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736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板块综合训练(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史料与考古发现备注俘殷献民,迁之九毕(西周的东都成周郊区之地);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国土中央)选自逸周书作洛解迁“有方(商的方国)多士暨殷多士”至成周选自尚书周书成周驻扎有八师(西周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青铜器舀壶铭文记载在原成周地区发掘出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殷周之际墓葬,其中随葬的青铜礼器种类繁多考古出土对上表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亲商势力全部被武力安置在成周B成周的建成消除了殷商贵族的反抗C成周对周王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D成周被分封给商贵族作为祭祀之地解析:选C。材料“俘殷献民,迁之九毕”

2、“迁有方(商的方国)多士暨殷多士至成周”“成周驻扎有八师(西周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说明成周对周王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故选C项;材料“迁有方(商的方国)多士暨殷多士至成周”不能说明亲商势力全部被武力安置在成周,且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周对商朝遗民的控制,不能说明成周的建成消除了殷商贵族的反抗,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成周被分封给商贵族作为祭祀之地,排除D项。2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

3、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3(2019桂林二模)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D。上计制度有利于加强

4、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要求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增强,与强化君权关联不大,排除C项。4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A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B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D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解析:选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

5、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故选B项;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排除A项;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统治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排除C项;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排除D项。5(2019连云港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

6、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与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无关,排除C项。6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

7、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排除B项;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排除C项。7(2019扬州二模)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表明该学者()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C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解

8、析:选A。根据材料“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该学者肯定了八股取士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仅从政治角度诠释”的绝对化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才的选拔,但选拔的是否是“实用人才”,材料不能表明,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作者是否忽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排除D项。8清初规定“国俗衣冠,一沿旧式”。但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钿子”的形成()A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压迫

9、政策B符合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的需要C反映了服饰变革的政治化倾向D说明习俗变化能够影响政府政策解析:选B。据材料“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可知,满洲贵族对华美的汉族花钗凤冠没有直接使用,而是改造出与凤冠近似的满装,体现了满洲贵族维护其民族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满洲贵族综合满汉服饰特点制出新的服饰,与民族压迫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看不出服饰变革与政治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9(2019包头二模)下图为汉代画像

10、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解析:选C。根据图示画像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故选C项;画像砖仅反映了耕作方式,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田庄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雇佣关系,排除D项。10(2019吉林阶段性统一考试)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 禁捕

11、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解析:选D。从材料中各朝农业措施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11(2019南京二模)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解析:选B。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一定规模,故选B项;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仅凭

12、这一地区手工业发展,不种植粮食,不能得出农业地位下降,排除A项;“发达”说法不准确,可以说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个例我们不能得出这个结论,排除D项。12(2019宣城二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

13、产解析:选B。“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不应早于东周时期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器,排除A项;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排除C项;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冶铁业,排除D项。13(2019广州二模)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解析:选C。据材料“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

14、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这些西方的人只有通过丝绸之路才能到达朝鲜半岛,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东亚风俗,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的结论,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4(2019无锡二模)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农本商末B重农抑商C工商皆本D四民皆本解析:选D。陈耆卿主张“四者皆百姓之

15、本业”,说明他认为士农工商都重要,故选D项;题干中“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说明“商”也是本业,排除A项;重农抑商与农本商末思想一致,排除B项;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来的,排除C项。15(2019兰州二模)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解析:选D。题干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表明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故选D项;题干中乾隆帝批示灵活

16、处理英商在浙贸易,排除A项;乾隆帝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下,清廷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且题干中“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说明广州的贸易地位高于宁波,排除C项。16(2019银川二模)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

17、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先秦儒家不符合统治者需求,排除D项。17(2019宿迁二模)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B“无为而治”主张C“知足常乐”观念D“以德治国”理念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茶道蕴含着“天人合一”思想,故选A项;无为而治是一种政治主张,要求最高统治者不过分干涉国家事务,排除B项;“知足常乐”指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与题干无关,

18、排除C项;“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一种政治思想,排除D项。18(2019唐山二模)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知,宋代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选C项;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排除A项;材料中的历史认知缺乏客观的立场

19、,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排除D项。19(2019淮安二模)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解析:选D。材料“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真,真”表明李贽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的肯定,桑弘羊的措施重视工商业发展,没有剥削民众,体现了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故选D项;桑弘羊的

20、理财措施是促进商业流通,不是促进市场竞争,排除A项;汉朝奉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的,排除C项。20. (2019南通二模)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通常以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如右图,利用“猴”同“侯”同音,“枫”同“封”同音,以示寓意。“封侯挂印”反映了()A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B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C追求身居高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D中国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解析:选C。图示中的“封侯挂印”,意即古时帝王赐授印予臣下,隐喻高升之意;枫叶寓意为“高洁”,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故

21、选C项;“封侯挂印”的字音能体现出人们的愿望,不符合“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排除A项;西周分封诸侯主要依据血缘,而“封侯挂印”寄托着普通人的愿望,因此这一吉祥画不是反映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排除B项;“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40分)21(2019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模拟)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

22、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汉书武帝纪材料二“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杜佑通典卷十四材料三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魏晋南北朝取士官人,用九品中正之法及其末流,毁誉失实,专向阀阅,论者非之。唐鉴其失,普行科举迄乎末流,帖经(通典:“

23、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五、六者为通”)之制日盛。大抵历朝取士之制,各有得失,今后举行考试,要在为政者鉴古观今,集中外古今之长,而舍其短,则能事尽矣。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背景,并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选官制度的异同。(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4分)解析:(1)第一小问选官制度,根据“举孝廉”得出察举制;目的,根据“所使总方略

24、,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得出选拔人才等。第二小问标准,根据“举孝廉”得出孝廉。(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察举制被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根据“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得出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第二小问,异同的“同”,可从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等角度总结回答;“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而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3)第一小问不足,察举制根据“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得出人为因素

25、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根据“迄乎末流,帖经(通典)之制日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等角度分析总结。第二小问认识,可从选官制度影响社会的兴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和选官标准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目的: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标准:孝廉。(2)背景:东汉末年,察举制被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异同:同,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异,察举制推举和

26、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3)不足:察举制,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考试内容靠死记硬背,严重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认识:选官制度是否得当,影响社会兴衰;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选官标准应公开、公平、客观。22(2019徐州模拟)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商品行业明显增多,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每一交易,动则千万”,交易数额很大。为了满足人们的交换

27、需要和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出现。“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处去,通晓不绝”。南宋时,临安市场上“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宋代沿海通商口岸陆续增加,广州、泉州等十多处并设立市舶司。通商口岸既是沿海货物的集散地,又是对外贸易的吞吐港。丝绸、瓷器对外销售量较之唐代大幅增多。材料二宋人认为士农工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出现了“贱稼穑,贵游食,皆欲货耒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手工业者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有些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官府还召集商人到政事堂征询意见。城市中出现娱乐兼商贸场所瓦子,酒肆茶楼“十室之邑必有”,小酒肆更是

28、“不能遍数”。商品经济的兴盛是书院文化迅速传播的天然动力,在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书院达到了720 所之多,在数量上超过了唐五代书院总和的十倍以上”,“而海内文质彬彬矣”。文学艺术开始通过商品化的形式走向平民大众,成为士庶雅俗、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共享的娱乐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在宋代普遍盛行,昔日受人冷落和鄙视的商人阶层,可以与宗室贵戚联姻、向官府进纳钱粮而跻身仕宦,成为世人倾慕和追逐的对象。以上材料摘编自郭山云浅析宋代商品经济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发展的原因。(3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宋代商业发展

29、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9分)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交子出现”“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处去,通晓不绝”“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宋代沿海通商口岸陆续增加,广州、泉州等十多处并设立市舶司。通商口岸既是沿海货物的集散地,又是对外贸易的吞吐港。丝绸、瓷器对外销售量较之唐代大幅增多”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发展、政府重视、政局以及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即可。(2)首先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

30、商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角度提取论点,然后结合宋朝价值取向来论述。答案:(1)表现:商品种类增多;交易数额大;市坊制度突破(市突破时空限制);纸币开始出现;海外贸易兴盛。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政府重视商业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社会政局变化;国家财政收入需要。(2)论点:宋代商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论据:价值取向,重商逐利观念盛行;等级观念淡化。市民生活,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丰富。文化教育,宋词发展;书院兴起。社会风气,择偶观念变化;金钱至上。从市民生活、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等角度分析即可。23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31、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顾炎武日知录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

32、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黄宗羲全集(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5分)(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概括答案,关键信息是“理”“仁义礼智”等

33、。第(2)问第一小问继承,依据材料三“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可分析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发展,依据黄宗羲的话可分析概括得出:在黄宗羲看来,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若只是讲究个人“一身之行为”,而在“国家之急难”时刻无能为力,绝非真正的士人,要成为一个“真儒”,就必须将“学道”与“事功”紧密结合,既有学问,也会应用。第(3)问,本题要联系所学知识来概括,关键信息是“明末清初”,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答案:(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