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632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 模块一专题三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宋元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1)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2)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4)商品经

2、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4.王安石变法宋元时期的政治学生用书P351中央(1)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

3、院,长官分别为“同平章事”(后曾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即管理财政的三个部门,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2地方(1)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派文臣做地方官,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同时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地方权力大大削弱。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元代:创立行省制度,全国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辖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3.王安石变法(1)背景财政危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由

4、此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再加上每年交纳的“岁币”负担,使得北宋中期财政发生严重危机。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宋战争和夏宋战争导致边境危机加深。“庆历新政”最终失败,未能解决北宋政府的危机。条件: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2)措施类别内容具体措施富国之术均输法规定各地发运使就近采购政府所需物资市易法设市易务,政府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使大量薄田变成良田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此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强兵之术将兵法精简军队,加强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

5、人担任将官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晚上维持治安保马法由农户代养官马。此法节约了大量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军器监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军器的制造,依其精粗进行赏罚育才之术科举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学校改组太学,自编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3)影响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现象。(4)失败的原因新法偏重于谋财,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守旧官

6、僚的群起反对。宋神宗变法态度不坚决,最终动摇变法决心。图解历史 二府三司制误区警示 不能认为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轻巧识记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2)两个“趋势”:宰相制度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三个“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和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是北

7、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改革的阻力大,无法缓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最终失败。思维发散 宋代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宋代经济发达,税收大大增加,但是,财政却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军队众多、武器先进,但是,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却屡屡失败。这些矛盾只能从其政治体制的特点上解释。误区警示 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的区别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诏令,元代的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虽名称相同,职权却相差很大。主题一从汉至元皇权与相权之争 史料研读史料(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

8、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问题史料反映了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有何特点?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由史料可知宋代设置中书禁中、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史论拓展宋元时期对中央“三省制”的发展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主题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要点拓展1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

9、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史料探究汉到元地方制度的演变解读史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

10、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1)史料信息表明汉武帝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现象,颁布了“推恩令”,分割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史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2)史料信息说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连署才有效;宋代通过分割地方权力而强化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史料三

11、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宋濂元史百官志(3)史料信息说明元统一后地方上设行中书省,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行省、路(州、府)、属州(属府)、属县四级制或省、州(路、府)、县三级制。(4)史料信息说明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的中书省派出机构,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史观连线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观理论】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

12、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主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史观运用】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唯物史观要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辩证地分析和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审视,对

13、古代监察制度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看待。(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2)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实际中的监察工作往往因君主的重视程度不同,监察官员只对君主负责而忽视民意、君主难以直接统驭地方官员而监察不力等因素,导致其监察作用非常有限。对点训练(2015湖北浠水联考)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参知政事都察院御史台 刺史A

14、BC D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可知,“提刑官”掌管刑狱,具有监察职能。四个小项中,都察院、御史台和刺史都具有该职能,参知政事掌管行政,与此无关,故答案应为,选B项。一、北宋二府三司制度和对地方控制的加强1(2014高考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主要有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故首先排除D项,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措施。设三司使和枢密院是北宋为制约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C两项。宋初派文臣任知州,以防止地

15、方武将专权,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2(2013高考山东卷)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选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趋势是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以至最终被废除,故A项正确;从秦汉至宋元,除分裂时期外,国家行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君主手中,故B项错误;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3(2012高考海南卷)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

16、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选C。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 D项不符合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4.(2012高考四川卷)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

17、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C D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河北民的内涵。“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中的“官家”指朝廷,“事”是供奉,“夷狄”指辽和西夏。大致意思是:边境百姓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成果全都上缴朝廷,然后供奉给辽和西夏。这里,既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也点明其缘由是“官家事夷狄”,从而讽刺了北宋王朝苟安的屈辱行为,故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句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里诗人将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

18、相对照,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中的“赞美”一说违背史实。至于冗官冗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本题选择D项。二、元朝行省制度5(2012高考北京卷)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 D明北京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所以答案选择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6(2011高考海南卷)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

19、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解析:选B。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宋元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学生用书P381宋元时期的经济(1)农业:宋代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2)手工业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福建、广东等地,丝织工艺水平也有新的提高。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3)商业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都市商

20、业繁盛,汴京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2宋元时期的思想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内涵: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2)创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理学由此产生。(3)成熟朱熹的学说主张:理比气更根本;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贡献: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地位高于五经,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

21、度起了重要作用。(4)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的产生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其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学出现的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1)科技:宋代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北宋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2)文学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可合乐歌唱,有词牌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北宋有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南宋有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和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代表作是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3)艺术宋代书法艺术的代

22、表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误区警示 “夜市”在唐代即已出现,而不是北宋开始出现的,到北宋时期,夜市已经十分发达,以至于“通晓不绝”。知识拓展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阶段南移情况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宋朝完全南移(南宋)误区警示 理学和心学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之并列对应的是程朱理学。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易错易混 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到阿拉伯,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名师点拨

23、从汉赋、唐诗到宋词,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为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主题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要点拓展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

24、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史料探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解读史料一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1)史料一信息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

25、重心南移已完成。史料二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2)由史料二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后期南方地区入朝做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主题二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变化、特点史料研读史料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问题史料反映的宋代商业

26、发展相比于唐代有何重大变化?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从史料信息“土市子”“鬼市子”可知北宋开封的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极为繁盛,且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市坊界限;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性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史料说明,北宋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唐代市坊限制,更加繁荣。史论拓展宋代的“商业革命”宋代我国出现“商业革命”,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空间方面打破了市与坊界限,在时间方面出现了晓市,夜市繁荣,这一时期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主题三宋明理学的主张、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天理

27、,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三言敬,无如圣人之言。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但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二程遗书史料四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五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问题据史料一、二指出程朱对“天理”是如何认识的?据史料三、四、五分析,三则史料对获得“天理”的途径是如何认识的?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1)史料一、二将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天理与儒家传统道德具有一致性

28、、相通性,人世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史料三表明二程主张通过人自身的修养锤炼达到体会天理的目的;史料四表明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史料五表明王阳明认为认识天理要靠人的良知。史论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

29、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题四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特点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说:“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史料二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史料三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写

30、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问题史料一认为中国的科技在15世纪之前处于什么地位?史料二中李约瑟指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哪些不足?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美国学者的评价?实质反映了什么?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1)史料一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领先世界,但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停滞。 (2)史料二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对人的研究,忽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科学探究,说明儒学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3)史料三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辉煌,领先世界,实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发达和中央集权政治稳定。史论拓展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与影响1特点(1)

31、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2)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3)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4)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2地位:中国古代科技13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是世界科技的辉煌时代,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3影响: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的社会转型。史学新论史学界对宋代商业发展的论述【史界观点】观点一“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

32、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赵宝珠观点二费正清和赖肖尔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关于宋朝的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写道,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观点三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

33、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思考感悟】观点一主要描述了宋史专家赵宝珠对中国宋代商业发展的评论。作者认为乡村集市是新事物,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乡村集市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在集市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城市。观点二、三是西方汉学家或史学家的看法,他们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商业革命”

34、。这种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是言之有据的。对点训练(2015河南三市调研)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A娱乐场所“瓦肆”和纸币交子出现B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的制度的完善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解析:选C。材料中以北宋为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的开端,是因为在北宋时期市坊界限被打破,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属于先秦到唐代时期,D项规模扩大不能证

35、明题干观点。一、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2013高考重庆卷)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劵,于诸州便换。”文中“便

36、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大体意思是:宋真宗时,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都城,进行金融兑换业务。商旅携带便钱到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因此,这里的“便钱”显然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而是宋代商人兑换货币的凭证。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真宗时还未流通。故答案为D项。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

37、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因此,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二、理学和心学4(2013高考广东卷)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陆九渊解析:选D。根据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可以确定与宋明理学有关

38、,据此可排除A、B两项。朱熹的理学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贯通明理的,而题干材料主张人性存在于人心之中,即心外无物,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D项。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经典。A项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B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陆

39、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三、科技和文学艺术6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解析:选A。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上下功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7(2011高考江苏卷)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

40、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为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解析:选D。战国时期出现司南;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造纸术的发明是在汉代;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课后达标检测6学生用书单独成册第6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5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月考)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来,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

41、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C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D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解析:选D。A项反映的是削弱地方权力;B项反映的是分割相权;C项反映的是分割地方官的行政权,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A、B、C均未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D项反映的是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最后集中于皇帝手中,最为“全面”,故选D项。2(2015乐山一中检测)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行省制州郡县制郡县制道州县制ABC D解析:选B。根据所学,元朝实行行

42、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朝和西汉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实行于唐代,按照时间顺序排列,B项正确。3(2015成都七中模拟)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解析:选B。汉代到宋代中央集权程度是依次加大的,这不能成为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标准,因此A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分析的,与材料不符;D项从维护封建统治本身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区别。宋代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集权于中央,使地方没有自主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选B项。4(2015浙江温州平阳

43、中学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选D。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原来依据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原则,目的在于通过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打破原有依据有利地理区划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5.(2015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摸底)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

44、输法C青苗法、免役法D保甲法、保马法解析:选C。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青苗法和免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却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争议很大,故选C项。6(2015浙江温州八校联考)“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解析:选D。古诗描写的是当时贫富悬殊,但是没涉及到土地兼并,所以排除A项;由“苗疏税多不得食”可知,当时的赋税沉重

45、,但是不能反映出徭役的沉重,所以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通过诗的描写,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所以答案为D项。7(2015河南偃师高中模拟)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分布地区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华北地区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21%)四川地区216233.9%江南地区249315.8%(占全国总州数10%)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表格等历史素材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不能表明丝织业发达的程度高低,排

46、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南朝,D项表述错误,而且D项表述与题干“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无关,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8(2015南京摸底)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的信息说明纸币在民间发行出现弊端,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

47、对;C、D均不符合史实。9(2015绵阳南山中学月考)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只是放宽了对从事工商业者参加科举这一方面的限制,不能认为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A项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重学风气,B项可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工商业者可以有条件地参加科举考试,说明了其社会地位有一定的提高,故D项符合题意。10(20

48、15成都高三摸底)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进行分析,A项说的是“理”的第一性,与此无关;B项是心学的观点,C项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均不能体现社会责任感。D项符合题意。11(2015福州质检)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

49、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选C。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刻书”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

50、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12(2015河北邯郸馆陶一中调研)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A科学技术 B佛道文化C市井文化 D外来文化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由题干“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可知,另一种文化形态是平民文化,即市民文化也叫市井文化,所以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32分,第14题20分,共52分)13(2015广东湛江模拟)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

51、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宋代根本不是积贫积弱的时代。有些学者甚至还将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现代化有意无意地寄托于宋朝的经验传统也有学者认为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吴铮强宋朝国运真相材料三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伯里克利(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

52、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举例说明“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并简析宋代并没有因创新而把中国带进近代化的原因。(15分)(3)谈谈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认识。(7分)解析:第(1)问,“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可知是科举制,根据“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然后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后代基本沿袭等回答原因。第(2)问,文化创新从科技方面答出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运用以及沈括和梦溪笔谈;思想方面答出理学的兴盛;文学方面答出宋词的

53、创立和繁荣;艺术方面则是人文山水画的繁荣和风俗画的出现。然后结合史实和封建制度的本质分析原因。第(3)问从要不要制度创新和怎样进行制度创新两个角度回答即可。如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答案:(1)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原因: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后代基本沿袭。(2)文化创新: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运用;沈括和梦溪笔谈;思想方面,理学的兴盛;文学方面,宋词的创立和繁荣;艺术方面,人文山水画的繁荣和风俗画的出现。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巩固,缺乏制度创新;经济上,小农经济的阻碍,土地兼并

54、严重;思想上,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重文轻武思想盛行。(言之有理即可)(3)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创新改革。(言之有理即可)14(2015山东潍坊四县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

55、区已达50多个。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材料三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56、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6分)(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8分)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概括的能力。对外贸易特点结合材料从贸易形式、贸易范围、频率以及贸易种类等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政府的严格控制管理不利于古代商业发展,此外与自然经济的束缚等因素相关;第(3)问分析材料可看出材料认为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注意结合中国近代史实谈理解,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外力推动下逐步进行的,具有被动性。答案:(1)特点:有官营 (朝贡)贸易、民间(私贩)贸易等形式;贸易规模大、范围广;贸易活动频繁;外贸商品种类多,尤以瓷和丝为主。(2)因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政治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3)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