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非选择题题型题型一主题型非选择题【题型综述】主题型非选择题就是围绕主题,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而设置的主观类问答题。一般有三种形式:主题递进式、主题链接式和独立主题式。主题型非选择题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设置问题, 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单一知识的深挖、拓展及古今中外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文题的能力。一、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题型解读】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即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逐层次设置问题,进行考查,也可能是自古至今的逐渐演变趋势的考查等;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
2、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又分某单一主题深层推进和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纵向推进两种情况。【真题举例】(2019高考江苏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
3、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
4、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型:本题属于主题递进式材料问答题,考查主题是“汉字的作用与影响”,涉及中国古代时期。第二步:紧扣主题审题:题目第(1)题要求回答“原因”。答案来源于材料,根据材料信息“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第(2)题要求回答“作用”。答案来源
5、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根据“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第(3)题第一小问影响:根据“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原因主要是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参考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
6、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规律感悟主题递进式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第一步,紧扣主题,分清历史阶段或时期,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第二步,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
7、,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仿真训练】(2019无锡期中)马克思主义能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能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
8、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三邓小平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早在1979年11月26日,他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85年10月,邓小平又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材料四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
9、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2)据材料二,分析1921年列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一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举措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主要观点的理解。解析:(1)据材料一“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使工业保
10、持和发展”得出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高度发展。(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结合所学得出。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得出,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邓小平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得出,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小问理解,据材料四“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
11、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得出。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高度发展(生产力极大丰富)。(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解:科学的理论需同具体国情相结合;科学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二、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题型解读】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围绕一个主题考查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的相互联系及影响,或是围绕一
12、个主题将中外相似的历史现象或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链接考查。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今年高考命题考查较多的题型。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的主题反映的历史现象缺乏递进性;通过主题进行发散辐射到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诸多方面,或者是中外同类知识的链接考查。【真题举例】(2018高考江苏卷)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
13、。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
14、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其主题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考查对美国民主制度、罗斯福新政等知识的分析,涉及的核心素养有唯物史
15、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第二步:紧扣主题审题,注意设问之间的逻辑层次递进:第(1)问,“矛盾”依据材料一概括得出最高法院和罗斯福之间的矛盾。“背景”,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统权力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等角度分析。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可知,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由肯定变为否定。“原因”,依据材料二中二战期间和二战后黑人争取权利斗争的史实进行回答。“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促进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
16、政权的冲突)。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方法点拨区分重要的答题方式词(1)注意区分“指出”与“分析”术语,二者的根本区别就是“指出”多为材料、教材上的现成的历史结论或者史实;分析注意是对历史对象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2)设问注意解答“归纳”和“概括”设问的题目,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求把历史
17、现象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二是简明扼要的归纳。(3)解答“说明”和“表明”及“体现”和“反映”类设问的题目,除了注意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之外,还要注意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分清是否只是获取历史结论,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需要回答历史结论或者迁移历史史实论证历史结论等。规律感悟纵向主题链接式比较分析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根据时间演进的顺序,分不同阶段思考历史演变的进程及异同,解答注意确定主题,审设问,确定好比较项及解答项。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确定好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题要求与材料、教材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
18、答案。内隐比较式材料解析题: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然后解读材料,迁移所学知识,逐项对比组织答案。【仿真训练】(2019扬州期中)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
19、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法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材料二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
20、构中。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材料三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前三种程序已经制度化,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进行,运行机制较为成熟。信任投票和账目审计往往与告发程序联合,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控。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政治根源。(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的监督机
21、制与中国古代的有何不同?综上所述,就制度创新而言,东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贡献是什么?解析:(1)根据材料一“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可得出关于监察对象的特点,由“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可得关于内容的特点,由“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可知监察官员身份的特点,由“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可得出监察官员身份的另一个特点,由“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可得出监察系统的特点。 (2)第一小问悖论的含义,可根据材料二“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直接得出;第二小问根源,可根据材
22、料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可知封建制度是其根源。 (3)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三“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可得出与中国的不同是监察的主体,即中国是由官员,而希腊则是民众;第二小问贡献,可从制度创新对后世监察制度的影响回答。答案:(1)特点:监察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具有纠察与言谏双重职能;监察官地位不高但权力很大(位卑而权重);监察官选任注重素质全面;行使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2)悖论:依靠权力集中来制约权力,却导致权力的失控。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不同:(雅典)利用民主制,由民众监督;(中国)设立专门机构,由官员监督。贡献:对政治监察体制和制度的探索,为后世
23、政治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他言之成理亦可)三、独立主题型材料解析题【题型解读】独立主题型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是一个单独的主题,围绕着某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对其从背景、原因、经过、特点、意义、影响、评价等角度进行考查。这类题目主题单一,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主题都可以作为命题素材。解答这类题目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现象的三要素,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评价、概括、归纳、比较问题的方法。【真题举例】(2019高考江苏卷)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
24、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 000万到2 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
25、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独立主题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物种交流”。涉及新航路开辟这一知识的背景、影响等的分析。第二步:紧扣主题审题,注意设问之间的逻辑层次递进:第(1)题第一小问后果,据材料一“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在种植园里劳动”从
26、人口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动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第(2)题据材料二“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正负参半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归纳特点。第(3)题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
27、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仿真训练】1(2019海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1年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到“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摘编自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
28、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29、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解析:(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得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实现国共合作。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
30、策体系”得出没有形成完整系统性的政策,据材料二“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得出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有不同认识;第二小问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即可。(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得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三“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得出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模式,改革最终失败;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
31、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答案:(1)认识: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影响:推动了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3)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2019南通二模)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
32、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地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33、,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
34、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利用所学即可得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第二小问成因,社会条件可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时代条件可得: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第一小问事件,材料二“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得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可得,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3)结合材料从民族精神、国家地位的提升等方面认识:国际地
35、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3)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题型二开放型非选择题【题型综述】开放型材料解析题一般以文字、图片、 历史地图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
36、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言之成理即可。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一、提取观点论证型【题型解读】提取观点论证型试题设问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论证,二是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如2019年江苏卷第22题;三是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这三种方式的试题均要求考生
37、“解释他人对史实的解释”,即阐释论证题目材料中呈现出或蕴含的观点,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构新的观点。这类题目材料或设问总是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需要考生作出判断,然后进行阐释、评述、论证。【真题举例】(2019高考江苏卷)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畬、
38、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39、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题思路第(1)题第一小问共同意趣,据材料一“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得出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2)第一步:提取材料观点,先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
40、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第二步:运用所学知识,根据题目要求来论证所提出的观点。本题要求“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明确观点后,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最后进行总结。第三步:总结重申提取的材料的观点和结论。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论证说明你的观点,总结上升到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所要求的理论高度。参考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略。规律感悟解答此类题目时,注意论点明确
41、,切忌模糊,表述成文时,紧紧抓住以下五要素:提取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种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判断表明观点。一般分五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正误两方面均有合理成分。提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仿真训练】1(2019南京、盐城模拟)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
42、,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清)梁章钜枢垣纪略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
43、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处理政事的做法。(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第一
44、小问,据材料二“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皇考高宗纯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第(3)问,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反映的本质问题:封建制度走向衰落。(3)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不
45、能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2.(2019苏州、无锡等四市二模)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斯大林语)。显然,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误入了歧途,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半球化”。摘自李扬“一带一路”将成全球化新引擎材料二实际上,反全球化是另一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相对而言,它是弱势与受害群体对全球化黑暗面的微弱抗争,是对全球化的所谓不
46、可规避性的挑战。2000年9月下旬,捷克首都布拉格,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这里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分子跟踪而来。示威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因为它们竭尽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这些国家更加贫穷。他们认为地球环境将因全球化而不堪重负,地球环境将因为全球化而受到最后的致命一击。材料三目前,反移民浪潮也成为反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约有三分之一的移民从发展中国家前往发达国家。非法移民会抢走工作,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有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之所以选择脱欧,就与这种担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伊朗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代表,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因,也是反全球化的
47、主要支持者。1996年10月,伊朗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生产出萨拉娃娃,欲取代在伊朗流行的美国产的芭比娃娃。伊斯兰圣战组织的兴起和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袭击此起彼伏,也是反全球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体现。以上材料摘编自庞中英“反全球化”:另一种全球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半球化”的?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及这一局面结束的标志。(2)“反全球化是另一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1)第一小问理解,根据材
48、料一“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并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第二小问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是两极格局的存在;第三小问标志,根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得出1991年苏联解体,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2)首先明确观点,根据材料二“实际上,反全球化是另一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相对而言,它是弱势与受害群体对全球化黑暗面的微弱抗争,是对全球化的所谓不可规避性的挑战”并结合所学得出反全球化浪潮客观上有助于解决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全球化良性发展,所以它是另一种全球化。其次进行论证,根据材料二
49、“它是弱势与受害群体对全球化黑暗面的微弱抗争”得出反全球化浪潮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是全球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根据材料二“它们竭尽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这些国家更加贫穷。他们认为地球环境将因全球化而不堪重负,地球环境将因为全球化而受到最后的致命一击”得出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根据材料三“非法移民会抢走工作,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得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利益的冲突,第三世界的移民涌入发达国家影响就业、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等;根据材料三“伊朗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生产出萨拉娃娃,欲取代在
50、伊朗流行的美国产的芭比娃娃。伊斯兰圣战组织的兴起和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袭击此起彼伏,也是反全球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体现”得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和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冲突,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答案:(1)半球化: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存在。(或答美苏“冷战”)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2)反全球化浪潮客观上有助于解决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全球化良性发展,所以它是另一种全球化。反全球化浪潮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是全球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经济全
51、球化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利益的冲突。第三世界的移民涌入发达国家影响就业、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等。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和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冲突。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二、提取信息说明型【题型解读】这类试题共同特点是图文材料蕴含着信息和观点,但是命题者并未明确给出信息和观点,需要考生自己阅读材料,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或观点,进而根据提炼的信息、观点、历史现象或对历史现象的看法、认识、启示等,进行分析、阐述、说明、论证等。这类题目成为高考开放探究型命题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具
52、体分析如下:(1)第一种模式是提炼信息说明型,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一个或者两个信息予以说明。(2)第二种模式是提炼信息观点论述型,要求考生从所给图文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予以论述。(3)第三种模式是自拟主题论证型。该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深刻解读材料信息和题目情境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能力,得出理性认识,提炼出深刻的“观点”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论题”的提炼和拟定,都需要运用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刻的解读、联想,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感悟,要求考生自我构建,创新力度非常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4)第四种模式是提炼历史现象或启示、看法、认识等评价(阐释)说明型,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历史现象或
53、从中获取的启示、看法予以分析评价或阐释说明论证。【真题举例】(2018高考江苏卷)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
54、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
55、何不同。(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题思路(1)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限制条件是“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据材料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得出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得出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得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2)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观点论证型小论文题。观点是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第二步:审设问,紧扣限定条件论
56、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从思想发展上、政治上、社会作用等方面分析论证。据材料一中“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据材料二中“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得出“包容力”。据材料二中“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得出“生命力”。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参考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略。规律感悟1解题步骤(1)总体步骤:开放
57、型材料解析题解答,解题步骤总体大概可以概括为两个“W”:第一个“Wwhat”提炼信息是什么(观点)。观点不是显现的,结合试题的文字、图片、表格等隐含的信息,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可,不必贪多求全。第二个“Wwhy”说明为什么(论证),说明和解释你所提炼的观点,要求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据准确,史论结合,至少选用两个史实,注意多层次、多角度分析。(2)分类思路:一般分为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究题两大类.历史阐释题。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试题的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历史探究题。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
58、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试题的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2答案结构其总体答案结构形式因题而异,总体看其答案结构:是什么为什么(史)会怎样(论)。“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观点一定是客观的、理性的。“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怎么样”或“怎么做”,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要注意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全面。【仿真训练】1(2019南京调研)坊市制是中
59、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彖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
60、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材料二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村、坊皆有正。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岑仲勉隋唐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解析:(1)据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得出
61、空间限制;据材料一“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得出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据材料一“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和“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得出政府严格监管。(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首先明确观点: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然后结合史实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证。积极影响是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稳定;有助于城市整体规划;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赋役征收。消极影响是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自由。最后得出结论:坊市制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答案:(1)特
62、点: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政府监管。(2)论点论据坊市制度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稳定;有助于城市整体规划;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赋役征收坊市制度的消极影响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自由结论:坊市制度有双重作用,在前期以积极为主,后期以消极为主。2(2019苏州调研)一个国家(集团)的国际地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尼克松中心国家安全计划主任彼得罗德曼撰文指出:“看来美国人非常得意的单极阶段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庆贺。世界其他多数大国,甚至包括美国的友邦,都把抗衡美国势力作为对外政策的
63、主题。实际上,它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主要趋势。” 参考消息(2000年7月25日)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明确将“经济安全”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首,在美国历史上首次把经济外交提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强化美国的经济外交力度。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明确提出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拓宽和深化经济交流与合作。 李长久经济外交: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三俄著名历史学博士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在1998年撰文说“俄在21世纪不会起重大作用”,他分析五极的经济实力,认为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
64、总值的比重分别是:美占21%,欧盟占21%,日本占8%,中国占7%,俄只占1.7%。 张中云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认为其国际地位是什么?“其他多数大国”认为自己在当今国际中起何种作用?(2)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的目的。这体现了什么原则?(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就“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关系”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美国人非常得意的单极阶段”得出世界霸主;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把抗衡美国势力作为对外政策的主题”得出可以抗衡美国。(2)第一
65、小问目的,中国,据材料二“明确提出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得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据材料二“在美国历史上首次把经济外交提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得出开拓海外市场。第二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强化美国的经济外交力度”“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得出外交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3)属于开放型问题,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的强大有利于另一方的发展或提高。答题需注意,首先论点要明确,然后结合史实论证,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案:(1)地位:世界霸主。作用:可以抗衡美国。(2)目的:中国:为中国
66、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原则:外交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3)论点论据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二战后,美苏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两极(分别成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霸主);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经济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在政治上的联合);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1993年,欧盟成立后,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任意四点)
67、 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美国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拓宽和深化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题型三选修模块材料解析题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命题特点】1从材料形式看,以叙述类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连续出现。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学生若在第一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二问答案偏离。3从设问类型来看,历年考向多集中于原因(背景)、意义(作用),目的和特点各出现一次。设问多是根据材料并结
68、合所学知识,难度要求相对大。4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答案多数从材料中归纳。5与教材关联度,2019年试题与教材内容关联度较高,采用新材料新情景。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有直接联系,如2019年江苏卷考查王安石变法。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如清末新政题。解题点拨运用材料题答题方法,对材料题进行解读。对于意义、影响、作用类题目,我们可以适当总结一些术语。(1)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商品、货币流通;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体制改革进程;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推动了地区开发;为后世经济改革提供了借鉴等。(2)政治:
69、改革了原有不合理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政治文明程度;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等。(3)文化:推动了文化兴盛;提升了人民文化素养;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传播等。(4)综合:加强了政府的管理,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为的出现奠定基础,为后世创造条件;开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移风易俗,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或西方文化等。【真题举例】(2019高考江苏卷)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
70、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
71、果。(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解题思路(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得出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是王安石变法是为国为民。根据材料一“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第一小问政策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是免役法的内容: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第二小问积极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72、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3)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清末民国时期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得出主观上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客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社会形势进行回答。参考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仿真训练】1(2019南京、盐城一模)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
73、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
74、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得出说汉话,据材料一“推行汉服”得出穿汉服,据材料一“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得出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结合所学得出改汉姓。第二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得出礼仪文化的建构,据材料一“推行汉服短制衣裳”得出服饰风
75、俗的交流,据材料一“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得出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据材料一“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得出,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2)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迁都洛阳之后”“推行汉化改革”得出迁都洛阳,汉化改革,据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得出吸纳南方贤才。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得出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答案:(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表现:礼仪
76、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任答两点)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2(2019南通二模)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1861年
77、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解析:(1)主要因素,据材料“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得出废除农奴制思潮的涌动;
78、据所学可得,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农奴不断起义抗争。(2)第一小问自由,结合所学可得,获得人身自由;出钱赎买份地。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结合材料“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和所学可得,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自由劳动力;推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俄国的政治近代化。答案:(1)主要因素:废除农奴制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农奴不断起义抗争。(2)自由:获得人身自由;出钱赎买份地。积极影响: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自由劳动力;推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俄国的政治近代化。模块(二)中外历史人
79、物评说【命题特点】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来看,多采用概括类、评价(析)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古今都有;从内容上看,考查中外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4从与教材的联系来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解题点拨1人物评价的一般格式(1)属性:确定人物身份。(2)事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迹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逐条叙述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3)影响:分
80、析该人物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4)结论:全面总结,得出启示。2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1)历史的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2)辩证的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如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3)全面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4)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5)阶级分析法
81、: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3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4)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5)现实政治的需要等。【真题举例】(2019高考江苏卷)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
82、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材料二(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印度)
83、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解题思路(1)第一小问经济思想根据材料一“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印度的国家民族命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2)根据材料二
84、“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结合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思想从道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即可。参考答案(1)经济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仿真训练】1(2019宿迁中学高三调研)“千古一帝”秦始皇,不仅具有雄才
85、大略,而且还重视人才,知人善用,开拓进取,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材料一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
86、,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范双杰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在秦国对待宾客态度的不同及理由。对此,秦始皇的做法是怎样的?(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指出其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归纳出宗室贵族主张逐客;原因依据材料“皆为其主游间耳”可知是认为宾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依据材料一“除逐客之令”归纳出李斯反对逐客,依据材料一“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归纳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
87、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的信息从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以及任用各种类型的人才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国家统一以及加强中央集权回答。答案:(1)态度及理由:宗室贵族主张逐客,认为宾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李斯反对逐客,认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做法: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2)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任用各种类型的人才。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2(2019南通高三调研)17世纪后期英国的天才人物牛顿取得了科学革命的最高成就,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牛顿综合开普勒和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重视实验数据的
88、收集,也证明了数学作为理论工具的意义。他在数学、光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不过,牛顿的最高成就在于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牛顿物理学新发现的鼓舞之下,解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和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也纷纷取得了重要成就。通过始自哥白尼、讫于牛顿的科学革命,人们对自身的能力产生了空前的自信。虽然在19世纪之前科学所带来的重大技术进步并不多,但是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科学具有实用价值。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科学上获得成功的条件。(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牛顿的科学成就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解析:第(1)问条件,据材料信息“牛顿综合开普勒和
89、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重视实验数据的收集,也证明了数学作为理论工具的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善于吸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重视观察实验、善于利用数学工具、个人的勤奋探索、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等角度概括。第(2)问贡献,依据材料信息“在牛顿物理学新发现的鼓舞之下,解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和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也纷纷取得了重要成就人们对自身的能力产生了空前的自信但是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科学具有实用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鼓舞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为理性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科学价值的认识等角度归纳。答案:(1)条件:善于吸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重视观察实验;善于利用数学工具;个人的勤奋探索;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2)主要贡献:鼓舞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为理性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科学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