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板桥、包拯、朱德群【人物名片】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郑板桥去薄存厚,不迁孤坟出身寒微的郑板桥一生做人厚道,时刻心存善念、与人为善。他曾经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告诫家人:“我们做人处世,必须去薄存厚。” 郑板桥曾经托人在家乡买下一块地,打算将来作墓地用。有一年清明节回家祭祖,他到那块墓地看了看,发现墓地中立着一座孤坟。他有些生气,叫来帮着买地的邻居,邻居拍着胸脯先开口说:“您放心,那是一座无主孤坟
2、,您只要吩咐一声,就可以随时挖掉它。”郑板桥极为失望地说:“怎么可以随便挖掘人家的坟墓呢?现在没人认领,并不代表以后永远没人认领。就算是无主孤坟,那也是留下的深深的怀念。”他让家人到那座无主孤坟前祭奠一番后,就想放弃那块墓地,让邻居帮着原价转手卖出去。可第二天,郑板桥又将那位邻居请来,郑重其事地说:“那块地我不卖了。”邻居很疑惑,猜测郑板桥可能想涨价,便说:“您放心,我一定帮您卖个高价。”郑板桥若有所思地说:“你想错了。把这块墓地卖出去容易,无论谁买到手,都要把那座孤坟挖掉。我不卖就是想留着那座孤坟。”郑板桥转头看着自己的子女一字一句地说:“我终老后埋在那里,那座孤坟就留着与我为伴。我不仅自己
3、不能干,也不能让亲邻干挖坟掘墓这样无德的事情。”郑板桥不仅说到,而且在那块墓地上立碑告诉子孙后代,这座孤坟今后谁也不能挖,每年清明节还要祭拜,并立下规矩,百世不变。 【名师解读】宽容、大度、厚道、友善、义举都属于美好的道德范畴。郑板桥摒弃刻薄,心存善念,心比海大,不计得失,为世人做了很好的示范。他立的不仅是墓碑,更是美德碑,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是应该大力弘扬的。【适用话题】宽容 厚道 义举 善行 【人物名片】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
4、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包拯的拒礼诗北宋清官包拯,一生因其不畏权贵、清正廉洁,成为百姓心中的青天。包拯曾写过两首拒礼诗,一时被传为佳话。 嘉祐六年(1061年),礼部侍郎包拯六十大寿,宋仁宗念其德高望重,要给他做寿。包拯推辞不过,只好勉强从命。但他言于皇上: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意思是做寿可以,但“拒收寿礼”。 生日这天,皇帝派太监来送寿礼。太监担心包大人不收礼,自己不好交差,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
5、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这个聪明的太监等于把老包公“将”了一军,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但收了礼又坏了自己的规矩。包公思索良久,挥毫题诗,以诗拒礼: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太监没办法,只好带着拒礼诗回去复命。 同在朝廷为官的张奎是包拯的同乡,两人私交甚密。张奎带着寿礼来到包府,礼单上赋诗一首: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 包拯看后,提笔写道:我们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 张奎只好让家人把礼品带了回去。两人相视一笑,步入宴席。 【名师解读】贪赃者往往以“情义为重”“盛
6、情难却”,给自己的贪污行为找借口;他们贪,其实是本性使然。皇恩浩荡的寿礼、至交朋友的“盛情”,应该最难拒绝的,但包拯却能够委婉拒绝。这表明,只要你心中有“不逾矩”的底线,就能远离贪婪的泥淖,做个名垂青史、百姓拥戴的好官。【适用话题】底线 清廉 礼节 情与礼 【人物名片】朱德群(19202014),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41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即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1945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任教台北师大艺术系。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定居巴黎,从事绘画创作。1980年
7、入籍法国。1997年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朱德群先生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朱德群:看画和绘画就像聆听宇宙天籁著名画家朱德群于3月26日晚间病逝于巴黎,享年94岁。朱德群因其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许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会得最成功的画家”。 朱德群于1920年10月出生在安徽萧县一个医生世家,1935年在国立杭州艺专学习绘画。1955年,朱德群踏上巴黎,此后长期在法国生活和工作。在认真研究西方绘画的新思潮后,朱德群的画风更加奔放,并逐步走向抽象,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抽象艺术风格,在国际画坛赢得了声誉。1997年12月朱德群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
8、,成为法兰西学院200年来首位华裔院士和首位东方艺术家。 在上海大剧院的中央大厅,人们总会被朱德群那幅名为复兴的气韵的油画所吸引。这是朱德群献给上海大剧院建成5周年的贺礼。朱德群在海外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游子生涯。面对日益腾飞的祖国,朱老先生表现出了“回家”的愿望。所以,当受邀为上海大剧院绘制这一巨幅抽象画时,他感到无比荣幸。 不久前故去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利文曾问过朱德群创作时的感觉,朱德群答道:“看画和绘画,觉得在聆听宇宙的天籁。” 这个“宇宙天籁”是什么?朱德群在院士加冕的演说中说:“我一直在追求将西方的传统色彩与西方抽象画中的自由形态,用中国的阴阳和合的精神组合成新的画种。在形而上方面,我在追求新的人文精神,将阳的宇宙和阴的人类描绘成共同进化的二元和合之体。”朱德群的绘画,正是用丹青挥洒出的“生态人文主义”。【名师解读】朱德群是旅法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群体中最后一位远去的大师,大师虽走但其精神永在。这位活在中国诗意里的抽象主义大师,旅居法国却时刻心系祖国,将中国的诗意与西方的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他的作品里。【适用话题】大师、中西结合、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