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慕课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中韩两国四地同上一堂实验课。韩国又松大学学生、云南大学学生、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与线上线下嘉宾一道,同步学习,实时协作。这堂实验课,再次展现出慕课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无远弗届的魅力。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xxx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
2、2020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今年春季学期,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 万教师开出 110 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大会上,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抗疫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如今,在全球教育创新实践中,慕课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不仅助力中国高校成功应对疫情,而且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催生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改变了教师“教
3、”、学生“学”、学校“管”的现状,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基本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截至2020年10月,我国主要慕课课程平台有30余家,上线慕课数量已有3.4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者学习人数达到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到1.5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慕课的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慕课与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随
4、着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如今,以国家级一流课程为代表的慕课资源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优质学习资源。随着优质慕课登陆各大主流平台,从学生、在职者到老年人,慕课覆盖人群日益拓展,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慕课催生变革,教育塑造未来。“扩大慕课平台开放度和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规范慕课的开放、共享、应用与管理”此次大会上,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的愿景让人期待。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慕课吸引力,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同时,应推动中国慕课担当起服务终身学习
5、的责任,面向社会开放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摘编自人民日报时评2020年12月28日 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材料二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慕课上“别人家的老师”无形中成为线下授课老师的参照对象,压力也是动力,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形式的日趋丰富和信息密度的加大,很难说与慕课建设浪潮毫无关系。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慕课于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但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慕课并
6、不是没有烦恼。从诞生初期,慕课建设就始终伴随着完成率不高的质疑声。早前,就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 4%15%。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 2 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正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从热推“(慕课是传统教育的)颠覆者”概念到对“(慕课)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成为共识,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
7、行稳致远。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门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妨先登录打卡,学起来。(摘编自光明日报时评2019年4月11日 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面对疫情,我国教育部总结以前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发动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为抗疫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B慕课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形态,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正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C本次在北京召开的
8、慕课大会发表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出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等美好愿景。D慕课下掩藏着知识鸿沟,因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慕课课程完成率要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也是中国的慕课数量和规模在现阶段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B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慕课与在线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C从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的统计报告中可以推知慕课中学习者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它最终无法取代传统
9、教育。D通过对比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虽然在论述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慕课的价值并看好慕课的发展前景。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慕课”特征的一项是( )(3分)A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深山里的一名11岁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了吉林大学“奇异的仿生学”、武汉大学“古文字学”等课程。B一位85岁的老先生通过线上学习拿到中国大学“针灸学导论”课程结业证书,又接着学习厦门大学“针灸学”课程。C某语文老师提前制作 PPT,学生在家里先依照 PPT 上的要求,初步完成学习任务,到了学校之后再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答疑和完成相关练习。D由专家团队打造,为中小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
10、学校同步教学及专项提高视频课程,形成新课预习、复习巩固、课后习题智能检测的学习闭环。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请任选一处说明引用数据的作用。(4分) 5材料二谈到“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慕课”从哪些方面给我们以希望。(6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11、盼不到意中人归来,心中自然没有蓬蓬的柳絮飞腾之状,仅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B“意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写女子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就决不会为任何人揭开心中的“帷幕”,突显等待者内心的怨恨和寂寥。C“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句是对上一句“错误”的解释:马蹄仅仅从女子的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停驻,因而是个错误。D作者说诗的主角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的,1948年12月,作者来到江南的一个村落这唤醒了他童年的逃难经历,于是这些回忆就被艺术化了。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倒装的结构方法,把本来应该置于结尾的两句放在开头,既可以避免情感上显得过于灰冷,又使
12、结构新颖奇特。B“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用情景化的比喻使女子的内心情感形象化,以色彩的变化暗示情感的变化,显得更加意味深长。C诗歌开头句和结尾句都使用节奏急促的短句,这恰恰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水乳交融。D错误篇幅短小,诗人写起来却波澜起伏,轻巧婉转而又深情婉曲,让诗歌增添了想象的空间,缠绵之情也韵味十足。8.“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一句中,诗人用叙事的方式象征化地展开情景,请补齐这句诗所包含故事的四个层面。 9.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诗人流沙河也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请结合本诗简析郑愁予诗歌的“中国元素”。 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
13、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2)虽然这些情感
14、、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费孝
15、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摘选自探索与争鸣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肖瑛)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迷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
16、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本中可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患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今会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
17、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做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春秋时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发无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人、妇
18、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別对待(歧视)。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且必须废除。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材料三: 人与小之用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传统
19、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
20、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摘编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樊凡 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为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组织方式的依据,就无法构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B差序格局中的成员个体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来确定这个群
21、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C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D材料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这与材料中的部分观点有一致性。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价值,但他也认识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关系是可变的。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于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还有因交通不便不得已而形成的地缘关系。C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
22、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3.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是( ) A美国政府签署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入境的法令。B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C中国在世界上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 5.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塞罕长歌(节选)第一幕第一场(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
23、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着)(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二嫂 往哪走?佟保中 下坝二嫂 (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韩大伯 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高志 当逃兵?秦海生(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佟保中(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韩大伯(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功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二嫂 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
24、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张莉 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众人沉默。)(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群众甲 保中,走吧!(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佟保中(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村民甲
25、跑上。)村民甲 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走来。)村民乙 场长,你们这(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李斌 同志们,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秀兰 老李把城里的房子都退了,一个箱子、几个行李卷还有锅碗瓢盆都随车运来了。他说,塞罕坝不长出树来,俺一家人一辈子不离开塞罕坝!杨宁先 对,对,我们把北京的房子也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这是我的女儿婉婷 大家就叫我婉婷吧!杨娜 我叫娜娜!杨宁先 本来我一个人在塞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
26、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众人热情鼓掌。佟保中 李场长、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儿安家?!李斌 在这儿安家!佟保中 林场还能办下去?李斌 一定办下去!本文由超然客公众号整理高志 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第二幕第二场(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林场山上,望火楼。)(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佟保中 佟刚啊(欲说又止)佟刚 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佟保中 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守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佟刚 爹,我不后悔佟保中 (摇摇头)这辈子,爹总觉得对不住你。孩子,你娘死了。不满一岁,爹就把你抱到塞罕坝,跟
27、爹住窝棚、马架子,冷一口、热一口,吃苦受罪,打小没享过一天福。后来,爹又没供你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留你在林场当了工人,还是个孩子,爹亲眼看见你上山一身汗,下山两腿泥你结婚了,爹又打发你们夫妻俩上了望火楼,爹知道那里苦,常年下不了山你们有了榛子,山上很少来人,常年封闭,跟外人没个交流,结果榛子怕见生人,都五岁了,只会叫爸叫妈佟刚,这些年,你就没埋怨过你爹,你就没后悔过?(流下眼泪)佟刚 爹当初您大学毕业了,离开城市,离开家,离开我娘,来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我娘没了,您为啥又抱着不满一岁的我回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还有老场长、杨总和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树,度过了终生,他们不后悔吗
28、?爹,说心里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塞罕坝小时候,在老场长家,秀兰阿姨为了让我吃饱,常常饿着,有一天我亲眼看见她晕倒在院子里还有,一个大雪天,晓君阿姨进城给我买奶粉,半路上摔下山坡,浑身是伤您还记着我七岁那年,从家里跑出来,在林子里迷了路。三更半夜,全林场的叔叔阿姨,点着火把,整整找了一宿,才把我从沟塘子里抱出来秀兰阿姨紧紧抱着我嚎响大哭,全场职工都哭了爹我从小是塞罕坝人养大的,我的命也是塞罕坝人救活的。雨说在这儿呆一辈子,就是两辈子,三辈子我佟刚也不后悔!佟保中 (激动地)儿子!佟刚 爹!第三幕第一场(2013年春夏之间。)(林场,佟小林办公室。)(众人下场上只留下舒纹和佟小林。)佟小林 你回来
29、啦!舒纹 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佟小林 失败是成功之母!舒纹 小林,我急着从省城回来,是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省林科院要建立一个生态发展研究所。我的导师非常关心咱们夫妻,他让你明天就去林科院报到!佟小林(吃惊地)报到?舒纹 对!杨娜 小林,咱塞罕坝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塞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永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小林,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非常宝贵!
30、(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这个地方种樟子松!尾声(当下。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塞罕坝林场场部,这里和当年比起来,已然焕然一新。)佟保中 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佟小林 奶奶,我是榛子!(二桃、佟刚匆匆上。)二桃 小林!小林!你们快看看,谁来了!(舒纹背着包走来。)众人 舒纹?!舒纹 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众人热烈鼓掌欢迎。)本文由超然客公众号整理舒纹 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
31、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佟保中 舒纹说得好!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放映电影塞罕坝)(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字幕: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年联合国环境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6.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B.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
32、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即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C.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着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D.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发展,这包含着鲜明的时代信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7.下列对本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B.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化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
33、安排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C.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D.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8.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一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4分) 9.剧中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6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5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B(
34、A“以前大规模”曲解文意,原文是“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C 混淆观点,“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是作者的解读,而不是宣言描绘的愿景。D 混淆必然和或然,由“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可知社会学习者完成率低只是可能性。)2.C(“学习效率”偷换概念,原文是“课程完成率”。因果关系不成立。)3.C(从原文“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可知,慕课的特点有三个:大规模、在线、开放)4.参考答案一:材料一第 2 段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数、课程数、在线学习人数及教学认可度、满意率,证明中国慕课与其他在线教育在抗疫中的巨大成绩。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
35、力。参考答案二:材料一第 3 段引用慕课课程平台数、上线慕课数、学习者数、获得学分人数,证明中国慕课数量和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并且积累了中国经验。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参考答案三:材料二第 2 段引用慕课完成率及学习人数与完成人数,证明慕课完成率低。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每点2 分,2 点 4 分)5.应对疫情方面,慕课在成功应对全球疫情上起到重要作用。教育改革方面,慕课打破时空限制及优质资源垄断,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走得更快更稳。全民教育方面,慕课将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个人发展方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望缩小社会学习者和在校学习者的知识鸿沟。(每点 2 分
36、,任意 3 点 6 分。学生能从以上 4 个角度概括即可,没有写出“应对疫情方面”不扣分)现代文阅读II6.B等待者内心没有“恨”的成分。7.C“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错误,这两句节奏急促的短句,旨在表现过客的来去匆匆,并非表达女子急切的思念之情。8.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归人(容颜、等待);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节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来(莲花开)、却终于还是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来(莲花落)。9.这首诗使用了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诸如“江南”“莲花”“飞絮”“跫音”等;营造出情意绵绵而又迷离怅惘的意境氛围;全新塑
37、造了古典诗词中幽居深闺的思妇形象和漂泊异乡的游子形象。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C材料二不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的观点,也从历史和实践中寻求证据证明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确定为差序格局的不合理性,例如在材料二第二段中就提到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论据。2.C“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错。原文是“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是说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地缘是决定性因素,而交通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地缘已不再有决定性影响了。3.A美国的做法明显是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它把移民分为三六九等按差序对待处理,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差序格局的概念要求。其他三
38、项中,B“距离虽近,情感却远”这与情感和距离的差序分布明显违背。C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国家不分大小远近强弱一律平等的理念,所以不符合差序格局的要求。D当前社会上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是六亲不认的表现,明显与差序格局背道而驰。故选A。4.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驳论论证法,开篇点出错误论点,接着给出自己的正面观点。然后作者围绕“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和“天然且基本的方式”等方面论证差序化的普遍性、必要性和先天性,对错误论点进行批驳。最后得出结论。5.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
39、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先天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现代文阅读II6.(3分)B解析:“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错,应是对佟保中等人的挽留。7.(3分)A解析:“暗示了社会环境”不当。8.(4分)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与佟保中和秦海生因妻子重病、老母病危欲离场下坝这一上一下的冲突;佟保中、秦海生的下坝与韩大伯、二嫂挽留的冲突;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和人们一往无前、满腔激情的冲突。评分参考:答出1点1分,答出2点2分,答出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坚定信念。塞罕坝务林人响应党的号召,三代坚守,用奋斗创造幸福。艰苦创业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本文由超然客公众号整理塞罕坝务林人放弃优厚的条件,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永不止步科学实践的远大追求。年轻的塞罕坝务林人不满足于单纯的种树造林,而是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目标越来越高远。无私奉献功成不居的博大情怀树木已经成了务林人生命的图腾和根脉,对森林的呵护,已成为他们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他们不求回报,只为绿色家园。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