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自主学习】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1)原因: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和盲目崇拜的心理。(2)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1)原因: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2、;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合作探究】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3、教材P4探索材料。材料二教材图112“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图113“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矿”。材料三教材P6阅读材料。(1)分析材料一中不同历史时期古今中外几种典型的人类自然观蕴涵的人与环境的关系。(2)蒸汽机的发明应用标志着什么?图112所示处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什么发展阶段?(3)煤矿的开采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4)利用材料三图中所示内容,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特征。(5)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理解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提示:(1)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4、。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受到的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就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2)蒸汽机的发明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图112 所示处于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
5、图主宰自然。(3)煤炭资源的开发、运输、使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地表结构遭破坏而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4)在原始阶段,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消耗增加、污染程度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但污染程度低于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是协调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初中期,四个方面都快速增长,污染程度和人口超过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是失调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人口增长下降、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程度降低,但仍然超过环境容量,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开始协调发展。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下降、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程度降低,开始低于环境容量,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6、,已经协调发展。(5)材料三图中四者之间由协调到不协调发展,到逐渐改善,再到协调发展。再发展过程中如果人类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人口过度增长,资源过度消耗、过度污染环境,会导致环境的恶化。【核心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活动的主观性与地理环境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贯穿人地关系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逐渐扩大和加深,因而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也在不断地变化。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列表比较如下:阶段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人地关系对环境的影响存在时期第一阶段低下人类畏惧、崇拜
7、自然影响很小,局部地区生物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原始社会第二阶段提高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从区域蔓延到全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三阶段很高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确立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环境问题开始改善信息社会1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原因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主要原因有:(1)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2)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
8、渣进入环境,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3)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性、全球性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仍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如下表所示:危机和压力表现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再加上人口素质较低,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需求量
9、将不断增加,并且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并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刻的环境危机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跟踪训练】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A台风、寒潮 B
10、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两者无法协调B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C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人类D若箭头a、b力度过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箭头a表示从自然环境输入到人类社会的物质和能量,据此可知应为选项中的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第(2)题,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的;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若合理处置这些废弃物则不会产生环境问题;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会影响人类。答案:(1)D(2)D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自主学习
11、】原因(1)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2)人类为了适应新的角色,需要建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环境伦理观(1)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2)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传统伦理观与环境伦理观的区别与传统伦理观相比,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合作探究】读教材图115“人与鸟和谐相处”和P78案例研究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1972年美国学者斯通发表了“树木拥有法律地位吗”的著名文章。你怎么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怎么理解环境伦理?(2)分析案例研究中的每一位先驱者
12、的思想体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3)为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扮演什么角色?提示:(1)树木拥有法律地位。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2)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奥尔多利奥波德:人为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蕾切尔卡
13、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候达到极限。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3)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看作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与平衡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核心归纳】传统
14、伦理观和环境伦理观的比较伦理观核心思想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以人类为中心,只重视人类的利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伦理观人与自然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和依据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尊重与善待自然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关心个人并关爱人类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资源,取决于人类的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于关爱全人类的大局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
15、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做出道德判断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
16、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方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当代人的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环境关联图的读图技巧首先,要理解并读懂图的名称,通过名称了解图所讲述的主要问题。其次,按照箭头的指示方向,摸清每个箭头的来龙去脉。再次,根据箭头的指向和图中反映的问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作答即可。【跟踪训练】国务院秸秆综合利用意见中指出:农村地区大量焚烧农作物秸秆,不仅污染环境,严重威胁交通安全,还
17、浪费资源。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是必然趋势。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BC D(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3)上述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哪种最符合新型的环境伦理观?简述理由。解析:本题通过农村地区秸秆利用这一热点问题,考查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伦理观。第(1)题,抓住题干中“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可知秸秆作为沼气原料应用符合题意。第(2)题,燃烧秸秆可产生烟尘、灰烬,同时秸秆未还田,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资源
18、浪费。第(3)题,读图可知,四种利用方式分别是燃料、饲料、工业原料和沼气原料。其中作为沼气原料既能给居民提供生活能源,又能将沼渣、沼液等废弃物作为肥料还田,因此最符合新型的环境伦理观。答案:(1)D(2)引起大气环境污染,造成资源的浪费。(3)。该生活方式既注重了人类生存的需要,又保护了环境。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重点必背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什么是环境伦理观?3.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必要性。微点拨1.人与环境关系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2.人类离不开环境:人类为了生存和活动,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
19、质和能量;同时,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也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环境的反馈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这种作用叫作环境的反馈作用。4.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环境伦理观主要有三种:生命中心主义、地球整体主义和代际均等的伦理观。一、选择题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
20、化解析:选D。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解析:选C。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
21、渔网捕鱼;用弋射飞着的鸟,但是从来不射休息的鸟”,由此可以看出该思想反映了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下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完成34题。3阶段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酸雨危害 全球变暖A BC D阶段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天命决定一切B自然主宰人类C人定胜天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解析:第3题,阶段处在原始的农业生产阶段,破坏原有的森林进行原始的耕作,造成对原始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第4题,阶段,人们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掠夺性地开发资源,认为“人定胜天”。答案:3.A4.C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56题。5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
22、的阶段是()A BC D6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_阶段() A BC D解析:第5 题,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第6 题,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答案:5.A6.C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8题。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3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他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
23、致敬吧!(梅尔维尔白鲸)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7材料描述生产场景体现了人类_的态度()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8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_描述的文明类型() A BC D解析:四则材料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场景。第7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8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答案:7.C8.A阅读藏羚羊的跪拜文中的片段,完成910题。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
24、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9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违背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中的()尊重与善待自然 关爱人类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人定胜天A BC D10文中“他”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自然环境中的_价值() A维持生命 B经济C娱乐和美感 D科学研究解析:第9 题,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会导致藏羚羊的灭绝(违背了尊重与善待自然),还剥夺了他人和子孙后代合理利用藏羚羊的机会,而且所有人类都要承受藏羚羊灭绝的后果(违背了关爱人类和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10 题,文中“他”猎杀藏羚羊,是为了获取其皮毛,获得
25、经济利益。答案:9.D10.B11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谋求人地协调的重要措施。关于下图所示的经济发展模式,叙述正确的是()A能加速资源的利用B能加剧生态破坏C能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D没有尊重与善待自然解析:选C。图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目标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绿色GDP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2下列措施中符合环境伦理观的是()A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增长率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
26、道路D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选C。本题着重考查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重要内容。现代环境伦理观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二、综合题13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D生态文明和采猎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人地关系_;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文明时期,环
27、境问题开始_;生态文明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3)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下降B环境质量的改善C科技的进步D资源质量的提高(4)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须走_的道路。解析: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采猎文明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生态文明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答案:(1)D(2)较小基本和谐严
28、重(加剧)恶化(3)C(4)可持续发展14读洞庭湖湖区面积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1)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什么?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史载南宋时期“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粟,且多在岗埠,每欲播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请用地理学原理分析长江流域“水势年增”的原因。(3)上题所述南宋时期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4)从新型环境伦理观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环境伦理观。第(1)题,通过两幅图对比可知洞庭湖湖区面积呈现减小的趋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第(2)
29、题,由题干可知,长江中上游出现毁林开荒,导致长江泥沙含量增加,使下游河湖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致水量大增。第(3)题,上题所述思想过分夸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第(4)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答案:(1)逐渐减小。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等。(2)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河(湖)床变浅,排水和储水能力下降,水势年增,洪涝灾害加剧。(3)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平原地区退田还湖,兴修水利工程,
30、加筑堤坝等。15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1)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2)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带来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等问题
31、,由于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3)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4)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能力(科技、生产工具)以及人口数量等几方面。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