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515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南宁三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除去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

2、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菩萨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

3、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

4、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

5、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

6、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B. 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C. 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D. 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其中许多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

7、的结论。B. 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C. 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D. 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B. 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

8、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C. 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D. 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佛教”错。原文说“菩萨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是

9、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错。作者阐述中唐的社会转折变化理论层面应该是“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由原文第六段“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可以推测出来。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盛唐”错。原文说“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的“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非“盛唐”,由原文“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 可以推测出来。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端牢“中国饭碗”,在今年有着特殊意义。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粮食生产、加工物流等造成一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也引发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经多方努力,夏粮迎来了十七连丰,给国家粮食安全、老百姓端牢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就要抓实眼前。要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及时启动托市收购,同时大力抓好市场化收购,严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农民“卖粮难”。7月中下旬是夏玉米苗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治,压实防汛责任,落实防御措施,工作再加紧,措施再加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必须谋划长远。

11、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快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碗中装好粮,就要促绿色显“特色”,让绿色生“金色”。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使消费者得实惠。碗里装好粮,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农村科技创新。疫情之下的农业生产中,植保无人机、线上农技“问诊”和农资购销发展迅速。要以此为契机,让地理位置服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给粮食生产插上翅膀,加强农科人才培养,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越是面

12、对风险挑战,越要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摘编自新华社记者于文静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2020年7月13日)材料二: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

13、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假如我

14、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只有反思我们的

15、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材料三: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育种技术不断突破创新,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持续提高。第三代杂交水稻2019年10月首次测产取得亩产1046.3公斤的成绩,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试验面积增至万亩以上,2020年在全国推

16、广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千万亩以上在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助推下,我国水稻良种培育不断创新,产量屡攀高峰。在世界三大主粮中,杂交育种难度最大的小麦育种也在取得新突破。在山西,历经40年钻研,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团队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品种。专家组评价,该品种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为我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已完成关键环节科研攻关。与此同时,团队又完成了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工作。“第二代产品杂种优势更强,结实率更高。”冯树英说。不仅育好种,还要教农民种好粮。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镇的农田里,农民汤金鹤家

17、玉米长势旺盛。老汤家的农田是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崔金虎“帮种”的。去年,崔金虎选用国内优质品种在90亩农田里开展试验,并教会农民科学的密植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经专家组测产,试验田每亩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产80.9%。今年在崔金虎指导下,汤金鹤家采用新作业方式生产,高产增收在望。一批批科研人员不懈奋力攀登,让中国粮用上中国“种”,让中国农民种好中国粮,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之基。(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网韦嘉维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2020年7月28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内新冠疫情对粮食生产、加工物流等造成了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有了变

18、动,诸多内外部因素引发了对粮食安全的关注。B.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C. 肥胖其实是一个个人的问题,尽管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D. 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深刻改变,食物将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5. 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其实媒体青睐的土味文化所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的生态农业。B. 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材料二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

19、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C. 冯树英团队已完成了“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关键环节科研攻关,还完成了比第一代产品杂种优势更强、结实率更高的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工作。D. 2019年崔金虎选用国内优质品种开展实验,试验田每亩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产80.9%。2020年汤金鹤家玉米采用新作业方式生产,有望实现高产增收。6.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将科技具体运用到粮食生产当中去?【答案】4. A 5. B 6. 推进农村科技创新,让地理位置服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给粮食生产插上翅膀加强农科人才培养,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努力突破创新我国粮食作物育种技术,让中国粮用上中国“种”

20、;教农民种好粮,教会农民科学的密植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以偏概全,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C项,曲解原文,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D项,“食物将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错误,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才将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错误,文中最后并没具体指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提供了思考

21、的方向。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倒数第二段谈到了科技与粮食的关系,从本段“碗里装好粮,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农村科技创新。要以此为契机,让地理位置服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给粮食生产插上翅膀,加强农科人才培养,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可概括第一点和第二点答案。材料二主要论述人类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从科技角度论述,不是答题区域。材料三主要论述我国粮食产量提高的现象,指出原因是良种培育不断创新,进而指出“不仅育好种,还要教农民种好粮”,结合文中“崔金虎选用国内优质品种在90亩农田里开展试验,并教会农民科学的密植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经

22、专家组测产,试验田每亩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产80.9%。”“一批批科研人员不懈奋力攀登,让中国粮用上中国种,让中国农民种好中国粮,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之基。”可概括第三、第四点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登桐君山观富春江月下东流我以为访一处佳胜山水,无须提前做功课。做过功课,到那里你不知先看哪样后看哪样。如果你要去的地方是桐庐,做功课,更容易发生选择性困难。我把这种选择性困难说给水华,他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君山好了。次日晨,我和水华到了桐君山下。我说这山不算高啊,水华说,若游玩,山不需要太高。好山高矮适宜,有花有草,设亭列椅,人和山才融为一体。世

23、人都说“峨眉天下秀”,梁启超称桐君山为“峨眉一角”,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好山啊,不光山本身的形态要好,山上提供的视角也要好,登上去能看到更好的风光。往山上走,清风拂面。枝叶牵衣。台阶登几级,便有缓步之地,便于抬起头观望,这是当年修山路者为后人提供的人文关怀。水华说,清代高鹏年在桐君山记里写“扁舟渡横港,登岸,徒步而上。历三百余级,盘旋曲折,达于巅”。徒步而上,三百余级台阶的高度刚刚好,太高了,李白、韦庄、白居易、苏轼、李清照上不去的。高鹏年又说,上桐君山“一路松风成林,苔藓铺地,鸣禽上下,如奏笙簧,有石坊曰古小金山,即桐君山也”。桐君山上草木葱茏,差不多一棵树边上,长着另一品种的

24、树,高矮参差,各呈姿态。鸟儿在不高的树上跃上跃下,细密鸣叫,更长音的鸟鸣从树叶茂密的高树里传出,如长啸一般。此山不过于嶙峋,也不过于平缓。亭阁花草,树石雾岚均各有位置,未破坏野逸气象。登山顶,视野顿开。江水阔大奔流,对岸建筑的远与小,衬出我们所站的山头很高。水华手指山下说,这一条是富春江,那一条是分水江,桐君山是两江汇合处。作家柯灵写过一篇桐庐行,“船转到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天目溪就是分水江。我们脚下站的这个地方是产生过好多诗的。我看了看脚下,只有石头和寻常花草。水华说,唐朝诗人章八元就站在这

25、里作诗:“三月暖时花竞发,两溪分处水争流。”有两首清代诗人写桐庐的诗也蛮有意思,袁牧的桐江作和纪晓岚的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都写到了山、水、绿、船,这是桐庐风光的四大家族。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也写到桐君山,他说桐君山“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田深处。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的官道,隐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说着话来到桐君祠。桐庐县志载

26、,桐君祠最初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祠内桐君老人端坐中间,神态蔼然。两侧分立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黄唯一、李时珍、王清任的塑像。相传,桐君是黄帝时人,在此山结庐而居,研医采药,治病救人。他的医药经验被后人汇编为桐君采药录,影响深远。我跟你讲,水华说,桐君这个人,浙江通志记载,“桐君住在县东山隈桐树下,其地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人问其姓名,则以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为纪念这位中医药鼻祖,后人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命名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洲为桐洲。采药求道山为桐君山,山上修桐君祠祭祀。月光下的桐庐县城清逸大方,现代化的脚步与山水清音在这里相遇而不抵触,故此桐庐

27、享有“中国最美县城”之誉。我们沿着江边走,准备再度到桐君山看山上月色。水华说,这个地方叫鱼梁渡头,郁达夫当年走到这里,“先在离轮埠不远的渡口停立了几分钟,后来向一位来渡口洗夜饭米的年轻少妇,弓身请问一回,才得到了渡江的秘诀。她说,你只需高喊两三声,船自会来的。先谢了她教我的好意,然后以双手围成播音的喇叭,纵声一喊,喂,喂,渡船请摇过来!果然在半江的黑影当中,船身摇动了,渐摇渐近,五分钟后,我在渡口,终于听出了咿呀柔橹的声音。时间似乎已经入了酉时的下刻,小市里的群动,这时候都已经静息。”到山顶,月下的富春江静静流过,丰腴白净,水面筛动着对岸高楼的灯影。我看到岸边十几条渔船停驻,灯火里人影忙碌。水

28、华说,这是船民,很辛苦的。我们桐庐的船民过年要在船上贴红纸,上面写“大将军八面威风”,船上放一捆青柴,叫“青龙吉祥”。山上,我们再拜桐君老人,感谢他的恩德,踏着月光白霜的石阶下了山。水华姓郭不姓桐,桐庐县合村乡麻境村人,军旅诗人,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我与水华相识廿载,他比我小十岁,为吾友人。(取材于鲍尔吉原野的同名散文)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中,梁启超和康有为都用峨眉山与桐君山作比较,但侧重点不同,他们分别强调桐君山的秀和奇。B. 第段中,作者对在桐君山顶所见的山、水、绿、船进行了详尽而直接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桐君山的明丽。C. 第段中,作者借助了郁达夫在鱼

29、梁渡头向一位年轻少妇问渡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桐庐当地的质朴民风。D. 本文用语精当,富有美感,如第段“筛动”一词,形象描绘出江水静流,微波荡漾,光影闪烁的动态美。8. 第段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庐君山好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先看桐君山的理由。9. “水华”这一人物在本篇游记中十分突出,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答案】7. B 8. 桐君山自然景观秀丽,人文色彩浓郁,高矮适宜,易于攀登。桐君山可提供最佳观赏角度,在山顶能纵览桐庐风光的全貌。桐君山上建有桐君祠,了解桐君其人,可明桐庐文化的渊源。 9. 水华是作者桐庐之行的“导游”,起到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水华介绍了大量关于桐庐的诗文和历史,丰富了文

30、章内涵。水华热爱家乡、博闻强记、富有才情,其形象深化了作品主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详尽而直接的描写”错误,第段中,直接描写山、水、绿、船的仅有“江水阔大奔流”“水华手指山下说,这一条是富春江,那一条是分水江,桐君山是两江汇合处”“只有石头和寻常花草”,都是粗略地描写,作者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即引用前人诗文作品中的相关描写来表现桐君山顶所见的山、水、绿、船的特点,展现了桐君山的明丽。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原文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三段,“桐君山上草木葱茏,高矮参差,各呈姿态。鸟儿在不高的树上跃上跃下,细密鸣叫,更长音的乌鸣从树叶

31、茂密的高树里传出,。亭阁花草,树石雾岚均各有位置。未破坏野逸气象”可知,桐君山自然景观秀丽,人文色彩浓郁,不不像其他名山一样高大,高度适宜,刚好适合攀登。根据第四段,“登山顶,视野顿开。江水阔大奔流,对岸建筑的远与小,衬出我们所站的山头很高。”可以看出,站在桐君山顶,可以饱览桐庐风光的全貌,这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根据第五、六段,“桐君是黄帝时人,研医采药,治病救人。他的医药经验被后人汇编为桐君采药录,影响深远”“为纪念这位中医药鼻祖,后人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命名为桐”可知,桐君山上建有桐君祠,经由这里,可以了解桐君其人,借此进一步明白桐庐文化的渊源。【9题详解】本题分析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

32、力。根据“我把这种选择性困难说给水华,他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君山好了”“次日晨,我和水华到了桐君山下”等可知,水华是作者桐庐之行的“导游”,作者游玩的路线设定和一路上的讲解主要由水华来负责,从情节上上看,水华这个人物起到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在游览过程中,有大量的“水华说”引出的关于桐庐的诗文和历史的介绍,经过水华的介绍,我们得知桐庐的诸多文化内涵,他提到了高鹏年桐君山记、柯灵桐庐行、袁牧的桐江作等,丰富了文章内涵,作者也了解了桐庐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可见水华热爱家乡、博闻强记、富有才情,深化了作品主旨。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起

33、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

34、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和尚服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35、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B. 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

36、太子,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C.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世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D. 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他生长兵间,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十七岁时,创立蒙古学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连连升迁。B. 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未平定,会对武昌形成威胁,极力劝阻威顺王远行征讨,避免了祸患。C. 秦起宗忠于职守,劾奏直言无讳。任中台御史,坚持弹

37、劾和尚不法行为,使其被定罪;又弹劾卜咱耳不伦之事,使其被流放岭南,皇上嘉其行,纳其言。D. 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到任抚州路总管时,下属官员以丰盛的宴席接待,秦起宗要求降低规格、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2)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2)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

38、百姓改变这种风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译为: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批复。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本题,“贱买县官屋”,“买”是动词,宾语是“县官屋”,“不报”是说前面“弹劾的内容”没有得到批复,故应在“县官屋”和“不报”之间断开,排除CD;“久之”意思是“很久”,是说“跽辩”很久,二者不能断开,且“敕令起”的主语应是“皇帝”,而“起宗”应是“不起”的主语,“敕令起”和“起宗不起”是两个各自完整的句子,应该分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39、的能力。B项,“东宫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错误,选项举例错误,因为只在汉代有这种说法,且“东宫太后”也不是“东宫”可以指代。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秦起宗创立蒙古学”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年十七,会立蒙古学”,“蒙古学”是蒙古语学校,而且也不是秦起宗创立。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或”,有时;“有司”,有关官员;“抑”,压制;“微行”,微服私访;“得实”中“实”活用为名词,实情;(2)“素”,本来;“我素农家”是判断句;“安”,安于;“务”,追求;“庶”,希望;“化”,改

40、变。参考译文:秦起宗,字元卿,他的祖籍上党(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后迁居广平洺水县。秦起宗生长在军队中,读书无法得到纸,其父削柳木为木片,写好后教他;能背诵后,削去原来的再写新的内容。十七岁时,适逢设立蒙古学,他一学就会,被征召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惜他的才能,升任他为中台译史。元仁宗即位,他又转任中书译史,屡次升迁做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奏说:“东宫的属吏,辅佐引导道德信义(是职责),财物不是(应该)管理的。”朝廷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又升任南台御史。建康(南京)是多水的地方,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元文宗即位,命令威顺王

41、征讨贵州苗族八番。这个时候,四川行省囊加台造反没有平息,秦起宗竭力陈说武昌是重镇,应防备上游的军队,亲王不能离开湖广远去,极力阻止了这件事。等到威顺王入朝谒见,文宗对他说:“征讨八番的行动,要不是秦元卿,几乎失策。”朝廷议论让秦起宗治理蜀地,幕府忘了他的名字,说秦元卿,文宗提笔改正“起宗”,皇帝对他的关注达到如此程度。授中台省御史,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回复。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第二天,立太子,有赦免命令,秦起宗又上奏:“不处罚和尚,不能正国法。”(终于使)和尚服罪。皇帝说:“做御史,应该像(

42、秦起宗)这样。”他又弹劾福建地方长官卜咱耳,曾与父亲的妾私奔,其父气死,使天常混乱,(最后)被流放到岭南。从此,畅所欲言,无一点忌讳,都被听从并予采用。升迁都漕运使,皇帝召他来,对他说:“漕输之事,多遭损坏,依靠你去治理。”出任抚州路总管,到任之日,(当地)官吏举行宴会,非常丰盛,秦起宗询问费用由谁出,小吏不敢隐瞒,说:“从百姓借取。”于是马上让他们还回去,桌子上的东西够吃就行了。从此,官员和下属有宴饮集会,使礼完备就行了(停止)。于是告诉大家说:“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居位一年,因年老辞官。第二年,以兵部尚书之职(身份)退休,又过了一年,去

43、世了,谥号昭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一)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元张可久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注和靖先生:北宋林逋。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其墓在孤山东麓。14.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B. 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

44、是题目。C. “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D. 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15. 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苏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致怡人的西湖美景图,张曲描绘了一幅幽清寂寥的西湖游览图。苏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作者只好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以此抒发缺乏知音的感慨。张曲则是巧妙蓄势,卒章显旨。在不动声色地描绘西湖景色幽清、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后,突然道出伤心原因和请先生已死,诗人倍感精神孤独,面对林

45、逋之墓,只能自叹自伤。同样抒发知音难觅的孤独、苦闷,此曲有异峰突起、石破天惊之效。【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从苏诗第一、二句中的“朝曦”“晚雨”中,可以看出是描绘西湖一天之景。B项,熟知“词”的相关知识,可知“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C项,林逋山园小梅一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暗

46、香疏影梅花路”句是化用。D项,“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的说法没有根由,无中生有。“伤心”是作者站在林逋墓前,想到和靖先生已死,诗人作为其同道隔代之友,倍感精神孤独的自叹自伤。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审读题干,这是要求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的不同之处,作答时要先分别分析两首诗中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分析景物特点的时候,要涉及到景物描写的手法和相关作用。本题概括景色特点时,要抓住诗中的具体语句,如苏诗中的“艳”“醉”,张曲中的“断桥流水”“暗香疏影”“蹇驴破帽”“夕阳古寺”。分析时,需结合作

47、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如苏诗中“朝曦”“艳重冈”“晚雨”,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晚雨也写得非常有佳意,描绘了一幅迷人的西湖美景图。而“君不会”是说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诗人以乐景衬哀情,流露出知音缺少的淡淡感慨。张诗中“断桥流水”“暗香疏影”“夕阳古寺题诗处”,隐示出环境的清僻幽雅。“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连禽鸟也无虞受什么人为的干扰。但是这些景物描写均为末句张本:“伤心和靖先生墓。伤心是因为世上再无像林逋这样的高士,也难以找到希踪前贤高风的知音了,诗人倍感精神孤独。作答时抓住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类组织答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

48、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的湘夫人中表达湘君不得与湘夫人相见后自我安慰的诗句是:_,_。(2)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仰望明月,遐思冥想,对

49、宇宙生成、人类本源进行探索的两句诗是:_,_。(3)夜归鹿门歌中描写鹿门山幽静、寂寥的一联是:_,_。(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答案】 (1). 时不可兮骤得 (2). 聊逍遥兮容与 (3). 江畔何人初见月 (4). 江月何年初照人 (5). 岩扉松径长寂寥 (6). 惟有幽人自来去 (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8). 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本题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骤、聊、畔、扉、寥。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

50、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他们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_,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_的女子。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_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_,都能给人一种熨贴。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每回

51、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珠围翠绕 杂乱无章B. 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金碧辉煌 杂乱无章C. 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金碧辉煌 张牙舞爪D. 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珠围翠绕 张牙舞爪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瓦的庇护,更增强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B. 瓦的庇护,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C. 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D. 在瓦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

52、当的一项是A. 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B. 而且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C. 我对于瓦的感觉是,虽然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D. 但是老了并不是遭人嫌的,这是我对瓦的感觉。【答案】17. C 18. C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全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

53、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第一空,“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语境中强调的是活菩萨般的亲切之感,是从外貌而言,因此选择“慈眉善目”。第二空,“三从四德”是古代到解放前妇女应有的品德,该词相当于百依百顺的意思;“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语境中并未强调环境恶劣或遭受不公待遇,因此选择“三从四德”。第三空,“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珠围翠绕”形容妇女妆饰华丽,也形容富贵人家随侍的女子众多;此处修饰的对象为“宫廷”,应用“金碧辉煌”。

54、第四空,“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张开嘴巴又挥舞着爪子的,也比喻猖狂凶恶;“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根据前后语境,“瓦是多么慈祥啊”“都能给人一种熨贴”,“怎么着都不会”后的空缺应为意思相反的词,即“张牙舞爪”。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A项,错在句子主语不是“瓦的庇护”,而且“增强”,是“增进、加强”之意,与“味道”搭配不

55、当。B项,错在句子主语不是“瓦的庇护”,而是“静谧和俚语”。D项,“增强”与“味道”搭配不当,“加深”是“加大深度,变得更深”的意思。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B项,错在“而且”,根据前后语境,此处与上句应是转折关系。C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我的感觉”同上文的叙述主体“瓦”不吻合。D项,错在“并不是”否定不当 表述不严谨。故选A。【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

56、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20.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近人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B. 晚唐诗人孟浩然的诗大多抒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绘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C.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也就是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美学范畴。D.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57、山小”写的是五岳之中的泰山。五岳还有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晚唐诗人孟浩然”说法错误。孟浩然是盛唐诗人,而非晚唐。故选B。21. 请根据下列信息给“空中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70个字。空中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空中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相较于一般的课堂形式,空中课堂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空中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空中课堂”这一课堂形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以及教学技术的进步。【答案】空中课

58、堂是指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实时交互功能,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课堂形式。【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下定义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根据题干的要求,首先对各句做初步压缩,其次按照下定义的一般形式设计或者选择一个基准句,这个基准句当然要是一个单句,最后把各个短句这压缩出来的内容变换成相应的定语或状语并放在基准句中做合理的修饰成分。根据下定义的性质,基准句是“空中课堂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它句中的要点分别转换成相应的定语。但必须安排好多层定语的顺序,其依据是语法要求和一般逻辑事理。先用介宾结构引入对象,再表示对象的特征(动词性短语、形容词

59、性短语、名词性短语)。按照字数要求,加以简练润色就可以得出比较理想的答案。首先明确,空中课堂是一种课堂形式。然后分析材料内容,选取合适的定语,抓住“利用网络技术”“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以及教学技术的进步”等分析,这种课堂形式,是指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实时交互功能,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

60、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

61、文:做一个有气节的人粽叶飘香,又到端午。关于端午的种种传说,又再现脑海。望向湖畔,忆起楚国一代伟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关于屈原,连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唯一能够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国家灭亡,投至泊罗江。上历史课,说屈原大无畏,拥有大胆质疑的理性精神,屡次劝说楚王莫信秦。可提议不被认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间,直至江中,以示清白。你因怒而飞,你的精魂飞入湘水。你的灵魂顺随你的信仰漂流,让人们看到你的正义与气节、你的哀丽与豪壮。那天,五月五日,你立于江畔,刚毅的脸上写满了无畏,大风吹开了你的三千愁丝,你腾舞飞扬的衣衫宛若一面坚韧不拔的旗帜。黑色的江水狂傲地在你脚下翻滚

62、,你握紧了手中的青铜剑,万千感慨澎湃胸头。曾经,你在一首诗中把风、雨、雪、电、云、月作为自己的侍从,让凤凰和龙为你拉车,在太空中任意驰骋,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如今物非人是,所有的一切梦想全都已破灭,冥冥之中,哪里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呢?或许自己本不该踏出茅庐;或许平静稳定的生活才最适合自己,而自己也应该守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为人们、为历史创作精华,繁衍文化。贼兵的呼喊声由远及近,是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一江乌水折射出了生命最后时刻的空虚与充实、肮脏与华丽。你的思想定格:如果真理和信念需要流血牺牲,那么我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其实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却裹满了虱子。于是,你就把自己作为一个高洁的化身

63、呈现给世人:无论遇到了怎样的状况,正义与气节是最神圣的,是最值得去维护的。贼兵的呼喊声到了近前,你回头望了最后一眼国破下的山河,而后高呼:“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纵身跳入了为你而愤怒的江水中,瞬间,一江乌水空明澄澈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冤缠荇藻怎能洗涤得清清,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净你,而是你净湘水。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溅起,汀芷蒲兰流芳到现今。我想,你本来就是一条鱼,一条心胸宽阔、志向无边的鲲鱼,后来化为大鹏鸟,你的心胸、志向、理想依旧宏伟无边。而现在你又回到了水中,回到了原来就属于你的位置上去,成为灵台空明澄澈的真神,默默地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为人们树立高尚的信仰。于

64、是到了后世,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活在歌里、风里、水里梦逍遥。【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审题】写作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立的形象存在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

65、主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相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对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证地评析,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参考立意:屈原角度:保持节操和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等。渔父角度:“佛系”生活;乐天知命等。贾谊角度: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等。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选择的人物

66、为渔父。开头可以用一些屈原的精彩语句或者对渔父的评价等引出观点,也可以把渔父与屈原对比来写。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怀揣一颗自由心,即使受到打击,也可在最快的时间内调整好状态,让心中多一丝镇定与坦然;放眼当今社会,人们忙于繁忙的生活,不大可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要懂得应时而变等。最后可以写如何做或感悟,如“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不能一味蛮干”。【素材】1.楚辞中渔父是一个隐者的形象,代表了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他隐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点陶渊明的风格;而屈原则与渔父相反,他有自己执着追求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渔父对屈原说:“世人皆浊,何不其淈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餔

67、其糟而歠其酾?”可见屈原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却没有考虑周围的环境,实际上是自我限制,假如他能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那么屈原可能不会被流放了,他的人生会有更多的作为。 3.在渔父的最后一段中,渔父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是一语双关,渔父告诫屈原,要依照周围环境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超脱自我的心态;不追求名利,不受外界干扰,当时代清廉时,自己再出世有所作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应时事而变,十分理智的做法。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像屈原和渔父这样的人:有的豁达乐观,有的自命不凡。这代表了两种生活态度:他们没有对错之分,不论哪种人,都可以活

68、出自己的精彩,屈原以死昭示了对国家的忠心,渔父仰天长叹,表达了对时世的无奈,他们都关心天下的人,只不过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罢了。 5.其实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渔父一样的人,他们崇尚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知难而退。例如诸葛亮刚出山刘备的实力不强,所以诸葛亮毅然舍弃当时的总部新野。诸葛亮因为有像渔父一样知难而退的思想才使得吴蜀汉三足鼎立之势。刘翔在奥运会上退赛被人们指责,但如果他坚持比赛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这种种的例子表明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不能一味蛮干。【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

69、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