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129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4 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限时集训(四)散文阅读编者按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写人记事类散文,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文中的人、事都来自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抒发感情,阐明事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余君才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

2、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

3、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皲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工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

4、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在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品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

5、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儿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

6、。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绕着雪花,全文写了雪夜里的母亲、书里下雪的场景、北方和南方的雪下的人们,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首段两次写到咳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

7、。C第4段写那一年的雪是记忆中最大的雪,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因为在那一年“我”想到了雪夜里劳作的母亲。D第5段写书里读到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刘长卿诗中的下雪情景,都是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样讨生活的人做铺垫。BB项,曲解文意,“我对母亲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错,“我”当时并不知道母亲要冒着雪去劳作。2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解析“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这个标题明显是有一定寓意的,分析标题的含义,应按照从物到人、从雪花到人生的思路理解。文中与题目直接照应的语句是倒数第3段中“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据此可以

8、体会标题的表层含义,所谓的“认真飘落”,就是滋润万物,带来丰收。再由物到人,写母亲在风雪之夜关爱孩子,到麦田里除草,体现了母亲认真的生活态度(文章前半部分);然后扩展开来,写雪花下各种行业各种处境的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认真地生活,他们都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改变自己的命运(文章最后五段)。答案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我”的母亲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冒着雪勤苦劳作;雪花下有过着不同生活的普通人,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方式“飘落”,认真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每点2分)3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都是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解析本文旨在赞美母亲

9、和像母亲一样认真生活的普通人。第一处画线句写刚从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画线句后面说“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第二处画线句,从前面的“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画线部分中的“忘不了”等语句可以看出,这里表达了对母亲辛苦付出的赞美和对母亲的思念。第三处画线句,将从风雪中归来的母亲和古代诗歌中的风雪夜归人相提并论,表达的是对经历风雪洗礼的母亲的敬畏。第四处画线句,在文章最后一段,表达对认真生活、努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母亲的赞美。四处画线句,内容相似,含意步步深入,起到了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突出了主旨。答案第一处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第二处写出了“我”对为家

10、庭辛苦劳作的母亲的思念;第三处写出了“我”对经历风雪洗礼的母亲的敬畏;第四处总结全文,表达对认真生活、努力劳作、掌握自己命运的母亲的真切情感。(每处1分)“劳作归来的母亲”作为全文的线索一线串珠,贯串全文,反复强调文章主旨: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谢素军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邮筒,但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马路上。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

11、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这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年代那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一个年轻人留了下来。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便可

12、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年轻人说干就干,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开车、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送的次数多了,所有开车、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一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

13、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了固定班次的汽车,直到年轻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从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 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一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

14、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B“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这一细节描写凸显出年轻人的责任意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C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位不知名的乡村邮递员,80年代主动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交通闭塞的家乡送信,给千家万户送

15、去温暖和欢乐,其事迹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D文章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年轻人而想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奉献给这些绿衣天使的一曲赞歌。AA项,“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错。其一,文章并没有说“我”是石砚湾人,只是说“我”路过此处;其二,司机师傅没有说话是因为他在缅怀年轻的邮递员,而不是“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5文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年轻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解析从文章内容来看,本文塑造的是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形象,可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情概括其特点,

16、如“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等,主要从热心、关爱他人、尽职尽责等方面概括即可。答案文章塑造了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形象。他为人热心,乐于助人,县邮局送信下乡,公路不通,村落不熟,他主动帮衬;(2分)他心怀家乡,关爱他人,为了让老家的人能够收到家书,他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家乡为人送信;(2分)他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始终坚守在邮递员的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分)6作者在文中多次写汽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的用意是什么?请结

17、合文本探究。(6分)解析解答本题,应先从文中找出“停靠、鸣笛”的相关内容,再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分析其作用。如“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写这些汽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前后内容之间形成呼应,同时与标题“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相照应,这是情节上的作用;从主旨上看,汽车停靠、鸣笛体现了人们对邮递员的敬仰和怀念,这也是对人物形象的侧面衬托。答案从情节上看,前后呼应,并照应标题。文章开篇写班车路过石砚湾停靠、鸣笛,设

18、置悬念,制造波澜,引出下文,结尾部分写每一辆汽车路过时都要停靠一会儿,与上文形成呼应,同时又照应标题,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从形象上看,所有班车路过石砚湾都停靠、鸣笛,从侧面衬托年轻人的形象。从主旨上看,借助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间接表达了对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之情。(每点2分)编者按写景状物类散文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

19、5分)灯如红豆侯志明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

20、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

21、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 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

22、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 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

23、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经常被我们男生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

24、29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B第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C第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CC项,文章写“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表现“父亲”对工作负责的形象,而不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2如何理解文中“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这句话?请根据文意进行阐释。(6分)解析

25、本句关键词是“对灯相思”,“我”思念童年时、少年时陪伴的小煤油灯,也思念着小煤油灯下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的母亲、在灯下算账的父亲、在教室背书时将灯给“我”的女同学,煤油灯既展现着母亲的爱、父亲的负责、女同学的善良,也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我”联系“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又有了新的感悟,书可以点亮我们心中的一盏灯。答案“对灯相思”指“我”思念灯下赶制新衣的母亲、灯下对账的父亲、借灯给“我”的女同学等。“对灯相思”是因为这些“灯”见证着人性中的爱、正直、善良、宽容等,记录着社会的变迁,温暖着“我”的心灵,陪伴“我”长大。“把灯和书联系起来”又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多

26、读点书,可以在我们心中点亮一盏灯,提升自我,照亮人生。(每点2分)3本文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解析结构上,“灯”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中所回忆的人、事都是以煤油灯做串联,结构严谨;在内容上,“灯如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思的情感和对灯下美好人物及人物品质的感怀;从标题本身来看,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灯”比作“红豆”,暗含相思之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灯”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灯如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思的情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玉关情郭保林我们驱车来寻找玉

27、门关遗址,眼前只是一片废墟,黄土墙垣的残骸。站在高冈上,纵目天地,只见北面远山一抹,山之南便有长城一痕,近而远,古而今,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行气势雄浑的边塞诗,是一曲无头无尾凄婉悲凉的绝唱。天风浩荡,大漠苍茫,远处的一座座烽燧,隐约的轮廓随着长城一字排开,这起伏跌宕的旋律,震撼古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威慑力量。风也悲嘶云也悲嘶,却不闻胡马的悲嘶;沙也狂啸尘也狂啸,却不闻边卒的狂啸。关楼里白发将军的梦,垛堞上戍卒风吹飘动的衣袂,静夜里,一角弯月下,那凄凉哀婉的塞下曲也都化为天光云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风沙撕去了皮,剔净了肉,烈日吸尽了血,只留下一副嶙峋的骨架,这残存的骨架曾支撑过一个巍然庞大

28、的雄关,曾支撑过汉唐时代的尊严,曾支撑过一段用方块字垒起的历史。我走进残垣断壁间,我凝视它们,它们凝视我,眼前海市蜃楼般地幻化出一座赫赫雄关。城楼轩昂,垛堞绵延。戍卒们的甲戈跳荡着夕阳的余红,战袍上落满尘埃,粗糙黝黑、突兀的肌腱勃起雄性的勇猛,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色里传来凄婉的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笳悲切。月色里,是什么发出磷磷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曾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

29、土!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古战场,只要你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那箭矢簇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古燧上的缕缕狼烟,那城楼上的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都会从远方传来,从历史深处传来。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的两块砝码。历史躯体里流淌着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成为侏儒;如果没有诗与歌,历史之躯体也会枯涩,而失去丰腴和弹性。汉唐不是晚清。汉武唐宗都是气宇雄瞻、视野宏阔的一代霸主,有囊括四海之鸿志,吮纳八面来风之襟怀。玉门关既是御敌的盾牌,又是友谊的窗口。这里驰骋过班超、李广利的萧萧战马,飞扬过霍嫖姚的猎猎旌旗,也游弋过云蒸霞蔚的释家经幡,飘扬过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彩幡锦帜。

30、门开门闭,吐纳着中西文明;锁启锁落,凝聚着战争的阴云。文明与野蛮在这里厮杀,智慧和愚昧在这里格斗,友谊和仇恨在这里交织,痛苦和欢乐在这里分娩。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一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黄土凝结的巨大墙垣,高达数丈突兀在蓝天下,旷野间。周围空无一人,历史的残骸摊晒在烈日下,风在它身上任意践踏,沙在它头顶肆虐狂啸。 日月浮浮沉沉,春秋来来往往,玉门关虽死犹未瞑目。千岁滚石还睁着一只眼,断戟锈镞呢,只要擦拭一下,依然闪烁着汉唐的雄威!大漠穷秋,孤城落日,萧萧边风,萋萋疏草,更添一抹悲凉。悠悠千载,烽火不息,狼烟不止,战争的浩幅铺天盖地,更添悲凉。高适有诗云:“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

31、。”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白骨丛中,在这血水浇灌之中,拔节生长,一代一代。然而,在历史波澜壮阔的长河巨流中,令我激动振奋的不是那些古战场刀鸣剑戟的厮杀,不是血流成河陈尸荒野的悲惨场景,也不是英雄豪杰马革裹尸的悲壮而是那些艰难跋涉,风尘仆仆,传播文化文明,汗洒大漠的文化使者。玉门关既是边陲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把古丝绸之路改分为东、中、西三段,这里既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由此可以进新疆的伊吾,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途经焉耆、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至安息,而可达古罗马帝国落日熔金,残霞缤纷,玉门关在晚照里更显得苍凉、肃穆。虽为废墟,那残缺的美更令人敬畏。一代雄关虽

32、已零落如此,仍不失威风凛凛的浩然之气,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呢?(选自线装的西域,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作者简笔勾勒出站在高冈之上极目远眺,看到戈壁雄浑苍茫的景致,引出作者对玉门关纵横古今的无限遐思。B第段,作者以生动的拟人手法描述风沙的力量,以形象的比喻突出玉门关的颓圮,从中表现出景象的苍凉与历史的厚重。C作者将玉门关作为汉唐气象的符号,回顾了其作为边陲重镇、丝路驿站、历代战场的不同内涵,表达了对汉唐雄威的赞美。D在文中作者由玉门关联想到汉唐时期的战争,并广泛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历史场景与古代诗歌,表达出对战争的谴责与鞭挞。DD项,“表达

33、出对战争的谴责与鞭挞”错,文章表现出的应是对战争的辩证思考。5请赏析本文第段的修辞特色。(6分)解析四个“遥遥”句,三个“隔绝”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断鸿声里”和“犹是春闺梦中人”引用、化用前人诗句,富有文化色彩,表现了古朴的悲凉之美;“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运用拟物手法,将剑戟和鼓角比作密集的庄稼,表现出此地战争之频繁。答案反复,如“遥遥”“隔绝”的间隔重复,使节奏铿锵,富有韵律美。化用诗词,如“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化用了陈陶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以及“断鸿声里”引用辛弃疾水龙吟中的词句,使文章极富文化感,又营造出古朴的悲凉之美。拟

34、物,如“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将剑戟和鼓角比作密集的庄稼,表现出此地战争之频繁。(每点2分)6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蕴。(6分)解析从字面看,“残缺的美”就是指今日玉门关的断壁残垣,这都是古代辉煌历史的见证,体现了历史的苍凉厚重之美。再结合全文看,从文中第段中的“这残存的骨架曾支撑过一个巍然庞大的雄关,曾支撑过汉唐时代的尊严,曾支撑过一段用方块字垒起的历史”,以及文中第段中的“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一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可以看出,玉门关废墟彰显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浩气。第段中写道,令“我”振奋的是“那些艰难跋涉,风尘仆仆,传播文化文明,汗洒大漠的文化使者”,这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

35、写玉门关的意蕴,再结合该段前后所描写的内容,即可由玉门关遗址如今的苍凉,联想到汉唐金戈铁马的雄浑之美与丝绸之路文明传播的大气之美。答案当年的赫赫雄关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体现了历史的厚重苍凉之美;玉门关遗址的苍凉让人联想到汉唐金戈铁马的雄浑之美与丝绸之路文明传播的大气之美;这些历史记忆彰显的是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浩然正气。(每点2分)编者按议论说理类散文是指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议论说理类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这类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

36、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时间的隐喻傅菲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

37、在门前的空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

38、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

39、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这不是酒缸,而是一面鼓。嘣嘣嘣,鼓声雷动,可惜我们听不到鼓声寂灭在天井的雨滴里。一株种在石臼里的吊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叶村家家户户均自酿五加皮酒,而酒家只有一处。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一碗,一切烟消云散,了悟:人间终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

40、事。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下携带的内含物。让我流连的,是双美堂。这是一栋老民居,有前房、侧房、前花园、后花园,属于徽派建筑。前花园有百年罗汉松和青石水池,天井四根柱子分别是柏树、梓木、桐木、椿木,寓意百子同春,墙上有鹿鹤壁画,后花园有鱼池和吊桥。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大户之家。晌午,烈日白炽。几个小孩坐在巷弄石阶上,舔舐棒冰。棒冰的水渍淌在他们的手掌上,淌在他们的衣服上。棒冰在融化。枣树上,压翻了枣子。麻红色的枣子,引来乌鸦啄食。南塘如一块砚台,静默地搁置在叶村这件方桌上。龙门山逶迤,山冈毗连山冈。在群山的起伏里,我四顾茫然。我望望叶村,

41、对时间充满了无比的敬畏。时间是最大的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力,毁灭一切,淹没一切。在叶村,我看到了时间遗存下来的踪迹。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用“缰绳”“烈马”“沸水”等喻体勾勒出怀玉山脉绵延恢宏的形态,化静为动,又将龙门山比作“一把圈椅”,点出新叶村地理位置,生动鲜明。B第段中“长久的恍惚”,是作者处于过去、现在交织之下的新叶村,面对繁复的景象生发出的一种独特体验,笼罩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C第段称南塘是“近似谜语的象征物”,突出了南塘厚重的人文底蕴,作者又反复提及南塘边的人影,虚实相生,增强了南塘历史的纵

42、深感。D第段写酒家,暗藏灯光的纸灯笼与始终不开花的吊兰,隐隐透露出生命的缺憾,与五加皮酒的醇美形成对比,引出朴素深沉的人间体悟。CA项,“缰绳”不是喻体,也不能勾勒出怀玉山绵延恢宏的形态。B项,“笼罩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于文无据。D项,“生命的缺憾”“形成对比”两处曲解文意。2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隐喻”的含意?作者是如何增强这种“隐喻”意味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解析解答第一问,立足文本内容,结合题干分析本文是如何以在新叶村的所见所闻传达了“时间的隐喻”这一哲思的。结合文本内容,如第段“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第段“可

43、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第段“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第段“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下携带的内含物”等分析可知,这一系列的现实留存中都保有丰富的内涵,在时间中有一些保存下来的遗迹,构成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回答第二问,要从文中找到那些带有作者强烈主观色彩的语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即可。如第段描写在新叶村的所见所闻时,有表达作者独特感受的语句“我

44、有长久的恍惚”,第段有新奇的比喻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第段有奇特的想象“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这不是酒缸,而是一面鼓。嘣嘣嘣,鼓声雷动,可惜我们听不到鼓声寂灭在天井的雨滴里”,末段写对于时间与生命的个性化的思考“我望望叶村,对时间充满了无比的敬畏。时间是最大的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力,毁灭一切,淹没一切”。答案第一问:“时间的隐喻”是指新叶古村经历时间洗礼而保存下来的诸多遗迹,它们展示着时间的力量,牵动着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3分)第二问:作者在描写这些历史遗迹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描绘它们的样貌,而

45、是加入了独特的感受、新奇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使其蒙上深沉内敛的色彩。(3分)3有人评价傅菲的散文内核是诗,请结合第段作者对巷弄的描写,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认识。(6分)解析题目的实质是要求考生赏析第段作者对巷弄的描写,答题时则须扣住“诗”的特点,避免答非所问。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古代诗歌借意象抒情,本段选取“石板道”“脚步”“灰白的房墙”等物象传达情思,情景交融;把墙比作写意的山水画,把巷弄比作干涸的河床,把人比作无水之舟,生动传神,富有诗意。从语言角度分析,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遣词造句,精心锤炼,节奏感强,有韵律。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分析,抒情含蓄、独特。答案善于借特定意象传达情思。比喻精警传神

46、。语句节奏富于变化,韵律和谐。词语搭配新奇,意趣横生。情感抒发有节制和留白。体验的个性化色彩浓郁。(每点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般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

47、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看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

48、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吗?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洪水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而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在失去了父亲之后

49、,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

50、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的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承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

51、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C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事关重大。D

52、文章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CC项,曲解文意,误解了作品的主题,文章最后一段“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由此表达的主题是一种反思对待像大禹这样的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5文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解析解答散文艺术手法作用类的题,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扣文本内容。就本文而言,首先要回答史料和现实穿插叙述的内容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大禹的事迹,丰富了文本内容。(2)扣文本主旨。作者独具

53、匠心的创作,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就本文而言,史料与现实的穿插叙述从更宏大的层面表现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3)扣读者。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文本可读性等目的。答案(示例)灵活地使用史料,可以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可以拉开时间距离,充分表达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都显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6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清文章思路,原文第3、4、5、6段阐述的是在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文章第7段阐述的是在大禹以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大禹生活的时代”的寂寞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诸侯的热嘲冷眼。“大禹以后的时代”的寂寞可以分为“古迹的荒凉”和“民众的遗忘”两方面。理清原文思路层次结构后,再进行概括整合即可。答案在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诸侯的热嘲冷眼。在大禹以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古迹的荒凉,民众的遗忘。(每点3分)-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