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744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学习质量检测试题说明:1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卷为非选择题。请考生使用黑色签字笔认真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并规范答题的格式与序号!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40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商汤灭夏时发表了“汤誓”,数落夏桀罪行,将推翻前朝视为天命所在。周兴兵灭商时也多次发誓,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纣是“共行天罚”。这体现了周人()A重建道德,再造秩序的决心 B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C崇拜神灵,敬畏上天的意识 D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2、的理想2周代宗法分封制,打破了远古以来方国之间政治相互独立的格局,以周王室为中心,联结许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 据此可知,周代分封()A进一步拓展了国家疆域 B有助于亲缘关系的形成C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D产生了中央集权新体制3周朝封建鲁、卫时,命二国对待殷遗民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但封建晋国时,却命晋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周初治理()A皆采用旧制 B采用周制为主,旧制为辅C重晋轻鲁卫 D强调因事而异,宽厚包容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3、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5我国古代的一种“角力”,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到了战国时期,“角力” 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通过演武场面的宏大,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 周王注重军事训练,出兵讨伐诸侯 B以车战为主,身体对抗性强C兼并战争频繁,人们推崇强悍武力 D法家思想已在各国推广实行6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和“平民” 。“尊君”,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

4、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A相地而衰征 B焚烧诗书 C统一度量衡 D按军功授爵7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8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旨在()A促成儒家

5、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C引导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实现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9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选官条件 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10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

6、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1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12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善吏

7、部考核官员程序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14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15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

8、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16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 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17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A秦朝的典客制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

9、的宣政院 D清朝的理藩院18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A B C D19有学者评论明朝政治时说:“一种历史的偶然,它是在中枢决策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在靖难之役结束之时新

10、君佐助无人的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该学者评论的是()A废除丞相 B设置内阁 C宦官参政 D设军机处20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说明()A重典治吏规范统治秩序 B社会基层管理强化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 D明初经济迅速恢复21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

11、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22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23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根除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

12、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24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军功制2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

13、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26据统计1937 年以前,陕甘宁边区140万人口中,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大约占78万。中国共产党对他们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同时发动全社会监督,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或把他们编入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注重在根据地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B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C创造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 D实现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全社会共识的目标27.“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

14、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A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281954年,中共中央指出:“达赖、班禅来京出席大会,是西藏进一步靠拢祖国和中央的表现,在政治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这次会议”是()A西藏和平解放庆祝大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工商联大会 D中共八大29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

15、共识被誉为()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31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时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

16、育3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城邦不仅是公民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而且也是血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即也一直在强调公民与城邦之间的血脉联系、宗族之亲。”这反映出他强调()A血缘关系是城邦建立的唯一条件 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C公民价值与城邦价值具有统一性 D享有政治权力必须参与城邦事务33右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主要依据道德良知34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

17、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51533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案”,强调:“英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国王来统治,他拥有相应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王产。”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从法律上肯定英王在英王国领土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统治权和宗教管辖权。这些法案的颁布()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C完善了英国的代议制民主 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36

18、杰斐逊(1743年1826年)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度设计中体现为()A三权分立与联邦制 B总统制与两院制C共和制与总统制 D三权分立与民主制371831年3月,英国首相格雷向议会下院提出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方案,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解散下院,之后新下院通过了方案。10月间,方案提交上院时又被否决,格雷提出辞职。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国王被迫挽留格雷并劝说上院通过了方案。这一方案的通过()A反映出责任内阁制遭受破坏 B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C体现出民众主导了政治变革 D表明首相的立法权显著

19、增强38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削弱并杜绝了政府的腐败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39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明确指出:“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表明,非战公约()A真正保证了所有缔约国的

20、安全 B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C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意愿 D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40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第卷 非选择题(共3个主观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

21、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

22、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1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4分)42阅读下列材料。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12分)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

23、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

24、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8分)43阅读以下材料(13分)在西方,“英雄”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文学作品,意为“保护者”或“防卫者”,指介于神和人之间的“半神”,拥有神的血统或被赋予一定的神性。他们大多是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例如荷马史诗歌颂的英雄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既拥有凡人之躯,又具备某些超自然的神性。到了中世纪,英雄变成了提倡宗教道德和

25、禁欲主义的基督教圣徒、殉教者。此外,欧洲四大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熙德之歌伊戈尔远征记尼伯龙根之歌皆大力赞颂封建贵族英雄,弘扬其忠诚、勇敢等品质。1840年,英国史学家兼文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伦敦做了轰动一时的“英雄崇拜”演讲。他宣称,人类既往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伟人的历史。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人物,广义而言是开创者。他列出了六类英雄及代表人物(见下表),认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如英雄气概、独创精神、高尚品德等。卡莱尔以此控诉当时社会的空虚和庸碌无为,批判制度的腐败,希望再次出现巨人般的英雄。英雄分类代表人物神灵、先知英雄奥丁(北欧神话中的众神之首)诗人英雄但丁、莎士比亚教士英雄马丁路德文人英雄(产

26、生于印刷普及之后)卢梭塞缪尔约翰逊(18世纪英国文豪)帝王英雄(产生于政治革命之后,非世袭君王)克伦威尔拿破仑请结合材料,解读卡莱尔的“英雄观”。(13分)(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高二年级10月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0个,共计60分)1【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周兴兵灭商时也多次发誓,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纣是共行天罚”,可知周人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顺应天意,否则就会被推翻,故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汤灭夏和周灭商都有共同的认识,就是统治者不能违背天命,失德于民,没有体现出建立道德标准,确立统治秩序,排除A

27、项;从材料中“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可知材料中不仅体现了周人崇拜神灵,敬畏上天,还有认为统治者不应该失去民心有失德行为,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制度,夏商西周确立了家天下的统治制度,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周王室为中心,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可知周代宗法分封制的建立巩固了周代的统治,建立起了新的国家政治秩序,故选C项;君主专制出现在秦朝,排除A项;亲缘关系早于宗法分封形成,逻辑关系混乱,排除B项;秦朝才正式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根据“命二国对待殷遗民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命晋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

28、以戎索”可知,周朝命令相关诸侯国对殷遗民和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采用“商政”“夏政”的同时,又分别实施了“周索”和“戎索”,这说明周初治理强调因事而异、宽厚包容,故选D项;根据“疆以周索”等信息可知,周初并没有都采用旧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周朝初年为维护统治采取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强调周制为主、旧制为辅,排除B项;晋、鲁、卫都是周天之分封的同姓诸侯国,他们之间没有轻重之分,排除C项。4【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

29、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5【答案】C。【解析】到了战国时期,“角力”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在频繁的兼并战争背景下,人们对强悍武力的推崇,故选C项;材料中注重军事训练的是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训练的内容,没有反映出以车战为主,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各诸侯国推崇武力,没有体现出其治国思想,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按军功授爵就是按军功封赏士兵打破了

30、贵族血缘政治,为普通平民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途径,体现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故选D项;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的措施,实质上是承认土地私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焚烧诗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没有体现“平民”,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是商鞅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属于经济制度建设,与“平民”无关,排除C项。7【答案】B。【解析】由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从秦二世到汉武帝,从贵族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乃至从汉人到西域人对这一

31、运动项目的喜爱,体现了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选B项;材料主要提及秦汉时期的角抵表演,无法体现它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材料还提及到秦二世,时间不符,排除C项;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来成为训练兵士的方法,又演变为民间竞技,不是劳作技能,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结合汉承秦制可知,萧何此举是为了学习秦朝的典章制度,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故选B项;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的,排除A项;萧何此举“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的表述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C

32、项;萧何收藏秦朝律令、图书不能说明汉初实现了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中的“教化、视民如子、好儒雅”等信息可知,汉代地方治理引用了儒家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结合题目时间“汉武帝之后”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选官标准和条件,排除C

33、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奠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

34、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监察体制不具有独立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形成了对监察官有效管理,并非“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层次性”是指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差别性,与材料主旨“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不符 排除D项。12【答案】C。【解

35、析】曹丕采取的政策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故选C项;打破贵族政治特权的是科举制,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评议考察人才,世家大族的子弟占了很大的优势,是有利于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选官的方式,不是吏部考核官员程序,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词刀笔”的含义,此处的“言”指言辞辨正,也就是语言流利,能言善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

36、负面影响。因此D项正确。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监察非法行为”“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的设置有利于监察边疆地区的非法行为,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统治,故选C项;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大量设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与材料所述时间“唐玄宗开元21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行使监察权,并非“行政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可知,采访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地边疆地区的控制,并未“涉及国家行政区划”,排除D项。15.【答案】

37、B。【解析】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其工作带有临时性质,不得长期专擅某项权力,故选B项;宋代只保留隋唐传统官称,而不是继承隋唐政治传统,排除A项;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有利于防止官员专擅权力,不涉及提高士人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防止官员专擅权力,未体现创新官员监察机制,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材料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可见元代行省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故选D项;元代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非监察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可见并没有弱化民族色彩,排除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排除C项。17.【答案】C。

38、【解析】“治吐蕃之事”指对西藏的专职管理,属于元代的宣政院职能,故选C项;秦朝的典客掌控少数民族,但西藏没有纳入秦朝的疆域,排除A项;枢密院分管军事,排除B项;理藩院分管少数民族和对外交往,不专职西藏,后设驻藏大臣专管西藏,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中“(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描述的是元朝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是秦朝仿中央官制,在地方设监御史;中“刺史班宣,周行郡国”这里描述的监察机构刺史是在郡国并行的汉朝;中的监察机构提点刑狱官是宋朝设立,所以根据时间先后排序是;选择C项符合题意。19.【答案】B。【解析】明代加强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是设置内阁,它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时,故选B项

39、;废除丞相是在明太祖时,与材料“在靖难之役(朱棣与朱允炆争夺帝位战争)结束之时新君佐助无人的特殊情况下产生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宦官参政当权主要是在明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清代雍正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明朝以重典来治理官吏,规范官吏的从政行为,有效维护了统治的秩序,故选A项;材料强调吏治,而不是强化社会基层管理,排除B项;材料“洁己爱民”“下逮仁、宣”等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明朝政治层面的内容,而不是经济层面的内容,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

40、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述及瓷器的绘画内容是由封建政府所规定的,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所在,排除C项;题干内容着重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着重点在于瓷器绘画的内容,而不是瓷器本身的价值,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有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经当事人

41、之间谈判解决、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体现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据图可知,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占主,但不能说发挥决定作用,这否定了官府审判的作用,排除A项;基层社会的矛盾不能表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排除B项;材料是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不能得出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的结论,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这一做法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体现的是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理想抱负,故选D项;“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对生员进行考核与人身控

42、制无关,排除B项;对士人的考核属于选官制度方面的举措,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24.【答案】B。【解析】“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分封制是指分封诸侯国,重视血缘家族祖,关注人伦情感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项;礼乐制是指奴隶社会的森严等级制,视血缘家族祖,关注人伦情感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C项;军功制是指按照军功进行奖赏,可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

43、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保障,但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且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主要并非依靠法律,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材料中共对陕甘宁边区采取措施,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共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

44、效途径,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包含的多种经济成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全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才开始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排除D项。27.【答案】B。【解析】“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可知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这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第一步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符合民主程序,这一宪法颁布后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B项;1954年宪法不是临时宪法,排除A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是基层民主,排除C项;体现多党合作特点的是政协制度,排除D项。28.【答案】B。【解析】据“1954年”这一时间可以确定这次会议为

4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9.【答案】B。【解析】不结盟运动,体现的是非集团、不结盟的原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结合所学,万隆会议以中印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出十项原则,揭开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万隆精神,故B项正确;“单极多极化”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没有“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共同历史,故D项错误。30.【答案】C。【解析】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十一

46、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49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设推动经济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的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3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可知普罗泰格拉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故选B项;决策程序是指科学地决策所应遵循的基本的逻辑步骤和阶段,与材料所述“他们听每个人的

47、建议”不符,排除A项;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忽视道德,排除C项;根据材料“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可知普罗泰格拉强调雅典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未涉及“城邦教育”的影响,排除D项。32.【答案】C。【解析】亚里士多德“强调公民与城邦之间的血脉联系、宗族之亲”,可见公民利益与城邦利益机密相连,公民价值与城邦价值具有统一性,故选C项;希腊城邦也是“公民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可见血缘关系是城邦建立的条件之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演进,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民与城邦之间的联系,没有涉及公民参政的条件,排除D项。33.【答案】C。【解析】双眼蒙布所体现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则。法

48、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故A项错误;法官审案侧重听取证人证言,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B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C项正确;法官审案遵从民众意愿,也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34.【答案】A。【解析】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是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础,但与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无关,故B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在于其法律制度,而不是民主制度,古希腊雅典对后世的影响才是民主制,故C项错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法律和反封

49、建斗争产生影响,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它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说法过分夸大了罗马法的影响,故D项错误。35.【答案】D。【解析】这些法案肯定了英王“至高无上的世俗统治权和宗教管辖权”,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排除了罗马教廷对英国本土世俗事物的干扰,有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这些法案强调的是英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项;B项属于教会内部的宗派问题,而材料反映的是世俗王权与教权之间的问题,排除B项;16世纪30年代的英国还没有确立代议制民主,排除C项。36.【答案】A。【解析】据材料“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可知杰斐逊强调

50、分权制衡和联邦制,故选A项;总统制并不能反映分权,排除B项;共和制表现为两党制,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指联邦制,而民主制强调人民选举,排除D项。37.【答案】B。【解析】据所学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知识可知,这一方案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前提下提出来的,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故选B项;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就要垮台,或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举行改选,这一方案并未使其遭受破坏,排除A项;据材料“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可知,民众是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但并非主导者,改革的主导者是政府,排除C

51、项;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知识可知,英国立法权由议会掌握,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38【答案】A。【解析】由材料“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可知经改革的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益性经济活动,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选A项;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排除C项;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并非党派制度,排除D项。39.【答案】B。【解析】由材料“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

52、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可知缔约国之间的争端只能用和平方式得以解决,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故选B项;“真正保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共同意愿”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持久的和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40.【答案】C。【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

53、项错误。主观试题:41.【参考答案】(1)相同点: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3分)不同点:汉朝郡县严格执行中央的统一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8分)(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2【参考答案】(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

54、展,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维新派积极要求改革;旧的科举制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社会需要新式人才。(4分)(2)积极作用:打击了旧学和保守派势力;传播了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启蒙;对推行新式教育也有积极促进作用。(4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过于仓促,一些读书人应对不及;考试内容依然沿袭旧的知识体系;部分民间书商趁机投机获利;改革不彻底,仍延续科举程式化的弊病。(4分)43【参考答案】(13分)卡莱尔的英雄观继承了西方古代、中世纪以来的英雄崇拜传统,歌颂英雄的军事功勋、勇敢品质及牺牲精神。但他拓宽了“英雄”的范围,从贵族扩大到平民阶层,从政治、军事领域扩大到社会

55、其他领域。(3分)卡莱尔的英雄观深受欧洲社会变革的影响。随着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改变。经过18、19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进一步发展,欧美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卡莱尔肯定了欧洲历史转折时期各领域、各阶层的杰出人物,如文化领域的但丁、莎士比亚;宗教改革领域的马丁路德、约翰诺克斯;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约翰逊、彭斯;政治领域的克伦威尔、拿破仑等,他们都被卡莱尔视为新的英雄。(6分)卡莱尔的英雄观肯定了英雄人物的历史贡献,确立了新的标准,丰富了英雄的内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卡莱尔的英雄观切中时弊,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回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他过分夸大了英雄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他的英雄观。(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