏在泥土里,是孙犁第一次以群体浮雕式的创作,把他们推进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使她们得以展现耀眼的风采。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妇女形象,与沈从文笔下的湘江妇女形象一样,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四)归纳“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其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动人,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有“诗体小说”之称。】附板书: 月下编席等候丈夫荷花淀边夜景优美(一)夫妻话别(开端) 夫妻夜话深情嘱咐话语体贴流露依恋 水生离家亲人相送 商议探夫来到马庄寻找借口掩饰思念(二)寻夫遇

42、敌(发展) 探夫未遇失望归来正午淀上万里无云 归途遇敌急中生智荷叶荷花充满寓意 意外相见伏击歼敌各人寻找丈夫脸面 (生动逼真的 (高潮) 互丢东西有意戏谑 细节描写)(三)遇夫歼敌 (结局) 舟中议论无比兴奋 组织起来锻炼成长 勤劳善良 纯洁温顺 水生嫂 深明大义 积极上进 勇敢坚强 第四单元 古 典 诗 歌 14、唐 诗 五 首一、教学要求:1、掌握诗歌诵读的方法,了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2、把握重点词语,分 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分 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 深层蕴。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

43、:学习 山居秋暝登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简介近体诗。2、简介王维、杜甫的有关情况。3、学生自述各诗的相关背景。(二)学习山居秋暝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朗读诗歌一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读。 【提示: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可示如下:空山/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待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

44、闲适的心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流”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3、品味鉴赏。学生思考: (1)诗人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诗歌的颔联主要写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颔联主要写山居之人:浣女、渔人。】 (2) 如果让你据此画幅图片,你将如何构图?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中景、画中人。 【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天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满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

45、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的颤抖着,那是鱼人荡舟水上。】 (3)诗中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何说“空山”?【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既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4)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不禁的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 “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

46、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 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生化的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小结 (三)学习登高 1 、学生集体朗诵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的节拍有两种:二二/二二/二二/一和二二/二二/一/二二. 2、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前:写登高见闻。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更以风大闻名。首联登上高处,诗人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

47、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怜的情感基调。 板书: 急风高天 鸣猿清渚 白沙飞鸟 落木江水 3、学生思考: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 板书: 羁

48、旅异乡 晚年多病 国难家愁 护病断酒 4、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地情怀。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49、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6、小结。(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 从军行(之四)锦瑟石头城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二)赏析从军行之四 1、学生齐读,注意诗的节奏。 2、整体感知: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提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3、思考:一二两句诗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两句诗描写了边塞纺线的景色,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50、】 三四句侧重于写什么内容?【两句诗概括的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怀抱。“黄沙”渲染出边塞荒凉景象。“百战”说明将士戍边时间之长,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渲染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搂兰终不还”化用“楼兰”典故,表现了破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4、小结。(三)导读锦瑟 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2、思考讨论: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想到自己年已半百,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四个。1、庄

51、周梦为蝶,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2、望帝魂华杜鹃,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3、南海鲛人,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4、蓝田产玉的传说,意在说梦想和思想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意的朦胧带给读者扑朔迷离的意境,给人以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像空间。】(四)学生自读石头城 1、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思考: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世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

52、得他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2)面对着眼前的衰景,使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何深刻含义?【诗人将月亮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这已经是一座空城,诗人的无限慨叹融于其中。】(五)拓展:比较越中览古(另外提供)与石头城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异同, 【同:1、怀古咏史,对历史作了深沉的思考,并有讽喻现实的含义。2、诗中句句写景,情寓景中。 异:越中览古明写昔日的繁华,用

53、对比的手法表达古今盛衰感慨;石头城只着眼于现在,写满目苍凉之景,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今古对比,领会诗人的情感。】(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5、蜀道难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 了解李白的放达; 3、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二、教学重难点:(目的中1、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诵读全诗,整体感知。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二)范读全诗。(三)指导诵读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

54、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

55、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

56、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

57、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四)整体感知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

58、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五)学生自由尝试诵读。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鉴赏本诗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二)学生诵读全诗。(三)鉴赏诗歌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

59、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诗人先托

60、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

61、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

62、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

63、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四)总结本诗。 1、关于本诗的章法。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本诗的基调。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

64、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6、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2、鉴赏这首诗歌。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65、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二、教学重难点:(目的中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诵读全诗,整体感知;学习序言以及一、二自然段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有人曾就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个故事,写了一幅对联: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请一位同学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把这幅对联解释一下。 【浔阳江上送别,正是伤离别的时候,在这个枫叶变红的时节,听到了四弦(琵琶)弹奏的乐曲,引起了作者的迁谪恨。】(二)听录音, 自由读课文。(三)整体感知。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66、】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人物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4、“沦落”的具体情况:(板书) 琵琶女:京倡商妇 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京官谪官 (四)赏析诗歌。 1、学习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2、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 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时间、 夜,地点、浔阳江头,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

67、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悲凉、哀伤】 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找出诗歌中有关的诗句。【A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B环境衬托: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3、学习第二段。 思考问题: 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 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 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 【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

68、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两个比喻描写突 然发出的乐声

69、不但雄壮,而且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 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三、四、五段,总结全诗。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二)学生诵读全诗。(三)学习诗歌三、四、五段 1、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请同学们概括三段的段落大意, 【江中听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

70、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 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 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 “欢笑 ”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71、概括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四)学习第五段 【分析: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 “却坐促弦” “ 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六)

72、总结全诗。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七)自由讨论:1 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提示:是不是商人有 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 、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17、宋词四首 一、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3、豪放派和 婉约派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雨霖鈴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二)学习雨霖鈴 1、 作者简介:

73、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

74、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2、听录音,学生有感情诵读。 3、分析两阙词。 分析上阙。 析1句的词句。【 寒蝉凄切:秋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凄切: 形作动。 对:面对着 。 骤雨初歇:急雨刚刚停歇。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 析2句的词句。【都门 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在京城门

75、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依依不舍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 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

76、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

77、,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 分析上阙。 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

78、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析“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

79、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析“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景 (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 】 析“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便纵有: 就算

80、是。千种: 多少。极言其多。 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 更与何人说: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 【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4、总结本词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

81、,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三)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者作品介绍 2、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陡峭不平的石壁。群山。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大乔” 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 “小乔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 “ 二乔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 初嫁了

82、 ”就是刚嫁过去。 “了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强虏 ” 或 “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讨论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2、讲读上片。 ( 1 )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

83、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 浪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逝者如斯夫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风流人物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三国周郎赤壁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

84、据家。 】 ( 3 )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 “乱 ”写出险怪,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惊” 写汹涌, “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

85、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5 )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3、讲读下片。 ( 1 )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 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

86、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 2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 3 )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

87、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 ( 4 )朗读总结下片。【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4、 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艺术特点: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 2 )思想感情。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

88、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学习声声慢 1、作者简介 2、分析上阙。 概括上阙内容。【本阙写女主人公寂苦无告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十四个叠词有几个层次? 【“寻寻觅觅”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表现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非实写,赋无形于有形。“冷冷清清”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孤单寂寞处境

89、和心境,反映作者晚景凄凉。“凄凄惨惨戚戚”直写内心情感,表达忧愁苦闷。三句把词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感受层层揭示,真切反映特定环境下思想感情。】 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表面说自然之愁,实含蓄包含国家、世道多事之秋,及自己黯然神伤的人生之愁,这种气候正是哀愁之源。】 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表明主人公在主观上想抵御客观环境的伤害,想排除心中的忧愁,但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只好忍受着恶劣气候的蹂躏。在哀愁中,又有几分无奈。】 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些雁儿,不正是当年给她夫妻俩捎信的吗?然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国破家亡之悲,亡夫

90、之痛,如潮涌来,悲苦之情,到了极点。】3、分析下阙。 概括下阙的内容。【下阙紧承上文,从眼前景物着眼,进一步抒写她处境寂寞,内心痛苦。】 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由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想到自己,这里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是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独自”是说孤苦冷清;“怎生得黑”表明熬到天黑都不容易。用语浅俗,发清新之思,意味深长。】 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晚来风急”相呼应,“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及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秋风秋雨

91、的描述,都寓有主人公的情怀,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作者愁情无边的直接质询。末句以一个愁字刹住,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4、归结本词的写作特点。【语言浅俗自然,巧用叠词,声情并茂。融情入景,选取典型意义的景物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三)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作者简介。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

92、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4、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5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

93、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

94、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 ”三句,说辛

95、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

96、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

97、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6、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7、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掉书袋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京口怀古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8、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怀古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

98、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四)课堂总结。18、诗词三首 一、 教学目的:1、进一步步了解宋词的特点。2、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层层铺 叙的特点。 3、体会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中的1、2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指导自读虞美人 1整体感知 2具体赏析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

99、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

100、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 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

101、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

102、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3、小结。(三)指导自读书愤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并借助注释疏通诗意。2、讨论思考: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一点,试加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形象的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国土的力量,也使诗人恢复之志具体化,可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

103、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 【这实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出师表中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观,本诗的基调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不绝望,甚至还蕴藉着豪壮之感情。】 (3)如何理解“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字?【观点:1、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之意。2、“气”为豪壮之气。】3、小结。(三)指导学习扬 州 慢。 1、 鉴赏上阙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

104、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 【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

105、,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

106、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2、小结: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3、赏析下阙。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

107、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

108、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 【念 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4、小结: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9、元曲三首 一、 教学目的:1 、了解元曲的特点

109、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品味元曲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中的2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指导自读【双调】蟾宫曲叹世 1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重点赏析 这首曲子由“咸阳”秦王说起,再及项羽,以及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的韩信和蒯通,道尽了人世间的兴衰成败,是非恩怨,都只有“梦说南柯”。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的险恶,人心的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的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这首小令联系历史任务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画龙点睛的做出了推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

110、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表示反感。 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语言如飞流入涧,表现了豪放派元曲家的风格。(三)指导自学【南吕】四块玉别情 1、理清层次:【本小令分两层。前三句为第一层,直抒胸臆写离别相思之情。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景托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2、具体赏析。 【前三句:曲从别后说起,开端点明了所描写的时间、内容: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起首口气看似较平和,但别后之情和别时之情是不一样的,别后之情看似淡,看似只有一点,却是无休无止,缠绵悱恻的。“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难以消失的伤痛。 后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情境。伫立之人,

111、因凝望已久,即使雪如扬花落满身也全然不觉。本想望着情人渐渐远去,直至消失,但偏偏“溪又斜,山又遮”,终于看不到情人远去的身影,只好把满腔的离别的沉痛之情,凝聚在“人去也”这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叹中。】3、小结。(四)指导自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理清层次:【本曲分五层。首曲为第一层,写高祖未到时一群趋炎附势之徒准备迎驾的丑态。“耍孩儿”、“五煞”为第二层,写刘邦的仪仗队。“四煞”为第三层,写刘邦的侍从。“三煞”为第四层,直接写刘邦。“二煞”至末尾为第五层,写这乡民抖出刘邦的根底。】 2、重点赏析。 【作品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表现对皇帝的大不敬。在这个乡民的严厉,至高无上的皇帝简直就是一个小丑,刘邦的衣锦还乡犹如一出闹剧。全曲通过巧妙的构思以及诙谐的笔调,把高祖还乡这个历史事件演绎成荒谬与滑稽,对那些人一阔脸就变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和嘲笑之能事,揭开了皇帝道貌岸然的外衣。】(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