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一 梭伦改革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854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一 梭伦改革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一 梭伦改革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一 梭伦改革 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导学号1038400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材料二公元前7世纪,雅典氏族贵族利用自己垄断的政权残酷地剥削、压迫平民。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或将土地抵押给贵族沦为“六一汉”(因为他们为富人耕田,按此比率纳租),或变为债务奴隶,或流亡国外。这种情况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极度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公元前631年,贵族青年基伦企图利用平民对贵族的不满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但因未得到平民支持而遭挫败,基伦被杀。

2、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编定成文法,对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有所限制。但该法旨在加强贵族统治,用刑严苛,允许债务奴役,反而使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更趋激烈。(1)材料一中的“高压力量”在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2)两则材料反映了雅典哪种矛盾的尖锐状况?有何具体表现?为此,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效果如何?(10分)思路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的表现及影响。回答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再对问题进行回答。参考答案:(1)公元前631年,贵族青年基伦企图利用平民对贵族的不满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2)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

3、现:贵族残酷地剥削、压迫平民,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平民处境恶化,或沦为“六一汉”,或沦为债务奴隶,或流亡国外。对策及效果: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编定成文法,虽对贵族专权有所限制,但由于该法旨在加强贵族统治,没有保护平民的利益,反而使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更加激烈。2.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

4、,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6分)(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

5、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4分)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相关问题。第(1)问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债务奴隶制和平民无权的问题。相关解决措施就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和让平民获得选举权,参加公民大会。第(2)问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贵族是指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解决他们不满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财产等级制和设立四百人会议,并让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等。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中庸”,他兼顾了两方的利益,所以拥护者认为梭伦赋予他们权利,而旧贵族则认为梭伦给他们保留了权利,所以都奉梭伦为鼻祖。参考答案:(1)

6、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3)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古代肉刑之一,在脸上刺字),其小女儿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以替父罪,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

7、“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是“不德”,遂下令废除肉刑,并着手改革刑制:“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将犯人暴尸街头),但实施中受笞刑者大多死亡。随后,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第一次是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一百。同时规定笞杖的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经历文景时期的改革,国家刑罚体系的中间部分被废除了,只保留了最上的死刑和底

8、部的笞刑。摘编自田琳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过程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10分)思路解析:本题以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为切入点,考查汉初刑制的演变,旨在考查解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抽取有效信息,汉文帝时,“遂下令废除肉刑,并着手改革刑制”,汉景帝时“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从中概括刑制改革的过程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历史教训、古代刑制的弊端、前期改革的问题等角度入手分析。第(2)问,“评价刑制改革”,联系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即可。参考

9、答案:(1)过程:文帝时期,废除肉刑,改革刑制,以笞刑为主;景帝时期,进一步简化刑罚,减轻笞刑程度。原因:吸收秦朝严刑峻法暴政灭亡的教训;中国古代肉刑自身的弊端(过于残酷,并不能使犯人改过自新);文帝时期刑制改革的不彻底性。(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矛盾,有利于西汉政权的巩固;为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局面奠定了基础;但另一方面,死刑和笞刑轻重相差过于悬殊,对于中等程度的犯罪,归于死刑则太重,归于笞刑又太轻,由此造成对犯罪事实的量刑困难。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朝: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

10、,由专门机构管理,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承担指定工役。匠户在作坊中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各监局的宦官亦多占匠役。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天顺十年,工匠逃亡多达三万八千余人。明政府一方面设法招抚,一方面将逃亡匠户发往卫所充军,知情不举者亦充军。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明政府被迫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见匠班银)。嘉靖四十一年,明政府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从而废除了轮班制。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匠籍制度并没有取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顺治二年(1645年),清

11、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1)根据材料,指出匠户制的发展情况和最终被废除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匠户制改革的影响。(8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匠户制改革。第(1)问,“发展情况”可根据材料中的各朝代情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概括;“原因”可根据材料中“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关键信息概括得出。第(2)问,“影响”可结合明清发展趋势,从技术革新、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情况:从唐朝到元朝,政府对匠户的管理与控制不断加强,明清时逐渐被废除。原因:受到的剥削重,工匠不断反抗、逃亡;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

12、赋税制度改革,对人身的控制日趋放松。(2)影响: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调动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技术革新与推广,从而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大量手工业品流向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御史监察和以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独立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最终发展成为机构空前扩大、官员数倍于前且兼察谏于一身。御史的内部分工也日渐明确、细密,职责分明,监察内容范围不断扩展,直至对政府各部门、机

13、构进行全面的行政监察。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六科给事中既掌言谏之责,又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施行,并监察重至“掌科”。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这种独立性是监察部门不受干扰,有效发挥其监察职能的重要保证。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出巡监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巡察与不定期出巡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4、的历史作用。(9分)参考答案:(1)特点:起源时间早,监察制度化;监察官员位低权重,由兼任到专职;监察内容广泛,监察权从行政权中独立;例行与不定期相结合,重视监察地方。(2)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但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驿丞归州县”,“将驿站钱粮归各州县经管”。驿站经费大量被地方官员截留。嘉庆、道光以后,清朝邮驿呈现出种种的衰落景象。1840年后,日趋衰落的古邮驿又受到新挑战,邮驿无法满足自然经

15、济逐步解体后的社会需求。郑观应说:“盖电报设而驿差轻其半,轮船通而驿差轻其七八,若铁路之干枝渐次告成,而驿传势难再留。”兴起于英国的近代邮政履行普遍服务,方便公众用邮。张之洞称其“取资甚微,获利甚巨,权有统一,商民并利”。一些有识之士如郑观应、王韬等主张裁汰驿站,兴办近代邮政。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首先改革旧有驿站,设立官、商、民皆可使用的邮政,成效卓著。清会典载,当时全国各地驿(站、塘、台、所)近2 000处,递铺13 935处,这种网络系统为近代邮政提供了局所、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1896年清政府正式降旨开办邮政。据张青林确立新制度:晚清新式邮政再研究等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

16、晚清邮驿制度存在的问题。(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晚清建立近代邮政制度的有利因素。(9分)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邮驿制度。第(1)问,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驿站经费大量被地方官员截留”“邮驿无法满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后的社会需求”“盖电报设而驿差轻其半,轮船通而驿差轻其七八”等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材料中“兴起于英国的近代邮政履行普遍服务,方便公众用邮”“一些有识之士如郑观应、王韬等主张裁汰驿站,兴办近代邮政”“在台湾首先改革旧有驿站,设立官、商、民皆可使用的邮政,成效卓著”“当时全国各地驿(站、塘、台、所)近2 000处,递铺13 935处有利条件”等信息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有识之士的倡导、台湾省的经验、中国近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参考答案:(1)问题:邮驿管理体制存在漏洞;邮驿无法满足自然经济解体后的通讯需求;受电报业、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冲击。(2)有利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有识之士的倡导;台湾省建立近代邮政的成功经验;原有的邮驿网络系统作为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近代邮政制度的优越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