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066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合格等级练习:单元检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一对应学生用书P01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元谋人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B.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C.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多样D.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A解析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养蚕缫丝技术,A项表述错误;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多样,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C、D三项表述正确。故选A项。2.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

2、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A.阶级矛盾变尖锐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答案D解析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历史的倒退,也不是强调分封制的出现,故排除B、C两项;根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康”之世强调宗法血缘色彩,故D项正确。3.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

3、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项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项错误。4.考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A.分封制下的实物配给B.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C.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配合分封制实行的是礼乐制度。材料“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体现出分封制度下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

4、。簋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不是实物配给,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分封制度,不是宗法制,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历史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制下君主专制,D项错误。5.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田里不鬻(y,卖)”可知,当时土地是不能够买卖的,说明此土地制度出现在土地私有制之前,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6.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

5、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答案B解析“竹钉、木楔”“钉帽的形状”“金属质地”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甲骨文中的丁字并不繁琐,排除A项;仅凭一个汉字“丁”的变化,无法说明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书法艺术,排除D项。7.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 D.诸国变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开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

6、兵,实行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项正确。夏朝时期国家产生,A项错误;文明起源是远古时期,B项错误;政权分立是指国家分裂,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C项错误。8.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答案B解析根据“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可知,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转型,故排除A项;“桓叔好德”并不能说明德治思想深

7、入宗族内部,故排除C项;根据“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曲沃三代封君”可知,贵族政治并未瓦解,故排除D项。9.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享有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这说明的是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0.(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

8、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逐渐推广,但并未普及,B项错误;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项错误。11.(2018浙江4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

9、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是墨家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儒家的思想主张,D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均排除。12.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A. B.C. D.答案A解析

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家统一准备的条件有,民族交流增加,以华夏族为主的民族认同感产生,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和经济联系加强等,正确;北方各诸侯国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基本条件,错误。故选A项。13.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并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参与过反秦的战争,他所建立的政权不是“合理合法”的,二人不太认可刘邦的政权

11、。同时,也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拒绝。由此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选D项。14.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D.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答案B解析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郡县制的推广过程是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并没有皇帝,且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专制皇权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加强

12、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C项;郡县制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社会控制逐渐严密的过程,故排除D项。15.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法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答案C解析公元前217年秦朝已经统一中原地区,并以秦半两钱作为通用全国的法定货币,因而蚁鼻钱已经不能再流通,故选C项。16.根据下列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汉书主父偃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白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贽藏书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A

13、.秦国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B.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秦统一及开创制度被高度评价D.秦朝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由材料“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秦王扫六合”“千古一帝也”,可得出是对秦的统一和开创制度的高度评价,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17.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狩”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答案A解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巡游,主要目的是巩固天下统一的局面,同时向六国故地展

14、示国威,故选A项。18.“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据统计,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余人,二世时有博士诸生三十余人。秦朝博士官有姓名可考者十二人。十二名中,儒家占50%,而在可知学派的八名博士中,儒家占75%。由此可知,秦朝()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注重缓和与士人矛盾C.儒学居于主流的地位D.利用儒家以优化决策答案D解析秦朝博士的主要职能是顾问咨询,有利于统治者决策的优化,而儒家占绝对比例,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博士主要承担咨询职能,统治者的目的仍是加强统治,排除B项;秦朝法家思想居主流地位,排除C项。19.(2016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

15、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故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强调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20.(2019浙江4月选考)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

16、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可知,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

17、权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错误;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正确。故选A项。21.(201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

18、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2.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是()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A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B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甲骨文的发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D西域都护府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并不是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B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23.“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

19、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速亡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统治者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故D项正确。A项为秦朝建立后的治国思想,排除;奖励耕织,使用铁器、推广牛耕为战国时期的强国思想,排除B项;C项为东汉初年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排除。24.下面是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它说明汉代()A.造纸有完

20、整的技术体系 B.纸张的质量较高C.私营造纸作坊规模庞大 D.纸的使用得到普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造纸分为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等环节,技术体系完整,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25.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B解析秦朝结束了几百年的国家分裂和战乱时期,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汉代对于这一制度进一步巩固,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B项

21、正确。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7分,28题17分,共50分)26.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而作为西周王朝的统治者周厉王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地盘剥人民,当然最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被人民所唾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周)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

22、,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通障,阻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司马迁史记(1)周厉王在用人、施政上有什么特点?(4分)(2)大夫芮良夫和召公分别提出哪些劝谏?这些劝谏为什么不起作用?(7分)(3)周厉王拒绝劝谏最后导致怎样的结果?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5分)答案(1)用人上,任用贪官,疏远谏臣;施政上,贪财好利,剥夺言

23、论权利。(4分)(2)劝谏:芮良夫批评厉王任用荣公,必然走上贪财好利的道路;召公批评厉王暴虐无道,必然引起国人反叛。(4分)原因:这些劝谏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取决于被劝谏者的品质。故对周厉王来说,不起作用。(3分)(3)结果:引起国人暴动,西周走向衰落。(2分)启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必须做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荣公好专利”“王行暴虐侈傲”“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等归纳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

24、公若用,周必败也”“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等归纳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状况来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年,乃相与畔(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并结合所学概括得出。第二小问,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说明。27.(2016江苏高考)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

25、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6、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5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6分)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1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2分)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2分)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1分)(2)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5分)(3)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27、根据材料一“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做法;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等概括成效。第二小问,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概括。第(3)问,要紧紧围绕重农抑商政策和古代农业社会回答。可分为长期政策和阶段性政策来回答;也可以从促进与阻碍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还可以从互补的角度回答。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

28、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1)根据材料

29、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6分)(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3分)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2分)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2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1分)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

30、再抱有幻想。(3分)(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2分,任答两点)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4分)(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可得出,相同点是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由材料一“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尊新王”可得出,不同点是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

31、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结合孔子和孟子生活年代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周王室仍有影响力,故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周王室弱小,故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可得出,强调法、术、势的作用;由材料二“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得出,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由材料二“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得出,宣扬君权至上。第二小问,从政治、国家统一等方面归纳成功之处,从暴政而亡说明其不足之处。第(3)问,可以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对后世影响深远等方面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