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185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6-201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学案:第13课《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宋散文选读》)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有些话穿耳而过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三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其中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只进不出就会装不下去。”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一些话语穿耳而过。譬如某一天,无意中听到了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

2、奖。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但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实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葆有一副清醒的头脑。对于一些冷漠无情的话,对于一些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们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至剥夺幸福与快乐的话语,也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有限得很。困苦和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和轻松就少了;傲慢和骄傲多了

3、,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一些忠言箴语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吧1.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新语慎微赏读:能够名垂千古的人,一定是先从一些微小的事情开始做起的。这实际上是强调做小事的重要意义。2.君子之道,辟如远行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赏读:君子为人处世、自我修养的方法,如同要到远处去就必须从近处走起,又如同要登上高处就必须从低的地方爬起。这说明所谓的修养,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赏读:美好的品行不积累,就无法成就好名声;恶劣的品行不积累,就不会毁灭自身。这说明名声的好坏,完全是由自己一点点积累

4、而造成的。如果想要获得别人的赞誉,就要多积累好的品德和行为。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赏读:不断积累小的善行,就会培养出深厚的德行,而智慧也就自然产生了,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这说明,高尚的德行来自于平时善行的积累。作者视窗“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生命,对他太吝啬了!他却仍在身后留下累累秋实。他没有被时间谋杀,反而跨越了生命,永远灿烂于文学历史的天空。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优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逸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

5、,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都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的风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潦水寒潭,烟光暮山。纵使千年已过,物换星移,佩玉鸣鸾,歌舞不再,我们总可以找到他的身影,

6、独立在阁的一隅,白衣舞动,潇洒倜傥,狂傲清俊,一如往昔。王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写作背景本文后来题作“滕王阁序”,关于其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作于王勃十四岁时,另一说认为作于二十七岁时。滕王阁,贞观年间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他后来被封为滕王,故称为滕王阁。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洪州都督阎公重加整修,并在重阳节大宴宾客于其上,时王勃赴海南省亲,路经其地,参与宴会,即席写成这篇著名的骈文。基础梳理1通假字(1)俨骖于上路通_,

7、_。(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通_,_。答案(1)“严”整齐(2)“消”消散2古今异义(1)时维九月。古义:今义:(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古义:今义:(3)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古义:今义:(4)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古义:今义:(5)俨骖于上路。古义:今义:(6)穷且益坚。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在。今义:维护。(2)古义:遥远。今义:赊欠。(3)古义:这。今义:表判断。(4)古义:迎接。今义:言行迎合别人心意(贬义)。(5)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动身去某地。(6)古义:处境艰难。今义:贫穷。3一词多义(1)故(2)尽(3)属(4)即(5)且(6)矣(7)而(8)以答案(1)旧所以特

8、地原因旧有的、原来的老朋友(2)全、都没,干了全部用出完、尽头(3)属于、是类掌管同“嘱”,嘱托(4)依附就则,就就立即、马上如果、假如(5)反而将近苟且将要尚且(6)语气助词“了”感叹语气命令语气(7)表并列表因果表转折(8)介词,在连词,相当于“而”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状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上出重霄:名词的意动用法襟三江而带五湖:(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腾蛟起凤: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山原旷其盈视:答案(1)看,望。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向上。以为衣襟;以为衣带。(2)使腾飞;使

9、起舞;使受委屈;使逃走。(3)俊杰。使开阔。5文言句式(1)童子何知:(2)奏流水以何惭:(3)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4)千里逢迎:(5)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6)响穷彭蠡之滨:(7)声断衡阳之浦:(8)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9)尽是他乡之客:(10)宾主尽东南之美:(11)都督阎公之雅望:(12)宇文新州之懿范:答案(1)宾语前置句。(2)宾语前置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4)动宾倒装句。(5)动宾倒装句。(6)省略句(省略介词“于”)。(7)省略句(省略介词“于”)。(8)判断句。(9)判断句。(10)判断句。(11)定语后置句(“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2)定语后置

10、句(“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6文白对照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蛮荆:古楚地(现在湖北、湖南一带),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瓯(u)越:指今浙江,境内有瓯江,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穉设置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穉来访时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文本助读文章以滕王阁宴集为中心,第一段从宴集盛况落笔,领起全文。第二段以铺叙的笔法写景,先写秋日总体景象,继而在移步换形中写登阁、仰瞻、俯视、远眺、环顾所见之景象,把秋日映照下的滕王阁风光写得光彩夺目。第三段以下写兴尽悲来的感怀,用大量典故表现自己流落不遇的境遇,并寄希望于未来。通篇对仗整齐而笔势流动,声韵铿锵,气势宏壮,千百年来

11、传诵不衰。结构图示秋日登洪府 滕王阁饯别序重点突破一、第一段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提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写出了地势之雄伟。二、第二段描写了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的秋景。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怀融合在一起的?提示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观览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以渔歌、雁声点缀,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

12、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人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无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三、第三、四段的写作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提示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光照临川之笔”,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作

13、者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望长安于日下”至第三段结尾,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既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第四段,“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时光易逝,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四、“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一句有人认为是全文的警语,试加以赏析。提示此句是全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

14、难执著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王勃在此化用东汉马援云“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坏,确实难能可贵。五、本文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提示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1色彩变化。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

15、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2远近变化。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16、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本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技法赏析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

17、“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下面举几个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18、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为: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以上“觉”“识”“屈”“曲”“乏”“落”“一”“色”“极”“日”为入声字,算仄声;“共”古代为平声字,“暇”古代为去声字。)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

19、,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写作迁移角度借景抒情题目:请以“滕王阁怀想”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600字左右。示例一曲欲说还休的失意歌读滕王阁序王勃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在

20、滕王阁上登高望远,饱览美丽景色后不觉兴尽悲来,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由此产生。与其说是王勃有幸赶上阎公的盛宴,登阁后有感而发,倒不如说是王勃心中本就郁积了无尽之愁,是借登滕王阁抒发自己的人生悲叹。王勃短暂的一生受过两次打击,一次是因为檄英王鸡触怒高宗,一次是因为虢州官奴事获死罪,幸而遇赦不死。据史学家分析,王勃两次被祸,均是因为其才华过于超人,遭人嫉恨而不被当权者所容而致。本文是王勃探望被贬蛮荒的父亲时受阎公邀请作序所写,虽然文章开篇部分极尽赞美了南昌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以及滕王阁周围的壮观景色,但丝毫不妨碍王勃借此机会抒发自己复杂的心理感受。 王勃究竟在这篇序中抒发了哪些人生感受呢? 首先,他“

21、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认识到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生是短暂的,人是渺小的,而且命数是确定的,认为自己两次除官均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他一再慨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以为自己的命运很可能与冯唐、李广一样,并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来宽慰自己。以命不好来认识自己的遭遇,实属无奈亦或自我安慰。这是一悲。其次,王勃又时刻希望皇帝良心发现,发一道圣旨,把他召回去,故“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但又感到希望非常渺茫,认为皇帝的心思实在是难以捉摸,就像南海深不可测,就如天柱高不可攀,北极星遥不可及。王勃虽然享誉大江南北,但他实在无法真正赢得皇帝的欢心,这使他始终处在有才而不被赏识的困境中。这是二悲

22、。 再次,王勃又隐约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没有人来同情失路之人,想着皇帝却得不到召见,就连像贾谊这样的被召回问鬼神的待遇也难以想像与得到。后面又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认为自己虽然满腹才华,却没有机会报效朝廷,虽然也想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像宗悫一样“乘风破浪”,但自认为也只是水中月天上虹,根本无法实现。显然,王勃把矛头指向了当朝的皇帝。但是他又不敢直接指出皇帝的不识千里马,故又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说不是皇帝不圣明,不是没有明君,而是时运不齐。这是三悲。 最后,王勃一方面认为要“

2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即使处于困境也不能丧失希望,放弃壮志,心里再苦也不能仿效阮籍到郊外放声大哭。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即使像孟尝君这样品行高洁之人也只能空余报国之情,言语之外,又分明透露出对自己前景的不可把握和无助的伤感,以致于说出了要放弃做官,宁愿从此侍奉父母,谨听父母教诲这些激愤的话语。这是四悲。 王勃是矛盾的,其矛盾来源于他对自己才华的充分自信,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为朝廷为自己建立一份伟业,而又由于其才华过于出众,惹得众人嫉妒而被排挤终究不受重用的残酷现实。还来自于他既埋怨当朝皇帝不懂得赏识人才,又

24、始终对皇帝寄予希望。这就注定了王勃的悲剧命运。其实这也是古今许多失意才子的共同命运。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失意人生,岂能一说了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槛外长江空自流。(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5分)A翼轸(zhn)捧袂(mi)骖 (cn)睇眄(min)B瓯越(u) 潦水(lo) 簪笏(zhn) 桑梓(z)C台隍(hun) 舸舰() 帝阍(hn) 叨陪(to)D懿范(y) 彭蠡(n) 虢州(u) 遄飞(chun)答案A解析B项“簪”读“zn”。C项“隍”读“hun”。D项“懿”读“y”,“蠡”读“l”。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5、(5分)A俨骖于上路B云销雨霁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D所赖君子见机答案C解析A项“俨”通“严”,整齐。B项“销”通“消”,消散。D项“机”通“几”,细微的征兆。3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5分)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答案A解析A项都是“旧有的,原来的”之意。B项声望,希望。C项高贵的,盛大的。D项写,一种文体。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5分)A童子何知 B奉宣室以何年C怀帝阍而不见 D望长安于日下答案C解析C项是被动句。A项

26、是宾语前置,“知何”。B项和D项是介词结构后置,“以何年奉宣室”,“于万里奉晨昏”。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20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 宾主尽东南之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

27、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4分)A.B.C.D. 答案A解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为“类”。6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4分)例句:披绣闼,俯雕甍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D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答案D解析D和例句均为动宾句式组成的对偶句,A、B、C由主谓句式组成。7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

28、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相对下面的景物而言,是近景。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答案D解析D项“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说法错误,应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译文:(2)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

29、势。译文:答案(1)雄伟的洪州非常繁华,有才之士多如群星般飞驰。南昌地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界地区,(宴会上)宾客和主人囊括了东南一带所有的人才。(2)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洁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每小题5分)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

30、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多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

31、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注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答案C解析工:精妙,工妙。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肝胆为之悼栗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C蓬蒿

32、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答案C解析A项因为,被。B项用来,因为。C项都是转折连词“但是”的意思。D项代词,它,语气助词。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A BC D答案B解析排除,因为它们不是有关山水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

33、令人抱憾而止。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答案A解析A项,表述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

34、深深抱憾”。参考译文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峡、滟滪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一尺一寸那样大小的一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

35、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浙江天台籍人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因为是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庭学入川以后,像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

36、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裨益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游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老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超过了奇美壮丽的山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就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