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级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
2、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
3、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
4、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B. 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C. 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D. 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
5、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B. 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C. 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D. 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B. 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
6、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C. 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D. 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B.“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C.“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与“强化全民生态行
7、为的主体自觉”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如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D.“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2题详解】试题分析:C“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3题详解】试题分析:B“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弹花师傅的兰花指干亚群经常来我们村子弹棉花的是一个中年人,长得有些文弱,背有些弓,右肩膀似乎长了一些肉垫,明显高
8、于左肩膀。他走路的时双脚呈八字形,朝里面,再加上挑着弹棉花的家什,让人觉得他走路特别小心这个文文弱弱的师傅,不像是弹棉花的,倒像弹琴的。我们老老小小都称他张师傅。张师傅人有些腼腆,话说着说着就脸红了,声音也越来越低下去。他弹的棉胎蓬松、匀称,据说睡十年都不会走形。他还会盘花,一朵朵艳丽的牡丹花镶嵌在雪白柔软的棉胎上面,尽得喜气。村里嫁女要用的棉被都等他来弹。刚开始的时候,张师傅一个人走着到我们村里来。隔了几年他骑自行车来,后面跟着一位同样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年纪十七八岁,非常的青涩。张师傅不说,我们也知道这是他徒弟。张师傅停留我们村子的时间一般至少一星期,有时会长达几个星期。他不吆喝,手中“嘣嘣
9、嘣”声像涟漪一样在村里扩散开来,整个村子就像池塘被投了鱼食,顿时活跃起来。张师傅弹棉花的时候腰间系一根宽宽的带,弹棉花的弓一头插在背后的腰带上,他左手持弓,右手持槌,弓上的一根弦凑近棉絮时拿槌敲。一床棉絮他得弹好几个小时,弹得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外面寒风呼呼,他却浑身冒热气。随着他张力十足地“嘣嘣”弹着,棉花在他的弓上变薄变软,慢慢从一团变成一片一缕。他不停下来,村庄就一直处于这种节奏中,“嘣着嘣”“嘣着嘣”。灶膛里的火头也跳起来了,村子里的树像是被人挠了痒痒,也“咯吱咯吱”左右摇晃,而人似乎坐在弹簧椅子上,听着听着,眼睛慢慢眯缝。只是他徒弟的活儿非常单调,就是蹲在一旁扯棉絮。看得出,徒弟
10、很不情愿,脸上是寡淡的表情,手上也是寡淡的动作,好几次他不是在扯,而是在拿。张师傅看到了,很严厉地指出来,文弱的样子荡然无存。第二年他来村里弹棉花的时候,那个徒弟不见了。我们以为徒弟满师了。他淡淡地说:“那个徒弟被我辞退了。”我们不解。他说:“弹棉花的不能抽烟。绝对禁止吸烟,哪怕不弹棉花时也不能抽。这是我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那后生也知道的。尽管背着我抽,可怎么能瞒得过我。”吃午饭的时候,每个东家会给张师傅备下一壶黄酒。他只喝半壶,慢慢啜饮。喝过酒的张师傅有些活络,脸红扑扑的,伸出兰花指,唱一段越剧,比如十八相送。自然是他一个人唱,一会儿是憨厚老实的梁山伯,一会儿是含情脉脉的祝英台,那样子要多文
11、艺就有多文艺。唱祝英台时,眼睛斜过去,又正过来,兰花指配合着他的眼睛,移了,翘了,又压了,转了,旦角的神情婉约毕至。他的兰花指像辣椒指,不够纤细修长,拇指搭在中指的第一关节,觉得不像兰花的花蕊,往下再移一个关节,出来的花舌更不像。于是,他干脆把拇指搭在中指的指腹上,这时出来的是豌豆花。可我们看得津津有味,以为兰花指就是这么个指法。十八相送唱完了,张师傅的酒意也减退了一半。他收起兰花指,背好弓,一把握住槌,又一丝不苟敲起来。张师傅能拿彩色棉线在上面盘花,老人用的盘“寿”字,姑娘家的是“喜”字或牡丹花。这个活计很难做,彩色棉线短了长了,都不妥,主人家会不高兴,但他每次都把握得恰好。“寿”字看上去像
12、一条龙,“喜”字模样像凤凰。主人一旁呵呵地看着,呵呵地笑着。我母亲请张师傅弹过好几次棉花。其中两次是我考上卫校和哥哥考上大学之后,张师傅在我的新棉胎上盘了三枝竹节,寓意节节高。母亲把张师傅的作品当作预言,似乎看到了我的未来,乐得一整天都喜气洋洋。也是午饭后,张师傅捧着一碗茶,跟着父亲聊着天。因记得他的十八相送,我想让他再唱一唱。张师傅连连摆手,说是难听死了,不能唱。兰花指却不经意间翘了起来,这回拇指搭在了中指的第一关节,像一朵兰花了。张师傅弹的棉胎确实好,几年下来,还不变形,尤其太阳一晒,晚上睡觉时总能闻到阳光的味道,再冷,也用不着缩起身子,一点不像张师傅翘起的兰花指。(有删节)4. 下列对文
13、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师傅的徒弟因为抽烟而被辞退,张师傅对徒弟的严厉与他文弱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B. 第段写张师傅唱越剧,作者运用动作、心理、神态和细节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C. 文章多次出现张师傅的兰花指,不仅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丰富了人物形象。D. 文章塑造了张师傅这一手艺人的形象,同时也展现出温润的、质朴的、温馨的乡村生活。5.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 张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答案】4. B 5. 使用拟声词,突出了“弹棉花”的特征,让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声音”(扩散方式)比作涟漪,
14、将“村子”比作被投了鱼食的池塘,形象地表现出随着张师傅弹棉花声音的响起,村庄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 6. 外在:外表文弱,背微弓,右肩高于左肩,走路内八字。内在:内向腼腆;性格随和,平易近人;弹棉花的技术高超;做事严谨、有原则;喜欢唱越剧(对精神生活有追求)。【解析】【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第段写张师傅唱越剧,作者运用心理等描
15、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错误,从文中来看,第段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主要使用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方法,如“慢慢啜饮”“移了,翘了,又压了,转了”等都是动作描写,如“脸红扑扑的”就是神态描写,如“伸出兰花指”“眼睛斜过去,又正过来,兰花指配合着他的眼睛,移了,翘了,又压了,转了”是细节描写。故选B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再从选材、修辞、描写、遣词造句等角度进行赏析。“他不吆喝,手中嘣嘣嘣声像涟漪一样在村里扩散开来,整个村子就像池塘被投了鱼食,
16、顿时活跃起来”,这段文字主要描写张师傅弹棉花的声音和村子的反应,从用词角度来看,“嘣嘣嘣”是拟声词,作者模拟弹棉花的声音,突出其特点,让读者有如闻其声的感觉;从修辞角度来看,“手中嘣嘣嘣声像涟漪一样”是把弹棉花声的扩散方式比作“涟漪”,“整个村子就像池塘被投了鱼食”是把“村子”比作投了鱼食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展示张师傅弹棉花声音响起后村子里的活跃。考生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张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
17、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张师傅是一个弹棉花的手工艺人,从外表来看,“经常来我们村子弹棉花的是一个中年人,长得有些文弱这个文文弱弱的师傅,不像是弹棉花的,倒像弹琴的”,张师傅显得文弱;从性格来看,“张师傅人有些腼腆,话说着说着就脸红了,声音也越来越低下去”,他性格腼腆内向;从对人的态度来看,他对人平和,平易近人;从他弹棉花的技术来看,“他弹的棉胎蓬松、匀称,据说睡十年都不会走形。他还会盘花,一朵朵艳丽的牡丹花镶嵌在雪白柔软的棉胎上面,尽得喜气”,他技术高超精湛;从他做事的态度来看,“张师傅看到了,很严厉地指出来,文弱的样子荡然无存”“弹棉花的不能抽烟。绝对禁止吸烟,哪怕不弹棉花时也不能抽
18、。这是我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那后生也知道的。尽管背着我抽,可怎么能瞒得过我”,做事严谨,有原则;从他的爱好来看,他喜欢唱越剧,这说明他在精神生活上有追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19、,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
20、健身骑行的新风潮。摩拜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的出现,直接使黑摩的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3%。根据基于摩拜用户的问卷调查,共享单车出现前,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为40余单,司机日收入约200元人民币,共享单车出现后,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下降到十几单,有70%的黑摩的司机转行。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缓解城市交通出行难问题)材料二: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运营管理维护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8%和
21、9.3%;有35.0%的被访者希望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有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车把或车座损坏等方面,有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有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19.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遭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车停
22、放在人行道或盲道上,甚至直接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摘编自王海亮四成人每天至少骑一次共享单车)材料三:没有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出行难题;有了共享单车,交通秩序问题又惹人烦。“我国从自行车王国转而进入汽车社会后,自行车的行车与停车空间被小汽车大量侵占,骑车出行的连续性、舒适性大打折扣。”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说。共享单车登陆、抢滩,短短一年,全国已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考虑到仍有不少大城市的远郊区县及中小城市尚未普及,规模
23、增势一时恐难削减。目前,不少单车平台都建立了信用积分体系。如果有些市民总是不文明骑行,那么在注册时使用的信息可能被锁定拉入“黑名单”,不允许使用共享单车。专家建议,可以将其与政府主导的“信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奖惩联动。(摘编自刘志强共享单车,如何骑得又稳又远?)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共享单车是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而自行车保有量急剧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产物。B. 共享单车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绿色出行的开始,减轻了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极大压力。C. 不少使用者认为,在使用共享单车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等。D.
24、 乱停乱放共享单车不但增加了使用者的寻车难度、破坏了市容市貌,而且也对出行造成了不利影响。8. 下列有关对材料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黑摩的司机的利益收成,他们大多转行,从而助长了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B. 针对车辆有破损、早晚高峰期间寻车难、使用者素质低等问题,被访者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用和维护问题。C. 城市留给自行车的空间有限,共享单车规模又在快速扩大,这促使新的应对机制的逐步建立。D. 为让共享单车骑得又稳又远,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建立的信用积分体系与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奖惩联动。9. 怎样才能有效推行我国的共享单车?请结合材料
25、简要概括。【答案】7. B 8. C 9. 使用者要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故意损坏车辆,不乱停乱放车辆。政府要做好宣传教育,提升国民文明骑行素质。共享平台要搞好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解决好有限的城市空间与快速增长的单车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意味着我国绿色出行的开始,减轻了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极大压力”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故选B
26、。【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从而助长了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错误。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黑摩的司机的利益收成,他们大多转行,从而助长了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共享单车被破坏的原因分析有误。B项,针对车辆有破损、早晚高峰期间寻车难、使用者素质低等问题,被访者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用和维护问题。加大投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D项,为让共享单车骑得又稳又
27、远,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建立的信用积分体系与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奖惩联动。“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奖惩联动”选项遗落原文中的信息。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如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最后一段,可以提出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出台管理细则,规范单车停放范围,对破坏单车者加大处罚力度,建立诚信制度等内容;根据材料内容“在使用共享
28、单车遇到的问题中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有了共享单车,交通秩序问题又惹人烦骑车出行的连续性、舒适性大打折扣”分析,共享平台要搞好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解决好有限的城市空间与快速增长的单车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结合“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分析,使用者要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故意损坏车辆,不乱停乱放车辆。【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
29、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
30、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
31、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授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
32、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节选自宋史王凯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B.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C.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D.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
33、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B. 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C. 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D. 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B. 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C. 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
34、愿为他竭力作战。D. 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民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2)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 (2)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
35、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的意思是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其中“陷围”的意思是说王凯“陷入包围”,故应在“陷围”之后都停顿,排除A项;“陷围”之前不能停顿,排除B项。“流矢中面”的意思是
36、飞箭射在脸上。所以应在“流矢中面”的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了D项。疏通语意: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所以,本题选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中“诸侯及部分高官”有误,应排除。故选D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37、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有误,原文是“与主帅以恩信抚接”,说明王凯到任后,还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的。故选D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
38、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守”:“镇守”;“奇”:“以为奇,认为不寻常”;“录”:“录用”;“死”:“为而死”。第二句关键点:“寇”:“敌军”;“钞掠”:“掠夺”;“以为”:“让(他)担任”;“护粮道于青眉浪”:“在青眉浪保护粮道”。【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
39、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王凯,字胜之。祖父王审钧,曾为永兴军驻泊都监,因为攻打敌人而战死,于是在京兆安家。钱财富足,王凯分散施舍结交宾客。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于是授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在此之前,守卫的士兵打扫遗漏的草料归自己,王凯禁止,因而众人都想杀害他。事情被发觉,其他
40、监官都定罪为故意纵容,王凯惟独得以免罪。元昊反叛,王凯曾从双烽桥、染枝谷出发,遇到夏军,打败了他们。又攻破庞青、黄罗部,第二次在伺候烽作战,前后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部落的牛马、骆驼、器械以数千计。夏军包围麟州,登城抵御战斗,三十一个昼夜,敌解围离去。特别提升西头供奉官。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王凯就分兵从敌人后面出击夹攻他们,又与张岊会合,斩首百余级。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后来夏军二万侵犯青塞堡,王凯从鞋邪谷出兵,转战四十里,大
41、败他们,夺回被抢走的牛马返回。王凯治理军队有纪律,善于安抚士卒,平时与他们均分饮食,临阵作战执槌击鼓,毅然毫不宽容。因此士卒敬畏信服,作战无不出力,前后与敌人相遇,从未挫败。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在军中哭泣,王凯弹劾罢免他。经略使明镐上言王凯在黄河外九年,很有功劳,于是领资州刺史。很久以后召回朝廷,没来得及召见,适逢甘陵盗贼起事,就命令领兵赶赴城下。贼被平定,授泽州刺史、邠州知州。不久,又徙秦凤路,辞行之日,皇帝告诉他唃氏木征,贸易断绝,很有入寇的趋势,应当安静地对待。王凯到达,与主帅以恩惠信用安抚接待,于是恢复进贡。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彰武军节度使,谥号庄恪。(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
42、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 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称不能荐,羞为献纳臣。【注】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称:称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怜君不得意”中由一“怜”字引出,“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况复柳条春”中“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B. 颔联写了苏秦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
43、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C. 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D. 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4. B 15. 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
44、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颔联写了苏秦”错误,从诗中来看,
45、颔联是以苏秦作比,来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故选B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诗歌的标题确定诗歌题材,再结合诗歌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标题来看,“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标题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且点明送别对象的遭遇,即“落地”“归江东”,自然生发对友人丘为的同情,且首联中说“怜君不得意”,以一“怜”字直陈对友人落地的同情;颔联“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
46、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也是孤独一人,生计窘迫,诗人对友人的怜惜尽在其中。尾联“知称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这里以祢衡借指丘为,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
47、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句名篇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
48、而“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3)沁园春长沙中描写在碧绿的江面千帆竞发的句子是:_,_。【答案】 (1).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漫江碧透 (6). 百舸争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兴隆”“倾颓”“漫”“碧”“舸”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儿时没有玩伴,我常常一
49、个人搭砖玩,搭好后一推,“轰隆隆”,这崩倒之声,成为我童年最_的美妙音乐。汉语词汇在_中不断发展,关注它们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词汇的积累,而且常常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在高调强调环保时却对当下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_。A. 扣人心弦 吐故纳新 迫在眉睫B. 惊心动魄 吐故纳新 千钧一发C. 扣人心弦 推陈出新 千钧一发D. 惊心动魄 推陈出新 迫在眉睫【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
50、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第句中,从后面“美妙音乐”可知,此处应重在突出童年时候这声音对自己的感染力,应使用“扣人心弦”。“吐故纳新”,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第句,是说汉语词汇的发展,主要是说汉语词汇扬弃旧的,而吸收新的,应使用“吐故纳新”。“千钧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第句,是说环境意识的启蒙非常紧迫,而非危险,应使用“迫在眉睫”。故选A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
51、、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很多同学平时不关注生活,不阅读名著,不了解历史,势必造成在作文选材时左支右绌的情况时有发生。B. 随着营养观念改变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贪图便宜,而是
52、专挑贵的买。C. 面对考试大纲的调整,我们除了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外,传统文化与热点时事也不可忽视,这也是我们必须要熟知的知识。D. 北约秘书长指责俄罗斯张牙舞爪炫耀武力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地区的“不稳定”,是“极其危险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势必造成在作文选材时左支右绌的情况时有发生”句式杂糅,选项把“势必造成”和“时有发生”到一起,二者留其一。C项,“我们除了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外,传统文化与热点时事也不可忽
53、视”结构混乱,前面的主语是“我们”,后面又出现主语“传统文化与热点时事”,这就造成结构的混乱,应在“传统文化”之前加“对”。D项,“北约秘书长指责俄罗斯张牙舞爪炫耀武力是没有道理的”表意不明,“没有道理”的是“北约秘书长”还是“俄罗斯”,表意不明。故选B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
54、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9.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惜色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_?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A. 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么 B. 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C. 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 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55、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先分析内容与情境。前面说“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这是说自然景物为什么会美?紧跟着应是问究竟美在何处?这是集中一个问题步步深入的发问,符合表达逻辑。特别是后面句子说“对于这个问题”,“这”指代的是前两问中的内容,这样就更应该是对同一个问题的发问了。而AB两项内容与前面一问无关;D项内容实际上也岔开了话题。故选C项。【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
56、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
57、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20.下面语段共有5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做生意的老李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难处,老周给予了他经济上的帮助。事后,老李对老周说:“周大哥,今晚我将亲自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我备了些厚礼,到时候望你笑纳。为再次表达谢意,明晚我将在府上设宴,还望你惠临。我这次能度过难关,幸亏老哥你尽了绵薄之力,你以后遇到任何困难,我同样会鼎力相助。”【答案】(1)恭候等候;(2)厚礼薄礼;(3)府上寒舍(或家中
58、);(4)尽了绵薄之力鼎力相助;(5)鼎力相助尽我绵薄之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语段共有5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并进行修改。“请你在家恭候”中“恭候”使用不当,“恭候”指敬辞,恭敬地等候,指自己等候对方,此处说对方等自己,谦敬不当,可以改为“等候”。“我备了些厚礼”中“厚礼”使用不当,“厚礼”,丰厚的礼物,价值大的礼物,此处说自己准备的礼物是“厚礼”,不当,应改为“薄礼”,“薄礼”指不丰盛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明晚我将在府上设宴”中“府上”
59、使用不当,“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句中说自己家,应使用“寒舍”,“寒舍”是谦辞,指自家。“幸亏老哥你尽了绵薄之力”中“尽了绵薄之力”不当,“绵薄之力”是谦辞,指微不足道的力量,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句中是说对方尽力帮助自己,应使用敬辞,改为“鼎力相助”,“鼎力相助”是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你以后遇到任何困难,我同样会鼎力相助”中“鼎力相助”使用不当,此处是说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应使用谦辞,即改为“尽我绵薄之力”。【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
60、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
61、式的构思框架,请把下面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答案】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入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命题提供一个框架图,答题前必须先读懂这个框架图的意思,弄明白题干对答题的要求。必须注意的是,题干说的是“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要求“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因此答案除了必须符合题干明确提出的要求之外,
62、在内容上还必须包括四种反应及其应对方式。组织此题答案,应该要注意话语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因此,在开头必须有一句话指出语境,后面的内容应该将框架图中所有的内容组织进去。比如下面的答案:面对拒绝,有人会潇洒地说一句“算了”,然后彻底结束,换个想法;有人会怏怏地说“好吧”,内心却深感郁闷,产生挫败感;有人则会反问“凭什么”,然后怀疑之,批判之;还有一些人会追问“为什么”,然后不断地分析,勇敢地再尝试。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框架图内容。此图圆圈中的“拒绝”照应题干中的“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一语,而四个方框内写的则是四种反应的具体内容,因此答案必须将四种反应完整的写进去,同时注意词语的准确和表达
63、的清晰。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路,有人同行才不觉漫长与人为善,不遗余力的成就他人,不知不觉也成就了自己。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答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暑假里的一天,我突然肚子一阵剧痛,妈妈连忙领着我上医院。到了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得了慢性阑尾炎。医生开了药方,妈妈忙着去取药了,我便坐在长椅上等待着。这时,医院的大门突然被撞开了,只见一个满头大汗的小伙子背着一个脸色苍白的老人,急匆匆地赶了进来,
64、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脊背。他把老人轻轻地放在长椅上,二话不说便急急忙忙向挂号室跑去。我呆呆地望着那位年迈的老人,心想:他儿子还挺孝顺的呢!突然,那位老人四肢抽搐,脸上的表情十分痛苦,我看情况不妙便跑去告诉了年轻人。可还没等我把话说完,他便飞似的跑去看老人,但马上又飞似的跑了回来,消失在走廊的拐弯处。这时,走廊上的人围了上来,都说老人病得不轻。“请让一下!”一个声音从人群中传来,随即一位医生挤入人群,尾随其后的是那个年轻人。医生揉了揉老人的胳膊和腿,不满地说:“怎么病成这样,快送急诊室!”听了这话,周围的人都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着年轻人。年轻人满脸通红,十分愧疚地笑了一下,二话没说就背起老人向急诊室
65、跑去。出于好奇,我也跟了过去。过了好一会儿,医生出来了,他又责备起年轻人:“你父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再晚一步就没救了。”年轻人不好意思地点了一下头,嘴唇稍微动了一下,好像想说什么但最终又不开口,最后只说了一句:“医生,谢谢你们!”这时,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向医生示意,并用微弱的声音说:“医生,他他不是我儿子。今天,我突然晕倒在路边,是是他把我送到医院来的,我我还得谢谢这位好心人哪!”“啊!”医生、护士以及在场的所有人一下子都惊呆了,都向年轻人投去惊奇、敬佩的目光。有的还不由得鼓起了掌声。“小伙子,好样的!”医生紧紧握住了年轻人的手。“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年轻人略带羞涩地说,脸上泛起了一丝
66、红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关爱别人时,内心会充满快乐。其实,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杯水,今天给有需要的人一勺,明天等我们没水的时候别人也会给我们一勺。这样,我们时刻都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不是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材料,把握中心话题。先看材料由几个部分组成,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强调互助的作用,相互帮扶可以感受温暖,共同努力能让事情变得简单,与人同行能让路途不再漫长;第二部分强调助人的意义,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与人为善手有余香。再看这两个部分的话题指向,以此确定本次作文的中心话题,由材料来看,本次作文的中心话题是“互助”“合作
67、”“助人与自助”,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进行立意。再看文体,材料明确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最后看行文构思,本次作文要求写作记叙文,而记叙文的行文结构主要包括时序顺进式(平铺直叙式)、穿插回放式(线索串珠式)、平列展开式(画面组合式)、对比映照式(抑扬褒贬式),如本题可以采取线索串珠式,如以“互助”“合作”等为线索,描述几件与之相关的事件,融入自己的感受。参考立意:互助才能双赢,携手同行,双赢的智慧;遗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者亦自助
68、。素材:助人亦助己故事之一:这是一个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在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 发现一架敌机正飞速地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 卧倒。可上尉正准备卧倒时,突然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直愣愣地 站在那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 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正准备教育这位小战士时,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地方被炸 成了一个大坑。故事中的上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和别人分担痛苦,每个人的伤心都会减半,但是,当人们一起分享幸福
69、时,各人得到的幸福却会倍增。助人亦助己故事之二: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 兄弟俩都压得 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 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助人亦助己故事之三:盲人提灯笼: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我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 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
70、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的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提着一盏 灯笼。助人亦助己故事之四: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马丁的名言:“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 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没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 没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没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 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又没说话;最后,他们来抓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 说话了。”【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