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同步训练【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品味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3、掌握对比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预习感知】1.注音。混混沌沌() 房檩() 疏()落 落蕊() 细腻()一椽()破屋 夹()袄 平仄() 歧()韵 橄()榄 潭柘()寺 颓()废 萧()索 譬()如 鲈()鱼廿()四桥 普陀()山 2.填空。(1)郁达夫(18961945),_,浙江富阳人。主要作品有沉沦_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吟咏的话题。悲秋者众多,赞秋者亦有之,但是在欣赏秋的清
2、、静、悲凉方面,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_的_应该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3.自主探究。(1)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各有怎样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_(2)故都的秋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_【训练积累】一、基础锤炼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椽子/ 掾吏疏落/落枕惆怅/稠密卓著/著单衣B嘶叫/厮杀颓废/颓唐落寞/荒漠称砣/普陀山C点缀/拾掇愧疚/瑰丽泡桐/泡茶折寿/潭柘寺D租赁/ 恁凭落蕊/芯子焙烧/蓓蕾凤辇/廿四桥2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_,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蝉的_的残声,更是
3、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_。对于秋,总是一样的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_的感触来的。A、燥衰弱歌唱萧索B、润衰弱啼唱萧索C、润微弱歌唱萧瑟D、燥微弱啼唱萧瑟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让万物苏醒,万物沉吟的节气,收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又酝酿了多少春露秋霜的情怀。B这要求记者应当具有这样的眼光:去伪存真、见微知著、于寻常中见奇崛、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C爸爸的肩膀,宽厚、温暖、可靠,是一座爱的高地,让坐在上面的孩子欣赏春华秋实,看尽人间美景。D斯其时也,世界必有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时代活剧精彩上演,必有春秋鼎盛、挥戈反日的
4、中国交响新篇问世。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不拘小节,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对于大节,他是宁死不屈的。B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C郁达夫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D他的散文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富有才情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
5、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6、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5“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这些都是很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色的地方,作者并未展开描写,而只是点到即止,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6作者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这是为什么呢?_7作者欣赏青、蓝、白等冷色调,特别贬低淡红色,且认为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才“最好”,这是因为什么呢?_8本文直接描写景物
7、的语句虽然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就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分析其描写的特点。_【拓展迁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在秋天的原野上柳小霞高原的秋天几乎天天艳阳高照,连带雨的云都不曾在天空经过。每天太阳一览无余地升起,很快会晒透大地的每一寸角落。金色光芒照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人们一下子矫健年轻了许多。整个原野在艳阳的拂照下,迎来了生长的第二季,连逐渐失去水分的野草都开始疯狂生长。高原特有的金盏菊和芫荽梅相继在村庄道路两侧盛开。小麦已经颗粒归仓,农民们在原野上收获土豆。隔着老远就听到他们高谈阔论的笑声,这个夏天的辛勤劳作没有白费。收割过的庄稼地里,狗娃草和猪秧子又获得了新生,拼尽全力伸
8、枝展叶,那恣意纵横的样子,似乎在向太阳高呼:你好啊,老兄,咱们又见面了。田野上,香青依然挺立在厚实的衰草丛中,生命的激情仿佛此时才被点燃,像棉朵一样的小白花一改往日的柔弱无力,在骄阳下呈现出一种暗暗发亮的亚麻色光芒,细看时却又觉得更加白得耀眼了。这个时节,藏茵陈极易辨认,这种外表看似纤弱的小草,却拥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凡是生长藏茵陈的地方,附近的草都枯得要早一些它具有多么大的生命能量啊,难怪其枝叶和根都以苦不堪言著称于世。风吹过近水一带的荒草时,就会看到大量碧绿的细草沿着枯草根部正葳蕤生长。是不是成片的麦田和无休止的除草剂夺去了它们在夏天生存的权利,于是它们才在秋天的艳阳下坦然成长起来了呢?近
9、水的浅滩草甸上,依然能看见为数很少的蓝色龙胆花。高山龙胆的颜色极其浓郁,单薄的筒状花瓣儿凝聚了天空的颜色,仿佛拼尽了全力,要一直蓝下去,再蓝下去,直到蓝得无法再蓝,而呈现出一种深紫色。那种紫又像是饱含着深深的海洋气息,看一眼就能感觉到万顷波涛在眼前荡漾。高山龙胆的生命密码里,一定残存着海洋的记忆,漫长的进化和高原的太阳只改变了它的叶子的形状,而其生命的色彩却以更浓烈的形式在原野上奔涌绽放。而近水龙胆,则清澈明亮多了,那色泽宛似清晨婴孩的眼睛,每一片小花瓣上都闪烁着纯真的笑容。无论是高山龙胆,还是近水龙胆,都极其孤傲,永远是单株生长。每一株上,三五分蔓,齐刷刷开出几朵蓝莹莹的小花。莲花湖的水也涨
10、了起来。夏日时,我们经常行走的小路沉到了水底下,涟漪荡漾时宛如一条白色缎带在水中漂动。浅滩处一度过人脚踝的滩涂地也被水淹没,再也看不到污泥四溢的样子了。靠近水面的浅滩坡地上,密密匝匝爬满了蕨草。经霜后,昔日绿茸茸的湖畔草地变成了绛紫色。蕨草稀薄的地方,倔强的山苺草开起了小白花,夏天时,山苺只在山巅或可一见,而这时候,却在低洼处整个长了出来。这种草一直要开花开过整个冬季,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含笑隐入万花深处。山苺草一开花,说明天气真的凉了。红嘴鸥在南归途中,会三五结伴在莲花湖一带驻留几日。这种鸟儿高空飞翔时的姿势非常平滑优美,但却是一副十足的破锣嗓子。有时,看见它们很优雅地在水面上飞翔,心中好生安
11、逸,忽然耳畔却传来一阵极为刺耳的“吱嘎”尖叫声。叫声刺破长空,使人一下子醒悟:噢,它们仅仅是过路客,很快要远行了。湖的后面,是赤金色的落叶松和白杨林带。白杨林的上方是苍青色的云杉林,再上方的山坡林地,树叶已经落尽了,黛褐色的枝丫疏朗交错,衬着蔚蓝色的天空,和远处山顶的烽火台遗址,共同书写着“辽阔”两个大字。偶尔的,林子里传来“咕咕”一声鸟叫,很快,天地又归于沉寂。莲花湖的水面在风的吹拂下,波光莹莹,宛如许多金色的小鱼在水面上跃来跃去。一袭清冷的风吹过后,黄昏很快到来了。林区暗了下来。惟有落叶松身着红彤彤的晚礼服,伫立在湖的东岸,默默地向夕阳道着“晚安”! ( 2014年09月20日 人民日报
12、)9请赏析第段“近水龙胆,则清澈明亮多了,那色泽宛似清晨婴孩的眼睛,每一片小花瓣上都闪烁着纯真的笑容”这句话。_10文章第段“莲花湖的水也涨了起来”,单独成段,其作用是什么?_11第段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怎样的方法来描写景物的?_12文章题目是“在秋天的原野上”,可行文中大部分是写田野上、近水浅滩不同的野草,这是为什么?_【预习感知】答案:1、混混沌沌(dn) 房檩(ln) 疏(sh)落 落蕊(ru) 细腻(n)一椽(chun)破屋 夹(ji)袄 平仄(z) 歧(q)韵 橄(gn)榄 潭柘(zh)寺 颓(tu)废萧(xio)索 譬(p)如 鲈(l)鱼廿(nin)四桥 普陀(tu)山 2、(1)现
13、代作家 春风沉醉的晚上(2)郁达夫 故都的秋3(1)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对比、衬托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衬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衬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回味隽永。(2)作者对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看上去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有三: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
14、想。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其三,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把它们挖掘了出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训练积累】答案:1、B(A、chun/ yun,lu/ lo,chu/ chu,zh/zhu;B、s,tu,m,tu;C、zhu/duo, ku/gu,po/ po,zh/zh;D、ln/nn,ru/xn,bi/ bi,nin/ nin。)2、B。3、B(A、春露秋霜: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用在此处不恰当,应该用春花秋月,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
15、亮。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B、一叶落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C、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不恰当。D、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物或时代。这里修饰“中国交响新篇”不正确,这里用错对象。)4、B(A、第二个分句主语指代不明,“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前面加上“爱国”一词。C、“具备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搭配不当,把“具备”改为“具有”。D、语序不当,应为“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
16、子”。)5、这些地方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常用题材,不易写出新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方都是游人云集的非常热闹之处,与作者追求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基调完全不符。6、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7、一是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二是这与他追求的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情调保持一致。8、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没有声音,写听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9、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
17、绘出了近水龙胆的色泽清澈的动态之美,赋予近水龙胆以人的情态。10、承上启下,从上文写原野上农民们收割过的庄稼地里的野草和近水的浅滩草甸上的荒草野花过渡到下文的莲花湖。单独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突出写作对象“莲花湖”。1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落叶松和白杨林云杉林烽火台遗址莲花湖的水面,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莲花湖写“活”了。尤其是以鸟的叫声衬托了山林的静。12、作者写野草目的,一是说明高原的秋天的特点,艳阳高照,迎来了生长的第二季,适宜野草的生长。二是赞叹外表看似纤弱的小草,却拥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姓名:王寿波地址:河北省景县梁集中学手机:13132419621QQ;85811217邮箱:wsb541885811217邮编:05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