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肖立俊【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3、环境描写的手法。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
2、写的作用。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答题常用术语: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2、自然环境的作用:(
3、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答题示例:【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
4、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参考答案:(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1、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
5、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例如2008年全国卷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解析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第一次出现在首段,烘托出幽冷的环境、凄清的夜晚,情节就此展开;第二次出现在鲍勃和吉米一番对话之后,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这是情节转换的标志。这两处完全相同的景物描写,两相映照,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参考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2、联系词语选用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雨
6、、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3、联系描写对象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例如2008年浙江卷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相关原文层层叠叠的石堆,
7、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解析此段景物描写围绕乌米展开,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描绘出乌米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静谧的气氛同山下和集市上
8、的声音形成对比,突出了乌米的孤独,同时也暗示出乌米夫死子亡的悲惨命运。由此不难发现此处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4、联系情节发展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例如2007年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相关原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
9、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解析第一段描写村西那条河的特点:流水清澈、河滩平阔、水浅、细沙耀眼等,第二段主要描写姑娘给“我”的印象,对姑娘的描写体现了“我”的喜悦之情,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节的发展自然让人期待。描写
10、黄昏的美景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表现场景的美丽,从而衬托出姑娘的美丽,对美好场景的描写目的是体现“我”的欢悦之情等。参考答案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5、联系作品主题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
11、象。比如乌米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以景衬人,用周围灰色的山峰、半塌的土屋、弯弯曲曲的藤蔓、零零散散的村落、集市上咖啡馆附近人们的喧嚷声、淙淙的溪水、闪着寒光的大海来衬托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再联系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那并不优美甚至有些单调的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歌声,此时“肃穆静谧的气氛”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衬托出乌米的这种执着而又无望的期待,令人唏嘘不已。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
12、托、烘托;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2、从写景角度看,有: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答题示例:【2008年浙江卷乌米(俄阿马高尔基)】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
13、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参考答案:(1)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2)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三、环境描写寓意题景物的寓意:双关含义,表面(本义)义、象征义、比喻义等。例题:(201
14、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含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四、环境描写特点题例题:(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参考答案:(1)特点:描写和煦的阳光、流淌的河水、溢香的麦秸以及游戏着的狗,突出了秋日乡野静寂怡人、温馨祥和的特点。(2)作用: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愉悦舒适的心情,为下文主人公悲剧命运形成大的“反差”作铺垫。五、环境描写赏析题例题:(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参考答案:运
15、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第二部分情节类题型】一、情节梳理题(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二)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
16、何人+何事。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例题1、2010年广东卷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参考答案: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例题
17、2、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参考答案:五一节董师傅在校园内领小翠游湖。例题3、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参考答案: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18、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想象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二、情节作用题(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思路
19、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20、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例题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
21、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
22、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三、情节安排(艺术)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一)线索的安排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考题示例:【中了大奖(日本
23、多爱子)】本文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试分析本文的线索特点。参考答案:文章以“大奖”为线索结构全文,是双线结构。明线:丈夫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暗线:妻子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两条线索在最后的两封信中融合,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二)情节安排的技巧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看:A、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B、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4、烘托人物心情;4、就结尾看: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
25、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三)情节结构安排(情节运行方式)情节运行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设置悬念(3)埋下伏笔(4)铺垫照应(5)摇摆: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考题示例:【爷爷的宝藏美劳拉乌朗】小说通过哪些方式运行情节?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设置悬念。“藏宝图”的发现引起布丽姬特的极大兴奋,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摇摆。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简单,但寻找宝藏的过程却跌宕起伏,极尽摇摆之能事,让“宝藏”不那么容易找到。伏笔与照
26、应。“藏宝图”上的日期与下文依靠日期找到宝藏等情节形成照应。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士兵,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爷爷的形象。(四)提问形式主要有: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体现点。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例如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
27、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小说阅读翻浆第11(3)题: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参考答案:前后铺垫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凸显了故事的环境;“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悬念迭出,情节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现,引起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人心弦。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
28、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四、情节探究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常见的提问形式有: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
29、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由:A、;B、;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
30、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
31、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第三部分人物类题型】一、人物形象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5、注意从作者对
32、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一)概括、分析人物特征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分析个性特征A;分析个性特征B;分析个性特征C。答题示例:【2012年湖北省七市(州)(孝感、宜昌、黄冈
33、、荆州、襄阳、十堰、恩施)高三四月联考现代文阅读貂皮大衣第17题】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参考答案: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最终被奢华所累(个性特征)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份)的形象。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最后又为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千方百计想摆脱却不得。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
34、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分析个性特征A;分析个性特征B;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个性特征A+分析;个性特征B+分析;个性特征C+分析。答题示例:【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血的故事第11(3)题】“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
35、己的爱情。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二)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36、(1)某某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答题示例:【2010年广东卷面包】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体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参考答案: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欲掩盖真相的心理。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他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妻子确实吃不饱;另一方面,不接受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2)概括某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答题示例:【2011年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2、概括、分析人物情感(1)某某内容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答题示例:【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
37、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参考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与关爱。(2)学生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感召下情感的水乳交融。二、人物形象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
38、索、推动情节发展;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
39、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答题示例:【2012年湖北省八市(黄石、荆门、随州、潜江、鄂州、天门、仙桃、十堰)高三三月联考现代文阅读暗记第10题】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
40、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三、人物形象技巧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一)刻画技巧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4、语言描写
41、,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7、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二)提问形式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
42、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或: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辨别,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答题示例:【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现代文阅读林冲见差拨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差拨是一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
43、”、“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2、文中对某某人物的某某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作用的理解,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与上下文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等)作用+内容(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作用等)作用。答题示例:【2010高考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形象。(2)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可感。3、赏析文中的某某描写。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
44、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鉴赏,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作用)等方面入手。答题示例1:【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答题示例2:【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45、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四、人物形象探究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围绕人物本身评价(性格成因、命运成因、行动成因或内涵、现实意义与启示)、人物形象作用(对环境、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人物形象地位(是否主要人物/主人公)、人物塑造意图等角度展开。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
46、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由:A、;B、;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几种探究题型举例:1、探究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关系答题示例:(2011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示例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瓦卡萨的性格使然;瓦卡萨善良,即使对
47、妻子不满也会自责;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示例2)会据为己有。理由: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2、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主要人物(
48、主人公):(1)是否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人物;(2)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3)是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答题示例:(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示例1)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示例2)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
49、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示例3)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联系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3、探究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意图这类题可以从人物对人物、人物对情节、人物对主题的作用的角度来探究。答题示例:(2009年全国卷孕妇和牛【铁凝】)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参考答案】(示例1)这样写让人感动。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
50、尊重;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识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示例2)这样写有些做作。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的一块废旧的石碑;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第四部分标题类题型】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
51、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点之一。一、考查的角度有: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2、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3、拟写小说标题。4、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其中,对小说标题作用的体会是重点,因为它涵盖了对小说标题含义的理解以及标题的用意的理解。二、小说标题拟题技巧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要恰当地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首先要了解一下小说创作者拟题的思路和技巧。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3、以物象为题,如面包4、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5、以线索
52、为题,如药、项链6、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声7、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三、明确小说标题的考点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四、答题思路(一)标题含义答题思路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如小说梦
53、非梦:“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参考答案:题目的本意是“梦不是梦”,小说内容叙述的是关主任做了个梦,可现实中小李、小金并没有把它当做梦来看待,这是第一层含义;而后关主任竟然也把梦中的事情作为衡量、提拔下级的依据,也就是说关主任也没有把梦仅仅当做梦而已,这是第二层含义)。这两层含义,实际上都是“梦非梦”在文中的指代意义。如小说黑色旅游:“黑色旅游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指什么?”参考答案:这个“黑色旅游”实际上比喻一些单位或部门组织的以监狱为“警示教育基地”,让干部们在“听犯人作报告”中得到“警示”,从而达到教育干部们廉洁奉公、抵制腐败的反腐倡廉教育效果的参观活动。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
54、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如小说锁:“小说题目锁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这里的“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门锁、双保险锁”,实际上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如小说暗记:“试分析题目暗记的含义。”参考答案:“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指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二)标题用意答题思路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小说黄昏渡:“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参考答案:(1)标题“黄昏渡”至少包括时间“黄昏”和地点“渡口”,这就点明故事发
55、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创设特定的活动背景。(2)“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其实也是一种夕阳西下的景象,加上地点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渡,无形中形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渲染了萧索的氛围。(3)对于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同时也隐喻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昏”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小说炊烟:“你认为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参考答案:(1)有概括情节的作用
56、,小说中写到饥荒年代吃人时升起的炊烟,让人印象深刻;(2)有隐喻象征的作用,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温暖宁静生活的向往;(3)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小说中今昔不同生活的对比,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小说白痴:“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参考答案:(1)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2)以“白痴”为题与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相呼应,展现了少年的心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比愤怒。(3)小说中白痴的热心奉献、行
57、为文明、情感丰富,跟正常人的情感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4)以“白痴”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主题。4、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五、小说标题含义和用意答题注意事项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4、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六、小说标题探究题(一)明确命题形式1、XX标题有什么含义。2、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
58、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4、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5、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二)基本作用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3、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4、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5、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6、具有象征意义,
59、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7、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三)答题示例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血的故事)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
60、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2、(2011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3、(
61、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参考答案: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4、(2010年新
62、课标全国卷保护人)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参考答案:1、主题思想方面:用“保护人”做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凝练鲜明的体现,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进一步思考探求。(1)小说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社会下层法律和正义的“保护”缺失;而上层社会钻营门路,寻求“保护”,结党营私。“保护人”三字,如同法国社会的缩影,小说以此为题,一击中的。(2)小说的这个题目,还促使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如果社会离不开保护人,大家都纷纷寻求或充当保护人,社会就将丧失真正的“保护”,就没有了真实、正义和尊严
63、。只有从社会的辞典中勾除“保护人”的名目,才能使社会纯净。2、人物塑造方面:用“保护人”做题目,使读者对小说塑造的人物有形象、鲜明、全面的体味,还具有象征、讽刺意味。(1)小说中“保护人”指的是主人公玛兰,指他到处主动邀做“保护人”的行为,以此形象地刻画出他肤浅荒唐、炫耀权力的丑恶灵魂。玛兰之所以如此荒唐,离不开社会环境,他自己就是在做议员、部长的朋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保护下,官运亨通的。可以想象,“保护人”三个字,正是玛兰灵魂的核心。(2)小说的这个题目,还全面覆盖了社会上层各色人物。朋友部长是玛兰的保护人,玛兰做官之后,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出面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
64、保护自己。这种前倨后恭的角色变化,正是围绕“保护人”展现的。而官场和教会,政权和宗教,也就这样以“保护人”的姿态相互请托、庇护,纷纷登场,上演了一出闹剧。正因为此,“保护人”这个题目就更具普遍的象征性寓意,直指社会人心。这与小说用夸张、讽刺的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吻合。3、情节结构方面:用“保护人”做题目,体现出小说清晰曲折的情节和宛然有序的结构。(1)“保护人”是整篇小说清晰的情节线索。玛兰的发迹是在朋友部长的保护下实现的,玛兰做官之后,又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主动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保护人”是贯穿情节的主线。(2)玛兰是靠“保护人”发迹的,又邀做“保护人”以炫耀
65、,再以恳求“保护人”结束。“保护人”的题目体现着情节的摇曳曲折。特别有趣的是,小说结束时,玛兰一面请托,一面又说不再请托的教训,这种对“保护人”的纠缠,令读者忍俊不禁,又不免思考:他能接受教训吗?这时回顾题目,“保护人”三个字更显得赫然在目。(3)小说明线是官场,暗线是教会,还有一条副线是舆论;这几条线索都围绕“保护人”展开,“保护人”在其中穿针引线。【第五部分技巧类题型】艺术技巧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一)记叙(叙述)方式1、顺叙: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
66、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
67、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例题:(小说阅读吃饭王琼华)小说第2自然段写了“我”以前与陈宝山交往的情况,这属于什么叙述方式?就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插叙。(2)作用
68、: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让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答“与结尾形成反差”或“与结尾形成对比”也可)(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
69、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例题:(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效果: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三)描写手法1、正面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工笔),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2、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渲染、烘托。3、环境描写:自
70、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4、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
71、重。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纺线场面的描写,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感情” 这一重大主题。(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3)明示或者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
72、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中有小成渝的妈妈指挥交通的一段场面描写:“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这个场面描写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5、细节描写:有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神态细节、外貌细节等。基本作用:绘制场景、勾勒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例题1:(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
73、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例题2:(小说阅读母亲的锁麟囊)请从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参考答案:(1)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2)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3)心理描写:“
74、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二、表现手法1、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或社会意义。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2)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75、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3、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作用:突出对比物的鲜明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彰显主题。对比与衬托的区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
76、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4、悬念: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引发下文情节,推动情节发展。5、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6、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7、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
77、密、紧凑,使情节发展合理,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注意:有伏必有应。8、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突出主题。9、抑扬: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作用:两相对照,形成反差,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人入胜。10、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人物或事物,突出文章主旨。11、渲染:对文章中
78、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1)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2)烘托,指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3)环境描写。(4)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12、烘托: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作用: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13、其他手法:巧合、联想、想像、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例题:(小说阅读傻
79、牛然)从结构上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先通过具体事件写牛然的傻,同学们对他的捉弄,老师的责怪,最后再写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拥戴。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境遇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深刻印象;情节上,造成跌宕,更引人人胜,发人深思。三、修辞手法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四、结构安排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详略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总领(统摄)全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五、语言技巧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传神等。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幽默、典雅、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4、句式选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排比句、设问句、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