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 2020 年秋高 2019 级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命题人:梁 琴审题人:付晓蓉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随着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的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 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不可分离,但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
2、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是孔子勇的思想的深化和继续。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然之气” 学说的推出则为所谓“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还有戴震对“益之以勇,益德之所以成也”这一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那么,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
3、勇呢?其一,心性之勇。国人论勇,多从心论,“古文勇从心”的“恿”字,就是其明证。这种与勇相连的心,既非 西方式的理智之心,又非佛教式的虚灵明觉之心,而为中国式心性论的以“生”训心之心、从心从生之心。作为一 种生命哲学的概念,它意味着心以其“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为内涵。也正是基于心的这种可能性,才彰显了 心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超越性”,才使心成为中国哲学“形上超越性”的真正体现。同时,一旦我们肯定 了心的“形上超越性”,我们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正是从勇的“形 上超越性”出发,主张“见义勇为”的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提出“富贵不
4、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二,气力之勇。中国哲学的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并非“心性之勇”的一意孤行,而是以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具身化为一种气力之勇。中国古人在提出“气,体之充也”,强调气与身体不可分的同时,亦使勇敢与身体化的“勇气”相提并论。“即气而力在”,如若我们肯定了勇之气,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 不仅可见之于说文的“勇”字从“力”说、诗经的“无拳无勇”说,还可在中国拳经中的“气与力合”说中找到注解。“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告诉我们,一种真正的勇既具有一种“形上超越性”,又使 这种“形上超越性”离不开形下的现实力量。在中国的历
5、史长河中,勇德也经历过沉浮,随着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对勇德的崇尚再次被激发出 来。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的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 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德福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这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依然要在勇 敢和怯情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2020 年我国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诸多英雄人物,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B. “勇”在我国道德伦理领域中首次出
6、现的标志是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C. 国人从“心”的角度来审视“勇”,这里“心”的哲学内涵是“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 D.我们肯定勇之气的同时也就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可以在说文等书籍中找到依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列举孔子等关于“勇”的论述事例,论证了中华民族在人类勇德建设中的贡献。 B.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心性之勇、气力之勇的对比来诠释和论证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真正的勇。C.末段由历史回归现实,指出当今社会既有和平、文明的一面,也有灾难、困境的一面,警示性强。 D.文章先提出勇德的话题,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勇德是
7、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在勇的思想内容方面,孟子延续了孔子,而宋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则在孔孟相关学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B. 孔子认为富贵要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孟子认为大丈夫要经得住各种考验,这些都以勇的“形上超越性”为前提。C. 因为无论是西方国家及民族还是我们中华民族,都很早就对美德做了理论阐释,所以勇敢和美德是密不可分的。D.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面对自然灾害、社会灾难等情形时,做出何种选择依然还在考验着每个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材料一:材料二:立德树人工作一直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
8、位置。怎样立德树人,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的重大任务,是 当前必须明确的问题。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是国家的德,要让受教育者“明大德”,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学习黄大年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要志存高远,用自身的 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扛起责任,挑起担当,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 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是社会的德,要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 试金石。第三是个人的
9、德,也是私德,“严私德”的首要任务是爱国,必须旗帜鲜明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其次要教 育引导青年敬业、勤业、精业、诚信、友善,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为谁树人,这是“树人”的根本和基础。立德树人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广泛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保证树人的方向。二是如何树D.党和国家的发展与立德树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 面要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无论是树立理想,确定正确的价
10、值取向,还是奠定成长成才的基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道德感和良 好品德等,都要求少年儿童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B. 作为受教育者,要时刻有全局意识,要志存高远,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来为祖国出自己的一份力,尽自己的 一份责,责任面前要主动,困难面前要勇敢。C. “严私德”中的“私”即个人,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做到爱国是前提,然后要在工作业务待人接物、社会 志愿活动、感恩等个人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D. 朱熹所说的“理”和“礼”是不同却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他认为“礼就是行”,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如 果“动必有礼”,就能“不背于道”。6. 结合材料,简要评价婺源的做法对于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社会意
11、义。(6 分)人。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水平和教 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让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共同发展,共同发挥“树人”功能。三是树什么样的人。要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让广大青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一根火柴叶 骑
12、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材料三:(摘编自赵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与提升路径研究)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松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 的银白把大地冻结。但即或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啃食地衣发出的碎响,而今天,我朱子是一位讲理的大儒,他讲两个理,一个是“道理”的“理”,一个是“礼貌”的“礼”。同时他把“礼” 看作是对“理”的践履,“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他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认为人只有“动必有礼”, 才能“不背于道”。由于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婺源人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
13、就连刚出生 的婴儿,家长们都在新生儿洗三朝后穿新衣前,用红头绳在婴儿的手臂上缚一圈,直至满百天后才解开。这种“缚 手”习俗,为的是防止孩子们长大后喜欢打架斗殴或发生偷盗的行为。在婺源,“蒙童开笔礼”也贯穿古今,难能 可贵。正是这样的“未雨绸缪”造就了婺源人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 2018 年开始,婺源创新实施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的六进”工程, 让朱子理学“遍地开花”,使得朱子“小讲堂”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看点”。各中小学校举行“释菜礼”仪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推广普及“微家训”工程,涵养社会文明风气;把朱子经典诗词谱写成适合传唱的歌曲,创作以朱子
14、文化为背景、以朱子事迹为题材的文学、演艺、电影作品等,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教化着青少年。(摘编自朱虹江西画报婺源有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应该扣什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品德;认为是生存技能的最少, 不到三成;其他由高到低依次是知识、理想、身体素质、劳动。B.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少年儿童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在少年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 他们从情感、志向、行动等方面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C. 婺源人在家庭教育中,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为刚刚出生的婴儿举行“缚手”仪式,从而为婴儿今后的 健康成长不走歧
15、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孤独地站在雪地,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出的炊烟。是的,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三天。但就在检查包底时,我不幸地发现,一 道豁口撕开了背包,自己唯一的一块打火石再无踪影。我浑身一紧,一股寒意顿时从四肢散入身躯。我急忙搜寻外衣的口袋,里面还有一封自己用来点燃烟斗的火柴, 但在盒子打开的瞬间,我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暗夜,里面仅有一根火柴。我瘫坐在无垠的雪地里,绝望地发出咒骂。我痛恨自己的老去,不辨东西。我痛恨命运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 头夺去救命之物。难道冥冥之中,这就是一个老猎人无
16、法脱逃的宿命?然而,我却无意就范。我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生存或者死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的问题,我们或将苍老,枯竭的躯 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天色将晚。我用树枝在雪地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然后从四周捡拾了一些枯枝败叶,堆放在一旁,这是自己 仅有的希望。“你只有一根火柴。” 我提醒自己。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帐篷在风暴中摇摇欲 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狞笑着说。我把火柴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狼群”的啃食。它们的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
17、肉,直抵皮囊下的灵魂, 而我蜷曲在这荒寒的冷夜,任由分食。我望向身旁的枯枝,欲望在心底挣扎。我想象它们倔强地燃烧起来,火苗微弱,在风雪中苟延残喘,却画出一 个昏黄的圈,点燃一盏或明或暗的灯。“不用了,留给明天吧。”第二天,我爬出帐篷,穿过雪原林海,希冀在某座山后能看见那熟悉的景象,但最终,除了满目苍凉,再无一人。我孤独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夜再次来临。“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狼群”追赶上来,龇牙咧嘴,不肯罢休。“留给明天吧。”我气息奄奄躺在帐篷里,听着血液流动的声音,回答他们。我是在第五个夜晚被村庄的人发现的,据说,找到我时,我倒在帐篷门口,冻成了一个冰人。 乡亲们把我带回寨子,问我是
18、怎么在雪地里活下来的。我说,我有一根火柴。他们觉得难以置信。后来,他们知道我弄丢了打火石,的确没有撒谎,又好奇我有一根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 “如果真的点燃了,我就冻死在雪夜的第二个夜晚。”乡亲们若有所思,但似乎也没听明白。而我深深地懂得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选自啄木鸟,2019 年第 6 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我”的处境,即在冰天雪地里迷路了,仅够三天的食物,唯一的一根火柴,这意味着“我”将经历生死的考验。B. 作者将寒冷比作“饥饿的狼群”,表现出了“我”经受着寒冷的包围与吞噬,“狞笑着
19、”、“啃食”、“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等词句既与前文的比喻照应,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我”身处绝境的痛苦感受。C. 小说主要运用内心独白、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D. 小说末尾“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点明“火柴”是支撑“我”在绝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它象征了战胜磨难的希望。8. 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6 分)9.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
20、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 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 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
21、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 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
22、,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
23、/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B. 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 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C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
24、,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B. 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C. 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
25、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D. 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 5 分,共 10 分)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一)杜甫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注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
26、生事,即生计。鱼龙、鸟 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心折,即心惊。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 分)()A. 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B. 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C. 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D. “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15. 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6 分)(三)名篇
27、名句默写(8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1) 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 。(2) 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很,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3)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4) 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永流传。从登鹳雀楼这 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沁人心脾。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
28、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 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 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 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 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 ),其中蕴含的真善美都会永恒不灭。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 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 当代文化风尚。17. 依
29、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耳熟能详变幻莫测心悦诚服引领B. 耳濡目染气象万千心悦诚服指引C. 耳濡目染变幻莫测心驰神往指引D. 耳熟能详气象万千心驰神往引领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B. 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C. 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D. 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
30、,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时光无论过去多久B. 即使时光过去多久C. 无论时光过去多久D. 时光即使过去多久20.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5 分)央视网消息:记者昨天(9 月 20 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今年 11 月 1 日起正式开启。开展好人口普查,有助于全面摸清我国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等状况。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为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
31、查将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鼓励大家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自行申报个人和家庭信息。此次普查将采用互联网云技术和云服务,整个流程都强化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11 月 1 日起。700 多万普查人员将走入千家万户,正式开启现场普查登记工作。21.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段判词所咏对象是王熙凤,她 是个颇具争议的形象。有的人喜爱她、仰慕她,有的人痛恨她、憎恶她,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物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不少于 50 字。(4 分)四、写作(60 分)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
32、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议论文。(60 分)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 30 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的钢琴家的故事, 介绍了培养郎朗成功的秘诀,其中一条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这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家长甲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培养孩子确实要尽早、赶快,要尽可能地早学、多学。家长乙说: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培养孩子不能求快,求快势必会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再说,像郎朗这样成功的又有几个?家长丙说:是啊,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受益。他教育出的子女个 个都很杰出。家长甲说: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啊!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33、;标题自拟,文体特征明显(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完整);书写规范 工整,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頂峰”不合文意,原文为“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B项,理解有误,从原文”业已正式跻入”看,孔子关于“勇”的命题是让”勇”“正式成为”中国道德伦理的内容,并不是”首次出现”。C项以偏概全,原文说“国人论勇,多从心论”,故选项中“是从心的角度来审视”表述不准确。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分
34、析有误文中明确指出“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对比。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强加因果原文中提到了西方和中华民族都将勇敢和美德联系在一起,而且我们还很早就对美德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但并未表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曲解文意,文中这种“缚手习俗是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并非是“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同时“从而为婴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不走歧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也不严谨。5、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如果动必
35、有礼,就能不背于道”混淆关系,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同时“礼就是行”表述过于绝对,文中“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有明显的假设意味。6、婺源创新的做法将传统美德和文化以多种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让青少年能够明大德、严私德,让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立德方面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婺源创新的做法让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社会文明风气,助力他们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从树人方面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摘编自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与提升路径研究,
36、材料三摘编自江西画报婺源有礼,综合两则材料,从“立德”“树人”两方面进行思考,即可得出答案。【评分细则: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没有分点回答的,可以按点采分】7、C 没有肖像描写。8、开头的雪景描写,为人物活动、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雪景描写强化环境的酷寒恶劣,烘托出老人孤独却不甘的心理,刻画出鲜明的老人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风雪愈紧,推动了后文老人晕倒获救等情节的发展。风雪酷寒具有困难、挫折的象征意义。(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6分) 9、“我”是年迈孤独、身陷险境却勇于抗争、心怀希望的猎人。“孤独” “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 次穿行过的土地上”,可见我已不再年轻,
37、身处险境。 面对绝境, “我却无意就范” , “不曾回避”, “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而是积极理智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自救,可见老人坚强不屈、勇于抗争。面对绝境,将象征希望的“火柴”紧紧攥在手心, “留给明天吧”,永远对明天抱有希望,并坚持到获救,可见老人心怀希望,永不放弃的性格特点。(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10、 C 【解析】 首先疏通句子意思“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根据意思“每岁自冬徂春”为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不可断开,所以排除掉A、B,“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主要讲七八
38、月份该做的事,是对称的,所以“七月又复刈”为一句,后面“八月以后修治关塞”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就在“八月以后”后断开。11、 11、 D 【解析】“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 D【解析】 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 13、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接受朝廷厚恩,怎敢临阵退缩呢?死于法度哪比得上和敌人战死?”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解析】(采分点:“让”译为“责备”1分;“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1分;省略句“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各1分,大意1分。 “但”译为“只”1分;“虽”译
39、为“即使”1分;“谁与”译为“和谁”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
40、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
41、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
42、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14、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
43、;“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之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故选C。 15、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投靠亲友,飘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句“满”字大境界,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
44、,百姓流离失所,艰难谋生。作者一家是千万个家庭之一,生事犹生计,所经历困境也是千万个家庭之一。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代表性。颔联“迟回,徘徊”,实际是抒发内心的犹豫不定。“怯”字即表现陇山的山路崎岖,又指代心情担忧,与“迟回”相照应。“浩荡”是大境界的词,“及”是到了的意思。到了大震关,前面的怯字并没有生出到达的喜悦,反而是极目之处忧愁之大。颈联两句同样优秀,“水落、山空”表明季节深秋。“鱼龙”川名,“鸟鼠”山名,皆是途中地名,又仿佛途中实景。“水落”,深秋渡河,水少的景况。“山空”,万木凋零,所以鸟鼠深“秋”。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
45、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16、(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7、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指“从登鹳雀楼这类”经典的唐诗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故选用“耳熟能详”。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
46、丽而多变化。这里用来形容“文学经典”宏伟绚丽,故选用“气象万千”。心悦诚服: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这里用来形容“文学经典”“让品读历史的人”一心向往,故选用“心驰神往”。指引:指示,引导。引领:指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这里用来形容“艺术经典能够持续”带动“当代文化风尚”,故选用“引领”。故选D。 18、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中,语序不当,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
47、展现了”;或者“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排除C;二是搭配不当,“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蜕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错误,应为“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排除AD。故选B。 19、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无论”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时光过去多久”为条件,“其中蕴含的真善美都会永恒不灭”为结果,故应选用“无论”,排除B、D;“时光过去多久”为条件,“时光”与“过去多久”关系更为紧密,排除A。故选C。20、答案示范:今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正式开启。本次普查将采取电子化方式进行普查登记,全流程强化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目前各项准备工
48、作进展顺利。 (划线处各1分,共5分)21、答案示范:观点一: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观点二:她是一个可怜、泼辣而又奸诈的人。 其实这些源于她内心的恐惧,女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 ,爱情、亲情她都没有, 也许是对自我的保护也许是对他人幸福的嫉妒, 她才会变得泼辣而奸诈, 到头来反误了卿卿性命。观点三:她聪明能干,是个很优秀的管理人才。把贾府搭理得井井有条,待人接物,家中事项都有条不紊。 她善于理财;很讨人喜欢。虽然没有念过书,却巧舌如簧是贾母的开心果
49、。(观点明确1分,理由充分3分,共4分)22、解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既有对思辨性思维的考查,又有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审视。题目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考生要扣紧材料中的“家长”“培养孩子”“尽早、赶快”“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关键词语审题立意,合理联想,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本题侧重对思维的考查,三位家长的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考生不可单极思维,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要在比较权衡中阐明自己的理由。参考立意切题立意:何须求快,静待花开。教育求早贪量,如同拔苗助长。培养孩子直须早,莫待无花空烦恼。培养孩子是否尽早,适合最好。偏题立意:平凡而不平庸。(远离材料,材料的侧重点不在“平凡
5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材料谈的是“家长”培养孩子的问题)但为出人头地,须填鸭式学习。(立意价值观有偏差)理想应远大,青年当有为。(未能抓住材料的中心内容立意)范文展示何须求快 静待花开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中介绍培养孩子的秘诀之一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这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培养孩子真的是越早越快越好吗?在我看来,还是稳扎稳打的好,无须求快,静待花开。孟子曰:勿夺其时。意思是农作物要按照时节进行耕种,种得太早、太晚都不合适。一味求快,拔苗助长,并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郎朗的成功表象易学,精髓难抓。郎朗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郎朗出身于音乐世家,与生俱来的资质和成
51、长环境,适合自己的特长,专一的努力,刻苦的拼搏,恰当的机遇,等等,为其“快”提供了条件。我们常常被郎朗这类成功人士的光环吸引,却忘记了大前提,大部分模仿者也便成为东施效颦,只图快速求成,但认知、学习能力不足,最后半途而废,两手空空。揠苗助长,何足以获?过分追逐成长速度,势必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味地给孩子强灌各种成长液,对孩子提出种种不符合实际的要求,让孩子从小就失去童年的乐趣,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近些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大幅增加就是警示。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是好事。”在这样的理念下,梁先生教育出的子女照样个个都
52、很杰出。众所周知,汪曾祺先生小时侯对国文兴趣浓厚,而数学则一塌糊涂。他的父亲却毫不担心,一直以平等态度待之,慢慢培养他的国文素养,使他终成一代文学巨擘。家长们应该摒弃急躁攀比心理,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孩子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特长加以培养,适量、适度,循序渐进,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稳步成长。诚然,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们想赶早、赶快培养孩子成才,有焦虑不安的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可能于事诚无补,欲速而不达。5G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生活5G、工作5G、出行5G、教育5G的快节奏发展时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要稳住脚
53、步,顺应成长规律,给孩子们留出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低头赶路的同时,也可以经常抬头看看路边的风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这是郭橐驼的植树之道,培养孩子,亦同此理,不妨放平心态,顺其自然,静待花开。点评:文章先引材料,紧接着采取设问的方式巧妙地提出中心论点培养孩子,无须求快,当稳扎稳打,静待花开。正文部分先破后立,论述“快”之弊,“稳”之必要,最后联系实际,总结提出倡议培养孩子,应放平心态,顺其自然。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此外,能够适当使用设问句,自然引出下文,且能恰当引用名言,既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又为文章添了些许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