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649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材料题1. 1683年,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清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A. 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B. 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C. 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D. 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同为巡抚,在赈灾活动中,穆尔赛先奏请皇帝得到回复后顺利开仓赈灾,王国昌等未上奏皇帝,擅自开仓赈灾被降职、处罚,

2、区别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经过皇帝同意,可见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B项正确;两巡抚在赈灾程序上的不同行为导致不同结果,与两人和皇帝的亲疏无关,排除A项;两人不同结局与区域位置、职权差异无关,C项错误;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自作主受罚,不能说明君主决策具有随意性,D项错误。2. 下表所列事件均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些史实可以佐证当时时间事件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夜郎,以其地置犍为郡。公元前127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公元前105年汉乌和亲,细君远嫁乌孙。公元前101年自敦煌筑亭至盐泽,于轮台渠犁置卒屯田。A. 凿空西域,对外交流B. 经

3、略边疆,民族交融C. 滥用民力,统治腐朽D. 国家统一,皇权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政府通过军事行动、设置郡县、移民边疆等方式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还通过使者出使、和亲等方式促进与边疆民族交流,由此可见,材料强调的是西汉时期经略边疆、民族交融的主题,故B符合题意;“凿空西域”指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且夜郎不在西域地区,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汉滥用民力,统治腐朽,故排除C;材料与皇权强化无关,故排除D。3. 193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区、地、县、市、分区的党委设立组织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调和分配等工作,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理上的分工。这些

4、做法A. 标志着我党干部制度的成熟B. 秉承“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C. 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D. 配合了解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抗战逐渐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对干部实行统一管理,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理上分工,这种干部管理方式的调整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C正确;1938年我党干部制度尚未成熟,排除A;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1938年正值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并没有成形固定的

5、的行政区域,排除D。4. 在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们往往不是首先讲授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 与圣经的地位等同B. 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C. 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D. 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可知,说明法律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对罗马法和圣经进行比较,无法得知罗马法与圣经的地位是否等同,故A选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天主教会,无法得出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故B选项错误;

6、人文主义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材料中的时间是11、12世纪,离文艺复兴时期较远,无法催生人文主义思想,故D选项错误。5.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 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 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 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不受党派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

7、大部分,这种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避免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项;“两官分途”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非是削弱精英政治的影响,与缓和两党矛盾也没有必然关系,更不一定会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ABD项。故选C。6.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东汉时期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却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这一举措A. 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B. 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C. 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殖D. 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东汉察举制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异化推选办法,一方面使得人口稠

8、密地区有更多优秀人才进入中央,另一方面又试图确保边境州郡特别是人口相对较少的边境州郡人才也有进入中央为官的机会,增强了各地人才向中央政府聚集的动力,进而增强政府向心力,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是改善地方官员地位和待遇的制度,D错误。故选B。7. 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表明A.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B. 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C. 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D. 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A【

9、解析】【分析】【详解】根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可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通才”的考核标准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这一变化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与国家干预关系不大,排除B项;英国早在1840年前后就完成了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官考核制度的变化,与议会制度无关,排除D项。8. 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3年2月单方面宣布美元再次贬值10% ,面对这一行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被迫于3月宣布实行汇率的联合浮动。这些现象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B.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C.

10、 原有的货币体系亟待调整和重建D. 美国丧失了世界金融霸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美元再次贬值,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汇率的联合浮动,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金融体系亟待调整和重建,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日西欧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三足鼎立局面,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区域集团化趋势,排除B项;美国至今仍掌控世界的金融霸权,排除D项。【点睛】9.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

11、.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两税法不按人丁为收税的标准,使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藩镇割据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两税法更简洁,排除C;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得出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10. 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 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 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 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 明朝徽州

12、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可以看出多数纠纷是“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和“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真正“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较少,说明民间纠纷多数由基层治理中根据习惯法处理完毕,只有难以处理的才经过诉讼由国家法裁定解决,体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民间风俗和习惯也是以法律为基准的,不能说风俗习惯起决定作用,A错误;基层社会的矛盾不能说就是阶级矛盾,B错误;D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

13、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A.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 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D. 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阶级、文字,这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2. 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

14、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该饮食开支表明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完善B. 人民大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C. 家庭饮食结构营养摄入均衡D. 工业化食品改变了生活习惯【答案】A【解析】【详解】1762年英国基本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这一时期农业雇工家庭饮食较为丰富,而且出现了马铃薯、舶来品、香料等非英国出产的食物,说明当时世界市场日趋完善,A正确;B中的“普遍提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列举饮食结构摄入比例,无法证实当时营养摄入均衡,排除C;工业化食品在饮食种类中占比较低,排除D。13

15、.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西汉时期A. 铁器促进小农生产方式确立B. 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C. 小农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D. 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方面体现了社会对农业技术变革的重视,另一方面呈现了铁农具在各地推广的现象,均可佐证汉代小农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C正确;小农生产方式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铁农具的推广促进了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黄

16、河流域,排除B项;铁器在各地被发现,不足以说明治铁技术普及全国,也有可能是铁器的区域交流,排除D项。14. 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A. 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B. 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C. 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D. 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在此背景下,行会互助组织的壮大使得德国政府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

17、建立,说明行会的发展迫使德国政府调整了政策,D正确;A错在“彻底性”,排除;19世纪初的德国资本主义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排除B;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在十月革命中实现的,排除C。15. 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A.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 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C. 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D. 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官府不经营一般性的商业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手工业、商业的发展,B正确;西汉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蝦商”政策、盐铁官营,有利

18、于社会稳定和反击何奴的战争,排除A;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并不意味着助长社会之风,而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排除C项;虽然政府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但采用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并没有削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排除D项。16.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 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B. 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 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D.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后的城市和商业发展,受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等抑商政策的打击,逐渐

19、缓慢甚至停滞,C项正确;汉代农业经济相对发达不是政治和社会因素,也不会使商业和城市化“窒息”,A项错误;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战乱导致经济衰落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不是汉代商业和城市发展受挫的原因,D项错误。17. 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A. 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B. 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 欧洲城市化

20、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D.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19世纪欧洲大多数居民的健康遭受大气和水等污染影响,虽然英国有相关法令出台,但依然存在因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说明当时环境问题严重,只有英国一国的努力不够,治理污染需要欧洲各国的努力,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C项正确;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能说明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A项错误;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没有概括出材料主旨,D项错误。18. 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

21、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青各庄,名唐青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A. 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B. 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 实现了近代矿业的独立自主D. 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这是中国第-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代化事业发展,交通运输近代化也在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排除B;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矿业自主,排除C;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仍是传统伦理纲常,材料没有体现其变化,排除D项。19. 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

22、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这说明A. 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B. 民间医家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C.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D. 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根据病人轻重进行采用不同的救治方法,由此体现了当时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故选A;这些防疫机构都是朝廷设立的,没有体现民间医家的作用,排除B;“全民建立”和“有效遏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CD。20.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

23、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B. 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C. 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D. 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答案】A【解析】“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说明医院创办有利于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A正确;B中改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此行为不可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C错误;社会习俗不符合题意,排除D。二、材料题21.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

24、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

25、败的。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

26、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答案】(1)背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民法法典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共和民主政体的确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则为民法法典化提供了保障;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固有民法的历史局限性是民法法典化的内在动因;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2)特点:改革

27、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及材料二“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固有民法的历史局限性、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2)特点:材料三反映了

28、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历程为,五六十年代着手起草但被迫中断,七八十年代重起起草工作,21世纪加快起草。结合上述历程和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制定进程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等方面分析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有利因素:根据材料“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并结合所学,从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等方面进行分析。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家族中的贫富相恤,除临时性的救助外,又有制度性的义庄,以田产为经济基础,依一定的规矩对族人作经常

29、的赡给。义庄之制,始创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范氏义庄有详细的规矩,由范仲淹所订立,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疋(同“匹”),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确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南宋义庄也多由士大夫在仕宦之后,以俸禄之余购置田产,义庄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材料二 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

30、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义庄发展特点并分析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背景。【答案】(1)特点:赡给制度化,管理严格;以族人为主要赡给对象;以实物赡给为主;以士大夫为主要收入来源。成因: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影响。(2)背景: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

31、思潮的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除临时性的救助外,又有制度性的义庄,以田产为经济基础,依一定的规矩对族人作经常的赡给。”可知,赡给制度化,管理严格;根据材料“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可知,以族人为主要赡给对象;根据材料“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疋(同“匹”),丧葬嫁娶皆有补助。”可知,以实物赡给为主;根据材料“南宋义庄也多由士大夫在仕宦之后,以俸禄之余购置田产”可知,以士大夫为主要收入来源。成因:根据材料中“以田产为经济基础”“义庄之制,始创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儒家

32、仁政和德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回答。(2)背景:根据材料中“1863年”“20世纪初”两个时间点,结合所学德国此时期的相关史实,从德国完成国家统一并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最终成效不大

33、。摘编自彭大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简要回顾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英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摘编

34、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及农业政策(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排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好转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答案】(1)背景:日本逐步扩大侵略;农村经济长期凋敝;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识之士的提倡。意义:为抗战提供一定经济保障;有利于当时社会稳定;有利于当时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习俗的改革。(2)原因:罗斯福新政推动;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国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3)认识: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的发

35、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振兴乡村;逐步推进乡村建设;以法律手段为乡村建设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以振兴乡村【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20世纪30年代”可得出日本逐步扩大侵略;结合所学再从农村经济长期凋敝、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识之士的提倡等方面概括。意义:根据30年代的背景可从为抗战提供一定经济保障、有利于当时社会稳定、有利于当时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习俗的改革等方面概括。(2)原因:根据“农业调整法通过”可得出罗斯福新政推动、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根据“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得出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根据“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

36、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得出国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干预经济。(3)认识:结合所学可从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振兴乡村、逐步推进乡村建设、以法律手段为乡村建设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以振兴乡村等方面概括。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

37、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38、,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2)不同: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影响: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世界新航路开辟开拓了东方航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

39、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可知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根据材料一“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可知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根据材料一“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知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根据材料一“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可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一“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可知海外贸易收益较高。(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可知唐宋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可知明清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唐宋时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消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