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一)文科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审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 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 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D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2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 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A 适时耕种
2、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B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3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 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市民阶层的发展B 监察制度的完善C 阶级矛盾的消除D 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4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 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A 理念发生根本变化B 深受主流思想影晌C 具有强烈迷信色彩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5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
3、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 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 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司马相如作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 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司马相如作赋的喻意在于A 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 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 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D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7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
4、”,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 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 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 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 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D 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8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 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B 政治改革的条件C 社会教化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9乾嘉学派是康熙中期之后兴起,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的学派,其通过训诂、校勘、
5、辑 佚、注释和辨伪等方法对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实质是一场经 学复兴运动。乾嘉学派的兴起A 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发展与深化B 为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科学的方法C 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摆脱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D 有利于统治者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政策10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A 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B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C 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D 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11昆曲在明朝万
6、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 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13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
7、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A 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B 喜剧作品更受欢迎C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14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A 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B 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
8、度化问题C 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D 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15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在其论家庭一书中说:“人的欢乐不在于过闲散的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在于进行工作和活动。”他还宣称一个人应当有三样东西:房子、土地和商店。据此可知,阿尔贝蒂A 大力宣扬了理性主义B 改变了城市的消费观C 希望实现财富的均等D 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16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从法律上承认那些不可剥夺的、与生俱来的、神圣的个人权利,这种观念并非来自政治,而是来自宗教。它一直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成就,但实际上是宗教改革及其斗争的果实。据此可知,韦伯认为A 宗教改革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B 近代民主思想是法国大革命
9、的成就C 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宗教改革D 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17伏尔泰认为,自由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特别是拥有财产的自由。但他同时又说,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群众来说,自由只在于“他们将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出价最高的人”。材料旨在说明伏尔泰A 主张“天赋人权”说B 反对封建特权制C 倡导自由平等说D 具有阶级局限性18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
10、是指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19“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维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明A 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 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C 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D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20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
11、。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材料表明杰斐逊倡导A 人民主权B 公平正义C 法律至上D 三权分立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
12、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精英价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7分)(2)
1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18分)请考生在第22、2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
14、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1)
15、针对材料一中科举制存在的问题,朱熹提出了怎样的改革措施。(9分)(2)朱熹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2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约翰洛克在1689年出版的政府论中强调:“亚当并不是基于父亲身份的自然权利或上帝的明白赐予,享有对于他的儿女的那种权威或对于世界的统辖权。统治者要想从亚当的个人统辖权和父权为一切权力的根源的说法中得到任何好处,或从中取得丝毫权威,就成为不可能了。”他指出:国家或政治社会是基于人们的同意而建立的,但是,人们并没有把所有的自然权利都放弃,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利,人们并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如果“
16、最高权力”侵犯人们没有转让的自然权利,人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包括用武力推翻他。他的“不可转让的人的自然权利”理论的传播就很广泛,许多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反映和确认了这一原则。 吕世伦、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约翰洛克的国家思想。(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约翰洛克的国家思想。(7分)高二月考(一)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15 BCDBC 610 BCCDC 1115 DBABD 1620 CDACA21【答案】(1)避免了欧洲国家的高度专制: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欧洲殖民扩张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为近代民主政体的确
17、立奠定了基础。(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异:构成方式:欧洲阶层构成多元化,中国以科举出身的儒士为主体;目的:欧洲追逐本阶层利益,中国服务于皇权;与政权的关系:欧洲权力角逐,斗争不断,中国注重和谐,共生关系;欧洲受宗教影响较大(写出这个层面也酌情给分)。(6分,一点2分)原因:欧洲:专制集权力量弱;教会势力强大;商品经济发展;人文精神的影响。中国:专制集权制度的影响;科举制的实施;儒家的贵和思想;小农经济占主导。(12分,一点2分,要求欧洲、中国各答3点)22. 【答案】(1)存在的问题:为追求高官厚禄而参加科举,过于功利;重视文章写作,忽视对德行的考察;学习
18、内容空洞无用;败坏社会风气;选才质量下降。(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措施:学习与修身相结合;提倡务实,反对空言;注重治世之道,轻视诗词格律;重视全面学习。(6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2)影响:推动了科举制的改革,重视对人才能力的培养;使理学思想进一步渗透到教育中,促进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一点2分)23【答案】(1)国家思想:批判国家起源上的君权神授论;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人民具有革命权。(8分,一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评价: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保护私有财产,但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三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