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高三 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2、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其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高超的技艺,即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迹,而更显自然稚拙、富有生气,恰似天造。“这种巧是大巧,绝非一般的技巧、技能。一般的巧可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作为最好的巧,是最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来表达这种高度的巧。”所谓的美在“自然”
3、,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以抒发胸中之情。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
4、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这种平淡中见真情、朴素中见深刻的手法,体现的正是一种“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朴素的表现。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砂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这种枯槁朴素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涉及对作品精神性的分析。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种拙。也可以这样说,老境是对婴儿般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老”,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代表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然而,与“老”相对的则是“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个过程,技术技巧亦然。
5、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当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均有其独特的面貌,但对它们的再认识有助于今后相关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革新,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摘编自郭明浅析“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 材料二: “巧”和“拙”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也就
6、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不造异端”。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饰的,它外拙而内秀,体现出了“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此时的“拙”,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但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是巧夺天工的大美。由此可见,“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至此,“拙”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老子哲学观的核心是“道”,并将“道”与“自然”联系起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所说的
7、“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它本身的规律。正因为“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因此,“拙”与“道”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同时也反映了老子重视“质”美,欣赏深刻内蕴美的思想。当然,“大巧若拙”的“拙”也离不开“巧”,它建立在人为之“巧”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因此,“拙”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浑然一体、归真返璞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内蕴美,是一种“大巧”和“天巧”。这是道家最高的审美追求。(摘编自易菲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8、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认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B.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又运用线刻手法刻出虎身斑纹,线条明快,简练自然。C.吴鸣的大语系列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体现枯槁朴素之美,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精神性进行仔细分析。D.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即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人为地改变万物自身的规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艺美术作品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外在装饰与功能本体之间的关系,不应为装饰而装饰,也不能重视功能而忽视装饰,否则就会失去作品应有的自然美感
9、。B.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巧若拙”一直在探寻“自然”之美,也在寻求一种对于历史性和沧桑感的回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的文化生活。C.“老”是中国美学中的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嫩”意味着活力与稚气,老境则截然相反,它意味着成熟、厚重、古拙,因此老境也是一种“拙”。D.老子的“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与“拙”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反映出老子重视内蕴美的思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大巧若拙”中“巧”与“拙”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巧”和“拙”是辩证的统一,“大巧”的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大巧”与“拙”相通。B.“拙”为外
10、在的不事修饰,是内秀的朴素表达,能体现出“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C.“巧”和“拙”都体现出一种艺术之美,但“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拙”的外在显现。D.“拙”虽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但它离不开“巧”,两者之间互为依存,密不可分。4材料一从“工艺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巧若拙”之美,但第三段却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论证,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5右图为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该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大巧若拙”之美,请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莽昆仑 田洪波凌厉的风裹挟着雪花,纵横肆虐,北
11、国天地一片苍茫。在浩渺的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雄阔的浑然一体的雪幕中,缓缓移动着几个小黑点。他们没按既定的两个大小湖之间的湖岗路行进,而是从兴凯湖泄洪闸出发,蜿蜒斜插于小兴凯湖的冰封湖面。他们的目的地是距此近20公里的地处蜂蜜山脚下的知青农场三连队部。为驱寒气,他们刻意选择在午饭后出发,尽管天地依然混沌无序,根本见不到阳光。他们是兴凯湖农场总部的十一名知青,大多是文艺宣传员。全会召开,他们连夜写好了大红喜报,编排了节目,要在短时间内把盛会召开的喜悦分享给战友。一夜狂飙,冰上积雪已半尺盈余。此刻,大颗的雪粒依然在天地间飞舞,他们尽管几乎武装到了牙齿,都穿着厚重的棉军大衣,戴着狗皮帽子、耳包及棉
12、手闷子,穿着军用大头皮鞋或棉乌拉,但依然抵御不住刺骨的寒冷,蜷缩着身躯艰难前行。孙红梅向天空喊出一声高八度。她是宣传队的顶梁柱,此刻只有她有这样的底气。向面而来的雪花与呼出的热气相遇形成冷霜,几乎把她的眼睛凝住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抬头向天吟诵伟人的诗句。孙红梅的笑声刺破天宇:“接着来!”于是有人呼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孙红梅挥展两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紧接着响起众人的朗诵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1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澎湃和激昂的情绪浸染了他们,他们脚步轻巧了,刚刚还肆意妄为的雪粒,此刻似乎也一下缩减了纷扬的频率,变小了。他们继续前行,开始讨论还有多少公里,感叹幸亏穿插走小兴凯湖,如若走湖岗路,指不定何时才能到达呢。有人提醒说还不是孙红梅的主意,大家起哄乱嚷,北京妞儿就是不一般!距离在不觉间缩短,似乎明天的太阳就要在前方升起,引得众人忘了寒冷,倍添活力。不知谁起头,又高声吟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回不待引领,早有人接上:“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孙红梅笑吟:“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犹如亲人间的默契,大家又一起吟诵:“而今我
14、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大家把“环球同此凉热”一声高过一声吟诵了好几遍,然后齐刷刷看向远方的蜂蜜山。此时的蜂蜜山白雪皑皑,与正在阔大冰面上行走的他们形成强烈反差。在他们眼里,它不就是莽莽昆仑山一样,令人难以企及吗?在它面前,人是渺小的,可若较起真儿来,他们并不惧怕它的高度和遥远。“等一下!”孙红梅突然声音颤抖着喊了一声。大家定睛看孙红梅。孙红梅摩挲着戴着棉手闷子的两只手,脸上的表情僵硬,嘴角微微抽搐。有人问她怎么了,孙红梅示意别出声,然后,他们似乎共同听到,脚下的冰面传出一声清脆的断裂声。这声音让他们
15、头皮发麻,他们四肢无力地杵在原地,呆若木鸡。“不会吧?”孙红梅颤着声音像在问众人,又似自语。没人回应她。奇怪的是,那断裂之声再未出现,这让他们迷茫,莫不是出现了幻听?再次辨识,确认刚才听到的就是冰层的断裂声,这让他们又躁动起来。孙红梅让大家静下来,她似乎已思考出对策。她让大家拉开前后距离,减慢行进速度。特别是不要扎堆走在一起,要散开。交代到最后,她说出自己的判断:现在是12月底,冰面应已冻实,只要不垂直重压,应该没问题。大家点头称是,脚下依然令人胆战,他们不敢再用力走,似乎每踩一步,都会把冰面压裂一层,从而加速冰面的坍塌。没人敢掉以轻心,小湖与大湖迥然不同,大湖水底平坦丝滑,游至百米才齐腰深,
16、小湖湖底则水草丛生,且多为沼泽地,一旦陷进去,将无能为力。孙红梅停下脚步,提议帮她把身上背的黄书包解下来:“喜报在包里装着呢,宁肯我掉下去,也不能毁了喜报。若真要是掉下去了,你们就把我理在蜂蜜山下吧,让我看着你们改天换地。另外告诉我爸妈,让我妹妹也来下乡,算是实现我的理想吧。”有人带着哭腔说,别胡说,我们还指望你演节目呢。在孙红梅心事重重的笑声中,大家蹒跚着,默默前行。笑声不再,也没人再诵读诗句,他们形成的小黑点,像印在大地上的惊叹号,直指蜂蜜山。不知何时,风力似乎小了,抬头间,蜂蜜山已遥可相望。走出小兴凯湖冰面那一刻,孙红梅瘫在了雪地上,几个女孩子抱在一起痛哭。不久,蜂蜜山下的三连队部响起欢
17、呼声,惊得雪花一时间满天飞扬,乱了分寸。(有删改)注:文中知青们吟诵的两首诗词分别为毛泽东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听到全会召开的消息后,知青们连夜写喜报,编排节目,冒着大雪赶路,直接说明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B知青们此行遇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改变了既定的路线,这说明知青们缺乏生活经验,对危险预估不足。 C孙红梅听到冰面的断裂声能很快镇定下来,是因为她知道12月底的冰面已经冻实,不会发生危险。D从孙红梅的“遗言”可以看出她的尽职尽责,从她想让妹妹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可以看出她为国家做贡献的初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雪
18、花”贯穿文章始终,既照应了标题“莽昆仑”,也触发了知青们吟诵诗歌的热情,同时也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B文章两次把在雪中行走的知青们说成是小黑点,生动形象,突出表现了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显得格外渺小,点明了文章的主题。C本文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对孙红梅的描写是“点”的描写,通过她的言行展现出当时知青们的精神面貌,具有时代特色。D本文结尾颇具特色。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情形烘托出大家听到喜报极度兴奋的心情。8. 请结合送喜报的经过简要分析文中知青们的心理变化。(6分)9. 小说用知青们吟诵毛泽东的两首诗词来代替人物间的对话,这样写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
19、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
20、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而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
21、,昭公济濮水,沈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节选自新序善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
22、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B. 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C. 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晋君起初不愿意答应楚灵王的请求,司马侯劝谏晋君暂时
23、迎合楚灵王,静观其变,晋君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B. 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要“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明政事和德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C. 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D. 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沈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14. 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
24、又劝谏吴王“兴兵伐楚”。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高都护骢马行 杜甫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注】高都护,即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天宝六载(747 年),高仙芝率军万人,平定小勃律国,因这次战功,入朝升官。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九载(749、750 年)间杜甫困居
25、长安时。横门,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此马”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有着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称颂了骢马的品德。B“雄姿”二句,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写青骢马不屈服于被束缚的命运,总怀念战场的胜利。C“五花”二句,“五花”是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D“青丝”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戴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16托物寄情是古诗常用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作者借“马”寄托了怎样的情感?(6
2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安石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绘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的两句是“ , 。”(2) 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的行为使百姓“ ”,而秦朝统治者却“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三、语言文字语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还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 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
27、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 ,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 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不但我们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还可以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
28、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 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贯注 屹立不倒 当仁不让 书写B灌注 屹立不倒 当仁不让 镌刻C贯注 迎风招展 当之无愧 镌刻D灌注 迎风招展 当之无愧 书写19.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我们不但可以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B. 不但我们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C. 不但我们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还可以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顺着诗句走
29、进你宽阔的心海, D. 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 ,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动物
30、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 ,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 ,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文划横线句中“身经百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B.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
31、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C. 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D.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对于驾驶员来说,掌握住油门、刹车、方向盘,就成功了99%。意思是,驾驶要善于踩油门,也要适时刹车,还要掌握方向盘来选择和调整方向。同时,面对不同的情况,驾驭员要加以调整,灵活采取这三种操作行为,才能顺利到
32、达目的地。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强华中学高三年级将举办一次以“如何高效复习迎考”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高三 语文 参考答案1B 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错,从“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可知,文本只是说两人的美学观点相似。C.“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精神
33、性进行仔细分析”属于强加因果。D.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有误,原文是说“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2C C.“老境则截然相反”错,从“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可知,“老”也具有着活力。3C 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错,从“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可知“拙同样具有清新自然之美”,故选C。4天净沙秋思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诗词,且诗词本身通俗易懂,以此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工艺美学”的枯槁之美。天净沙秋思极具典型性,意象突出,画面感极强,能
34、更有力地表现“大巧若拙”的枯槁之美,更有说服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工艺美学是枯之美,天净沙秋思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诗词,且诗词本身通俗易懂,以此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是“大巧若拙”的枯槁之美的有力证明。5画面以“枯木”与“怪石”为主题元素,抓住枯木与怪石的自然形态,没有多余装饰,简练自然,呈现大巧若拙的自然之美。“木”为“枯”,“石”为“怪”,黑白水墨,色调单一,呈现出一种枯槁的朴素之美。 枯树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
35、身躯,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怪石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现出此石无穷的活力。苍茫古拙背后,有着不屈的生命力,体现了“老境”之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以“枯木”与“怪石”为主题元素,与文本大巧若拙的自然之美的观点相符;“枯木”“怪石黑白水墨,色调单一,体现了枯槁的朴素之美;苏而且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中枯树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寻躯,怪石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这些都能体现“老境”的美。6. 答案:D A.不是直接说明而是侧面;B“说明知青们缺乏生活经验,对危险预估不足”错误。知青们改变既定路线是因
36、为他们想早点把全会召开的好消息告诉战友,这说明他们心情急迫,并且根据后文的内容可知,他们是知道改变既定路线的危险性的,所以他们并非缺乏生活经验,对危险预估不足。 C.“能很快镇定下来,是因为她知道12月底的冰面已经冻实,不会发生危险”错误。孙红梅只是看似镇定下来,这是为了安慰别人,且由原文中的“她说出自己的判断应该没问题”可知,“不会发生危险”只是孙红梅的推测,不是既定事实。7. 答案:B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错误。“突出表现了人在面对大然时显得格外渺小”并不是本文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歌颂知青为国家做贡献的拼搏奉献精神。故选B。8.答案: 一开始心情激昂澎湃,希望快点把喜讯传给战友; 听到冰层
37、的断裂声,感到非常震惊和害怕; 孙红梅留下“遗言”后,感到悲壮和沉重; 成功走出湖面后,感到激动。(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9.答案: 毛泽东这两首诗词豪迈乐观,抒发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烘托出知青们澎湃激昂的情绪,表现了他们对恶劣环境毫不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为国家做贡献的拼搏精神。 吟诵诗词的场景渲染出豪迈愉悦的氛围,同时也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两首诗词中雪的描写与小说中的大雪互相映衬,更加突显出环境的恶劣。 开始时的激情诵读与后文遇险的经历形成对比,展现了知青们心情的变化,情节紧凑有起伏。 突显主题,吟诵毛泽东的诗词,抒发博大的胸怀,表达作者对知青们勇敢乐观、积极作
38、为的赞美。 吟诵毛泽东的诗词,增添小说文学性,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任一点得2分,三点得6分。)10. 答案:C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11. 答案:A 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灵”是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表示乱而不损。12. 答案:A 并不是当即就接受的建议,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晋国的优势进行反驳。13(1)译:司马侯回答说:“依靠马匹众多和地形险要,又乐于邻国的内难,这是三种危险。得分点:恃,依靠;虞,通“娱”,乐也;句式,是也,这是
39、;殆,危险。13(2)译:多年以后才让他回去,蔡昭公渡过濮水时,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如果有诸侯攻打楚国,我请求做前锋!”得分点:归,让回去;济,渡河 ;前列:前锋,先头部队。14.答案:劝止伐楚:为个人私怨发动战争,有损君王道义;支持伐楚:蔡国没有罪过,而楚国不讲道义,此时攻打楚国,符合道义。参考译文: 楚灵王即位后,想成为诸侯的霸主,于是要举行诸侯的会盟,派椒举到晋国协商要求诸侯参加(由楚国主持的)盟会。晋平公想不答应这一要求。司马侯说:“不行。楚灵王做事正在胡作妄为的时候,上天也许是想让他满足愿望,以增加他的劣迹,然后给他降下惩罚,这是说不定的。或者让他得以善终,这也是说不定的。晋
40、国和楚国的霸业只有靠上天的帮助,而不是彼此可以争夺的。君王还是允许他,而修明德行以等待他的结局。如果归结到德行,我们还要去事奉他,何况诸侯?如果走到荒淫暴虐,楚国自己会抛弃他,我们又与谁去争夺?晋平公说:“晋国有三条可以免于危险,还有谁能和我们相比?国家的地势险要而多产马匹,齐国、楚国难又多。有这三条,到哪儿不成功?司马侯回答说:“依靠马匹众多和地形险要,又乐于邻国的内难,这是三种危机。依靠地形险要和马匹多,并不可以作为巩固国家的基础,从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致力于修养仁德用来祭享神灵和人民,没有听说过一定要靠地形险要与马匹多。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夺取政权的内难,因而获得了齐桓公,
41、齐国到现在还依赖着桓公的霸业。晋国发生了里克的作乱,而得到了晋文公,所以晋国发展成为盟主。卫国、邢国都没有发生内难,狄人也灭亡了他们。所以别人的患难,是不可高兴的。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殷纣王淫乱暴虐,文王仁慈和蔼。殷朝因此灭亡,周朝因此兴起,难道只是在于争夺诸侯?你还是答应楚国吧。”晋平公就答应了楚国使者的要求。楚灵王于是在申地举行了诸侯大会,与诸侯一起去讨伐吴国。并修建章华台,进行了在干溪的战事。这些事让(楚国的)百姓在下面因为辛劳而怨声载道,大臣在上面背叛(楚灵王)。公子弃疾于是发动叛乱,楚灵王出逃外国,最后在荒野死去。
42、所以说:“晋国都没有顿一下戟楚国就灭亡了”,这都是司马候的谋略啊。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出楚国。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侍奉吴王阖闾。阖闾就准备将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这样,我听说诸侯不替一个平民报仇。况且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我不可以这样做。”这样攻打楚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蔡昭公去楚国朝见,有一件漂亮的羔裘皮衣,楚国的令尹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楚国的国都郢,多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汉水边,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如果有诸侯攻打楚国,我一定为他做先锋!”楚国听说这件事,便兴师讨伐蔡国。蔡
43、国就向吴国求救。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建议:“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占据中原的想法,现在正是时候。”于是,吴国兴兵讨伐楚国,在柏举这个地方打败楚国,成就了吴国的霸业,这都是伍子胥的谋划啊。所以春秋中对伍子胥进行赞美。15.答案: B 养在马厩是恩惠,但青骢马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16参考答案:战马和主人一心,在战场上为国建功,载誉而来,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战马只能在京城槽枥之间,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困守长安,不能为国出力的惆怅之情。战马不满足于在京城槽枥之间,依然渴望上战场建功立业,作者借此表达了不愿意困守于京城,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战马雄姿英发,可以踏破交河的坚冰,作
44、者借此表达了自己也有能力为国家建立功勋的信心。战马非名将不敢骑乘,作者借此表达了困居长安间渴望被“伯乐”发现和重用从而获得建功机会的愿望。(每点2分,三点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7.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2)不敢言而敢怒 日益骄固 (3)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18. 答案 C 【解析】第一处“灌注”是多指液体的浇进、流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注入,而“贯注”意思是连贯,通连;精神、精力集中。第二处,: “迎风招展”形容旗子等随风飘扬,“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多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第三处, “
45、当之无愧”指完全当得起,没有惭愧和不足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来,毫不推辞。第四处,“镌刻”,雕刻的意思,与“纪念碑”更为搭配。“书写”用笔写。19. D 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解析】同一主语,“我们”应放在关联词之前。“看清”“抚摸”“走进心海”,层层递进,语序不能改变。20.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无形的“悲愤”比作“秋风”, 真实可感,将无形“思考”比作“夏日流萤”,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 运用比拟
46、的手法,“悲愤”“感悟”本是无形,作者运用“瘦”“堆积”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 (点明手法各1分,分析构成各1分,回扣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1分;只有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错误不给分。)21. 解析:D “身经百战”表示特殊含义。 A“本色派”表示特定称谓;B“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表示否定或讽刺;C“生存还是毁灭”表示引用;D“科学家”表示特殊含义。22 很多人认为有 (【解析】紧扣后面句首的一个“但”,表转折关系;句子前面是问句,所填内容为问句答案;狗有没有计算能力能力,与后面科学家对应的是众人的观点,且是反观点;众人到底认为有没有,得从科学家认为有没有来反向断定;从全文来看,科学家认为没有,那么众人认为有。)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 (【解析】前面讲到 “卡片的正面对着狗”,那么这里主人看到的当然是卡片背面。要想所填 内容更贴切,背后能看到什么呢?前文讲到“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推知,背后看到的是“透出的算式”,且这个算式与狗正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并不具有计算能力 (【解析】与第一段呼应,回答问题,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紧扣后面句首的一个“但”,表转折关系。)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