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三校联考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7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A. 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B. 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C. 中国与罗马有真接的贸易交往D. 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
2、,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罗马国家相互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因此该材料主要说明了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国与罗马是间接贸易交往,排除C项;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还有中国与非洲、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文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2. 盛唐时期规定,宰相进入内廷议事,必须有谏官随入,以便随时提出批评意见,谏官平时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也可以随时向皇帝“上封事”;肃宗时又明确规定,要求谏官必须10 天上一次封事,直论朝廷得失。这反映出唐朝( )A. 君臣权力相互制衡B. 谏官确保决策
3、正确C. 宰相地位受到威胁D. 制度建设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记叙唐朝不同时期关于谏官的不同规定,体现唐朝谏议制度的发展,也即制度建设不断发展,D项正确;唐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谏官在一定程度上能制约皇权,但无法实现对皇权的制衡,排除A项;谏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但不能确保决策正确,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谏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宰相,但看不出宰相地位受到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3. 2012年6月,元上都遗址(含古城、防洪渠、墓葬群等)因整体格局清晰、保存较为完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元上都遗址宫殿区俯视图。据此可知,元上都的兴建( )A. 注重
4、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协调B. 受到了传统华夏文化的影响C. 旨在纾解大都的非首都职能D. 有效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国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上都遗址整体格局清晰,宫殿区规划整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原地区的风水思想,与传统的蒙古包布局方式不同,受到了传统华夏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否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协调,排除A项;材料不是旨在纾解大都的非首都职能,排除C项;材料与国防无关,体现不了有效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国防,排除D项。故选B项。4. 明清徽州人用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有很多传记不是记载他们的商业经营如何成功,而是记载他们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
5、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徽商立传的倾向( )A. 深受儒家义利观念影响B. 能够证明徽商追名逐利C. 体现出反封建的新追求D. 反映商品经济繁荣景象【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明清徽州人用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有很多传记不是记载他们商业经营如何成功,而是记载他们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可知,明清徽州人用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主要记载他们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徽州人深受儒家义利观念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徽商“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
6、和国家”,并非追名逐利,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明清徽州人用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记载他们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而未涉及其反封建的追求,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明清徽州人如何为徽商立传”的问题,而未涉及商品经济是否繁荣,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 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主张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A. 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
7、治维新B. 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 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D. 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应该先炼铁然后修筑铁路,李鸿章认为应该先修筑铁路然后炼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与李鸿章争论“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方面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6. 据冯桂芬显志堂稿记载:盖通商五口,出入各货略相抵,独鸦片价皆以现银出洋,计每年漏银二、三千万两。据此可知( )A. 鸦片走私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状况B. 英国实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C. 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D. 加剧了
8、中国银贵钱贱的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盖通商五口,出入各货略相抵,独鸦片价皆以现银出洋,计每年漏银二、三千万两。”可知,反映了列强由通商口岸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的局面,D项正确;鸦片走私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英国实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表述错误,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其工业制成品,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及随后的殖民扩张,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引发欧洲“价格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7. 20世纪初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石印画(下图),描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并写道:“火车逐渐成为大众认可并依赖的重要
9、交通工具,汽车开上大街,穿洋服打洋伞的人随处可见,外国人走在街头也不再被围观了。”这说明当时( )A. 夷夏之辨观念的转变B. 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C. 新式交通工具普遍D. 西式生活受到推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火车成为大众认可的重要交通工具,穿洋服打洋伞随处可见,国人看待外国人出现在街头也不再去围观了,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的社会生活正在走向近代化,B项正确;夷夏之辨观念的转变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新式交通工具不单指火车,另外材料也没有体现火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D项没有反映
10、到本质问题,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8. 抗战时期,西方观察家(如记者等)大量描述中共领导人。如毛泽东“长于思考”,举止稳重,慈祥和蔼,个性炽热,“是辩证法的大师”;朱德“朴实得像中国北方的一堵泥墙”,但“反应灵敏、处事果断”;周恩来“深谙保持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勤于行动,善于奔走调停”,“机智聪敏,举止优雅”等。这种描述可归纳概括为( )A. 生活简朴清廉,平易近人B. 个性鲜明,务实求真C. 信仰坚定,富有团结精神D. 博学多识,思想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西方观察家(如记者等)大量描述中共领导人,对每个人的描述都是富有个性,如毛泽东“长于思考”
11、,举止稳重,慈祥和蔼,个性炽热;朱德“朴实得像中国北方的一堵泥墙”;周恩来“机智聪敏,举止优雅”等;但又体现每个人务实求真,如如毛泽东“长于思考”,“是辩证法的大师”;朱德“反应灵敏、处事果断”;周恩来“深谙保持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勤于行动,善于奔走调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人的生活问题,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人的信仰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三人的博学多识,思想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9. 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黄炎培等人时指出,要使地下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据此可
12、知,当时我国( )A. 充分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经验B. 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C. 私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补充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瞩目成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但在题干中毛泽东提出“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知在当时在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B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与题干中可以雇工,搞资本主义不符,排除A项;1956年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
13、义取得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10. 17世纪初,荷兰人对于“南方大陆(澳大利亚)”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远超之前西班牙、英国等国。可是,在17世纪40年代他们却停止了探险,因为他们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法开展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当时荷兰( )A. 已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B.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C. 在争夺殖民霸权中失利D. 海外扩张带有商业特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荷兰殖民扩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世纪40年代,荷兰人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利可图,便停止贸易活动,这说明荷兰人的殖民扩张侧重于发展商业,D项
14、正确;17世纪,虽然荷兰海外贸易最为发达,但它不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当时西班牙掌握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故排除A项荷兰在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荷兰人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失利,事实上荷兰在17世纪殖民势力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11. 1573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标志着由哥伦布开启的西班牙人新航路的真正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与葡萄牙人建立起的太平洋西部航线在南中国海交汇时,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据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 实现了哥伦布到东方寻找黄金的初衷B. 扩大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范围C. 建立了以
15、菲律宾为主的东西贸易通道D. 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不仅维系了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而且使美洲与亚洲在太平洋上维持了长久的贸易往来,结合材料中的“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B项正确;“实现寻找黄金初衷”是在美洲,而不是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排除A项;东西方贸易通道不是以菲律宾为主,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确立了在世界范围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12. 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
16、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A.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B. 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C. 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D. 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为其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榜样,B项正确;当时法国仍然处于工业革命期间,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在疫情结束之后展开的,且对市民的公共卫生观念没有直接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13. 19世纪以来,英国从西班牙后期失败的殖民体系中汲取教训,采取了一种“温柔的尝试”,即让当地贵族作为“代理人”
17、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权力,降低了对殖民地的殖民强度。这一“温柔的尝试”( )A. 与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密切相关B. 反映了英国国力衰落与国威下降的现实C. 是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长的结果D.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调整了其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由材料“19世纪以来,英国从西班牙后期失败的殖民体系中汲取教训”可知,推动其调整的原因在于吸取了西班牙后期殖民体系失败的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调整更是19世纪以来亚非等殖民地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结果,C项正确;殖民地与殖民国家相比,实力仍有较大差距,排除A项;英国实力的衰落主要是在两次世界大
18、战之后,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4. 有观点认为,苏联基督教东正教背景下的斯大林“大国使命感”外交观念与美国基督教新教背景下的杜鲁门“大国使命感”外交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碰撞,使美国和苏联不可避免的逐步走向冷战。此观点意在强调冷战源于两国( )A. 文化传统的差异B. 领袖个人因素C. 意识形态的对立D. 国家利益冲突【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苏联基督教东正教背景下的斯大林“大国使命感”外交观念与美国基督教新教背景下的杜鲁门“大国使命感”外交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碰撞,使美国和苏联不可避免的逐步走向冷战。由此可
19、见,美苏冷战源于美苏两国外交观念的碰撞,而究其原因是“苏联基督教东正教”与“美国基督教新教”之间的差异,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杜鲁门”二人外交观念形成的背景,而非强调个人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基督教东正教”与“美国基督教新教”之间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美苏冷战形成的文化背景,而非国家利益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15. 1896一2020年,奥运会已经举办32届。1896-1956年的前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和美国举办了其中的14届,占比87.5%,另外两届分别由日本、澳大利亚举办。1960年之后的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不包括
20、前苏联)和美国举办了其中的7届,占比43.75%。上述变化折射出A. 国际体育运动走向分散化B.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还C. 欧洲和美国城市功能弱化D. 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缺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奥运会在不同地区举办的届数,根据年代可分析出奥运会在不同地区举办的届数与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发展有关,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国际体育运动走向分散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城市功能弱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缺失,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20题均为必答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
21、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
22、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解析】【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23、;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2)根据“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得出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根据“于救亡之事”并结合20世纪初革命形势得出内忧外患;根据材料时间“1909年”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试行地方自治。根据所学还可以从经济方面分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09年新修订的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 位,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主体
24、的发展活力,为民营快递企业打开了大门。数据显示,20102018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快递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的红利释放,也是我国全方位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让快递服务网点在城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益,乡镇覆盖超过90%,实现了快递横向到边,纵向到村。同时,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显示,截至 2018年底,我国网民 8.29亿,互联网普及率596%,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7%。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为快递业提供了一个网络中枢神经,保障了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2003年电商快速崛起,让企业和消费者对快递的需求暴增。快递企业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机遇,纷纷与电商展开合作,形成了一条完整
25、的产业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8年,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亿,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摘编自王震等中国快递的变迁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物流业发展的认识。【答案】(1)原因:国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兴起,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物流管理系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国外快递业冲击了国内传统物流业; (2)认识:根据材料“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我国交通
26、运输能力的提升,让快递服务网点在城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益,乡镇覆盖超过90%,实现了快递横向到边,纵向到村”“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为快递业提供了一个网络中枢神经,保障了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可知,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2018年,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亿,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可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2009年新修订的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可知,国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根据材料“我国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
27、让快递服务网点在城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益,乡镇覆盖超过90%,实现了快递横向到边,纵向到村。”可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根据材料“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为快递业提供了一个网络中枢神经,保障了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可知,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电商快速崛起,让企业和消费者对快递的需求暴增”可知,电子商务的兴起,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结合所学从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物流管理系的人才、国外快递业对传统物流的冲击等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认识:综合以上材料的分析可知,现代物流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已经具备,现代中国物流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府、企业与快递企业三方形成合力推动物
28、流市场的成熟。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类日常饮料的由来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很长时间内,它一直是城市社群中最受欢迎的饮料,因为水的质量并不太可靠。20世纪真正成了一种世界性饮料。红酒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烈酒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咖啡与茶、巧克力一道,推动了对另一种“异域”产
29、品糖的需求。茶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可可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可口可乐跟许多流行饮料一样,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摘编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沈贤元译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答案】示例1:选择:啤酒、烈酒、咖啡的由来观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西亚北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30、它的农耕技术、铁器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它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他们在贸易的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结: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都有重要影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示例2:选择:茶、可可的由来观点:近代以来欧洲
31、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论述:十四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欧洲出现“寻金热”,奥斯曼土耳其又截断了传统商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开辟新航路。葡萄牙人首先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西班牙人首先发现新大陆,可可就是由欧洲人随新航路开辟从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成为流行的饮料。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东西方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东方商品包括茶叶被转运到欧洲,受到广泛欢迎。之后英国人将茶叶移植到印度等地,被广泛种植。总结: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又推动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32、啤酒、烈酒、咖啡是在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交往中从西亚北非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这是古代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典型例证。因此可选取啤酒、烈酒、咖啡的由来相关史实,论证“古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首先论述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最早种植小麦、大麦,并发明了发酵小麦酿制啤酒的技术,啤酒等从西亚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接着论述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拉伯人发明了烈酒,把咖啡传入欧洲,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作总结,文化的交流推
33、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和欧洲的殖民扩张,茶和可可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这是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不断扩展的典型例证。因此可选取茶、可可的由来相关史实,论证“近代以来欧洲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首先从背景、过程等方面论述新航路的开辟,指出可可就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欧洲人从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接着论述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的发展,拉开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指出英国人和荷兰人把茶叶运往欧洲,英国人在殖民地印度广泛种植茶叶,茶叶在欧洲流行起来。最后作总结,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19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世纪是个什么样的年代?材料一 下图是人类简史中19世纪的漫画历史年表据美国学者房龙人类简史材料二 十九世纪,一个以自由主义资产阶级为主轴的世纪,一个改造世界的世纪。于革命烟硝中诞生,在资本积累上茁壮,随帝国扩张而臻于巅峰、乍然崩解。资本的年代是一出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贝克特认为,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的对立面,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不能仅基于对欧洲历史
35、的考查,如果从亚洲、非洲和美国等地区的视角来看,19世纪是野蛮和极端的年代,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蹂躏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摘编自于留振新资本主义史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趋向再论(1)材料一作为研究19世纪世界历史史料,有何不足之处?(2)材料二、三研究世界历史视角有何不同?请加以说明。(3)考虑19世纪的历史,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不足:材料一强调的是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不能体现出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材料一没有体现出来,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成为重要的时代潮流,材料一没有体现出亚洲和非洲的历史。 (2)不同:材料二是基于欧洲
36、历史的考察,突出了欧洲资本主义在世界的中心地位,体现了欧洲中心论,材料三是从全球史的视角来看待19世纪的世界,也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的黑暗面。 (3)原则: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须从全球史的角度整体看待19世纪的世界历史,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19世纪的历史;既要肯定资本主义的进步,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局限性。【解析】【详解】(1)不足:通过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19世纪人类历史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外,还有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两条线索,人类简史中记载的历史年表中,只强调了欧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
37、没能体现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全部趋势,并且其提及的民族解放运动只有南美洲和欧洲部分,没有体现出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是19世纪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历史的全貌。(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十九世纪,一个以自由主义资产阶级为主轴的世纪”“资本的年代是一出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研究基于对欧洲历史的考察,因为其结论突出了欧洲资本主义在世界的中心地位,体现的是欧洲中心论;根据材料三中“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从亚洲、非洲和美国等地区的视角来看,19世纪是野蛮和极端的年代,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蹂躏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等信息可知,贝克特是从全球史的视角来看待19世纪的世界,其分析包括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全面,还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的黑暗面。(3)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在分析历史,包括19世纪的历史时,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才能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法: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及问题的解答过程,结合所学知识,理性分析19世纪的历史可知,19世纪,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19世纪的世界历史须用全球史的角度,整体看待,辩证、发展地分析19世纪的历史,我们会在肯定资本主义进步的同时,看到资本主义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