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557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6.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复习检测6综合训练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2、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中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

3、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解析动:“动辄”的意思,可译为“动不动”。答案D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常为诸县之最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未尝

4、辄敢出门 诣阙请留德深以贵乡文书为诈 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A BC D解析句是叙述德深的属下修造兵器为诸县之最;句说的赵君实。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

5、贺。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解析C项中“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与原文不符。原文中说赵君实不敢出门,逃窜之徒纷纷归来。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_(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_解析(1)句中“指麾”是指挥、左右的意思;(2)句中“众庶”指百姓,“因”是因此,“从”是跟随。答案(1)(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2)馆陶县境内

6、的百姓都悲伤痛哭,因此跟随他(去贵乡)安家的有几百户。【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做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做过郁林令。德深最初做隋文帝的挽郎,后来做过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廉,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

7、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打造兵器,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怎么办,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打造兵器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遍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以后,全县的百姓都像见到父母一样。有一个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

8、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艰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县境内的百姓悲伤痛哭,因此跟随他去贵乡安家的有几百户。元宝藏非常嫉妒魏德深的才能。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

9、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拦呢?何必让自己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像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

10、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

11、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12、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解析禀:本性。答案A6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A.B.C.D.解析B第一项陈述郭原平的父亲得病情况,与“孝顺父母”无关,第二项写郭原平的仗义助人;C.第一项写郭原平不食鱼肉的情况,第二项写郭原平不愿接受县官的帮助;D.第一项写郭原平接受别人的赠送,与“孝顺父母”无关,第二项写郭原平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与“助人”无关。答案A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

13、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解析C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它沟渠的水注入瓜渠。答案C8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译文:_(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译文:_解析(1)以,认为;广施,广泛地施舍;颠沛,跌倒;足,足以。(2)以,因为;其,我;邪,语气词;比室,到处都有。答案(1)自认为不能广施善行,致使偷者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水沟上建起小桥,让偷者能够通行。(2)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能贫困,不止我一个人而已。【参考译文】郭原平,字长泰,生性正直宽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

15、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父亲去世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逢年过节都进行祭祀,在这屋子里呆好几天,悲伤地思念父亲,连粥也不喝。三年后丧服脱下,他不再吃鱼肉,在母亲的面前,装着吃过鱼肉的样子,在个人的小屋里,一点也不吃,三十多年,一直是这个样子。高阳许瑶之居住在永兴,被免去建安郡丞后回乡,派人送给郭原平一斤丝绵,原平不要,送来后又被送回

16、去数十次,瑶之就亲自登门,对他说:“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丝绵又好,所以我拿来奉送给您。”原平才拜谢收下。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裁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知道他这样做,于是加到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一点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

17、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悯他贫穷年老,放其它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其他道路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

18、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那么,我认为自己没有一点善行,所以不能随便给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不止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

19、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

20、,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B昭率老

21、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解析“簿”意为“逼近,迫近”。答案C10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今天子圣政一新矣取传禅诏赦宣读之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妻子不可为贼污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昭跃马从缺城出ABC D解析是朱昭忠于朝廷;表现了朱昭的雄辩;写的是朱昭兵败突围的勇敢。答案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

22、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们;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解析“敌人害死守兵”不当,应为“买通守兵,”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译文:_(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译文:_解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辅以

23、意译,做到准确流畅。(1)句中“凡”释为“总共”,“以释为“凭借”,“合法”释为“中规中矩”。(2)句,“勒”释为“率领”,“行”理解为“通行”,在“接战”前补充上“与敌”。答案(1)(震威城)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大多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参考译文】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代理守城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

24、州三百里,十分孤立。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抵御敌人力量的攻击。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追逐,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敞着衣襟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勇武(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

25、放下盾牌上前,指责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地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朱昭怒喝他们说:“你们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大声责骂,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跑了。(震威城)总共被围

26、四天,城墙大多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朱昭退坐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向东成就大业,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的士兵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收买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墙。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跌倒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

27、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28、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

29、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解析D项中“率”应为“都”。答案D14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通明匿仰妻子他所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若辈亦知沈将军耶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ABC D解析表其英勇,表其率

30、性而为,表其得遇知己而喜。答案A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解析C项中“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错。答案C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

31、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译文:_(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译文:_(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译文:_解析(1)句注意“购”“踪迹”。(2)中注意“方”“罢”“异”。(3)句注意“卒”“无补于明之亡”“何与”。答案(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参考译文】淮安的沈通明,曾经担任前朝明代的总兵官。沈通明为人行侠仗义,不重财货,士大夫都称赞他。顺治二年,在这之前有个叫田仰的巡抚,向来熟悉沈通明的为人,对他

32、礼遇优厚;至此看到明朝将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家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而去。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儿女藏匿到其他地方。恰好清军渡过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这时,沈通明已经闭室在家很久了。追捕的人围住了他的家,沈通明走进寝室,喝了数斗酒,然后撕开束帛捆住他的爱妾,把她背在背上,牵着马,手里握着弓箭出来,大喊道:“你们这些人也知道沈将军吧!”于是把箭搭在弓上,准备抓捕他的那些人都迟疑不敢向前而后退。沈通明上马飞驰,和爱妾都得以逃脱。租住在苏州,改换了姓名,靠给人算卦养活自己。不久爱妾去世,想到自己没什么寄托,就削发做了和尚。后来,又脱下了僧衣,北上到邓州寻访老友。沈通

33、明本来就是个高大的男子,胡须很漂亮,以能饮酒而自豪。每次喝醉了就在邓州街市上唱歌呼号,全街市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子篯,邓州人,一向就在江淮之间很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探听到沈通明的住处,就步行前往和他谈论,沈通明沉默不答。后来询问到这个人就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吐露实情。彭子篯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形态容貌有些不同于一般,必将有搜捕你的人,如果不是我,还有谁能够作鲁国的朱家呢(汉初鲁地的朱家保护项羽的得力部下季布,意即欲效法之而保护沈通明)?”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和沈通明尽情喝酒,很是高兴。过了很长时间,沈通明被赦免才能够复出。沈通明很小的时候就以勇猛

34、力大而闻名,曾经与敌人作战,敌人射穿了他的胸,沈通明随即拔出箭来,撕裂盔甲用衣服裹住伤口,然后去追射箭的人,最终杀了那个人回来,全军的人都认为他很豪壮。现在八十多岁了,体力渐渐衰减,喝酒还不减少,自爱行侠仗义,还像原来一样。明末战争的时候,各地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些人,一般都是风流倜傥非同寻常的,这些都是我经常听说的人。其他那些流落民间,湮没无闻,没有被我听说过而我不能够拿笔写下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在这时,有的这样的人不被任用,有的任用了却没有发挥他的全部才能。至于那些在朝堂之上主持事务的臣子,不是淫荡邪恶相互勾结,就是拿着俸禄沉溺宠幸的人。当

35、事情发生,这些人不仅仅是拉别人胳膊,干扰别人,一定还要借端诬陷别人。等到有一天国家败亡,束手无策了,大概就要欺骗说天下缺乏人才。唉,难道天下真的缺乏人才吗?五、(200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宝绘堂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

36、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家,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芑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

37、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锻炼:打铁。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解析A项“虽尤物不足以为病”根据上文“虽微物足以为乐”可以译为“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病”与前文的“乐”相对,其中“病”为重点实词,译为“祸害”或者“担忧”;B项“然去而不复念也”根据上文的“烟云”“百鸟”应译为“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去”指“消失”“不存在”;C项“常与寒士角”根据上下文译为“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其中“角”

38、译为“较量”“比赛”;D项“以蓄其所有”根据上下文应译为“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其中“蓄”指“收藏”的意思。答案B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介词,表被动;/介词,译为“替”。A.均为介词,译为“因为”;B.均为连词,表转折,译为“但”;D.均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答案C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解析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中“悦”译为“使高兴”,“凶”译为“使受到伤害”,“全”译为“使保全”;C项

39、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轻”或者“把看得轻”。答案C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待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

40、理。解析D项“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分析有误,“这个”指代有误,根据文中第一段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不能把心意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沉溺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这一观点,而并非可使人得到感官的享受;圣人并未废弃“五色、五音、五味、田猎”,仅仅是客观地证明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寄托心意,但不能沉溺其中。答案D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译文:_(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译文:_解析(1)明确此句为省略句,应根据上文将句子补充完整,句中“留意”可译为“沉迷”“沉浸”“沉溺”等,“

41、释”应译为“放弃”“舍弃”,“不释”就是不能自拔;“胜”是“尽”的意思。“不可胜言”就是“说不尽”的意思。(2)特别注意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不予吾”,即“不给我”。答案(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盛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

42、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不久就自我嘲笑说

43、: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难道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犯了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难道不愉快地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驸马都尉王君晋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

44、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荫,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

45、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沿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

46、,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丘:坟墓。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B降跽谢过

47、 谢:感谢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解析谢:推辞。答案B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表承接;表修饰。B项,代词,“它”(小屋);兼词,“于之”。C项表反问语气,“难道”。D项介词,与:连词,“和”。答案C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

48、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解析“因为事务繁忙”错,文中没说“事务繁忙”,属于强加信息。答案C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_(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_(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_解析翻译时要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把关键词语的意思翻译出来。如:(1)中的“无用”“怀”;(2)中的“窍”“吹”“作”;(3)中的“揖”“奈何”。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

49、箫一样的声音。(3)一会儿,道土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参考译文】洪武乙亥年,我客居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多岁,喜好道家的书。他的儿子立恭,能作诗。诗作都气度开阔,不拘小节。然而深居简出,不显示自己的才华,不乱和别人交往,唯独和我相处得很好。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携四五个童子,带着美酒佳肴出外郊游。天没有明,向东走,过洪山寺二里多路,转向北,穿过小径约十里,越过松林,渡过山涧。涧水清澈透明;深处可使小船漂浮,旁边有大石头,可以坐十多人,松柏竹树荫翳蔽日,周围树林浓密。当时风和日丽,草木的花灿然开放,香气随风飘荡,沁人心脾,禽鸟的鸣叫声各不相同。于是扫净大石头坐在上

50、面。坐了很久,听到鸡犬叫声。我招呼立恭起来,向东走了数十步,越过小山冈,看到田地平广,一望无际,有十几家茅屋,于是前往。一个老人,大约七十多岁,白发如雪,披在两肩上,面容丰满有光泽,像是刚喝过酒的人。邀请我俩坐下。窗户下有几卷书籍,立恭探身拿起列子,我拿起白虎通义,都想索要而不好意思开口。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返回来坐在石头上,(隐溪)指挥着童子摘芋叶当盘,放置肉类。立恭举起干匏制成的酒器,倒上酒,传递酒杯数次。立恭就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跟着和诗。酒过半旬,有个人骑马经过,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看见我们非常吃惊,大笑,没有下马,径

51、直驰去。一会儿,拿着酒食,和一个道士一同到来,于是一起饮酒。道士拿出太乙诗真人图请求作诗。我作了一首五言古体诗,写了下来。立恭没有作诗,只是倒酒让道士喝个不停。道士不能承受酒力,长跪着推辞,众人都大笑。李千户拿出琵琶弹了数曲。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隐溪歌吟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起身蹁跹起舞,两童子拍手跳跃着跟在他的后面。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立恭拿起笔写了几首绝句,语言更加奇特,于是又喝酒,我与立恭喝了一会儿就醉了。不久,夕阳距离西峰只有一丈多,隐溪招呼我回家,说:“欢乐难道没有终止的时候吗?”于是和李千户及道士分别。半途,隐溪指道旁

52、冈麓,回头对我说:“这是我营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道旁的桃花告诉我说:“明年看花时,到这里寻找我。”已经回到家,立恭说:“这次游玩应该记录下来。”恰好没有时间来写。这年冬天,隐溪死去,我为他痛哭;第二年寒食节我与立恭事先约定去扫墓。等到那天,我病重不能前行。过了几天,我回庐陵,经过立恭住处拜别,才开始拿笔回忆着记录这件事。没有写完,立恭拿起来阅读痛哭不已;我也跟着流泪,就停下来。但想起蒋氏父子和我深厚的交往,并且在武昌多次游赏山水,而快乐没有超过这些事情的,因此拖着病体勉强记录完。亲手抄录一卷赠送立恭。写于游赏后的第二年八月初三。综合训练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

53、。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

54、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弊甚,诏与翰林

55、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连词,于是/介词,趁机;B.连词,因为;C.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并列。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凌策“有才用”和“性淳质和”的一组是()A.B.C.D.解析A自荐赴蜀/厉志好学;C.有才用/勤于供给;D.性淳质和/处事精审。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

56、年考中进士科,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B凌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受命重新筹划从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比过去节省下大量人力和大笔运费。C凌策任英州知州期间,其时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大源洞开山修路,缩短了行程,方便了运输行旅。D产金之地饶州由于官府禁止买卖黄金,并逮捕那些被举报的私下买卖黄金的人,以致捕押满狱。凌策请求允许自由买卖,由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解析无中生有,凌策当时代广州知州之职。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7、(1)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译文:_(2)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译文:_答案(1)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已陈述(或“表示”“说”)曾三次(或“多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或“管理蜀州”)。(译出大意;“惮”“陈”“谙”三处)(2)凌策刚刚考取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译出大意;“登第”“遗”“凡”三处)【参考译文】凌策字子奇,宣州泾县人。世代在州县任职。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同族人起初不

58、以礼相待,于是他决定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取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淳化三年,被任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任定州通判。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己表示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回朝后,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入朝为户部判官。此前,岭南运送香药,因此沿途驿站安排士兵万人,分设二百个驿站,由士兵肩挑背负抵达京师,并且因为繁杂的劳役成为灾祸。诏令凌策筹划这件事,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大大节省了运费。卢之翰在广州任职,没有廉洁的名声,因凌策能力很强,就命他接替,并赏赐

59、金紫。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英州大源洞开山修路,直抵曲江,人们觉得很方便。后来任青州知州。东岳封禅时,因勤于供给,入京任判三司三勾院,出朝任扬州知州。适逢江、淮歉收,盗贼蜂起,朝廷任命凌策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晋级为司封。这时洪州发生水灾,知州李玄病重,皇上与宰相逐个挑选朝中大臣,准备调凌策接任。皇上说:“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不必事事向上级禀报。”王旦说:“凌策做事平和公正,可以把一个地区交给他,希望随即将江南转运使职也授予他。”饶州产金,曾有令禁止私人买卖,有时接到举报,逮捕关押的人挤满监狱。凌策请求允许自由买卖,由

60、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大中祥符)五年,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益州知州。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凌策勤奋工作,处事精细审慎,所到之处有政绩。(大中祥符)九年,从蜀地被接替还京。真宗曾对王旦说:“凌策有才干,治理蜀地时机敏而又果断。”王旦说:“凌策性情淳朴温和,办事精明干练。”皇上很赞同他的意见。当年秋天,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当时的茶叶专卖之法弊端很多,诏令凌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共同负责修订,使旧法稍稍放宽。第二年病重,不能上朝,皇帝多次派宦官带医生前来探望,赏赐名贵药物。天禧二年去世

61、,享年六十二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

62、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延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

63、举B寻坐事免 坐:因为C奉敕以行 行:施行D道不拾遗 遗:遗失,丢失解析B因犯罪或错误;C.出行;D.遗失的东西。答案A6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A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B招流亡,给以农具骥上章自辨C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D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解析A句表明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C句是宣宗的行为;D句是李骥对盗贼采取的防范措施。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

64、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解析此事应为李骥担任河南知府职务时所作。答案B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译文:_(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译文:_答案(1)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译出大

65、意;“交荐”“擢”“见”三处)(2)等到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译出大意;“后期”“执”“桎梏”三处)【参考译文】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把行李箱都翻倒一空,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来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人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多次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任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

66、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洪熙年间,朝廷颁布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拘捕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

67、命令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捧着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了河南知府。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在犯盗窃罪的人的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篡了劝教文,摇着铃档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侍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

68、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李骥行为端正严谨,平日家居即使是长桌竹席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密疏言:“闽疆褊小,自二贼割据,诛求敲扑,民力已尽,贼势亦穷。南来大兵宜急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方今精忠悉力于仙霞、杉关,郑锦并命于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与赣州接壤,贼所置守御不过千百疲卒。窃

69、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诈为入广,由赣达汀,为程七八日耳。二贼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我军入闽久矣。贼方悉兵外拒,内地空虚,大军果从汀州小路横贯其腹,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随机进取。”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十六年,复泉州,光地谒拉哈达于漳州。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未几,锦遣其将刘国轩陷海澄、漳平诸县,断万安、江东二桥,南

70、北援绝。光地遣使赴拉哈达军告急,值江水涨,道阻,乃导军自漳平、安溪小道入。光地从父日火呈注率乡勇度石珠岭,芟荆棘,架浮桥以济。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迎巡抚吴兴祚军于永春。师次泉州,击破国轩,窜入海。拉哈达上其功,再予优叙,迁翰林学士。光地上疏推功将帅,辞新命,不允。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注火呈,音未详,人名用字。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假以岁月假:给予B宜因贼防之疏 因:趁着C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 谍:

71、侦察D乃导军自漳平、安溪小道入 乃:仅仅解析乃:于是。答案D10从全文看,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李光地“矢志为国”的一组是()十四年,密疏言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光地上疏推功将帅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上用其言,卒平台湾ABC D解析是表现李光地的谦虚辞让。是“上”采纳李光地建议的结果。答案B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精忠和郑锦曾经一起派人招抚李光地,后来得知汀州有危险后又一起发兵援助汀州,说明二人的立场是一致的。B李光地在密疏中提出了对反贼宜采取急攻的建议,根据是闽地本身狭小,再经反贼劫掠后民力已尽,反贼的实力也已相应削弱。

72、C郑锦的部将刘国轩攻陷海澄等县后,李光地陷入险境,后来他的叔父李日火呈率领乡勇赶来救助,可见李家对朝廷的忠诚。D在与蔡寅的交锋中,李光地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了断绝敌人粮道的方法,迫使敌人撤退,这体现了他的作战才能。解析“闻急趋救”只是李光地在密疏中对耿精忠、郑锦用兵的推测。不能说明“二人的立场是一致的”,A项错误。答案A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释成现代汉语。(1)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译文:_(2)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译文:_答案(1)私下听说大军南来时,都在敌人多的地方激战,却不知道出动奇兵来进攻敌人的空

73、虚之处,这是计策的失误。(译出“窃”“鏖战”“捣”的意思,“虚”形容词用作名词,“此计之失也”是判断句。“南来”也可译为“从南面来”。)(2)把密信放在蜡丸中,派人从小路赶到京城,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上了密信。(“蜡丸”前省略介词“于”,“间道”名词作状语,介词“因”意思是“通过”。)【参考译文】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年幼时聪明奇特。他努力学习,仰慕古人,康熙九年成为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叛,郑锦占据泉州,李光地侍奉双亲藏在山谷中,郑锦与耿精忠一起派人招抚他,他极力抗拒。康熙十四年,他秘密上疏道:“闽地地界狭小,自从二贼割据后,他们就用残酷的手段盘剥百姓,百姓

74、的人力和物力已经用尽,反贼的势头也已经陷入困境。南来的大军应该急攻,不能给敌人时间,否则恐怕会出现其他变故。现在耿精忠正在全力对付仙霞、杉关,郑锦也在漳、潮的交界作战,汀州只有小路与赣州接壤,反贼所安排守卫的人不过几百上千个疲惫的士兵。我私下听说大军南来时,都在敌人多的地方激战,却不知道出动奇兵来进攻敌人的空虚之处,这是计策的失误。应该趁着反贼防备疏忽,选精兵一万人或五六千人,假装要进入广州,实际上从赣州到达汀州,行程只有七八天而已。两个反贼听到情况紧急会赶来救助,没有一个多月不会赶到,而我们的军队进入闽地很久了。反贼正在用尽兵力对外抵杭,内地空虚,大军如果从汀州小路横贯敌人腹地,那么三路的反

75、贼不战自溃。伏惟请求秘密命令领兵官侦察虚实,看情况进军攻取。”把密信放在蜡丸中,派人从小路赶到京城,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上了密信。皇帝得到密信后很感动称赞他的忠诚。康熙十六年,收复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谒了拉哈达。拉哈达上疏称赞李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皇帝命令从优奖励他,提升他为侍读学士。康熙十七年,同安的反贼蔡寅纠结众人一万多,用白巾作为记号,劫掠安溪。李光地招募乡勇一百多人坚守,断绝了反贼的运粮道路,反贼散去。不久,郑锦派遣自己的部将刘国轩攻陷了海澄、漳平等县,截断了万安、江东两座桥,南北的援助不通。李光地派人赶赴拉哈达的军中告急,正赶上江水上涨,路道被阻,于是引导军队从漳平

76、、安溪的小路进入。李光地的叔父李日火呈率领乡勇翻过石珠岭,斩断荆棘,架起浮桥而渡河。他又派弟弟李光垤(di)、李光垠带领乡兵一千人越过白鸽岭,在永春迎接巡抚吴兴祚的军队。军队驻扎在泉州,打败了刘国轩,刘国轩逃窜到了海上。拉哈达奏上李光地的功劳,皇帝再次予以从优奖励,升为翰林学士。李光地上疏推辞功劳给将帅,辞让新的命令,皇帝没有允许(或:没有被允许)。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到了京城,担任内阁学士。入朝奏对,说:“郑锦已死,他的儿子郑克塽(shung )年幼而弱小,部下争夺权力,应该马上攻取他们的地盘。”而且举荐说内大臣施琅熟悉海上形势,懂得用兵,可以委以重任。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平定了台湾。四、

77、(2009桂林部分中学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文帝践阼,

78、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

79、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甍,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解析C项中“不夺其时”中的“夺”解释为“改变”是错误的,应为“耽误”。答案C14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未有他善,但见

80、亡国之语耳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诚未得高枕而治也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ABC D解析本题要求筛选出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首先要理解“骨鲠”是刚直的意思,再分析推敲哪些句子不是表现刚直。句说明他有远见,句是说他对皇上的赞颂,此两句均不是表现其“骨鲠”。答案B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

81、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在治国方面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解析D项中的“在治国方面都提出恳切建议”表述有误。答案D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译文:_(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译文:_(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译文:_答案(l)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

82、的警诫啊。(2)陛下应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参考译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带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的主要策划人,

83、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

84、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号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就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果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应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

85、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的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他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

86、他的谥号是“景侯”。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2题。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己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

87、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

88、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己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南史卷十五列传五)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兄姊以和谨称称:赞扬B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示众C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反:通“返”,撤回D义康矫诏召入祖道 矫:假托,诈称解析被人赞扬。答案A18下边各句中,全都表现檀济道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左

89、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若道济在,岂至此ABC D解析两项说的是檀济道被朝廷及权贵疑忌。答案B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杀降”建议,将俘虏全部释放,体现了他仁义的一面。B檀道济在收复河南的战事中,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C檀济道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D魏国人听说檀济道已经死去,都说吴国的那些小子们不再值得害怕了从敌人心态的角度,侧

90、面表现檀道济的军事才干。解析“吴”不是指吴国,借代“南方”或“南朝宋”。答案D2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译文:_(2)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译文:_(3)“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译文:_答案(1)檀道济说:“讨伐有罪的人,抚慰受苦的人,正是今天我国做的事情啊!”(“伐罪”、“吊”、“正在今日”)(2)当时有投降魏军的人把道济营中粮食已用完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敌人,士兵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忧愁恐惧,没有谁存有必胜的意志。(定语后置,“俱”、“罄”、“莫”“固志”)(3)“建立高出世人的功勋,这是

91、道家忌讳的事。今天朝廷无事召你,祸患大概要到了。”(“高世之勋”、“相召”、“其”)【参考译文】檀道济,是高平金乡人氏,世代居住在京口。道济年少时就死了父亲,他在家守丧尽到了孝子应尽的礼节,侍候兄姐凭和睦恭谨被人称道。宋武帝刘裕起义军讨逆之时,道济与其兄檀韶祗跟从武帝平定京城,一起参与武帝的建武将军职事,多次升职做了太尉参军,被封为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被任命为先锋,他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望风归降,于是道济大军直接进入了洛阳城。有人对道济进言说他所俘虏的战俘,应全部杀掉,将(屠杀的场面)当成京城的奇观。但檀道济说:“讨伐有罪的人,抚慰受苦的人,正是今天我要做的事情啊!”就把俘虏都释放

92、让他们离开。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前来投奔他的人不计其数。长安被平定之后,道济被任命为琅邪内史。文帝元嘉八年,到彦之在魏地反叛。已经平定的河南,又落入敌手。道济总督征讨大军的各路军事要务向北夺取土地,转战到济上这个地方。魏军势力很大,于是攻克了滑台。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多数都战胜。大军到达历城时,因为军需给养用完不得不收兵回来。当时有投降魏军的人把道济营中粮食已用完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敌人,士兵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忧愁恐惧,没有谁存有必胜的意志。道济就在夜里大声报着统计米数的竹筹数字量沙子,用所剩下的少量的米覆盖在沙子上面。等到天亮之后,魏军探子将看到的事情回报,于是魏军以为道

93、济军中粮草辎重绰绰有余,所以不敢再追赶。(魏军)认为投降的人欺骗了他们,就把那个投降者斩首示众了。当时道济兵少将寡,军中很多人非常害怕,于是道济命令军士们都穿上甲胃,自身穿上战袍乘着车,缓缓地驰出外面的包围圈。魏军怕有埋伏,不敢追赶,于是道济与军士们安然撤退。檀道济虽然没有能平定河南,(但能)使全部军队安整地撤回,因此威名大振,魏军深深忌惮道济,很想杀了道济来祭祀鬼神。道济归国后被加封为司空,并被派去镇守寿阳城。檀道济在武帝朝屡立战功,威名很重。左右的心腹之人都是与道济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道济的儿子们又很有才学,朝廷就对道济生出疑忌畏惧之心。文帝多年卧病,很多次病危,领军刘湛贪图执掌朝政,

94、疑虑道济持异议;加上彭城王刘义康担心文帝有朝一日忽然驾崩,那样的话檀道济就没有人可控制得了了。元嘉十二年,文帝病重,正好魏军南犯,朝廷召檀道济入朝。他的妻子向氏说:“建立高出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忌讳的事。今天朝廷无事召你,祸患大概要到了。”等道济到了宫中,文帝的疾病已稍愈。元嘉十三年春,朝廷将道济放回寿阳,下了渚洲船只还未出发,有像鹪鹩的鸟儿聚集在船上悲鸣。适逢文帝疾病发作,刘义康假传圣旨召道济回宫祭路神,抓住他交给廷尉审讯论罪,连同八个儿子一并处死。道济被抓捕时,异常愤怒,眼里好像要冒出火来。片刻间饮了一斛酒,于是摘下头巾扔到地上,说:“竟然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魏人听说道济被处死这件事之

95、后,都说:“檀道济已经死了,南方剩下的那群小子,不足为惧了啊!”从此频繁的侵扰南方。颇有饮马长江的心志。元嘉二十七年的时候,魏军兵至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遥望敌军,忧心忡忡,不由感叹道:“倘若道济还在这里,这些魏军怎么敢到这里来啊!”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

96、,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董祟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

97、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后汉书卷三一)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惶扰惶扰:惶惑,侵扰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清平:清正廉洁C郡内比室殷足 比室:家家户户D求欲降避功臣 降避:放下身价躲开解析A惶扰:惶恐,惊扰;B.平:平和;D.降避:降职让位。答案C22下面四组句子中,全部能

98、表现杜诗才能的一组是()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善于计略,省爱民役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不安久居大郡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董崇等视事七年,政化大行ABC D解析忠于朝廷。答案D2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肃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

99、心。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以致死后无葬身之地。解析只是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没有让出。答案C24把文言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译文:_(2)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译文:_(3)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译文:_答案(1)使用的力量少,收获的却很多,百姓觉得这样很便利。(2)如果没有如姬的杀父之仇,那么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3)杜诗虽然在外地做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参考译文】杜诗,字君公,是河内汲县人。年轻时很有才能,在郡里为官担任公曹,以公平

100、著称。更始年间,被大司马府征召。建武元年,一年之中连升三次官职到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肖广放纵士兵干不法之事,在城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扰。杜诗晓谕肖广,他仍不改悔,于是杜诗就杀掉了肖广,回京后把情况奏报给光武帝。光武帝召见了他,赐给他仪仗,又派他到河东巡视,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调集部署郡中士兵,带领骑兵突击贼兵,杀死了杨异等人,贼兵因此被消灭。拜授为成皋令,做了三年官,政绩十分突出。又迁升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建武七年,升任汝南太守。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还善于计划

101、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又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人力少,而收获多,百姓觉得这样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丰足富裕,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称赞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杜诗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应长期担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用以把职位让给功臣。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杜诗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知名人士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董祟等人。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疏说:“臣下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对此极慎重。依照旧制,发兵都以虎符作凭信,其余的征调,仅用竹制的令牌。符信会合无误,作为信

102、用,这是用以证明国家的命令,表示重视,加强威信的。先前发兵,只是用玺书,如果有奸邪的人欺骗作假,也无法知道。我认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贼人尚未消灭,从各郡国征调军队,应该慎重,可以设置虎符,以断绝奸人作恶之源。先前魏国的公子无忌,威德远播邻国,仍要借助兵符才能解救对赵国的包围。如果如姬没有杀父之仇,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事情有复杂不可以减省的,繁费出于不得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杜诗上书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杜诗虽然在外地做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任官七年,政令教化大大推行。建武十四年,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问罪,正巧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

103、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没有地方下葬。皇上下诏在郡中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理丧事。综合训练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康定中,兄遵死于敌,录逵为三班奉职,隶陕西范仲淹麾下。仲淹勉以问学。方议取灵武,逵曰:“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未几,泾原任福以全军没,人服其先见。陈执中安抚京东,奏为驻泊将。执中与宾佐论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逵曰:“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执中始怒,居数日,问曰:“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曰:“喜功徼幸,徒勇无谋,可禽也。”执中叹曰:“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为真定兵马监押。保州卒叛,田况遣逵往招之。逵

104、与乱者侍其臻尝同事范仲淹,驰至城下,示以旧所佩紫囊。臻识之,即与其党韦贵、史克顺皆再拜,邀逵登城。既见,申谕祸福,众或疑不即下,曰:“若降,恐不免。”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论功加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河东,俾权忻州。契丹来求天池庙地,籍不能决,以诿逵。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檄报之,契丹愧伏。种谔受嵬名山降,取绥州,夏人遂杀杨定。朝论以边衅方起,欲弃绥。逵曰:“虏既杀王官,而又弃绥不守,见弱已甚。且名山举族来归,当何以处?”既而夏人欲以塞门、安远二砦来易,朝廷许之。逵曰:“此正商于六百里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与。”遣其属赵禼、薛昌朝与夏使议,唯言砦基,禼曰:“二砦之北,旧

105、有三十六堡,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虏使惊不能对,乃寝其请。逵忱慨喜兵学,神宗尝访八阵遗法,对曰:“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因为帝论其详。在延安,使以教兵,久不就。逵择诸校习金鼓屯营者六十四人,使人教一队,顷刻而成。尤善用偏裨,每至所部,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故临阵皆尽其技。卒。辍视朝一日,赠雄武军节度使。(节选自宋史郭逵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论以边衅方起以:用B乃寝其请 寝:止息C神宗尝访八阵遗法 访:询问D因为帝论其详 因:于是解析“以”,应为介词,意思是“因为”。答案A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逵“有先见之明”和

106、“做事精细”的一组是()A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B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C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D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解析A项“逵请以身为质”是取信于人的义勇;C项“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是赵禼所说;D项“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是对兵法的论述。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逵的祖先是从邢州迁居洛阳的,他任三班奉职时,属范仲淹管辖,范仲淹经常勉励他读书学习。B保州叛乱时,郭逵与叛将侍其臻同为范仲淹

107、同事,他以故交身份入城,申明利弊,以身为质,最终使叛军开城投降。C绥州事件中,朝廷曾想要放弃绥州,郭逵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王朝官员已被杀,若再抛弃绥州就太示弱了。D郭逵精通兵法。他曾经选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让每人教练一队士兵,很快便训练成功。解析“同为范仲淹同事”应为“曾经一同侍奉范仲淹”。答案B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译文:_(2)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故临阵皆尽其技。译文:_答案(1)你凭什么了解葛怀敏不是名将而会败坏朝廷的大事呢?(2)让各人自己报说所擅长的技能,闲暇时间就翻阅查看,所以临阵作战都能使他们充分

108、发挥各自的技能。【参考译文】郭逵,字仲通,他的祖先自邢州徙居洛阳。康定年间(1040),他的兄长郭遵在对敌作战中阵亡,朝廷因此录用他做三班奉职,隶属于陕西的范仲淹麾下。范仲淹勉励他读书学习。当时正讨论夺取灵武城的事,郭逵说:“此地遥远,粮草供应不上,而且此城很大而我方士兵不多,攻夺灵武看不出对我们有利。”不久,泾原人任福攻打灵武时全军覆没,人们都佩服郭逵的先见之明。陈执中任京东安抚使时,奏请调郭逵任驻泊将。陈执中曾与宾客助手谈论当代名将,他们都推崇葛怀敏。郭逵说:“葛怀敏这样的人太容易对付了,有一天必会坏了朝廷的大事。”陈执中听后开始很生气,过了几天问道:“你凭什么了解葛怀敏不是名将而会败坏朝

109、廷的大事呢?”郭逵说:“侥幸取胜,好大喜功,有勇无谋,因此可以断定。”陈执中叹道:“你真的精通军事啊,葛怀敏已经兵败了。”任真定兵马监押。保州士兵叛乱,田况派郭逵前往招抚叛军。郭逵与叛乱的侍其臻曾经同为范仲淹部下,他骑马飞驰到保州城下,用旧时佩戴过的紫袋让侍其臻看。侍其臻识得此物,便与同党韦贵、史克顺等都来拜见,并邀请郭逵登城。见过之后,郭逵向他们申明利害,众人有的疑惑不决,说:“若投降,恐怕也不免死罪。”郭逵便请用自己做人质,于是叛军开城门投降。郭逵因功升任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守河东时,使郭逵权知忻州。契丹人来要求天池庙一地,庞籍不能决定,把此事推诿给郭逵。郭逵寻访到一个太平兴国时

110、的旧木椟,证明此地本为宋国土地,于是发文书回答契丹,契丹人羞愧地服输。种谔接受西夏人嵬名山的投降,夺取绥州,西夏人因此杀了杨定。朝廷讨论因为边境战争正在兴起,想要放弃绥州。郭逵说:“敌人已经杀了王朝的官吏,而如今又抛弃绥州不守,太示弱了。而且嵬名山举族来投奔,又将怎么处置呢?”后来西夏又要用塞门、安远两寨来交换绥州,朝廷同意。郭逵说:“这正是当年秦国许楚国商於六百里的计策,若不先交出二寨,就不可能给绥州。”并派部下赵禼、薛昌朝同西夏使者谈判。西夏使者只讲寨基,赵禼说:“二寨北面,原还有三十六堡,而且以长城岭为分界线,西平王祥符(10081016)时所写的文书如今还在。”西夏使者惊讶得答不上话来

111、,因此取消了换地的要求。郭逵为人慷慨,喜欢军事。神宗曾向他询问孔明八阵遗法,他回答说:“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形,此八阵也只不过是奇正相生的一种兵法罢了。”于是为皇帝讲述详情。在延安时,派人以八阵法教练士兵,长期没有成效。郭逵便选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使每一个人教练一队士兵,很快便练成了。他尤其善于使用偏将,让各人自己报说所擅长的技能,闲暇时间就翻阅查看,所以临阵作战都能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技能。去世时,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一天,追赠他为雄武军节度使。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共

112、谓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学乎?”由是辞其父,学经传,为京兆吏数年,甚得名誉。是时,王氏方盛,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护尽入其门,咸得其欢心。结士大夫,无所不倾,其交长者。尤见亲而敬,众以是服。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言其见信用也。久之,平阿侯举护方正,为谏大夫,使郡国。护假贷,多持币帛,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家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一日散百金之费。使还,奏事称意,擢为天水太守。数岁免,家长安中。时成都侯商为大司马卫将军,罢朝,欲候护,其主簿谏:“将军至尊,不宜入闾巷。”商不听,遂往至护家

113、。家狭小,官属立车下,久住移时,天欲雨。主簿谓西曹诸掾曰:“不肯强谏,反雨立闾巷!”商还,或白主薄语,商恨,以他职事去主簿,终身废锢。元始中,王莽为安汉公,征护入为前辉光,封息乡侯,列于九卿。莽居摄,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群起,延入前辉光界,护坐免为庶人。其居位,爵禄赂遗所得亦缘手尽。既退居里巷,年老失势。而成都侯商子邑为大司空,贵重,商故人皆敬事,唯护自安如旧节,邑亦父事之,不敢有阙。时请召宾客,邑居樽下,称“贱子上寿”。坐者百数,皆离席伏,护独东乡正坐,字谓邑曰:“公子贵如何!”初,护有故人吕公,无子,归护。护身与吕公、妻与吕妪同食。及护家居,妻子颇厌吕公。护闻之,流涕责其妻子曰:“吕公以故

114、旧穷老托身于我,义所当奉。”遂养吕公终身。护卒,子嗣其爵。(选自汉书游侠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客各有所厚厚:看重B因会宗族故人 因:通过C罢朝,欲候护 候:探访D吕公以故旧穷老托身于我 以:因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因,趁机。答案B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楼护备受尊重的一组是()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唯护尽入其门,咸得其欢心平阿侯举护方正,为谏大夫商不听,遂往至护家邑居樽下,称“贱子上寿”商故人皆敬事邑,唯护自安如旧节ABC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写楼护从小跟随父亲在长安行医,说楼护不拘礼节,均不符合

115、题目要求,可排除。说明楼护都能得到王氏五兄弟的喜爱;写楼护被人举荐做了谏大夫;写成都侯商不听主簿劝谏,执意要去看望楼护;写商的儿子像对待父亲一样给楼护敬酒。这几句都能表现楼护备受尊重,故答案选C项。答案C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楼护家世代为医,他饱读医书,深得长者看重,后来在长者们一致的建议下,他弃医辞父,走上仕途。B权贵王氏五兄弟相互争名,楼护却能同时得到他们的欢心。他身材矮小,精于论辩,在长安城颇负盛名。C楼护任谏大夫时,将官府借贷给穷人的财物分赠给贫穷的宗族故人,几年后却因此免官,闲居家中。D成都侯王商很敬重楼护,后其子王邑位尊任重,宴饮时给楼护敬酒,自称“

116、贱子”,突显尊崇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C项错误有二:其一,楼护是自己借贷钱帛来分赠给宗族故人;其二,楼护后来是因为赵朋等人的叛乱而受牵连免官的。答案C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狭小,官属立车下,久住移时,天欲雨。译文:_(2)商故人皆敬事邑,唯护自安如旧节,邑亦父事之,不敢有阙。译文:_答案(1)楼护的住处十分狭小,(王商的)随从们站在车下,停了很长时间,天要下雨了。(2)王商的旧日朋友都很敬重王邑,只有楼护仍坦然地按以前的礼节(对待他),王邑也像对父亲一样侍奉楼护,不敢失礼。【参考译文】楼护字君卿,是齐地人。父亲承世代家传为医,楼护小时候跟随父亲在长安

117、行医,在贵戚家出入。楼护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字,长辈们都喜爱看重他,都对他说:“凭你的才能,为什么不学习做官和六艺呢?”因此楼护离开父亲,学习经传,做了多年京兆吏,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时候,王家家势正兴旺,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互相争名,他们的宾客各自有自己所倚重的人,不能够每边都得宠逢迎,唯独楼护可以同时出入五兄弟的门第,并且都能赢得他们的欢心。楼护与士大夫结交,士大夫们没有不被倾倒的;他与那些性情敦厚的人结交,尤其被他们亲近并且被敬重。众人因此折服。楼护身材短小,精于论辩,谈吐议论时常常能够遵从名誉和节操,听他议论的人都严肃恭敬。楼护和谷永都是五侯的贵客,在长安号称“谷子云的笔札,楼君卿

118、的唇舌”,说的就是指他被五侯兄弟信任重用。过了一段时间,平阿侯举荐楼护为方正(方正是汉代的选举科目),任命为谏大夫,出使郡国。楼护通过借贷,带了许多钱币和布帛,路过齐地,上书请求到先人的坟上祭拜,趁此机会和宗族故友相见,按照亲近和疏远关系各自送给他们礼物,一天有上百金的花费。出使回来以后,楼护上朝禀奏事情,符合皇上的心意,被提拔做了天水太守。几年后被罢免,安家在长安城中。当时成都侯王商做大司马卫将军,朝会结束后,想要看望楼护,他的主簿劝谏说:“将军极为尊贵,不应当进入民间里弄。”商王不听主簿的劝谏,于是前往到了楼护家。楼护的住处十分狭小,(王商的)随从们站在车下,停了很长时间,天要下雨了,主簿

119、对西曹各个掾吏说:“你们不愿意竭力劝谏,反而遇雨,站在这个民间里弄之中。”王商回来后,有人把主簿的话告诉了王商,王商很是不满,借其他职务上的事情开除了主簿,并且使之终身不得任职。(后来楼护再次被举荐做了广汉太守)元始年间,王莽做安汉公,(独揽大权。王莽的长子王宇和他的妻兄吕宽谋划用血涂抹到王莽的宅邸门上,以此想要恐吓王莽,使他归还政权。王莽发觉后,非常愤怒,杀死了王宇,可是吕宽却逃跑了。吕宽的父亲一直和楼护彼此交好,吕宽逃亡到了广汉经过楼护家,没有把真实情况告诉楼护。几天后,指名逮捕吕宽的诏书到了,楼护抓捕了吕宽。王莽非常高兴)征召楼护起用他作前辉光地方的长官,封为息乡侯,位列九卿。王莽暂居帝

120、王之位后,槐里的巨贼赵朋、霍鸿等聚合成群作乱,扩展蔓延到了前辉光界内,楼护因此获罪,被罢免贬为平民。他在官任上时,爵位俸禄以及别人赠送所得的东西也随手花费殆尽。等到他退居里弄后,年老失去权势。而这时成都侯王商的儿子邑做大司空,任重位尊,王商的旧日朋友都很敬重王邑,只有楼护仍坦然地按以前的礼节(对待他),王邑也像对父亲一样侍奉楼护,不敢失礼。当时邑宴请召见宾客,邑高高举起酒杯向楼护敬酒,并口称“贱子上寿”。在座的上百位客人都离席俯首,只有楼护面向东正襟端坐,字字清晰地对王邑说:“公子尊贵之身,这如何使得!”原先,楼护有老朋友吕公,没有子女,依附投靠楼护。楼护自己和吕公、楼护妻子和吕夫人一起吃饭。

121、等到楼护离官居家时,妻子儿女非常厌恶吕公了。楼护听到这事,流着眼泪责备他的妻子儿女们说:“吕公因为是我的故交贫穷年老才投靠我,从道义的角度来说也应该奉养啊!”于是奉养吕公直到吕公去世。楼护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他的爵位。三、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912题。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

122、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潜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

123、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户阒然,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注舄(x):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扃(ji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阒(q)然:寂静的样子。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味视他圃尤胜视:比较B有羡则以周急应贷 羡:盈余、剩余C第长于知君子 第:只是D终岁不易 易:容易解析易:

124、更换。答案D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表目的“用来”;表修饰。B.“于是,就”。C.表转折;表假设。D.表转折,“却”;表判断,“是”。答案B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云卿种菜,讲求法度,菜品上乘,加上售不二价,因此蔬菜畅销,获利倍增。B豫章帅、漕舍弃随从,化装成云游的文人,最终找到了苏云卿隐居的地方。C张浚认为苏云卿是仅次于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苏云卿却认为张浚并非全才。D客人表明来意,苏云卿才豁然大悟,好像后悔刚才失言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解析获“倍利”的是菜贩,而非苏云卿。答案A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

125、现代汉语。(1)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译文:_(2)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译文:_答案(1)希望(你们)能亲自到他家,一定要替我把他给请出来。(2)两位客人极力邀请(苏云卿)与自己一同乘车回去,(苏云卿)推辞不肯,约定说他明早登门拜望(客人)。【参考译文】苏云卿,广汉人。绍兴年间,来到豫章东湖,修筑庐舍居住在那里。对待邻里很有礼貌,无论贵贱老少都尊敬他,称他为苏翁。苏翁身高七尺,美髯垂胸,不苟言笑,穿布衣草鞋,终年不换,未曾生病。苏翁除去荆棘,用土筐运来石子垒成菜圃,耕耘、种植、除草,灌溉培土,都很有方法。即使酷暑严寒,土焦草冻,菜圃里也不缺少蔬菜,郁郁葱葱,四季菜品一应俱全。

126、味道比其他菜圃更好。加上市不二价,菜贩获利加倍而且卖得很快,常常提前交付定金预订。他晚上编织草鞋,坚韧超过皮革做的木底鞋,人们争着买来馈赠远方亲友。因为这些原因,他不缺柴米,有盈余就用来周济急需和告借的人,借者不还,完全不放在心上。灌园之余,闭门高卧,或者整天端坐,高深莫测。苏翁年轻时,与张浚为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派人骑着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托付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卿有仅次于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一定要替我把他给请出来。”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苏云卿的菜园中。这时,老人正

127、拿着锄头在干活,没有注意他们。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老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便请他们到屋里去。屋里很干净,一尘不染。案上有西汉书一册。客人恍然大悟,心想,这个老人一定是苏云卿了。不一会,汲泉煮茗,谈得很投机,客人便问老人的老家在何处。老人慢慢回答说:“广汉。”“张德远与您老同乡,您认得吗?”回答说:“认得。”客人又问:“你觉得张德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贤人。只是,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于是问:“德远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客人说:“现在朝廷起用张公,正是想了结此事(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老人说:“这恐怕不是他了结得了的。”客人站起来说:“张公叫我们请您去与

128、他共同完成大业。”于是便把书信和礼物放在案上。苏云卿鼻间隐隐发出声音,好像埋怨自己刚才失言。两位客人极力邀请苏云卿与自己一同乘车回去,(苏云卿)推辞不肯,约定说他明早登门拜望(客人)。第二天早晨,官府派人来迎接苏云卿,却发现门户紧闭非常寂静。推门进去,书信尚未拆,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已经走了,不知去向。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辛雄,字世宾,陇西狄道人也。父畅,汝南、乡郡二郡太守。雄有孝性,居父忧,殆不可识。清河王怿为司空,辟为左曹。怿迁司徒,仍授左曹。雄用心平直,加以闲明政事,经其断割,莫不悦服。怿每谓人曰:“必也无讼,辛雄有焉。”历尚书驾部、三公郎。会沙汰郎官,唯雄与羊深等八

129、人见留,余悉罢遣。初,廷尉少卿袁翻以犯罪之人,经恩竞诉,枉直难明。遂奏曾染风闻者,不问曲直,推为狱成,悉不断理。诏门下、尚书、廷尉议之。雄议曰:“春秋之义,不幸而失,宁僭不滥。僭则失罪人,滥乃害善人。今议者不忍罪奸吏,使出入纵情,令君子小人,薰莸不别,岂所谓赏善罚恶,殷勤隐恤者也?古人唯患察狱之不精,未闻知冤而不理。”诏从雄议。时诸方贼盛,而南寇侵境,山蛮作逆,孝明欲亲讨,以荆州为先。诏雄为行台左丞,与临淮王彧东趣叶城,别将裴衍,西通鸦路。衍稽留未进,彧师已次汝滨。逢北沟求救,彧以处分道别,不欲应之。雄曰:“王执麾阃外,唯利是从,见可而进,何必守道?”彧恐后有得失之责,要雄符下。雄以车驾将亲伐

130、,蛮夷必怀震动,乘彼离心,无往不破,遂符彧军,令速赴击。贼闻,果自走散。及尔朱荣入洛,河阴之难,人情未安,雄潜窜不出。孝庄欲以雄为尚书,门下奏曰:“辛雄不出,存亡未知。”孝庄曰:“宁失亡而用之,可失存而不用也?”遂除度支尚书。永熙三年,兼吏部尚书。时近习专恣,雄惧其谗匿,不能守正,论者颇讥之。孝武南狩,雄兼左仆射,留守京师。永熙末,兼侍中。帝入关右,齐神武至洛,于永宁寺大集朝士,责雄及尚书崔孝芬、杨机等曰:“为臣奉主,匡危救乱。若处不谏诤,出不陪随,缓则耽宠,急便窜避,臣节安在?”乃诛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卷三十八)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勤隐恤者 隐:隐藏B与临

131、淮王彧东趣叶城 趣:奔赴,前往C彧师已次汝滨 次:驻扎D遂除度支尚书 除:任命,授职解析隐:哀怜。答案A1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辛雄“闲明政事”和“不能守正”的一组是()A遂符彧军,令速赴击 雄兼左仆射,留守京师B诏从雄议 雄潜窜不出C诏雄为行台左丞 处之不谏诤,出不陪随D经其断割,莫不悦服 缓则耽宠,急便窜避解析“闲明政事”指的是对政事处理娴熟清楚,“不能守正”指的是不能坚守节义。A项句说的是辛雄留守京师,不属于“不能守正”;B项句“诏从雄议”是辛雄建议的结果;C项句说的是辛雄担任职务的情况。答案D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雄,是陇西狄道人。他很有孝心,在

132、他父亲去世守丧期间,由于悲伤过度,面容枯槁,人们几乎都认不出他来了。B辛雄在对袁翻他们处理案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借助春秋的道理,指出要赏励好人惩办坏人,做到案件审理的公正明断。C辛雄看到临淮王元彧不敢担责任去救援北沟,感到有机可乘,趁着他们心志不一致,主动下令给元彧的军队,命令火速前去进击。D由于辛雄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孝庄皇帝力排众议,在不知辛雄下落时,还是授予了辛雄度支尚书的职务。解析给军队下命令是临淮王元彧要求辛雄做的,不是他自己主动做的。答案C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沙汰郎官,唯雄与羊深等八人见留,余悉罢遣。译文:_(2)古人唯患察狱之不精,未闻知冤而

133、不理。译文:_(3)宁失亡而用之,可失存而不用也?译文:_答案(1)当时赶上精简郎官,只有辛雄和羊深等八人被留用,其他人全都被罢官遣送。(“会、沙汰、见、悉”)(2)古代的人只担心审查案件不能精细:没有听说明知道有冤情却不审理的。(“患、狱、理”)(3)宁可错在不知他下落时任命他。怎么能错在他还活着而不任用他呢?(“失、亡、存”)【参考译文】辛雄,字世宾,是陇西狄道人。他的父亲辛畅,曾做过汝南、乡郡两郡的太守。辛雄有孝敬长辈的品行。他在父亲去世守丧期间,(由于悲伤过度)(人们)几乎都认不出他来了。清河王元怿担任司空时,征召辛雄作了左曹。(后来)元怿升任司徒,仍授予辛雄左曹的职务。辛雄办事用心,

134、公平正直,加上他施政办事娴熟精明,事情经过他的裁断,人们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元怿常常对人说:“要么没有诉讼,如果有辛雄就有明断的才能。”历任尚书驾部、三公郎。当时赶上精简郎官,只有辛雄和羊深等八人被留用,其他人全都被罢官遣送。当初,廷尉少卿袁翻作为犯罪的人,得到恩准多次上诉,但却难以明辨是非。(袁翻)于是就上奏控告那些曾经传播风言风语的人,说他们不问是非曲直,就把他陷入罪案,而又完全不加审理。皇帝下诏到门下、尚书、廷尉那里讨论这件事。辛雄议论说:“按春秋中的道理,断案如果失误,宁可失之于执法不严也不要滥用刑罚。执法不严会放过一些罪人,而滥用法却会伤害好人。现在讨论这件事的人不忍心得罪奸邪的官吏,

135、使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让君子和小人、好事和坏事没有区别,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说的要赏励好人惩办坏人,要情意恳切地同情并体恤他人吗?古代的人只担心审查案件不能精细,没有听说明知道有冤情却不审理的。”皇帝下诏依从了辛雄的建议。当时各个地方的盗贼四起,而南寇又侵犯边境,山中的蛮人作乱,孝庄皇帝准备御驾亲征,拟先到达荆州。下诏让辛雄担任行台左丞,与临淮王元彧从东面赶赴叶城;偏将裴衍,从西面打通鸦路。裴衍拖延时间没有前进,元彧的军队已经驻扎在汝水河边。赶上北沟方面求救,元彧因为所部与北沟部队不属同一战区,不想救应他们。辛雄说:“您在外指挥军队,凡是有利的事就可以做,见到合适的机会就要上前,何必死守战区划分的规

136、定呢?”元彧害怕以后有失误受到指责,要辛雄发给兵符。辛雄认为皇帝将亲自征伐,蛮夷的人一定心怀恐惧,趁着他们心志不一致,就会无往而不胜,于是辛雄就给元彧的军队发了兵符,命令火速前去进击。贼人听说后,果然自行逃散了。当尔朱荣进入洛阳,制造了河阴之难时,人心不能安定下来,辛雄躲藏起来没有出来。孝庄皇帝想让辛雄作尚书,门下上奏说:“辛雄不出现,死活还不知道。”孝庄帝说:“宁可错在不知他下落时任命他。怎么能错在他还活着而不任用他呢?”于是发布了授予辛雄度支尚书的文告。永熙三年,辛雄兼任吏部尚书。当时皇帝的亲信专横跋扈,辛雄害怕他们的谗言和陷害,不能坚守正道,评论的人很是讥讽他。孝武帝到南方征讨,辛雄兼任

137、左仆射,留守京城。永熙末年,兼任侍中。皇帝逃入关内,齐神武帝到了洛阳,在永宁寺召集朝廷官员们,指责辛雄及尚书崔孝芬、杨机等人说:“作为臣子侍奉君王,要拯救危难。如果处于朝廷之内不谏诤,皇帝外出不陪同随往,平时沉溺于尊宠之中,有事便逃窜躲避,臣子的节义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杀掉了辛雄。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

138、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

139、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去官忧:忧虑,担

140、心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 勒:统率C士大夫以此称之 称:赞扬D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 见:被解析忧:(父母的)丧事。答案A18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陷于寇,抗声骂贼资无担石,百姓便之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虽居军旅,手不辍卷ABC D解析突出他的廉洁,纪律严明,热爱读书。答案B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

141、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解析“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无中生有。答案B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译文:_(2)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译文:_(3)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译文:_解析(1)壮:以为壮。焉:他。要:邀。同事:共事。(2)为政:做官,或处理政务。保:保持。为所,被。(3)不以吾朽懦,以:因为。以前驱:以

142、,用。前驱,先锋,前锋。知重:看重,赏识。答案(1)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2)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3)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参考译文】杨公则,字君翼,是天水县人。当时氐人李乌奴叛乱,攻打白马,公则顽强地守卫经时,弹尽粮绝,被敌人俘虏,大声骂敌人。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答应他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一人骑马逃回。梁州刺史王玄邈把这件事上表给皇上,让皇上知道这件事,齐高帝下诏褒扬了他。调任为扶风太守,母

143、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不久,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作乱,杨公则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事件平定后,调为武宁太守。在武宁郡担任太守七年,财产很少,百姓安定。齐高祖率领军队驻扎在沔口,杨公则率湘州的军队在夏口与齐高祖的军队会师。郢城平定后,高祖命令所有军队当天全部继续东下,杨公则受命为先头部队,直接攻向柴桑。江州平定以后,合军东下,直抵建邺。杨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过之处无不仰赖他而平安无事。大军到新林,杨公则把领军府从越城转移北楼到驻防,和南掖门相对,杨公则曾经登上北楼观战。城内远远望见将帅用的旌旗伞盖,让神弩手射箭,箭穿入杨公则坐的胡床,左右的人都大惊失色。杨公则说:“几乎射中我的脚。”谈笑如初。东昏侯

144、选勇士在夜晚攻打杨公则的栅营,栅营中的军队惊恐扰乱,杨公则安睡着不起,只是慢慢地命人回击敌人,东昏侯的军队就退回了。湘州多年遭受匪乱,人民大多流离失散,杨公则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久,户口就增加了。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湘州的习俗单姓人家用赂贿求得州中的职务,杨公则到后,全部断绝这种做法,所征用的都是州郡的大姓,高祖颁诏,要求中州都要效法。当时朝廷开始讨论北伐的事,因为杨公则一向享有很高的威名,到京师后,下诏赐假节给他,命令他先在洛口屯兵。杨公则接受命令正要出发,得病,对亲人说:“过去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遗,但他们还勉力请求任用。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

145、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虽然临出发得了病,怎么可以一下就推诿任务啊?马革裹尸,还葬家乡,这是我的志向啊。”就勉强起来登上船。到了洛口,寿春投降的男女有几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派遣长史石荣为前锋来迎战,杨公则就斩杀了石荣,追杀败兵一直到寿春,离城几十里才返回。在军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高祖非常悲痛为他惋惜,当天就举哀(丧礼用语,指高声号哭),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溢号是烈。杨公则为人宽厚慈爱,在家日常生活淳厚和睦,对待自己的侄子比自己的孩子还好,家财都委托给他。生性好学,即使在军中,他仍然手不释卷,士大夫因此称赞他。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墨妙

146、亭记苏轼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萃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萃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萃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萃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萃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

147、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萃老求文为记。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萃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选自清文观止)注孙

148、萃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2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登:登上,到达。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D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差:略微,稍微。解析登:五谷成熟。答案A2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孙萃老“不知命”的一组是()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萃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A BC D解析体现孙萃老悠闲自在,忙里偷闲。是指“君子”的行为,排除

149、有的选项。答案D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萃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B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萃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萃老的做法糊涂。D“物必归于尽”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解析第三段,批判孙萃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答案C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译文:_(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译文:_(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辩。译文:_答案(1)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

150、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2)一切事情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3)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参考译文】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萃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为消遣。自从孙萃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

151、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萃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贩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萃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萃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萃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

152、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孙萃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应没有遗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家有兴盛一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长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灭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详细记述了要知命的观点,并把名物列在左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