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西周的政治制度(考试说明:西周的政治制度)1、“家天下”制度的开始:在夏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内容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朝贡、军赋、力役诸侯代表:燕、鲁、宋、齐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作用积极:加强对地方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西周后期,
2、诸侯王势力不断扩大,王权衰弱,地方割据严重,战乱不休。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既有利于凝聚宗族,又有利于强化王权。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的民族性。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依据。(宗法制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试说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
3、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2、原因: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思想法家思想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发展过程: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5、具体表现:中央权力机构: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制度:1、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皇帝助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特点:三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2、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
4、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汉:内外朝制度:1、内朝:皇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皇帝亲自任命和指挥的高级将领。 2、外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2、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1、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2、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了,有利于加强皇权;3、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有资格参加会议者,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宋:1、设中书门下,其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相权;3、宋代也
5、曾实行过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的制度。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明: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明成祖(即永乐帝)设殿阁大学士。探究: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差异:明朝内阁制西方内阁制产生人选和权力均由皇帝决定以议会为基础产生,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职权只备顾问,对皇帝负责;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对议会负责。作用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无法制约皇权。初期无权,后来权重,且宦官专权。是国家权力民主的象征清:雍正帝设军机处职能:军机大臣钧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皇帝旨意,无决策权评价:1、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
6、征也更为明显。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地方行政制度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秦朝:郡县制(少数民族地区设同级的“道”)西汉:郡国并行制东汉:州、郡(王国)、县(侯国)唐朝:道、州、县宋朝:路、州、县元朝:省、路、府、州、县;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青海。明朝:承宣布政使司(省)、府、县清朝:省、道、府、县 古代三大地方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朝代盛行于西周,结束于秦朝确立于秦朝,后世沿用,县制沿用至今确立于元朝,后世沿用至今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权力、地位可以世袭;郡、县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
7、机构,其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相同点都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监察制度: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设监御史监察郡守。汉: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官唐:中央设御史台,监察刑狱北宋:中央设提点刑狱司;地方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并在各州设通判,监察知州 元: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
8、察官民不法行为清:中央设都察院,是集行政监察、司法监察和财政审计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评价:积极: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是有限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袭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有官吏查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宋代发展,明清陷入困境)探究:如何评价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最高权力者可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进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
9、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明清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政治上,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思想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思想文化进步;经济上,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
10、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上风。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试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1、原因:地缘因素:三洲要冲,山多地少,港湾众多。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政治因素: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政体;思想因素:平等互利的观念;教育因素: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2、实质:奴隶主的民主;3、突出特征: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法律至上。一、 雅典民主政治 1、背景:平民和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2、发展历程: 奠基:梭伦改革(BC594年)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内容 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政治上:按
11、财产多少将自由民分成4个等级; 设立新的国家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 进步 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梭伦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评价 局限:梭伦改革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6年) 顶峰(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改革(BC443年BC429年) 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内容 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国家为参政的公民发放津贴;3、评价: 局限:范围: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12、,并将妇女和外邦人排除;性质: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原始的直接民主;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国家混乱和内耗; 进步:雅典民主政治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使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并受群众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力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繁荣和国家的强盛;雅典民主政治开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包括在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三、罗马法1、罗马历史基本脉络: 罗马城邦时期:BC753年BC509年;罗马共和国时期:BC509年BC27年; 罗马帝国时期:BC2
13、7年AD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AD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存在至AD1453年)2、发展历程: 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十二铜表法(BC449年)背景:习惯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以欺压平民;广大平民的不断斗争;内容:涉及法律诉讼、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犯罪、刑罚等评价:局限: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掺杂部分落后习俗;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法规;进步: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专权,维护了平民利益; 罗马法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民法(罗马建国到BC3世纪中叶产生)万民法(由共和国发展到帝国的过程中
14、产生)范围罗马公民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操作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简洁灵活,实用有效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罗马不断扩张,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罗马法学的成熟:自然法 含义: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法律观念;(自然法是具体法规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 代表:(自然法之父); 核心观点:人类自然平等; 影响:自然法中蕴含的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和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3、实质: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4、影响: 对罗马:公民法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万民法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
15、同发展;总之,罗马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 对世界:它是近现代法制的先声,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等均源于罗马法;罗马法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德、美、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考试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议会确立背景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王朝战争(18641871)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大革命及其后
16、共和制和帝制的较量(17891871)确立标志1689权利法案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1787联邦宪法187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国家元首元首:国王产生方式:世袭职权:统而不治元首:皇帝产生方式:世袭职权:掌最高权力元首:总统产生方式:间接选举职权:行政权军权元首:总统产生方式:议会选举职权:行政权军权政府首脑行政权政府首脑:首相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职权: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政府首脑:宰相产生方式:皇帝任命职权:行政权对皇帝负责政府首脑:总统产生方式:间接选举职权:行政权对选民负责 政府首脑:总理产生方式:总统任命职权:行政权对参议院负责 议会立法权上议院、下议院 拥有立法
17、权和行政监督权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拥有部分立法权参议院、众议院拥有立法权和弹劾总统的权力参议院、众议院拥有立法权司法权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特点1、国王统而不治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3、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实行责任内阁制1、皇帝拥有国家最高权力2、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3、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1、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拥有部分自主权2、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均有选举产生1、总统和议会拥有较大的权力2、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妥协的产物二、全面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1、内容:美国实行联邦体制;中央政府三权分立2、体现的原则 联邦制原则:中央权力
18、加强,地方拥有部分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均有选举产生3、评价:进步: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联邦制的实施,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既有利于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总之,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局限:种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黑人奴隶制度未废除,未真正解决人权问题。三、全面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概念:资产阶级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代议制是一种
19、间接民主的形式,最早产生于英国(“议会之母”),后被许多国家效仿。特点:选举和议会立法影响:体现了资产阶级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既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又有无法实现真正普遍人权的局限。四、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基础公有制私有制行使权力的主体全体人民资产阶级原则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相同点两者都是国家的管理形式,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必修一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一、马克思主义
20、的诞生(考试说明:共产党宣言)历史条件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和亲密合作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历史意义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了。二、 巴黎公社(考试说明:巴黎公社)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民族矛盾尖锐;国防政府准备投降,激化了阶级矛盾过程1871年3月18日革命开始,
21、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5月28日,革命以失败结束措施 废除资产阶级发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民选国家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意义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公社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革命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树 立了光辉典范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政治威信,都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其他原因: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前人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等(另一种说法:巴黎公社
22、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特例,它不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社会的上层建筑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没有达到必须要用“革命”手段来解决的时候。)三、俄国十月革命(考试说明:俄国十月革命)背景1、俄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俄帝国主义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1、 俄国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俄罗斯民族和其他民族矛盾2、 俄国和殖民地的矛盾3、 俄国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及其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概况1、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
23、对沙皇制度结果:推翻沙皇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权并立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彼得格勒全面分析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指出新建的国家应该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要做到这点,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七月事件:1917年7月彼得格勒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改变斗争的策略势在必行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目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结果1917年11月7日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
24、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意义(1)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创造重要前提;(2)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3) 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4)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探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它首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际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它走的是中心城市发动起义,再扩大到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俄国的国情决定的;3、在革命过程中,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
25、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探究二: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项目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革命革命方式武装斗争革命背景战争(普法战争、一战);阶级矛盾尖锐。革命领导自发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结果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影响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经验教训开辟了世界历史新纪元必修一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试说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 背景二战后期形成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二战后,美苏
26、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美苏形成了实力均势: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要求称霸世界;战后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2、 美苏冷战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战争以外一切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实质: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表现:美国的措施苏联的应对政治(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序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开始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1947年6月,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美国控制欧洲,同
27、时遏制苏联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签订,北约建立。1955年友好互助条约签订,华约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3、影响消极: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引发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次紧张。在欧洲,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在亚洲:导致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在美洲: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一度将人类拖入核战争的边缘积极: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都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用于内部的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
28、使自身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中孕育着多极)背景过程影响欧共体的形成1、50年代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2、单个的欧洲国家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与美国抗衡,必须走向联合;3、欧洲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建立1、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2、增强了与美国抗衡的实力: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冲击两极格局。日本的崛起1、美国占领期间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
29、础;2、美国对日本的援助和扶植,尤其是朝鲜战争时期的巨额订单;3、日本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基本方针,并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4、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5、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1、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1987年,跃居世界第一4、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海外纯资产居世界第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两极格局。中国的振兴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工业建设发展;进出口贸易增加;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始终奉行独立
30、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二战后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倡导者: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1967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1、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开始改变大国决定国际事务的局面,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一超多强)1、 两极格局的瓦解: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 原因:苏联和东欧自身政治、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改革失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2、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表现: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强美国: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1993年,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欧盟正式建立;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