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83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泰山国际学校高二历史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

2、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直接控制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

3、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

4、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故A符合题意;B项是从经济的角度说的,故B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并未实行分权政治,故C不符合题意;军功政治虽然在秦汉以后比

5、重降低,但是并非是材料中说的这一转向的最主要的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4.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较易排除A、B两项;D项所指在当时主要是指盐铁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等;只有C项把题中材料的抑制豪强大族与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问题(土地兼并)相联系。5.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

6、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选B选项。A、C选项是从政治文明发展来看;D选项是从文化方面来看。考点

7、: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6.唐代地方乡族势力较为关注地方官员的去留,有时会“诣阙”请求官员留任,或带领民众遮道拦留官员,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而中央也重视向以者老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治绩是否属实。这些举措A. 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 保障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C. 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D. 反映了“家天下”观念的弱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地方治理。唐代地方乡族势力利用舆论的方式影响地方政治运作,或直接参与地方政治,显示了唐朝基层制度设计的某些合理性,因为它给基层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民意表达渠道和理性的政治诉求机会,这些都有助于化解地方矛盾,维护基层社会

8、秩序的稳定,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和C项只是概括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BC不符合题意;“家天下”观念是指政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些举措并未弱化“家天下”观念,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7.据唐六典载,在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城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 中央和地方分片管理首都治安B. 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C. 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D. 中央机构“南面而王”遵循传统礼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唐六典载”“长安城”“每处坊、

9、市皆有围墙”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长安城的坊市格局,市有地点限制,说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严格, 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D与材料无关。8.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B.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门下”在发展过程中权力在不断加大,到

10、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使丞相的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AB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行使丞相职能,到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丞相才退出了权力中枢,故排除D。故选C。9.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 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 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 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

11、“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不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B项正确。A选项错误,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的是适可而止,并非钱宝琮自己的观点;C、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比较注重实用性,注意结合实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

12、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11.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 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B. 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C.

13、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说明行省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地方很大权力,只是地方在行使权力时要受中央节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 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14、B.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 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13.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

15、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答案】A【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14.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

16、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 容易形成极端专制B.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 不易产生明君贤臣D. 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答案】B【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15.“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

17、、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错误;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错误;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错误。点睛: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

18、方势 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16.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

19、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17.公元前5世纪,雅典在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规定除了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一变化A. 体现了“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B. 有利于保障公民内部的平等C. 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倒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可知抽签选举保障了公民内部的平等,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成年男性当家作主,A选项排除。克里斯提尼改革

20、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选项排除。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期,D选项排除。18.罗马公民法中婚姻的缔结要建立在配偶双方合意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取得双方家父的同意。而在万民法中,婚姻的成立不以家父的同意为必要,而是以婚姻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为必要。这反映了罗马A. 重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B. 享有权利人群的不断扩大C. 家长制结构的逐渐解体D. 妇女社会地位的大大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罗马公民法中婚姻缔结要建立在配偶双方合意的基础上”“而是以婚姻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为必要”可以看出罗马的婚姻由之前要父母的同意,到后来取消父母的同意,反映出罗马更加重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A正确

21、;人群的范围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家长制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罗马的史实,排除D项。19.有学者认为,英国的权利法案应被视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前身。其主要依据是,权利法案A.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B. 从法律上否定了个人专制C. 奠定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基础D. 初步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确定了王在法下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个人专制,这与美国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目的一致,B项正确;A、C两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对美国1787年宪法并无实际价值,排除;D项不符合权利法案,排除。20.“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

22、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市民的整体素质D. 革命的彻底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选B;A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1.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A. 维护统一成果是德

23、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B. 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C. 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D. 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维护统一成果是其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故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4、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历经曲折,故防止发生君主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故其宪法对总统制约较多,故A正确;当时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不是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故B排除;军国主义传统是当时德国的局限性表现,不是主要动机,而且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并不是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故C排除;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实行君主专制,材料也未涉及法国的普选权问题,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德国与法国国情的差异入手,结合宪法内容与特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2.

25、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A. 中国须同英国协定关税B. 赔款2100万银元C. 割香港岛D. 英国拥有领事裁判权【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推销其工业品,因此协定关税这一项最能体现英国的侵略意图,故A正确;BCD与英国的本质意图不符合,排除。2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社会

26、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B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1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排除A;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D项错在“确立”,近代社会中,男女地位并未实现平等,排除。24.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反对十月革命。他认为“如果一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那个高级阶段,那么号召城乡工人和最贫苦的农民推翻资本主义就是荒谬的”。他强调,俄国作为资本主义发育滞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这个社会还没有磨出烤制社会主义面包的面粉。该观点A. 意在说明

27、俄国的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B. 没有全面分析俄国国情与历史复杂性C. 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偶然性D. 说明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答案】B【解析】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国家,相对于西欧,属于比较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排除A;材料反对十月革命,认为十月革命在俄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故排除CD;普列汉诺夫没有认识到俄国当时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而俄国无产阶级觉悟高,有先进的革命政党和科学指导思想,故选B。25.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

28、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该会议A. 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 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C. 妥善处理分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D. 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29、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故D项错误。点睛: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26.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

30、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 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D. 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结合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A正确;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1、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联系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解答。27.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 “九二共识”的达成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 海峡两岸“三通”

32、的开展【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时间“1987年”。是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28.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33、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29.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

34、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30.本世纪初,美国

35、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A.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C.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D.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答案】D【解析】【详解】“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展望五国”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排除A;材料中步及的国家有亚洲、美洲、非

36、洲等,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C。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植根于小农经济,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

37、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8、。(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解析】第(1)问分析原因时,注意从政治、道德观念、经济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作用时注意多角度分析,抓住道德、人际关系、政治几方面展开理解。第(2)问注意

39、紧扣材料,依据材料二中“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的信息全面分析,综合归纳。第(3)问属于开放题型,回答问题依据材料围绕“家谱的文化价值以及史料价值”等角度分析回答,注意从一分为二角度展开。32.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国

40、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美国的历程上册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利益集团(群体)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州政府“行政首脑软弱无力”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共和国“新”的具体表现。(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借助什么方法不断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41、,它体现了哪三对利益集团(群体)的妥协?(3)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评价“理性精神的妥协”?【答案】(1)原因: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特征: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政体。(2)依据:谈判和妥协。表现: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大州与小州(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方式)、北方与南方。(3)理解: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理性的妥协可以换来后续的修正与发展,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等。【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得出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特征:根据“共和国”“联邦”,结合所学得出联邦制,

42、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政体。(2)依据:根据“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得出谈判和妥协。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宪法体现了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大州与小州、北方与南方三对利益集团的妥协。(3)理解:可从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33.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美国,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

43、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

44、的多角度分析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2)影响: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中美对抗;实现了中国对外的战略调整;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3)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45、。【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得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据“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得出日本的竞争;根据“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得出美国国内的呼声;根据“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得出利用中国遏制苏联;根据“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得出维护美国霸主地位。(2)影响:根据“毛泽东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得出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中美对抗;根据“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得出实现了中国对外的战略调整;根据“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得出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根据所学可知,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3)认识:综合材料,可从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加强沟通对话和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等角度分析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