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历史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4道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8分)1.“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我们能从中得到的合理的历史信息是( )A. 古代的人主要是吃肉的 B. “神农氏”是被神化了的一个人C. 古代的人口增长得很快 D. 农业的出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2.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 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1367 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 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
2、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A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3.礼记月令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画)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当时( )A. 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 B. 手工业产品大都精美C. 官营手工业重视质量管理 D. 秦朝严刑峻法民不聊生4、唐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邢磁类银,越磁类玉”,“邢磁类雪,越磁类冰”,这是陆羽对邢、越二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唐代瓷器生产成就的一个简略概括。下列瓷器中属于邢窑瓷器的是( )A.陶罐 B.白瓷 C.青瓷 D.青花瓷5.大历贞元年间(766一8
3、05年)富商俞大娘有大船,称“俞大娘航船。江湖语曰:“水不载万”,意思是说大船不过载八九千石。然“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薄,此则不啻载万也。洪鄂之水居颇多,与邑殆相半,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这反映了我国A、 汉代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活跃盛况 B、唐代造船技术先进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唐代商品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且非常繁荣 D、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和海外商运发展迅速6.隋唐以来,为了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来组成行会组织,并且每行都有行志、行话和服装,所谓“其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
4、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这说明我国古代( )A、行业竞争导致商业恶性发展 B、政府注重规范行业行为C、经济发展促进商业活动规范 D、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7宋代学者朱或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当时,陶瓷成为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这些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 )A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 B良好的运输条件推动了陶瓷外销C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 D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8.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
5、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9、19世纪初,在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据了6个。清代集市中心的总数则在4万处左右。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多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这反映明清时期( )A、对外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繁荣
6、 B、隐含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C、商品经济的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受生产方式质变的影响较大。10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A. B. C. D. 11、1474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保罗托斯家纳里认为:“从加纳利群岛(非洲西北海域)往西5500公里就能抵达日本,9200公里就能抵达杭
7、州”。他还送给哥伦布一副加纳利群岛以西海域的海图。由此可知,托斯家纳里( )A、 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B、为新航路开辟指明了方向C、间接助推了美洲的发现 D、不赞成哥伦布横渡大西洋。12、“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染料、香料和食物。英国的贸易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上述现象反映的是下列哪次“革命”的后果(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工业革命 D.科技革命13、荷兰向海外扩张
8、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宣战或媾和,有权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14、1756年,英法七年战争爆发,欧洲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1763年战争结束,英国成为战争的最大赢家,占有了大量原属法国的殖民地。迈向了“日不落”帝国。这些战争本质上反映了( )A、金钱财富的争夺 B、市场原料的争夺 C、殖民霸权的争夺 D、意识形态的争夺1
9、5.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垄断组织形成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6、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 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C. 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 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17、在技术变革领域曾出现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第二个阶段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
10、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关于以上两个阶段的论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主要来源于科学的突破B、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C、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D、追求纯粹的知识的活动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1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它不但被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被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被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C、交通工具
11、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19、 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出现了4个新的世界性大国或准大国。首先是欧陆的德国和俄国,其次是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对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除了俄国以外,这几个新兴大国可以说都是“暴发式”的,其中以美国尤甚。这一现象( )A、 源于各国经济管理方式的不同 B、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D、受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而出现20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
12、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21、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对这种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C资本主义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起来D这些破产的手工业者为资本主义工厂提供了劳动力22、1887年夏(光绪帝十三年六月),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以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开端的民办机器缫丝业,实是
13、“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而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因而咨复:“仍准照旧开设”。出现这一决定的原因是( )A、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投资设厂 B、民办机器缫丝业创办取得了较大成绩C、它对西方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 D、洋务派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支持肯定23、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明显错误的一处是( )A- B. - C. - D. -24、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14、)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25、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A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C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6、1893年,张之洞在给友人信中说到:“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由
15、是观之,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A. 技术薄弱 B. 资本缺乏 C. 列强侵夺 D. 思想守旧27、如表反映了1895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 )A、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 B、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C、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D、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28、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由此可推断出A. 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 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C. 新中国工业化
16、的成本太高 D. 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29、1947年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B、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30、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A总结了国有企
17、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B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C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31、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B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32、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
18、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A、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C、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3、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融人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C对外开放旱现跨越式发展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3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下对改革开放以来“40年”历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 废除土地公有以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B.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19、济体制的目标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标志着沿海开放地带形成D. 国家给海南等第一批经济特区较大经济管理权限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2分。)35.(20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1) 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6分)城市大量出现
20、;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出现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6 分,答出3 点即可得分)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
21、过程分析与启示(2) 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5分)并分析其原因(4分)。特点:发展迅速;起步早;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5分)原因: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工业革命促进新型工业城市的涌现。(4 分)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
22、中国自开商埠研究(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5分)一方面,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5分)36(12分)史料研读史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
23、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不变”与“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不变”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没有变;“变”是指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4分)史料二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2分)史
24、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