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2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3、4、5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6、7思想解放的潮流8、9、10社会生活的变迁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标志
2、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解析:B由“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知战争既有陆上又有水上,由此可知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A项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C项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D项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故选B项。2.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的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慈禧)太后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抽泣哽咽说,进攻使馆是极大的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德军驻守区域,商店重新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时人闻之,如丧考妣并拟殴上书人。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
3、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B.我国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的逐步过渡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解析:A从史料中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奴颜媚骨、德军控制区民族资产阶级的变化及知识分子的前后态度等信息可知,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民族意识的淡漠和沦丧,由此可判断20世纪初的中国反帝反封建成为主要任务,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故本题选A项。3.(2014北京检测)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
4、.八国联军解析:C由于“匪徒”“仇教”而致“各国”“合而谋我”,“匪徒”是指国内的民众,B、D两项错误。太平军信奉拜上帝教,故A项错误。义和团是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的,故C项正确。4.(2014长沙检测)“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清朝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相对而言,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但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却恰恰落在了这最弱的一部分力量的肩上。”之所以如此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后实现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大联合B.反对专制实行共和成为辛亥革命的旗帜C.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5、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D.民主革命压倒了民族革命解析:B参加辛亥革命的三个阶层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被迫打着民主革命的旗号,这说明B项正确,D项错误。三个阶层并不团结,矛盾重重,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说明C项错误。5.(2014年广东文综,16)如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解析:B“1917年”“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行跪礼拜礼”说明,该县长属于封建旧官僚,仍然遵循封建习俗,“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
6、泽于民也”说明该教育会副会长对此持肯定态度,这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旧的封建习俗和思想意识仍然存在,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D项明显不符合逻辑。6.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解析:D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马关
7、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认为发展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正确,B项错误。A、C两项材料无体现。7.(2014年安徽文综,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B.C.D.解析: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和准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
8、义兴衰的主客观原因。材料中“自欧战起后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商人投资过多,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纱复纷至沓来”体现了欧洲列强经济侵略的卷土重来,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也未体现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的信息,故不正确。8.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圣人之纲常不可攻也A.B.C.D.解析:C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思想,而和属于封建顽固思想,所
9、以排除。主张变革,是进化论的思想,正确,故选C项。9.(2014武汉四调)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年至1908年就达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解析:D从材料信息看,立宪派创办立宪团体、宣传立宪思想、组织国会请愿运动,这些活动都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故选D项。A项中的“集体觉醒”与史实不符;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
10、第一步,C项错误。10.(2014永州一模)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这一现象()A.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B.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C.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解析:C依据题干可知当时北大的教员中,既有革新营垒又有旧派学者,这体现了蔡元培提倡并实行“兼容并包”,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1.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
11、,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B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报刊具有教化功能,但题干中的历史现象并没有反映这一点,故A项排除;题干并没有反映报纸产业的发展,故C项排除;据“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
12、声”可判断D项错误。12.“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作者把社会风俗的变革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B.作者主张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C.作者把发辫视为民族压迫的重要标志D.作者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解析:A材料“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说明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首先没有断发易服。由此可知,作者把社会风俗的变革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故A项符合题意。
13、B、D两项理解片面化,C项材料无体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34分,14题1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材料二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
14、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停止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
15、的欠款”。直至1920年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苏俄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14分)解析:第(1)问,“态度”从材料“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可以判断,“原因”可以从近代外交意识和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两方面思考作答。第(2)问“变化”据材料“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学会如何与
16、西方共处”归纳分析;“影响”结合19世纪60年代的外交及向西方学习的趋势来回答。第(3)问“原因”据材料“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以及“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分析;“认识”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外交政策的变化这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态度:不准备认真履行条约。(4分)原因: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6分)(2)变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尊重并崇拜外夷,并采取合作政策。(4分)影响: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强;洋务
17、运动兴起。(6分)(3)原因:借十月革命俄国局势混乱,停止支付俄国赔款;苏俄处于内战,为摆脱国际孤立,争取北洋政府的支持,主动示好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8分)认识:近代中国外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能逐步与国际法接轨,抓住国际形势的变动,积极外交。(6分)14.(2014锦州三模)历史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艺术作品也能生动的再现历史。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油画兼容并包(又名北大的钟声)的历史背景和表现主题,予以说明。(18分) 解析:历史背景结合图片中的人物和标题兼容并包,联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归纳即可;表现主题可围绕着“兼容并包”的具体含义和内容,结合图片中的典型人物来具体说明。 答案: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发展为新文化运动中心。(8分)表现主题:北京大学聚集了一批思想不同、主张各异的学者,既有倡导新文化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又有主张旧学、坚守传统文化的辜鸿铭,而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兼容并包”的主题。学生另有合理解读,也可酌情赋分,如:这些不同思想的学者,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新文化中心,他们的思想犹如钟声般,对促进广大青年觉醒起了巨大作用等等。(10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