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744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年级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B.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C. 血浆、淋巴、组织液都可以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D.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详解】A、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中很少,因此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A正确;B、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

2、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B错误;C、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吞噬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在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分布,C正确;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故选B。2.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 兴奋在突触小体处传递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时,需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D. 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时,电位变化与钠离子内流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

3、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兴奋传递到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此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A正确;B、兴奋在突触小体处传递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即由于电位变化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完成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B正确;C、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而在突触间隙扩散时,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兴奋传递到

4、突触后膜时,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该电位的变化往往与钠离子内流有关,D正确。故选C。【点睛】3.下列与胰岛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胰岛素可催化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B.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随血液流到全身C. 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D. 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答案】A【解析】【详解】A、胰岛素是激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氧化分解,但是不能起催化作用,A错误;B、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到血液中去的,可以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B正确;C、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分泌胰岛素,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C正确;D、胰岛素作用后

5、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故选A。4.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吞噬细胞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B. 当机体免疫功能减弱时,可引起免疫缺陷病或过敏反应C.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防卫功能D. 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此时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对抗原进行了吞噬、处理、呈递的作用。【详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

6、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B、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过强,B错误;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C错误;D、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的呈递,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中,需要依赖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因此,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D正确。故选D。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细胞分裂素浸泡种子,可促进其休眠B.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C. 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生芽D. 用赤霉素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

7、成熟【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详解】A、用脱落酸浸泡种子,可促进其休眠,A错误;B、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B正确;C、脱落酸促进休眠,抑制发芽,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错误;D、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

8、熟,D错误。故选B。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 演替过程中群落内生物的丰富度不断改变C. 群落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D. 初生演替一般比次生演替进行得慢【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如果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就是初生演替,它所经历的时间比较长。如果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一般说来,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因为原有群落毁灭后总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详解】A、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

9、,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A正确;B、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演替过程中群落内生物的丰富度不断改变,B正确;C、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物种的取代,而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C错误;D、原有群落毁灭后总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因此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长,D正确。故选C。7.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生态系统反馈调节不能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 土壤小动物的采集常用取样器采样的方法D. 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

10、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答案】C【解析】【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详解】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釆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釆用标志重捕法,

11、A错误;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错误;C、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C正确;D、制作的生态缸必须密闭,放置在室内光线良好的地方,D错误。故选C。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预测某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其性别比例B. 初生演替可以发生在陆地上,也可以发生在水体中C.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和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一致的【答案】B【解析】【分析】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初生演替

12、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湖底、沙丘上发生的演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信息传递是一般是双向的。【详解】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A错误;B、群落演替可以发生在陆地上,也可以发生在水体中,B正确;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C错误;D、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往往是双向传递的,D错误。故选B。9. 以下关于泡菜制作过程

13、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乳酸菌在有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并发酵产生乳酸B. 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向泡菜坛盖边沿水槽中补充水C. 泡菜腌制的时间、温度高低和食盐用量都会影响亚酸盐含量D. 泡菜制作过程产生的亚硝酸盐可能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答案】A【解析】【分析】1、乳酸菌的种类分析:乳酸菌属原核生物,它是能通过发酵将糖类转化成乳酸的细菌的总称,属于厌氧型生物。2、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发酵初期: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活动。该时期利用了氧气,产生了厌氧环境,乳酸菌才开始活动。此时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而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

14、盐含量有所增加。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强。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的量继续积累。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所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而硝酸盐还原菌完全被抑制。提醒:放置时间长的蔬菜中的硝酸盐易被滋生的硝酸还原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详解】A、乳酸菌是厌氧菌,其不能在有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其发酵产生乳酸需要在无氧条件下,A错误;B、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向泡菜坛盖边沿水槽中补充水以保

15、证无氧环境,B正确;C、泡菜腌制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和食盐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C正确;D、泡菜制作过程产生的亚硝酸盐有可能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D正确。故选A。10.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和消毒,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B. 任何消毒方法一般都不能消灭微生物的孢子和芽孢C. 灼烧法灭菌主要对象是金属器具,也可以是试管口或瓶口D. 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和紫外线灭菌【答案】D【解析】【分析】消毒和灭菌:消毒灭菌概念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使用强

16、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对象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详解】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包括芽孢和孢子,A正确;B、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B正确;C、灼烧法灭菌主要对象是金属器具,也可以是玻璃器具,C正确;D、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而紫外线属于消毒法,D错误。故选D。11.下列有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营养

17、不良可导致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 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C. 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 机体患病则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营养不良,

18、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其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B错误;C、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必然引起细胞代谢紊乱,但机体患病时内环境稳态不一定遭到破坏,D错误。故选A。12.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 阻断了部分通道B. 阻断了部

19、分通道C.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D.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经过某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而对静息电位无影响。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详解】A、神经元通过钠离子内流,使细胞从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通过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经过

20、药物处理后,细胞膜电位下降,说明药物阻断了部分钠离子通道,A正确;B、药物处理后,没有影响静息电位,因此,没有阻断部分钾离子通道,B错误;C、神经递质释放与膜电位的形成与否有关,与膜电位的高低无关,C错误;D、神经递质酶的作用是分解神经递质,阻断神经递质酶的作用,神经递质不能分解,使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导致膜电位下降,D错误;故选A。13.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了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无ATP的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A. 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B.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C. 食量大

21、,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D.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答案】D【解析】【详解】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细胞代谢快,耗氧量多,物质分解加快,使人感觉饥饿,食量增大,同时物质分解快使人消瘦,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使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D正确。14.艾滋病是由病毒(HIV)引起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IV的核酸经逆转录后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具有较长的潜伏期B. 艾滋病患者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被破坏C. 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艾滋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D.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答案】C【解析

22、】【分析】关于“艾滋病”,注意以下几方面:(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的核酸为RNA,经逆转录后形成的DNA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具有较长的潜伏期,A正确;B、艾滋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的功能降低,易发生恶性肿瘤,B正确;C、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不是自

23、身免疫病,C错误;D、共用注射器吸毒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D正确。故选C。15.阿狄森氏病是由肾上腺皮质组织被破坏所引起的疾病,患者体内因缺乏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而引起相应的低血糖和血钠降低等症状。进一步研究发现,从该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出肾上腺组织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阿狄森氏病与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的发病机理相同B. 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具有拮抗作用C. 该病患者较正常人的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的能力强D. 适当补充高盐食品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可缓解阿狄森氏病【答案】D【解析】阿狄森氏病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可破坏自身的肾上腺

24、组织,攻击正常的组织,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根据提供信息分析可知,糖皮质激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因此与胰高血糖素表现为协同作用,B错误;阿狄森氏病具有血钠降低的症状,说明该病患者较正常人的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的能力弱,C错误;阿狄森氏病患者具有低血糖和血钠降低等症状,因此充高盐食品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可缓解阿狄森氏病,D正确。16.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

25、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C【解析】【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

26、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故选C。【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图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骨骼肌均为效应器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体温的调节由神

27、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当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体温的调节仅由神经调节来完成。2、人的体温调节有产热和散热双重调节机制。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3、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4、寒冷时,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加强,增加产热量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详解】据图分析,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正确;c甲状

28、腺素和d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但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错误;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于原尿的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正确;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能接受传出神经的支配,分泌激素和调节散热,但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构成,错误。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细胞水平看,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B.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

29、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其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与外界环境无关D. “瓜熟蒂落”的过程中,乙烯和脱落酸均起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可以产生生长素,主要是植物的茎尖、芽尖、根尖幼叶和发育着的种子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有极性运输。2、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3、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4、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

30、抑制茎的伸长。详解】A、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A正确;B、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C错误;D、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瓜熟蒂落”的过程中,乙烯和脱落酸均起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C。【点睛】19.对于生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麦在开花期受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避免小麦减产B. 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C. 卵巢和垂体都与动物长

31、高有关,雄激素促进代谢但不影响行为D.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发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发育【答案】B【解析】【分析】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甲状腺的活动;3、雄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详解】A、小麦在开花期受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不能避免小麦减产,因为小麦收获的是种子,A错误;B、根的向地生长是由于靠地一侧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被抑制,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的生长,二者均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B正确;C、雄激素可以调

32、节代谢,影响性行为,C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故选B。【点睛】20.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春季时,过程增强,有利于促进植物发芽B. 夏季时,过程增强,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C. 秋末时,过程合成的胡萝卜素增多,植物叶片颜色会发生变化D. 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夏天生长可以知道,秋末有利于过程,夏季有利于过程。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

33、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详解】A、依题意和图示分析以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春季时,过程增强,能增加植物体内赤霉素含量,有利于促进植物发芽,A正确;B、夏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有利于

34、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C、叶绿素在秋末的低温环境中易分解,秋末过程合成的胡萝卜素增多,会使植物叶片逐渐呈现黄色,C正确;D、越冬休眠过程中,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会增加,而赤霉素的含量会减少,D错误。故选D。21.下表是科学家研究植物顶端优势时发现不同植物激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甲组乙组丙组丁组处理方式不做处理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赤霉素处理顶芽切去顶芽,赤霉素处理切口侧芽生长情况生长受抑制抑制作用解除抑制作用加强强烈生长A. 由顶端优势可知,生长素浓度越高,侧芽生长越快B. 比较甲、乙组可知细胞分裂素可加速顶芽生长素的分解C. 比较丙、丁组可推测,赤霉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35、可能与顶芽无关D. 比较甲、丙组可知,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可能使顶端优势现象更明显【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顶端优势指的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其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详解】A、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A错误;B、比较甲、乙组可知,细

36、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但是不能得出细胞分裂素可加速顶芽生长素的分解,B错误;C、比较丙、丁两组,其自变量是顶芽的有无,说明实验结果的产生与顶芽有关,C错误;D、比较甲、丙组可知,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对侧芽抑制作用加强,说明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可能使顶端优势现象更明显,D正确。故选D。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 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河流受轻微污染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体现了河流的恢复力稳定性D. 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

37、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2、生物群落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详解】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

38、、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B、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C、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因此河流受轻微污染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体现了河流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这是水生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B。【点睛】23.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A. 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是阳生植物B. 物种和物种

39、之间竞争强度小于物种物种之间竞争强度C.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D. 物种和物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的是优势物种替换而不是优势物种替代。2群落演替到顶级阶段,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竞争环境资源的能力最强,群落结构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详解】A、根据题意,封山育林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替换,bc过程中,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出现了物种,物种在与物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A错误;B、物种和物种之间竞争强度大于物种物种之间竞争强

40、度,导致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B错误;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竞争环境资源的能力最强,C正确;D、物种和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不能表明两者间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C。24.田鼠是一种群居的植食性鼠类,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害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田鼠与猫头鹰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 由于田鼠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往往偏大C. 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田鼠防治的依据D. 田鼠的环境容纳量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它的数量变化【答案

41、】D【解析】【分析】种群增长是种群动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长的状态。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呈“J”型增长,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呈“S”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详解】A、猫头鹰和田鼠是捕食关系,二者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B、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B正确;C、根据调查结

42、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预测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而为田鼠的防治提供依据,C正确;D、种群数量围绕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种群的最大数量会大于环境容纳量,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它的数量变化,D错误。故选D。25.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可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总磷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摄入的能量B. 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 用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 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的能量来自鸡粪沼液【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主要

43、生物绿色植物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44、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详解】A.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摄入的能量,但不属于鸡同化的能量,A错误;B. 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属于生产者,但不属于分解者,B错误;C. 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D. 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要能量来光能,D错误。故选C。26.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

45、定性B. 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C. 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D. 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详解】A、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B、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B正确;C、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D、垃圾分类处理减少了污染,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

46、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C。27.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治理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杀藻剂处理会导致蓝藻细胞发生定向变异B. 人工打捞蓝藻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C. 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在所有动植物之间进行循环D. 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47、【详解】A、蓝藻细胞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杀藻剂处理会对蓝藻细胞发生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A错误;B、蓝藻大量爆发会导致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而人工打捞蓝藻可抑制蓝藻的爆发,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B错误;C、物质循环发生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发生在所有动植物之间,C错误;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阳光和水体中无机盐,从而能减轻水华发生,D正确。故选D。28. 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和的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B. 、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C. 中的各营

48、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中的则相反【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生态系统I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I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生态系统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A正确;B、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错误;C、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时

49、,营养级数越多、传递效率越高,因此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中也是,D项错误。故选A。29.如图为果酒的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B. 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越来越快C.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D. 若发酵液表面酵母菌大量繁殖,最可能原因是发酵瓶漏气【答案】D【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

50、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A、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A错误;B、酒精发酵过程中,开始时,酒精的产生速率逐渐加快,后来保持相对稳定,最后由于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等原因,酒精的产生速率逐渐减慢,B错误;C、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S”型增长,而后会减少,C错误;D、若发酵瓶漏气,发酵液表面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繁殖,D正确。故选D。30.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

5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干燥程度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 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 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分解现象不明显,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答案】B【解析】【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

52、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详解】A、实验组2和4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B、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较干燥。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1、2形成对照,在较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B错误;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C正确;D、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的被分解,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 31.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之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

53、称“甲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甲减”患者常出现喜热、畏寒,体温偏低现象,说明甲状腺激素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可以_;此外,成年的“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出现_等症状(写出一点即可)。(2)检测发现,部分“甲减”患者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增生,请从反馈调节的机制,分析其最常见的原因:_。(3)临床上常通过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其依据是_。【答案】 (1). 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2). 反应迟钝、寡言少语、嗜睡等症状 (3). 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和

5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发育 (4). 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由此可测定甲状腺是否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据此答题。【详解】(1)“甲减”患者常出现喜热、畏寒,体温偏低现象,说明甲状腺激素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可以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成年的“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出现反应迟钝、寡言少语、嗜睡等症状。(2)部分“甲减”患者体内

55、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下降,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增生,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下降,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发育,所以会出现甲状腺增生。(3)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故临床上常通过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于动物激素产生器官、生理作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适中。32.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

56、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蛙左后肢趾细胞感受硫酸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_状态的过程,称为兴奋,兴奋在传入神经神经纤维上以_形式传导。(2)图中神经中枢含_个突触。在反射过程中信号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3)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_;_;_。(4)请用图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简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实验方法_。实验现象_。【答案】 (1). 显

57、著活跃 (2). 电信号 (3). 2 (4). 突触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 (5).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6).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7). 递质与药物结合而不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或突触后膜与药物结合而不能与递质结合;或药物抑制递质合成或递质被分解等,答出任何两点合理答案即可) (8). 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9). 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且左后肢屈腿,而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58、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2、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详解】(1)蛙左后肢趾细胞感受硫酸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称为兴奋,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突触是神经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图中神经中枢含2个突触。由于突触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在反射过程中信号只能单向传递。(3)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有波动,说明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

59、说明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或者是突触后膜与药物结合而不能与递质结合等。(4)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需要在刺激点两侧检测到动作电位变化,若要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需要在刺激点两侧跨越突触分别检测相应电位变化,结合图示结构可设计实验为: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若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且左后肢屈腿,而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则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为双向传导,在突触间为单向传递。【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

60、释、分析、处理的能力。33.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1的和过程中,碳循环的形式分别是_、_。能量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填标号)。(2)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_。(3)大气中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来源外,还有_途径。(4)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_;若C表示鼠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包括_;B的能量可以被图1中的生物_利用。(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

61、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答案】 (1). CO2 (2). 有机物 (3). (4). 125kg (5). 化石燃料的燃烧 (6). A (7). 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8). 甲 (9). 生物的种间关系 (10). (负)反馈调节【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甲表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表示动物的摄食;图2表示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根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故A表示鼠的同化量。【详解】(1)据图分析,图1中甲为分解

62、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和过程分别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摄食,因此和过程中,碳循环的形式分别是CO2、有机物。能量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所示的光合作用。(2)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1kg20%20%20%125kg。(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除图1中和所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4)图2中字母A表示鼠的同化量。若C表示鼠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表示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该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B是粪便中能量,可被

63、图1中的分解者即甲利用。(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碳循环、能量流动和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34.“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影响种群存活的因素,其研究结果之一是得出“最小存活种群”(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规模),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下面是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存活能力的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

64、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特征。(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初始种群规模/只1020252830405070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04120132007600650041001000020初始种群规模与种群灭绝概率的关系是_。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只之间。(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

65、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由图可知,限制压与种群灭绝概率、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之间的关系是:_。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只。(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答案】 (1). 数量 (2). 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加,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越低 (3). 2830 (4). 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概率越高(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 (5). 160 (6). 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解析】【分析】

66、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初始种群规模,且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加,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越低,其中初始种群规模为70只时,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0,则存活率最高。【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2)从表格数据变化可知,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加,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越低。初始种群规模在28时,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在30时,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4.1%。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2830只之间。(3)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

67、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增大。若仍以“小于5%的灭绝概率种群存活200年”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根据曲线图分析,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的因素有初始种群规模、限制压,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有: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种群存活的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和曲线,找出曲线中横、纵坐标之间的联系,结合题干逐题分析。35.有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按钮上还多。甲、乙两位同学对此进

68、行了如下实验研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图中接种细菌的方法是_。这一方法常用来统计_。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_的平板进行计数。(2)图中用于培养细菌培养基能够为细菌提供的基本营养物质是_。为确定马桶按钮上大肠杆菌数目,需在培养基中加入_用于鉴别。(3)甲、乙两位同学实验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但实验结果却刚好相反,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_。(4)上述方法实验得到的统计结果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为了保证健康,我们使用手机一段时间后应对手机进行_处理。【答案】 (1). 稀释涂布平板法 (2). 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3). 菌落在30300 (4).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5). 伊红

69、美蓝试剂 (6). 选取样本不同(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7). 低 (8). 消毒【解析】【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鉴别、培养大肠杆菌可使用伊红-美蓝培养基,菌落呈黑色或紫黑色,有金属光泽。【详解】(1)据图可知,图中接种细菌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这一方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2)培养细菌的培养基能够为细菌提供的基本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为确定马桶按钮上大肠杆菌数目,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试剂用于鉴别。(3)甲、乙两位同学实验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但实验结果却刚好相反,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两者选取的样本不同。(4)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计数,由于相连的菌株可能会融合形成一个菌落,故统计结果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为了保证健康,我们使用手机一段时间后应对手机进行消毒处理。【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培养基的成分和功能,以及微生物培养分离方法的识记与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