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043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桂林十八中2020-2021学年度20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试卷共4页,答题卡2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

2、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3、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

4、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

5、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B.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

6、、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

7、,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C.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

8、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作者认为是偏狭的,因此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是不一致的。选项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曲解原意。根据原文”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包括道教经典;选项D中“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以偏概全。原文“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作

9、”。故答案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只关注政治秩序”理解有误。信息区间在第二自然段,根据原文“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还关注社会伦理。故答案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A,“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张冠

10、李戴。信息区间在第三自然段,根据原文“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选项B,中“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原文: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选项D,“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呈现的对象不是风格而是新经典。故答案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

11、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

12、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

13、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

14、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

15、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

16、措施。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B. 2009

17、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C. 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答案】4. A 5. C 6. 党政领导组织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总揽全局,各级政府严格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

18、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民众协作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A项,“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错误的。由原文“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可知,我国在非典之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A项,“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是错

19、误的。由原文“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可知,范围上,原文是“部分地方政府”;程度上,原文是“比较缺乏”。B项,“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是错误的。由原文“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可知,“成功研制生产出疫苗”不是主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主要原因带来的结果。D项,“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

20、是错误的。由原文“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可知,“世卫组织的肯定”在原文是作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普遍赞赏中单拎出来的一例呈现的,是由集合到元素的关系。选项中以偏概全,成了元素代表集合。而且将原文中的“普遍”二字去掉了。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政领导组织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

21、总揽全局,各级政府严格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由原文“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

22、、设施等方面的保障。由原文“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民众协作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速之客梁晓声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他笑着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

23、。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

24、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

25、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

26、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我

27、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8.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

28、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9.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C 8. (1)无私奉献、责任感强。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2)团结友爱。为了父子能相聚,为了家人能团聚,从油田领导到普通工人,上下一心,出钱出力。(3)善良有担当。为了小侯的家人的心愿,“他”“老孟” 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继续

29、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 9. 示例一:没有必要保留。从情节上看,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没有任何暗示和铺垫,老孟的话显得很唐突,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更合情理;从人物上看,删掉这一情节,更能突出“他”善良友爱的形象特征,照应题目;从主题上看,通过“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高尚可贵精神品质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示例二:有必要保留。从情节上看,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之前一直不知道,直到这时才说出,使情节跌宕起伏,出乎读者意料。从人物上看,这一情节有利于突出石油工人善良友爱的群体特征,而不仅仅是个体。从主题上看,这一情节深化了主旨,更深刻表现了石油工人

30、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关键性人物”不当,“我”只是作为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人物。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

31、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石油工人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表现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为了帮助父子团聚,油田的领导和工人一块出钱出力,表明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他”“老孟”常往家里写信,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就是为了满足小侯的家人的心愿,表明石油工人的善良。【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

32、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对于“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这一情节,考生可答删去,顺应题干的角度“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分析。从情节的角度分析,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作交代,老孟的话很突兀,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合情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更能表现“他”的善良,有同情心。再者,“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这个群体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当然也可以选择保留。强调这一情节的震撼力、重要性。从情节上

33、看,之前一直不说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这时说出,出乎读者意料。这一情节也能突出石油工人美好的群体形象。也更能表现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考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分析时,都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等角度试着去分析。【点睛】分析探究不同观点和看法的题目,要注意以下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

34、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一)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

35、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

36、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二)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

37、,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节选自战国策)10.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善留侯张良 善:交好B. 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C.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掷击D. 自引而起 引:伸,挣扎11. 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如“留侯张良”是封号加姓名的。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再如“左尹项伯”是官职加姓名。B. 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帝王与臣下落座时,帝王

38、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落座,宾东向,主西向。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D. 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文中中庶子是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是宫廷的侍卫。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B. 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

39、,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的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C. 毫无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D. 荆轲刺秦节选的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句,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的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登记官吏和百姓的户册,封存官

40、府,等待将军来处理。派谴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事故。(2)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跑,群臣惊慌失措,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B项,“不如因善遇之”中“遇”解释错误,在这里“遇”,对待。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项,“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多年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表述错误,左传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表现了他处变不惊”说法不

41、当,文章中有“沛公大惊”一语,可见刘邦并非处变不惊。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出入”,偏义复词,偏“入”,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2)“走”,跑;“卒”,同“猝”,突然;“度”,常态。【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42、”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一)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

43、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

44、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二)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

45、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促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负剑于背!”“大王负剑于背!”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

46、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

47、,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残零落。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15.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而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解析】【14题详

48、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并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故选D。【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

49、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

50、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徒然感慨。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

51、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集中体现女子对爱情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对比句是“_,_”。(2)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二句:“_,_”。(3)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许多小人嫉妒他的德行而且诽谤中伤的两句诗是“_,_。”(4)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潦倒,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感叹“_,_”。(5)归园田居中用比喻

52、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诗句是“_,_。”【答案】 (1). 女也不爽 (2). 士贰其行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6). 谣诼谓余以善淫 (7). 忳郁邑余侘傺兮 (8).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9). 羁鸟恋旧林 (10). 池鱼思故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默写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爽、贰、淇、隰、谣、诼、忳、侘、傺、羁。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西递、宏村坐落在皖南山区的黟县,它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

53、尊重。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_,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马头墙的高大奇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韵致跌宕飞扬;灰白的屋壁被时间_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词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天井、花园、房梁等都在无声地_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和宏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_世界文化遗产目录。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抱村

54、穿户 涂鸦 显示 登载B. 穿房入户 涂划 显示 登录C. 抱村穿户 涂划 展示 登录D. 穿房入户 涂鸦 展示 登载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马头墙的高大奇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宕飞扬的韵致B.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跌宕飞扬的韵致,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C.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韵致,也有跌容飞扬的表情D.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宕飞扬的韵致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自然与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B. 大自然与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

55、建筑群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富有情趣,更合乎科学的生活居住环境C.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础,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D.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佯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不仅富有情趣,更合乎科学的生活居住环境【答案】17. C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抱村穿户”,环抱着村庄、穿越着家家户户;“穿房入户”在人家内室里出出进进,形容和主人的关系极为密切;语境是说“清流”环抱村庄,如使用“穿房入户”,则不合语

56、境。第二处,“涂划”,将线条、文字、图形标志等划出来;“涂鸦”,随意地涂抹出色彩,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多用作谦辞)。文中说的是“灰白的屋壁被时间_出斑驳的线条”,如使用“涂鸦”则对象不当,故使用“涂划”。第三处,“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显示”,明显地表示;文中说的是“天井、花园、房梁等都在无声地_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显示”的意思与句中“无声地”不合。第四处,“登录”,登记,注册;“登载”,(新闻、文章等)在报刊上印出;语境说“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_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如使用“登载”则对象不当,应使用“登录”。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

57、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马头墙的高大奇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韵致跌宕飞扬”,第一个问题是搭配不当,应该是“马头墙有表情”;第二个问题是语序不当,“也有韵致跌宕飞扬”应是“也有跌宕飞扬的韵致”。A项,搭配不当,“有也有”的主

58、语不应是“高大奇伟”。B项,语序不当,应该由表及里,先说“表情”,再说具体的“韵致”。C项,搭配不当,将“韵致”与“表情”互换。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从上下文陈述对象看“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应为主语,故排除A、B两项。“既更”不搭配,“既又”表并列关系,而“更”表递进关系,应是“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故排除B项。后半句“合乎科

59、学”和“富有情趣”应为并列关系,从文意看落脚于“富有情趣”与下文更连贯,故排除D项。故选C。【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

60、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阳光是一种天然的杀菌剂,经常把自己“拿”出去晒晒对健康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青睐高科技产品和保健品,_。中国人晒太阳太少了,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很怕被太阳晒黑皮肤,只要出门便离不开眼镜、遮阳伞、防晒霜、长裙、手套等,_。其实,烈日下的阳光确实需要做些遮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避开所有的阳光。_,人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增长得到促进,皮肤营养反而会得到改善。【答案】 (1). 而对阳光却不那么在意 (2

61、). 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避开所有太阳) (3). 在适宜的阳光照射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空1要根据上文“青睐高科技产品和保健品”及下文“中国人晒太阳太少了”的暗示,表达出“人们不再愿意晒太阳”这个意思;答题空2带有对前面所列举的内容作一小结的意思,而且下文有暗示“烈日下的阳光确实需要做些遮挡”,由此可以确定此处应该填与“全部遮挡、全副武装”相近意思的句子;答题空3有总结意味,与段首句相呼应,且开启下文有关“晒太阳的好处”的表述,所以应该填诸如“适当地晒晒太阳、接受阳光的照射”等句子。总之,大意接近即可。21.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概括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的三个特点

62、,要求:每个特点不超过6字概括。本报天津5月16日电(记者陈建强)迎接智能产业新趋势,聚力智能时代新发展,汇聚全球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企业领袖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16日在津开幕。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新进展、新趋势、新举措”为主题,将举办会议、展览、赛事和智能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集智能会、展、赛和智能体验“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平台。世界智能大会在3天的会议期间,将举办3场主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同时,还将以“智能科技领军人物”“智能科技产业”“国际交流合作”为主题举办18场专题论坛。【答案】(示例)名家荟萃 活动丰富 主题突出【解析】【详解

63、】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语段共有两个自然段,压缩时需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从语段来看,由“汇聚全球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企业领袖”可概括为“名家荟萃”,由“将举办会议、展览、赛事和智能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可概括为“活动丰富”;由“本届大会以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还将以主题举办18场专题论坛”可概括为“主题突出”。考生按照这种方式答题即可。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德国哲学家康德给两人解惑。他跟第一人说: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打败了自己。“就是自己与自己的缺点,身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如懒惰、懦弱、凶残、贪婪、嫉妒等缺点,如贫穷、病痛、尔虞我诈等恶劣环境

64、。”失败了则呈现的是一个丑陋、萎缩的面貌。丑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强大,美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弱小。他又跟第二个人说:你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你战胜了自己。“也是自己与自己的缺点,身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如懒惰、懦弱、凶残、贪婪、嫉妒等缺点。如贫穷、病痛、尔虞我诈等恶劣的环境”。胜利者呈现的是一个积极、美好的面貌,美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强大,丑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弱小。”康德最后说:“人生中,被自己打败是最可悲的失败,战胜自己则是最可贵的胜利。”请以“战胜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例文:战胜自己,赢得成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给两人解惑,他对第一个人说:“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打败了自己

65、”,他又对第二个人说:“你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你战胜了自己”人生中,被自己打败是最可悲的失败,战胜自己则是最可贵的胜利。康德的一席话告诉我们,战胜自己,才能赢得成功。这不仅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战胜自己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它是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霾。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正视自己,如能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那么将会不可阻挡。“三起三落”后依然迈着坚定豪迈的步伐,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刮到了中国的山山水水的邓小平,他虽然没有高大伟岸的身材,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借着他的坚毅和自信、他的雄韬伟略、他的远见卓识,迎来了“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深圳巡礼。他的自信,给中国插上

66、了腾飞的翅膀,证明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他主持香港回归谈判,一锤定音,铿锵有力。中国政府不再是晚晴政府,领导人也不是李鸿章,懦弱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自信之光照耀着华夏大地。实践证明,任何时候,自信不可或缺的,他是战胜懦弱的法宝。战胜自己需要“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勤奋,它是擎天柱,能撑起精神的广漠天空。唐代书法家怀素以草书著称于世,人称“草圣”,草书气势雄浑豪放,有骤雨狂风之势。他幼年为僧,在寺院附近种植一万多株芭蕉,他每日摘采蕉叶练字,蕉叶用完了就用浅色漆盘和方木板练字。久而久之竟把漆盘和木板磨穿了。寺院的墙壁上,甚至僧人做袈裟的布上都写满了字。他正视自己,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勤奋苦读,反复

67、磨练,正是这种水滴石穿的不屈不挠,成就一代书法名家。由此可见,正视自己才能勤奋,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可以锤炼人的人格,可以培育人的精神,可以战胜懒惰,可成就事业,引领成功。战胜自己需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它是云梯,能帮助我们攀登峰巅。在五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从此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她的人生并没有就此毁灭,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圆了她轮椅上的作家梦。正是她克服困难与挫折,用激动人心的精神和作品,鼓舞了一代人坚持不懈地拼搏奋斗。张海迪用事实证明:肢体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成功路上无法避免艰难险阻,

68、唯有坚持不懈,才能战胜逃避,登上人生成功之巅。所有胜利的第一条件,是要战胜自己,因为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的;成功需要战胜懦弱,成功需要战胜懒惰,成功需要战胜苦难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中战胜自己,才能显示出自信的强大、坚持的不易和成功的可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带材料的话题作文。材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给两人解惑”,材料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人生中,被自己打败是最可悲的失败,战胜自己则是最可贵的胜利。”因而,立意应围绕“战胜自己”。写作时,可以从“战胜自己”需要的条件入手,谈怎样才能战胜自己;也可以从“战胜自己”可以获得的结果入手,谈战胜自己,赢得胜利和成

69、功等。文章比较适合写成议论文。参考立意:1.战胜自己,需要勇气;2.战胜自己,需要毅力;3.战胜自己,需要信念;4.战胜自己,赢得成功。参考素材:1.战胜自己,需要鼓起勇气。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人内心的那个魔鬼“自己”会非常强大。但我们不要畏惧,更不能退缩,而应鼓起勇气全力去战胜它。曾国藩初入官场,几经宦海沉浮,近乎崩溃,甚至都有了自尽的念头。可是他并未放弃,被那个见不得人的“自己”打败,反而愈挫愈勇,克服了无数困难和劣根,战胜无数恐惧的魔爪,最终变得真正的强大,逐渐的成熟起来,获得“中兴名臣”封号。由此可见,无论外界环境多么艰苦,我们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勇敢前行,战胜自己懦弱等毛病。因此,鼓

70、起勇气是战胜自己的前提,坚定执着的追求是战胜自己的不二法门,成就人生的辉煌是战胜自己的坚定信念。2.战胜自己,需要顽强毅力。想真正的战胜自己,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有的时候,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坚持,哪怕是与成功相距只有一小步,但是,只要坚持住,克服困难就能胜利。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身受重伤,不能再奋斗第一线。可是他没有被自己的身体打败,并就此过着安逸的生活,反而用坚强的毅力坚持文学创作,激励着人们为祖国奉献青春年华。正是这种顽强坚毅的精神,才使他不断地战胜自己的伤痛,写出了激励一代人的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一位钢铁般的战士。事实再次证明:战胜自己

71、需要顽强毅力,它是成功的关键,是打开人生之门的金钥匙。3.战胜自己,需坚定新信念。战胜自己,绝不是一时的豪情,而是一个长久坚持的过程,它需要内心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孔孟二人不惜代价,周游列国,宣传仁政王道,因为他们系心黎民苍生,坚信能阻止战争;司马迁为何能够忍辱负重,写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因为心存父亲的宏大遗愿;苏武为何能够在绝望中坚忍十九年,因为他笃信能回归祖国和家乡;陶渊明为何三度弃官回归田园,因为他内心有一颗驿动着自由的心文天祥为何身陷绝境仍冒死南归,因为他心系南宋王朝和百姓安危。事实激励我们:战胜自己,内心需要坚定信念支撑,丧失它被自己打败,就会丧失国格人格,被钉在历史的耻辱

72、柱。行文结构:例文根据立意拟写题目“战胜自己,赢得成功”,拟题对称整齐,拟题角度精准,拟题能够解释中心。开头用简要的文字,引出材料,得出结论,提出文章的论点,可以说是开门见山;结尾处用因果关系复句和排比句,再现论点,深化和升华文章中心。中间部分,用三个分论点,列举实例,层层深入地论述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结构严谨。【点睛】话题作文审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审话题 (1)理解话题的内涵: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我们可将话题的含义由本义引向引申义、比喻义,这样不仅容易写,还能写得有深度、有新意。以话题“试卷”为例,试卷的本义指的是考试时准备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经写上答案的卷子,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立意

73、,就不好写。一个学生就用它的比喻义来写,“人生如同一张空白试卷,人生的试卷中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还有判断题、分析题,要你一一地去解答”,然后就此展开来写,写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并达到了相当的理性高度。(2)准确理解话题,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例如话题“诚信”,其含义是诚实守信,一个学生写考试作弊后大胆承认自己的错误,显然只写了诚实,这就偏离了题意。 2审材料或提示语 现在的话题作文一般都设计了一段材料语或提示语,是为考生理解话题意旨而创设,对话题的意旨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它能帮助考生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审题时要对这些材料语、提示语认真研读,准确理解其意义、作用。例如下面这则以“自由与不自由”为话题的材料: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考生在审读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沙漠、自由、不自由、选择等其中的沙漠比喻困难、坎坷、逆境、挫折等。进而读出“自我”“坎坷”“不顺”“世界”“理想”“人生”“目标”等外延,从中可以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