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去的小学一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1924年起风行全国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低年级每册前都有一页彩色印刷、非常精美的插图,里面也多配插图。如第一册第一课:“狗,大狗,小狗。”如第四十课:“猫欢喜,一只老鼠到嘴里。狗欢喜,两根骨头丢下地。鸡欢喜,三个小葱一把米。羊欢喜,四面都是青草地。人欢喜,五个朋友在一起。”第二册,有谁把铜铃挂在猫头上狐狸想吃肉狐狸怕狗蚂蚁搬米小老鼠喝酒喜鹊与乌鸦等,多以小动物为题材,但也不乏寓意和启发性,如第三十九课公鸡的脸红了:“公鸡知道鸽子出去了,到鸽笼里去吃米,鸽子从外面回来,看见公鸡在他的笼里,忙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
2、公鸡给米哽住了喉咙,说不出什么,心里一急,脸就变红了。”第三、第四册也几乎都是动物和小孩的寓言、童话。这套教材虽被有些人讥为“猫狗教育”,却合乎人性和教育的规律,说明商务印书馆小学国语教科书开始走向成熟,原来担负的公民教育功能由“公民”课去承担了。二法学家、政治学家萨孟武1897年出生在福州,读小学时,对算术也有兴趣。在他看来,四则运算问题,不过龟兔、时针、父子年龄及工程数种而已。每次做习题,老师一定先让学生想想,全班都想不出来,陈老师就问他:“算术师,你以为如何解答?”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以一代之。”因为他的算术在全班最好,老师常以开玩笑的口吻叫他“算术师”,可见课堂上的轻松氛围。学习的愉悦
3、,师生的亲切尽在一声“算术师”当中。20世纪30年代,许而权在故乡的立本小学求学,70年后回忆当年的课堂,还历历在目。自然课,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捕捉昆虫、采集植物茎叶制作标本,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地理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山头附近一个地方挖掘化石,帮助学生理解化石成因;美术课,教师则让学生到马横溪实地写生,领略家乡自然风光;五、六年级设置了实用的珠算课程;至于体育课更是丰富多彩,有踢毽子、跳绳、滚铁环、打乒乓球、跳高、跳远、拔河等活动。那只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山镇小学,今天不能想象。三范用读五年级时,就和同学在老师指导下编了一份手抄刊物牧园,实际上是一份壁报,用端端正正的毛笔字抄在红绿格子的作文本上
4、,都是学生自己的投稿,贴在学校的公告栏。每期都有“编者的话”。他还办了个名为大家看的手抄刊物,编辑、出版、发行一个人包了。他喜欢漫画,还办了一个手工的漫画刊物我们的漫画,其实是把报纸、杂志、画报上选的漫画描下来。原来只是黑白线条,他用蜡笔、水彩、粉笔加上颜色,更好看,在同学中传阅,一共出了9期。暑假期间,请老师讲文学作品,跟几个同学自己刻版,油印活页文选,选刊周作人、朱自清这些作家的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在江苏日报副刊上发表了10篇散文。他有一个剪贴本,一直带着。他在小学时代做的这些事,对他以后成为出版家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四以边城等作品享誉世界的作家沈从文只在故乡湘西读过小学,
5、他说自己不是一个乖学生,母亲给他换了一所学校,从城里到城外。“到这学校我仍然什么也不曾学得,生字也不认识多少,可我倒学会了爬树。几个人一下课,就在校后山边各自拣选一株合抱大梧桐树,看谁先爬到顶。我学会了钓鱼,总是上半天学钓半天鱼。我学会了采榛子、摘蕨菜。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各处是可以充饥解渴的刺莓,竹篁里且有无数雀鸟。因为爬树有时跌下或扭伤了脚,刺破了手,就跟同学去采药,又可认识许多药材,且认识许多野果树。”大自然是一所更大、更丰富的学校,沈从文之所以成为一流的作家,和这段经历还是有关系的。难怪他说:“我们在校外所学的实在比课堂上多十倍。”沈从文的得意弟子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一文中回忆:“从
6、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五1912年,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和教育次长范源濂之间经常有这样的辩论。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回忆:“范君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我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首先把大学整顿。把两人的意见合起来,就是自小学以至大学,没有一方面不整顿。不过他的兴趣,偏于普通教育,就在普通教育上多参加一点意见;我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参加一点意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