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生用书P109(单独成册)(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孔子一生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其活动表现有()期待出仕为官拒为擅权的家臣所用周游列国整理文化典籍ABCD解析:选A。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都是孔子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传承礼乐文化。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
2、的解析:选D。从整个材料看,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从中看不出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故选D项。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中和,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D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解析:选D。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礼”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故A、B、C理解正确。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4下列关于孔子中庸思想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中庸是协调仁与礼关系的恰当方法B达到中庸
3、的恰当方法就是“和而不同”C中庸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D中庸就是过犹不及解析:选D。关于中庸思想,是孔子为协调仁和礼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过犹不及,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而中庸就是过犹不及的说法太绝对。故选D。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孔子学生的来源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结合,理解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学生来源于不同阶层,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关。孔子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这
4、一做法与瓦解分封制度和争霸战争无直接关系,动摇周王室统治基础的是私田的出现,故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6.右图为天津春季祭孔活动之开笔礼。祭孔“开笔”仪式,由启蒙老师带领参拜孔子像并传授第一课。开笔礼参拜孔子,主要是基于他()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解析:选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这是他在教育方面的最大贡献。7编于唐初的百行章写道:“人虽有貌,不学无以成人。但是百行之源,凭学而立,禄亦在其中矣温故知新,可以师矣。若不广学,安能知也?未游边远,宁
5、知四海之宽?不涉丘门,岂知孝者为重乎?”该材料无法体现()A孔子教育主张的影响B儒家伦理的观念C“学而优则仕”的思想D理学思想的熏陶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凭学而立,禄亦在其中”“温故知新”“孝者为重”等信息,可判断A、B、C在材料中均有体现。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8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BCD解析:选A。前三幅图片突出地反映了孔子在世界各地的地位,并且第二幅图片的内容是孔子讲学的场景。第四幅图片则反映了孔子曾担任鲁国的高官。由此可以判断是正确的。四幅图片都
6、没有涉及孔子思想的具体内容,因而无法从图片资料中获取“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这一信息,故排除含的选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请回答:(1)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解析(1)从其对教育的贡献的角度作答。(2)两则材料从阶级的角度、辩证的角度来评价孔子,从材料对孔子阶级定位的不同来得出不同的结论。(3)承接上一问,从辩证、阶级的角度客观地进行评价。答案(1)他对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私人办学;教育惠及平民;提倡有教无类;提出合理的教学方法等。(2)相同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认为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认为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3)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辩证,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