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581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组成,共5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再答题卡的对应框内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2、)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1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宅兹中国”()A有利于王朝长期繁荣 B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 D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2.上古时期,贵族的姓得自远祖,百代不变,如夏王姓姒,商王姓子,周王姓姬。随着时代推移,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通常以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祖父名字等立氏,成为姓的分支。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

3、出来另立门户。由此可知()A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 B封国名在姓氏中占比极大C古代社会的姓氏百代不变 D宗法观念对姓氏影响深远3.孟子中有关于孟子称病不肯先去朝谒齐王的叙述;战国策中亦记载颜褐上殿不肯趋前,而敢于对忿然作色的齐王直言“士贵耳,王者不贵!”。这表明,战国时期()A礼乐制度已然崩坏 B统治者礼贤下士C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D齐王统治受威胁4.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A导致了土地兼并 B妨碍了生产力发展C限制了人身自由 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5.有的学者估计西周全盛时期和春秋中后期

4、人口的最高峰值可达2000万人。从战国时期开始,人口不断增长,到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人口达到3200万以上。这一变化说明()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 B农业承载人口能力提高C国家管理体制变化的结果 D民本思想被各国普遍采用6.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A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 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7.春秋时期,儒者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表明当时儒者意在()

5、A整顿社会秩序 B推崇仁的观念 C强调社会和谐 D倡导隆礼重法8.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惮、悲、哀、怨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全书的46%,其中“忧”字出现次数最多,风38次,雅52次。这反映出()A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B贵族群体的忧患意识C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D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9.秦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区未筑统一的宫殿城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到隋唐时期,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A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B礼制观念发生变化C社会结构日益僵化 D皇权地位逐渐强化10有学者认为

6、,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皇权主义秩序的确立()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 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 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11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12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这

7、体现了汉朝()A思想统一不足以巩固政权 B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名存实亡C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D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13.汉武帝启用一批具备经营经验的商人为官,如洛阳富商之子桑弘羊、南阳冶铁世家子弟孔仅、齐地煮盐大户东郭咸阳等,确保了盐铁官营政策的有效落实。材料反映汉代()A部分富商获得政治特权 B重农抑商政策未落实C选官用人标准有所改变 D商人普遍活跃于政界14.东汉刘秀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奇特局面的出现反映了()A中央机构权力制衡 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遏制 D贵族等级体

8、系严格15.下图为秦汉时期出土的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四种铁农具类型比例统计图。它反映出当时()A铁器广泛使用 B注重精耕细作 C铸铁冶炼发达 D政府重视农业16.西汉时期,关于土地买卖的记载十分常见,达官贵人、豪强地主的土地大多由买卖而来,大商人和民间致富者所增加的土地更是由买卖而来的。据此可知,西汉时期()A均田制遭到破坏 B中央集权日益弱化C自耕农经济衰退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7.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这一方式体现了()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 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

9、 D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18.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两者都()A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B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C践行 “克己复礼 ”的主张 D重视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19.贞观年间重修氏族志,以官爵高下作等级。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博陵崔氏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又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官至五品的官僚皆为士族,升武氏为第一等。该现象反映了()A外戚势力把控中央政权 B关陇贵族丧失政治特权C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士庶界限的进

10、一步模糊20.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21.唐初,以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为皇帝常服,后来皇帝常服“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此后,赭黄就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这一变化反映出()A尊卑等级秩序的建构 B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C服色制度体系的完善 D中枢机构的运行成熟22.唐代江南地区,许多兴修的陂塘均可养鱼,还可以种植蒲、苇、菱、芡等经济作物。例如丹阳的练湖,“幅员四十里,菰蒲菱芡

11、之多,龟鱼鳖蜃之生,厌沃江淮,膏润数州”。这说明当地()A综合利用农业资源 B推广曲辕犁提高了效率C政府市场意识增强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3.唐朝时,李翱提出了包括人性论和道德修养方法的复性学说。他认为人“性善情恶”,可通过“弗虑弗思”和“其心寂然”的“渐悟”过程,最终达到“顿悟”的“至诚”境界,来恢复人善的本性。据此可知,这一学说()A有利于儒学体系的重建 B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C标志着心学体系的建立 D形成了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24.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

12、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代书法()A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 B呈现出一元化趋势C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 D难以超越前代水平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阅读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周代的贵族分王室、诸侯、卿大夫、士等等级。春秋时期,从各个阶层中游离出来的贵族、平民渐渐合流于士的阶层,他们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聚徒讲学。东汉时期,儒生从政后,为应时兵刑伐谷而“通法律政事”“习文法史事”。而由法律起家的文吏,开始转习经术。两汉四百年间儒生与文吏充满矛盾,最终是“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二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

13、,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三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

14、,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作为社会阶层,在春秋、东汉两个历史时期社会角色的变化,并用材料中的现象加以说明。(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

15、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改造,要解决什么样政治难题?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第六,如何处理中央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即可),并说明理由。

16、(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7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15分)材料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濞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

17、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份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7分)绵阳南山中学2021年春季高2019级半期考试历史答案1.【答案】D【解析】据

18、“宅兹中国”、“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将中原文明推广,扩大影响力,故选D项;据“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分封制的作用,但分封制未能保障王朝的长期繁荣,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成分多种多样,并不单一,排除B项;秦朝开始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贵族的姓得自远祖”、“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可知姓氏与家族、宗族密切相关,故选D项;材料侧重姓氏的渊源,且据材料“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可知当时姓氏仍旧存在等级差异,并未实现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排除A项;材料突出姓氏的

19、来源,以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祖父名字等立氏并不能判定封国名占比极大,排除B项;据材料“随着时代推移,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可知姓氏变化较大,并非百代不变,排除C项。3.【答案】A【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而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礼乐制度崩坏与材料中“士贵耳,王者不贵”相符,故选A项;统治者礼贤下士,与材料中“对忿然作色的齐王直言”不符,排除B项;“不肯先去朝谒齐王”“不肯趋前”直接反映的是礼乐制度,而“士”“王者”表明分封制仍存在,排除C项;周礼维护等级制度,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但“不肯先去朝谒

20、齐王”不能夸大成统治受威胁,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说明人民在耕公田时偷懒,耕私田都很勤奋,意味着井田制下人民的耕作积极性不高,故选B项;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非井田制,排除A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人民有耕私田的自由,人身自由并没有被限制,排除C项;井田制巩固了奴隶制度,不利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5.【答案】B【解析】题干提到战国时期在西周和春秋中后期的人口最高峰值的基础上开始不断增长,这是因为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21、故选B项;春秋和战国时期都不是社会稳定的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而不是社会稳定,排除A项;国家管理体制虽然在春秋到战国期间发生了变化,但不是说明的主要原因,主要应该从经济角度去思考,排除C项;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民本思想基本没有被统治者采用,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反映了对周王朝统治秩序的维护,“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反映在赢得兼并战争胜利的要求,这种转变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追求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心理,故选D项;材料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著作内容体现

22、社会心理的特点,而非各流派主张的关联,排除A项;材料体现民众对大一统政治理想的追求,而非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排除B项;文化心理的转变不能体现礼乐制度的淡化,排除C项。7【答案】A【解析】“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里规范从家族到社会到国家的各种秩序,可见礼与社会秩序相关,故选A项;“礼”和“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排除B项;“家族仪礼”“社会道德伦理”“国家制度”更强调的是秩序,而不一定是和谐的,排除C项;“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里更多的体现在秩序上,而无法体现法律意识,排除D项。8.【答案】C【解

23、析】由材料“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惮、悲、哀、怨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全书的46%,其中忧字出现次数最多”可知诗经中蕴含了忧患意识,结合所学,诗经由孔子整理,是儒家六经之一,彰显出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诗经中的忧患意识,并未体现出人们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排除A项;风多采自民歌,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场景,并非由贵族创作,排除B项;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排除D项。9.【答案】D【解析】由材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可知秦汉至隋唐经历了由与民混处到相互隔绝的变化,说明君主专制制度

24、进一步发展,皇权地位逐渐强化,故选D项;两宋时期坊市制度走向瓦解,排除A项;两汉至隋唐的统治者都崇尚儒家礼制观念,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由材料“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可知秦汉确立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进而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帝王的丰功伟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百姓与皇帝的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秦政权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和保护耕牛

25、,这保证了农业发展的工具和动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秦律的这些规定不能形成“完整”体系,排除A项;保护耕牛不可能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是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和保护耕牛,无法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是否普及,且铁犁牛耕技术普及是在汉代,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反映汉武帝治国儒法兼用的特点,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思想统一有效的巩固了国家政权,排除A项;汉代武帝之后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武帝尊儒崇法,未涉及其他百家,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汉武帝

26、时期已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启用一批具备经营经验的商人为官”说明这部分商人获得了政治特权,故选A项;盐铁官营政策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范畴,据材料“确保了盐铁官营政策的有效落实”|可知,B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启用一批具备经营经验的商人为官,只能说明选官用人范围有所扩大,但并不能说明其标准的改变,当时依然以察举制为主,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一部分富商,D选项“普遍”一词无从体现,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与材料中“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

27、石的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相符,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选B项;权力制衡,与材料中“没有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不符,排除A项;“东汉刘秀时期”尚未出现外戚专权,排除C项;贵族等级体系通常是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铁农具类型比例统记中初耕农具所占比例最大,可知农业生产的初期耕种需要的农具最多,而初期耕种越精细越有利于中后期农作物的生产和收获,是在古代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尽力提高粮食产量的精耕

28、细作的表现,故材料统计结果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选B项;材料中虽然涉及的是铁农具的类型比例的统计,但并没有体现出铁农具的数量和使用范围,不能表明铁器广泛使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铁农具类型的对比,并没有体现出铁农具的冶炼水平是否发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使用工具的状况,并没有涉及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土地买卖的记载十分常见”,可知大量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问题突出,自耕农失去土地大量破产,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故选C项;北魏至唐前期推行均田制,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西汉时期中央集权日益强化,排除B项;土地买卖兼并与生产效率无关,排除D项。1

29、7【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可知汉代治国是多种流派思想并用,以适应现实需要,故选C项;“趋同”一词夸大,排除A项;据材料“王霸道杂之”可知并未侧重儒家仁政的普适性,排除B项;据材料“王霸道杂之”可知并未侧重法家的灵活性,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亲、义、别、序、信”和“仁、义、礼、智、信”分别是孟子和董仲舒倡导的关于个人在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中该达到的基本准则和标准,故选D项;等级秩序只是两个人主张的部分内容,而不是能够体现全部内容,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相关道德标准,这样的目标是做到社会和谐、统治有序,而不是追求

30、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排除B项;“克己复礼”只强调等级问题,而不能体现二人的全部主张,排除C项。19【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贞观年间“博陵崔氏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三等”,而高宗时期“官至五品的官僚皆为士族”,可知士族地位不断下降,士庶界限不断模糊,故选D项;外戚通过血缘关系掌握一定权威,但并未把控中央政权,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关陇贵族的信息,排除B项;姓氏地位变化不能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C项。20【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可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体制的制约,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到中枢权力机构的构成,无法体现

31、其是否完备,排除B项;中书门下、政事堂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材料中的规定说明宰相权力加大而非削弱,排除C项;这种规定限制了君权,一定程度上会加深君相矛盾而非缓解,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初,以黄袍为皇帝常服,后来。此后,赭黄就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可知赭黄色为皇帝独享,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故选B项;单凭“赭黄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不能说明尊卑等级秩序的建构,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皇帝衣服颜色,无法说明服色制度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标志中枢机构的运行成熟,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唐朝江南农业的辅助设施陂塘具有多种功能,体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故选A项

32、;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水利的应用,跟农耕技术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是政府的意志,排除C项;材料的现象是农业的补充,不涉及结构的改变,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通过弗虑弗思和其心寂然的渐悟过程,最终达到顿悟的至诚境界”可知,李翱的复性学说吸收了佛教观点,这为宋代理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据所学经世致用思潮是在明末开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心学在南宋出现,排除C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宋代理学的主要思想,材料时间是唐朝,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可知唐代的书法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C项;东汉末年

33、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代书法呈现一元化的趋势,排除B项;唐代的书法成就突出,并不能说难以超越前代水平,排除D项。25【答案】(1)春秋:由西周的最低阶贵族演变为知识阶层的代名词,依据是“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4分)东汉:“士”阶层内部的两大群体儒生与文吏最终走向融合,依据是“吏服训雅,儒通文法”。(4分)(2)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5分)(3)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

34、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6分)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治局面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任意三点6分)26.【答案】示例一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为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利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

35、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示例二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利,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需根据材料提取观点并调用所学知识论证。据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可结合中国古代加

36、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回答。据材料“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可结合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回答。27【答案】(1)币制改革频繁;铸币权由私人、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货币的种类、形制、重量渐趋统一;注重防伪。(8分)(2)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增长,加强中央集权;保证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其统治;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对后世币制的规范产生深远影响。(7分)【解析】(1)由材料“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公元前120年,

37、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等信息可得币制改革频繁;由材料“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等信息可得铸币权由私人、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由材料“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等信息可得,货币的种类、形制、重量渐趋统一;

38、由材料“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等信息可得,注重防伪。(2)影响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去思考作答。对当时可以结合材料中西汉币制改革的相关信息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首先,政治上,把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做法可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增长,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保证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其统治;其次,经济上,铸币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赋税收入的,西汉币制改革使得中央统一铸币,货币的重量、形制和种类的统一,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再次,从长远角度来看,由材料“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可得,对后世币制的规范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