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中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C明朝锦衣卫 D宋代参知政事3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A设置丞相 B设立御史大夫C推行郡国并行制 D实行“推恩令”4南方汉人认为北方
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5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都是因暴政而亡的A BC D6文学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汉赋
3、、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7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榷场”指()A娱乐场所 B贸易场所C军事要塞 D行政机关8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A理藩院 B御史台C宣政院 D中书省9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A司南 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10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
4、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 D八股取士11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B士大夫失去进取之心C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D严刑峻法的威慑力量12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1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14如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内容出处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天朝田亩制度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洪秀全幼学诗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年)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 D打破了封
6、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15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A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的社会基础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材料二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
7、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在宋、元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开
8、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优,覆衣天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4分)(2)比较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说明图2元朝水运路线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共同作用。(4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11分)材料一(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用武人的。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
10、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5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
11、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増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材料二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一。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
12、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5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画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期中检测二
13、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策赵策”“秦以牛田”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已使用牛耕,但无法体现出春秋时期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和秦国农业技术先进,故B、D两项排除。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自秦朝的御史大夫开始,加强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B项正确;西周的卿大夫是世袭的,国家没有对其权力运行给予有效制约,A项错误;明朝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宋代参知政事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C、D两项不符合题意。3答案:D解析:由材料“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可知,该举措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结
14、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B两项均是中央机构,不能起到材料所述作用,排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故C项不正确。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A解
15、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符合题意。由此可见,正确,A项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不是共同点,因此B、C、D三项错误。6答案:D解析:唐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曲则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明显是唐诗,而且是初唐诗人王勃的代表作;“花
16、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属于宋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马致远的曲作品秋思中的名句。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因此“榷场”属于贸易场所,B项正确;宋代的娱乐场所称为“瓦肆”或“瓦子”,A项错误;“榷场”是贸易场所,不是军事要塞,也不是行政机关,C、D两项错误。8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管理西藏地方和全国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C项正确;理藩院是清代管理外交和民族事务的机构,A项错误;御
17、史台是唐宋时期负责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B项错误;中书省在元朝是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不是总制院,D项不符合题意。9答案:D解析:材料中“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记载的当时的发明”指北宋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A项在战国时期已有,B项在西汉时期出现,C项在隋唐时期已有,都排除。10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指的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重农抑商在明清之前就已存在,故A、B两项错误;八股取士不符合“防守和排外的”,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8、明代政治虽然暴戾,但因为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忠君思想影响着士大夫们,故C项正确;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A项错误;明代的士大夫依然有进取之心,故B项说法错误;严刑峻法的威慑力量不是士大夫不谋反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2答案:B解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分别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农学和手工业的总结性著作,故B项符合题意;科举制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技进步,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轻视理论,所以科学理论难以获得重大突破,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在世界地位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1
19、3答案:A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进行了自发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与材料无关,故B项不正确;民众的抗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但“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的说法不正确,故C项不正确;民众的抗争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压制,故D项不正确。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可知,在分田上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可知,洪秀全在妇女观念上又深受理学影响,强调妻子要服从丈夫,强调“妻道三从”,这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据材料“当人们行走在街上时,大多数人都是天足”并结合所学可知
20、,太平天国禁止妇女缠足。综上分析,太平天国冲击了妇女的固有角色定位,故选C项。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处在战争环境,没有实现,A项排除。据材料“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分析可知,没有实现男女平等,妇女仍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排除B、D两项。15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说明戊戌变法促进了知识分子明确时代使命,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资产阶级的实力来自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信息未强调资产阶级实力,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和“增强了革命
21、的社会基础”无关,故D项错误。16答案:(1)意义: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变化:由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转向海上丝绸之路;原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战争不断;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和所学知识,从友好交往、商路开辟以及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回答。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可知,由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转向海上丝绸之路;“原因”:依据材料二“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
22、西域的控制”从战争不断以及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回答。17答案:(1)原因:隋朝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2)元朝运河裁弯取直,直通大都,缩短航程;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3)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推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大运河的开凿,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
23、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从图1和图2相比较可以看出,图2中元朝运河裁弯取直,直通大都,缩短航程;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第(3)问,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共同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从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巩固国家统一、推动运河沿岸城市兴起、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等方面来回答。18答
24、案:(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等信息可知,北宋地方官制呈现出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等特点
25、。“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地方官制改革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等产生的影响。第(2)问,“表现”:根据材料二中“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有经济职能增强、服务设施完备和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等。第(3)问,“观点”:根据材料三中“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等信息,可概括得出作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观点;“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发明的发展和应用及宋代历法等方面的成果,可
26、以作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19答案:(1)原因:固有的满汉矛盾:列强侵略;地方实力增强。(2)影响: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或阻碍民族工业发展)。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得出:固有的满汉矛盾;由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得出:列强侵略的影响;由材料信息“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
27、淮军镇压”得出:地方实力的增强。第(2)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得出: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由材料信息“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得出: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由材料信息“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得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20答案:示例一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
28、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示
29、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其不足。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该观点和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论题”,由材料信息“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画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概括得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由材料信息“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得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则依据所学知识从“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的角度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则从“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