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选择题题型【题型综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题型分类标准不一,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一般从命题设问角度看,江苏卷选择题题型主要有反映与体现类、说明与表明类、因果和目的类、推理、判断类、比较(变化)类、理解和阐释类六大类。题型一反映、体现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近年来“反映、体现类选择题卷高考历史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的表现之一就是“反映”“体现”类选择题的逐年增加,且在高考选择题命题中占有较大比重,一般命题的限定词主要是“反映了”“反映出”“体现了”“体现出”等。(1)从知识、能力立意角度来看,此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与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
2、现实认知力。此类试题能够实现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 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真题举例】1(2019高考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
3、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选D。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选官制度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说明中央政府并没有剥夺宗室特权,故排除C项。2(2018高考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
4、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解析:选D。民间商人以“在野外找个土岗”交易到在城里的市场上公开交易,可见“纳过税”后他们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从战国到清末,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业市镇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3(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
5、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选B。依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获得这些,故A项错误;由雀、猴与“爵”“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所以B项符合题意;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C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项排除。解题点拨(1)审题:读懂题干材料,分清限定词,是属于“反映”还是“体现”等。(2)解题:注意解答关键是理
6、解“反映”“体现”,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既然是“反映”“体现”,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体现”,切忌只看历史事物的现象,不看历史事物的本质。【仿真训练】1(2019南通二模)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C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D万隆会议发挥出中国影响力解
7、析:选A。不关门且“参加国际事务”体现重视国家利益外交,体现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A项;朝鲜问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排除B项;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是错误的,它也是外交的一个影响因素,排除C项;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排除D项。2(2019苏州、无锡等四市一模)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C取
8、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解析:选D。1930年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选D项;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危机影响不大,排除A项;“模式僵化与衰退”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题型二说明、表明类选择题【题型特点】(1)从知识、能力立意来看,历史选择题“表明”“说明”类有所区别。“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
9、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真题举例】1(2018高考江苏卷)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解析:选A。题干信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表明元曲能贴近大众生活,A项正
10、确;材料未涉及寄情山水,B项错误;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2017高考江苏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表中数据表明()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解析:选D。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可知,高收入国家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减少是因为高收入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对农业的忽视,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其次是工业,农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中低收入国家产业没有实现均衡发展,
11、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没有实现平衡发展,如高收入国家农业比重太低,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都是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减少,服务业的比例增加,表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3(2016高考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
12、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解析:选B。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的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清政府对维新派的活动是有限制的,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创办的地点和稿件的来源偏重于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4(2019高考全国卷,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
13、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解析:选D。“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未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解题点拨(1)审题:注意题目反映的试题类型,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此类试题属于哪种
14、情况,然后进行思考判断。(2)解题:一般对此类题目的解答多运用排除法。此类题目应该首先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3)注意:“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地来说“表明”类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此外,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命题教师的话来说,“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可触及本质、浅
15、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所以,对待高考试题,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具体的命题立意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仿真训练】1(2019江苏高考压轴卷)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各国想借此继承周王权威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解析:选D。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D项正确;材料
16、不是体现出对于先王的尊崇,A项错误;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B项错误;C项中“各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是模仿周天子制度。2(2019南京六校联合体高三联考)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材料表明他们都()A保护弱势群体B捍卫人道精神C提倡人性解放D呼吁司法独立解析:选B。根据“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可知材料不能表明他们都在保护弱势群体和倡导人性解放,故排除A、C两项;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都在维护他们所维护对象的合法权利,无法体现他们是呼吁司法独立,但他们
17、维护的合法权利却能说明他们在捍卫人道精神,故排除D项,选B项。题型三因果、目的类选择题【题型特点】(1)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因果(目的)关系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的理解判断、认识能力。(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其要求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
18、结果,其要求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真题举例】1(2019高考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人们对待贫穷的态度由道德上的中立转变为“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与商品经济发展,人人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财富的社会观念盛行有关,B项正确。明朝晚期没有出现新兴资产阶级,A项错
19、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财富观的变化,这不能等同于道德沦丧,C项错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宋明理学,D项说法错误,排除。2(2018高考江苏卷)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解析:选A。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
20、尊重,A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B项与题中“1984年”的时间信息不符,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邓小平讲话精神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错误,排除。3(2016高考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选C。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
21、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解题点拨(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2)特征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22、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因,在后者一般是果。(3)理论分析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仿真训练】1(2019南通高三调研)严复希望用以进化观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为此他提出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严复意在强调()A自由平等,批判尊孔逆流B适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C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D借鉴西学,提高国民素质解析:选D。严复为了用以
23、进化观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说明严复意在强调通过借鉴西学来提高国民素质,故D项正确;尊孔逆流是在袁世凯获取革命果实后,故A项错误;严复等人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2(2019如皋高三调研)1933年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并对其进行补贴。随后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A降低物价以保障消费者权益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C稳定市场并刺激农产品出口D
24、控制生产规模以减轻环境破坏解析:选B。根据“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并对其进行补贴”,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对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B项正确;A项是指商业领域,C项是指贸易方面,与材料强调农业方面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两项;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并不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D项错误,排除。题型四推理、判断类选择题【题型特点】(1)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推理、判断类选择题就是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的结论,主要考查获取历史结论以及理解、判断和认识的能力。(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这类试题设问
25、常用的方式是“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推知”“这一论断”等,这说明考查的主要方向是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势。【真题举例】1(2019高考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解析:选D。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2(2018高考江苏卷)西方
26、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解析:选A。解题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到题干中“由此可知”中的“此”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二是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的对待。A项内容是对此的提炼和总结,正确。B、C两项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排除;该学者的言论强调全球化的影响而不是应对全球化的策略,D项不准确,排除。3(2
27、017高考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解析:选C。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要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就是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要通过暴力革命实现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没有涉及明确提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故A项错误;列宁提出的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
28、主义革命没有在布尔什维克全党形成共识,故B项错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要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就是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要通过暴力革命实现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是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方式是暴力革命,故C项正确;“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表明要通过暴力革命实现,和平取得政权不可能实现,故D项错误。解题点拨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
29、,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仿真训练】1(2019金陵中学高三期中)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解析:选B。根据“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可知,中央的这一举措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
30、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C项时间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2(2019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最后一卷)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道:“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的联邦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B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C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D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解析:选C。根据“战后初
31、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欧盟成立不能标志欧洲一体化完成,D项错误。题型五比较、变化类选择题【题型特点】(1)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比较、变化类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考生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题目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具体
32、来说,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变化”等。试题的呈现方式有二: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二是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一般通过“但是”(但)、“而且”(而)、“然而”等转折词或标点符号“;”“”联系起来。【真题举例】1(2019高考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3、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解析:选B。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等可知,此时我国工业化开始有所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B项正确。“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非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A项错误,排除;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1949年至1952年,C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不协调发展策略,D项错误,排除。2(2018高考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
34、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解析:选D。民间商人以“在野外找个土岗”交易到在城里的市场上公开交易,可见“纳过税”后他们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从战国到清末,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业市镇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解题点拨(1)从具体步骤上看,一是注意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求同”还是“存异”;二是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比较还是变化比较;三是联系所学知识,结合
35、材料信息,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后半段材料中。(2)注意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要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坚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仿真训练】1(2019盐城模拟)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又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表明两者()A都把孔子作为其批判对象B超越了传统儒学思想范畴C思想观点具有一定关联性D强调人性解放和学术自
36、由解析:选C。王阳明和李贽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不是批判孔子,故A项错误;王阳明和李贽的思想还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王阳明和李贽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表明两者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王阳明和李贽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没有强调人性解放和学术自由,故D项错误。2(2019扬州调研)1943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提出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A加剧了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B体现了英美两国的利益诉求C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D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解析:选B。
37、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美国提出按照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投票权,而英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下降,所以提出“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二者的主张体现了英美两国各自的利益诉求,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权问题的争议,并未加剧欧洲的局势紧张,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与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怀特与凯恩斯的主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基础,排除D项。题型六理解、阐释类选择题【题型特点】理解、阐释类选择题应该注意对历史现象或概念的理解、阐释,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观点的评判或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种历史现象或一个重要历史概念,其选项则多是对这一
38、历史现象或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现象或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真题举例】1(2018高考江苏卷)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解析:选C。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6世纪”可知,这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谚语中关键词“神父”“罗马”“越坏”可知,当时人们对罗马教会存在不满情绪,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题中谚语属于宗教改革的范畴,B项排除;
39、法国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因此宗教改革不可能受启蒙运动影响,D项错误,排除。2(2017高考江苏卷)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解析:选A。17世纪的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进行科学研究的是牛顿,他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奠定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是20世纪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故B项错误
40、;确立太阳中心说理论的是16世纪的哥白尼,故C项错误;阐明时间空间本质属性的是20世纪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解题点拨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现象的规律、本质或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现象或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现象的性质、特点、演变规律,或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角度分析。同时,注意将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思考,运用时代特征分析判断、评价。【仿真训练】1(2019南京模拟)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
41、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成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世界其他国家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无法判断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排除A项;这一方法是工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排除B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2(2019如臬模拟)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解析:选C。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另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选C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