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6讲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精析精练教学案一、考纲阐释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翻译”是指将文言文(语法和表达)转换成现代汉语(语法和表达)。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当然,考纲规定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给“难易”上画了一道线,生僻、古奥的文章不
2、会出现了,但涉及的范围还是相当大,何况还有文体的不同。近几年来,论述类、记游类甚至文言小说的出现均说明了这一现象。所以,这一考点的空间很大,难度也不小。二、考点透析本考点是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包括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等的综合考查。一般来说,一道翻译题3分左右,译出句子大意得1分,译出一个关键点得1分(这里所说的关键点,往往是一个重要词语特别是活用词语、一个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鉴于前面已对文言实虚词作过专项阐述,在此只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作重点分析。(一)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
3、活运用,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和用法。即把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词类活用的特点是临时性、语境性,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义就消失了。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
4、活用为动词。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刃”“水”都活用为动词,分别为“杀”“游泳”之意。名词后面带丁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厂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
5、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军”活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巾,“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2)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比喻。例如:“嫂蛇行匍伏”。b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时间名词
6、“日”“月”“岁”作状语a表示每一。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表示渐进。例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表示往昔。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
7、何面目见之”中“王”为使动用法,“使我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老师”。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例如:“择善而从之”中“善”意为“好的意见”,“险以远,则至者少”中“险”“远”意为“险峻、距离远的地方”,都成了名词。(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
8、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穷”作动词,“看尽”;“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都作动词,意为“亲近”“疏远”。(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使动用法,“使变绿”。(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渔人甚异之”中“异”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
9、为意动用法,“认为小”。3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谗”“讥”在句中作宾语,作名词,“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中“捕”受“之”限制,作名词,“搜捕活动”。(2)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为使动词,“使活命”。(二)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重点是宾语前置句)四种。1判断句
10、判断句足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末连用的。例如:“夺项王足下者,必沛公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邻之厚,君之薄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常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此亡秦之续耳”。(3)用动词“为”“是”表
11、示判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问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巨是凡人,偏在远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5)自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判断句形式总结如下:(1)”主语+谓语+也”。(2)“主语+者+谓语+也”。(3)“主语牛者十谓语”。(4)“主语+渭语”。(5)“主语+副词十谓语十(也)”。(6)“主语+为+宾语”。(7)“主语+是+宾语”。2被动句被动句是表
12、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4)用介词
13、“被”表示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形式总结如下:(1)“及物动词十于+施事者”。(2)“为+施事者十及物动词”。(3)“见+及物动词”。(4)“为+施事者+所+及物动词”。(5)“被十(施事者)+及物动词”。3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常见的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介词后的宾语。(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
14、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省略动词宾语)(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动词宾语)(鸿门宴)(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4倒装句文言文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15、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2)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渭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中,当渭语部分被否定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定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应理解成“不欺余”。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作渭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
16、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浯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装的现象。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这样的疑问代同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这时“之”“是”便成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其他意义。例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句读
17、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3)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句。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4)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浯。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是后置的状语。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战”后面省略了的介词“于”,句中的“于”,三句中“于”后所带的内容都是它们前面动词的状语。(三)固定结构文言文中,有些虚词
18、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为固定结构或固定句式。掌握这些固定结构,对准确、快速阅渎翻译文言文有很大帮助。常见的固定结构有:(1)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如: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2)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如: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3)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如: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
19、逃死。 (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如: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5)如何,奈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如大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对他们怎么办?(6)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 (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
20、,尤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7)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办法”。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8)不亦乎,泽为“不也足吗?”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9)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例: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我总有可以拿来使你活F去的办法。例: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取乐的东西。(10)庸乎,泽为“哪呢?”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2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1)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2)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手? (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13)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例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14)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22、。(15)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个”;孰若,泽为“哪里比得上”。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16)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17)有者,译为“有个人”。例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18)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19)能无乎
23、,译为“怎么不呢”。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20)(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1)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
24、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不能拆开理解。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最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要擅自意译。(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明白、通顺,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翻译出来。所谓“达”,是指泽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无论是翻译文段还是句子,都要求以直译为主,即要求将原
25、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对关键词语不能正确把握,就很难译出文意。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翻译;要注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意思。1准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一个同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
26、现代汉语。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例句的“急”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法宽则失罪”与“法急则人残”是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在这样的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的意思通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可见“急”与“宽”词义应相反,当理解为“严”。整个句子应译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严就会残害百姓,刑法过于宽松,就会让一些罪犯受不到惩治。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厂读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例如: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天下不多管仲
27、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称赞、赞扬”。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3转换古今句式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例如: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李将军之谓也?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其”和“谓”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力。本句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的后面。译文
28、: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4巧译修辞句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恰当地翻译。例如: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不惜美锦”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锦”比喻“国家大事”。译文: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
29、(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不译。“换”,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敝邑”(殽之战)。“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天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译;“敝”是谦词,“敝邑”即我们国家。“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意不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相关词语,如“使
30、”“以”“用(拿)”“为”“像”等等。“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足语尾助词,翻译时可删去。“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骗我”。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
31、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三、命题规律1本考点要求翻译的句子,绝大多数直接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提取,也有另给一小段阅读文字,从中提取句子要求翻译的。但是2010年和2011年没有出现这种考查形式。2本考点高考设题采用主观笔译题型,放在第卷,设24小题,赋分近几年经历了从5分到8分又到10分的增长过程,这表明文言文句的翻译越来越受重视,今后有继续加大考查力度的趋势。3. 翻译的句子以直译为主,多考查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如2011年高考安徽、山东均涉及异义词,浙江涉及多义词,江苏、广东等涉及倒装句。4所选用的阅读材料,从较单一的史传文字到多种文体
32、共存,以史传文字居多,但古代优秀散文渐受青睐。选材范围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一种命题趋势。四、技法点拨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来的重点之一,从分值上来看,越来越大,从考查的难度上看,逐步地加大。对于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注意对高中语文课本、语文读本的复习,同时,还要注意训练方法,要将该考点在动态运用中理解。1逐字逐句口译高中语文教材全部文言文,针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查关键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虚词和固定句式并形成语感,进而逐步提高能力。2勤做新文段笔译练习,体悟古今语言的对应关系。翻译中常有“意思体会得出,翻译说不清楚”的感觉,这实际上是现代汉语词汇贫乏,找不到恰当的
33、语言材料来表达感受到的意思,表象足翻译不好文言文,实质上是现代汉语水平不够用。所以要特别注意现代汉语词汇与古汉语的联系,以今推古,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3一定要有重点意识。考生在面对文言文原句时,往往平均用力,忽略重点。关键词语翻译不准,就只能得一个大意的分,甚至会影响大意的得分。高考评卷的评分操作根据参考答案的要求,一般来说,4分的小题,设3个重点词语,译出一个重点词语给1分,译出句子的大意给1分。所谓句子的大意正确,就是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这里的“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不包括3个重点词语。也就是说,如果只是3个重点词语译错了,不影响大意的得分;反
34、过来,大意全部译错,重点词语译对,也只扣大意的分。句子的大意基本正确,有一处非关键词语译错,不影响大意的得分。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文言文翻译要特别注意突出重点。每到此处,翻译时便要凝神静气,格外小心谨慎,瞻前顾后,上下联系,然后下笔。五、高考典型例题1.(2011全国新课标卷T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
35、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
36、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
37、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
38、,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
39、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
40、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2.(2011全国大纲卷T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41、。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42、。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
43、成召鼎。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
44、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
45、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
46、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3.(2011重庆卷T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47、”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
48、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注逋赋:拖欠的赋税。 渠魁:首领。 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把文言文阅读
49、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此辈迫饥寒为盗, 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3分)解析:注意“迫”、“抚”、“走”、“藉”的翻译。答案: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解析:注意“斥止”、“斩以徇”“由是”“肃然”的翻译。答案:(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参考译文: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50、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回家,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完完长久的计策,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这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惯例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勇敢的丁壮巡察,刺探取的他们
51、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不久,升迁巩昌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当时刚刚收收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大府,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继,士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粮饷应期至,军乃
52、安定。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出,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公说:“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我应当亲自做示范。”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是不能运出的。”江公曰:“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上奏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赞叹仰视他。.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