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评价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郡最初设置是为了巩固边防,具有军事功能,故选B项;战国时期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朝设立郡县制后才使郡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各诸侯国的地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2(2019淄博一
2、模)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 D宰相能力平庸解析:选C根据材料“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可知相权削弱,君主集权加强,故选C项;A、B两项是汉武帝削弱宰相权力采取的措施,均排除;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人的“谨小慎微”并不等于能力平庸,排除D项。3.右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
3、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A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B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D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解析:选C从材料“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可知,以皇权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故选C项;材料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发展,与加强地方的行政管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无关,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关系不大,排除D项。4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
4、全恢复重建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需要上缴中央,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故选D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别,排除A项;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量,排除B项;题干中“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可知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排除C项。5“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
5、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C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D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解析:选D材料表明汉代郡国并存的形势推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产生,促进了汉代经济恢复,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故选D项;依据所学,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排除A项;“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表明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实力,不是扩大地方割据的力量,排除B项;材料表明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实力,并未涉及封国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6(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
6、相出身表()出身前期中期后期功臣1030功臣子350外戚宗室031掾史文吏082经学之士0110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解析:选D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西汉时期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旨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且材料并未涉及外戚干政的影响,排除C项。7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
7、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正官由政府委任”“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形成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并未改变察举制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也是德行,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8(2019青岛一模)汉代钱范被誉为“万钱之母”,下图为东汉五铢钱的铜质钱范,其出现的重
8、大意义在于()A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B极大提高了钱币铸造效率C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D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解析:选C钱范即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在东汉时期,铸造货币的权力归属于中央,政府掌握发行货币的权力,这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9南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中古阳洞里早期的佛龛造像多有戴风帽、身穿夹领小袖短袄、脚着浑筒靴的形象,而后期佛龛造像已改穿传统服饰褒衣博带(儒生装束)。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服饰适合塑像 B佛教文化多姿多彩C北方政治局面稳定 D少数民族汉化趋势解析:选D龙门石窟前期的佛龛造像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色彩,后期佛龛造像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开始着儒生装束,体现了少
9、数民族汉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所述无关;后期服饰反映的是儒家文化的影响,B项不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10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解析:选C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选C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有利于
10、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并未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11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A实际上以法家为统治思想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的时间“汉代”,此时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点明是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司法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符合题目中“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故D项正确。
11、12(2019济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解析:选A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排除C项;理学是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儒学体系,而题干中的“竹
12、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0分,共26分)13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
13、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从“84个郡”“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概括两项政治制度;从刺史制度的相关信息回答汉武帝的监察举措。第(2)问,结合材料“设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等信息概括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从思想“一统”和国家“一统”上概括其影响。答案:(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举措: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
14、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秦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材料二董
15、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角度 主张 人性与教化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君民关系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10分)解析:先从材料一中提炼出核心观点,即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再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实论述时必须多角度地进行论证,史实必须准确,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答案: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先秦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说明:教化论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孔孟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专制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为了迎合专制君主,打破了孔孟时代君臣相对关系,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