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罗中学2022-2023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热词,“圈层”指人们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根据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大数据,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定为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依此“精准”推送。在此过程中,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从我认识或认可的人那里获取”。“圈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面对海量内容,人们需要高效率地筛选出有效信息
2、,因此形成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另外,当前文艺类型和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细分,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都能找到同好。特定文化圈层一经形成,创造和沟通的模式随之诞生: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这一领域。比如某视频弹幕网站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许多内容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比如,以民族舞蹈、民乐、汉服等为代表的“国风”内容增长迅速。当前“国风”爱好者已经超过4000万,创作者大多是95后,是热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年轻群体。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也加固了圈层,各种应用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这个过程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即圈层内部与文化整体相隔膜,
3、缺乏对社会整体的理解和认知。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清楚认知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是技术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彼此呼应,形成了今天的圈层化。另一方面,则要从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中,获取推动社会文化生产的有益启示。对身处文化圈层中的个体来说,可推动圈层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积极促进圈层文化与文化整体的互动互通,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数字化时代,人们看似可以掌握无穷信息和海量知识,但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小天地,这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每个人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媒介素养。大众文化的圈层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善
4、用它,激发其内在文化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选自罗小茗既要特色,也要共识(网络文化关键词),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圈层”是指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B. 随着创造和沟通的模式产生,出现了特定文化圈层,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C. 通过大数据被“精准”推送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完全符合个体的需求。D. 一个文化圈层的形成可以有助于这一领域文化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
5、述了“圈层文化”,思路清晰,结构完整。B. 第二段以当前“国风”内容增长迅速为例,意在论证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这一领域。C. 文章第二、三段论述了“大众文化圈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大众文化圈层化出现的一些现象。D. 文章以数字时代的文化热词“圈层”为核心,论述客观、辩证,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没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大众文化圈层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B. 对圈层中的个体而言,要想掌握无穷信息和海量知识,就要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C. 面对大众文化圈层化,要认知其形成过程和原因,在其现象中获取推动社会文化
6、生产有益启示。D. “圈层”的出现,与面对海量内容时人们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以及文化市场的不断细分有关。【答案】1. D 2. B 3. A【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在某一固定的群体范围”错误,原文第一段是“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选项缺少“相对”一词。B.强加因果关系,从原文第二段“特定文化圈层一经形成,创造和沟通的模式随之诞生”可见“特定文化圈层的形成”与“创造和沟通的模式的诞生”并没有因果关系。C.“完全符合”表述过于绝对化。文中表述为“根据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大数据,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定为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和
7、文娱产品,依此精准推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B“意在论证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这一领域”错误,应该是意在论证同好之人的共同深耕,使许多内容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即使没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大众文化圈层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错误。根据第一段“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可知,没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就没有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的出现。故选项表达错误。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8、材料一:晒苦,晒老师,晒友,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都讲一个晒字,从发出自己小家的装修情况,到晒出各个政府大楼的豪华装修,形形色色的晒文化,已经通过网络深入人心。晒苦:一位80后网友发帖倾诉自己的生活和热播电视剧蜗居的女主角竟开始惊人相似。该帖中“房奴”“甲流”“蜗居”等敏感词汇和楼主的经历,迅速引起网友同情和共鸣。在心理咨询中,有五成“房奴”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情绪,年轻“房奴”更易产生心理亚健康,将上网诉苦作为缓解精神压力的方法,这种晒苦行为已成广大网民解压方式之一。晒老师: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祝贺教师节的方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白领们说,毕业后生活压力太大,在网上“晒晒”老师,和别人分享
9、老师“逸事”,有很好的放松作用。通过一个个晒老师的帖子,很多网友不但回忆老师的音容笑貌,还留下了老师的名字,以及令人怀念的点滴往事。晒友:晒友,是指晒客们彼此之间互称晒友。“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晒” 也成为一种个人寻找群体的联络方式。“晒” 这一种新的力量还在聚集和成长中,很难估量它仅仅是一种流行,还是将更长久地存在下来,但显然,它现在的力量就足以让人惊叹。(节选自豆瓣什么是晒文化?)材料二:“晒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它是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主要媒介,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与人共享自己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我们应辩证看待“晒文
10、化”, 它有利有弊,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缓解个人压力。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群众开始成为信息发布者,不仅丰富了信息面,也达到了放飞自我的目的。对晒客而言,“晒”弥补了内心的缺陷,获得了被关注的满足感。看客通过看帖,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既能降压,也能放松心情。另一方面,网络“晒文化”有助于知识传播。网络“晒文化”秉承共享的精神,晒客更乐于将自己的心境、经历、收获在网络中进行分享,使知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网络“晒文化”中,晒客通过分享获得点赞和评论,增强了分享的动力,看客通过观看和学习,掌握了更为多元的知识,两者都分别
11、获得了进步。有“害”一面,晒客个人“晒”的文化内容并非都积极向上。晒客将自己的喜欢的内容进行分享,其中蕴藏着晒客自己的价值观,一旦看客对晒客的内容产生认可,自身的价值观也会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同时,“晒”文化没有固定规则,是一种极为自由,甚至是一种戏剧性的表达,有的没有边际的语言和嬉笑怒骂,拆解了语言的优雅与神圣。时间一长,会让青年沉溺在小天地无法自拔,过分关注“及时满足”, 忽略了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进一步说,网络“晒”文化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晒”文化中所传播的消极和低俗的内容,朋友圈内充满抱怨批判的消极内容,可能会给朋友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还有一些“晒客”以分享低俗的不
12、雅的内容来吸引眼球,牟取利润。由于自媒体的受众面广,外加多级传播形式,负面内容由个人覆盖到多人,这类内容的传播容易给社会,尤其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节选自中国经济网“晒文化”: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引领)材料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源自一位女孩晒出的与男友的微信聊天记录。聊天时,男友向女孩发出52元的爱心红包,作为她购买奶茶的费用天气转凉,有人惦记,有人爱。“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重点不是奶茶,而是年轻人的“晒文化”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晒”这样一种形式,大家得以用简短的方式获取快速的精神享受。“晒文化”蕴含了强烈的情感需求,附带丰富的社交属性。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会在“晒”中不断
13、关注他人反应,期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很容易出现社交“爆款”和跟风现象,晒奶茶就是最新的例子。在朋友圈不停“晒晒晒”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身边朋友渴望关心和交流的情感所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真切的温暖。但在“晒文化”的流行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内容造假、信息安全、上瘾沉迷等新问题。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拼单” 晒图群,则呈现出“晒文化”的另一个侧面。三十几个人“拼单”轮流在豪华酒店里拍照等。这种虚假的做法一旦形成风气,可能在网络世界形成负面的价值引导,影响青年一代的三观和认知。实际上,所有的网红现象都是社交功能的一种拓展,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社交功能。“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正是这
14、个时代无比活跃的互联网经济的真实写照。(节选自苏州日报:读懂“晒文化”背后的情感需求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巨大的房贷压力,有5成的年轻房奴产生了焦虑情绪,将晒苦行为作为自己解压的方式之一。B. 在网上“晒晒”老师不仅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还可以留下那些老师以及同学们相处的美好回忆。C. 形形色色的晒文化,已经通过网络深入人心,并将作为一种新的力量,长久地生存下去。D. 晒文化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分享给他人,与人共享自己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的心理与行为。5. 下列关于“晒”的意义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晒客而言,“晒”可以弥补内
15、心缺陷,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从而降压,放松心情。B. 在“晒文化”中,晒客与看客都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收获,分别获得各自的进步。C. 晒客的价值观会给看客带来影响,时间一长,会让年轻人沉溺在小世界无法自拔。D. 朋友圈所传播的消极低俗的内容,给朋友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6. 分析“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现象的意义。【答案】4. B 5. B 6. 展现了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渴望关心与交流;同时,这又是一种社交现象,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功能。【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有5成的年轻房奴”错。原文是“在心理咨询中,有五成房奴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情绪,年轻房奴更易
16、产生心理亚健康”,可见“5成的房奴”,并不是指“年轻房奴”;C“长久地生存下去”错。原文是“很难估量它仅仅是一种流行,还是将更长久地存在下来”,可见能否“长久”的存在,还未可知;D“晒文化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分享给他人”缺少信息。原文是“它是指个体以自媒体为主要媒介,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态度心情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可见是“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心情分享给他人,选项缺少这一信息。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对于晒客而言从而降压,放松心情”错。原文是“看客通过看帖,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既能降压,也能放松心情”,可见能够降压并且放松心情的是“看客
17、”,不是晒客;C“晒客的价值观会会”错。原文是“晒文化没有固定规则时间一长,会让青年沉溺在小天地无法自拔”,可见“晒”文化的没有固定规则会让青年沉溺无法自拔,而是不“晒客的价值观”;D“给朋友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错。原文是“晒文化中所传播的消极和低俗的内容,朋友圈内充满抱怨批判的消极内容,可能会给朋友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是“可能会”。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及整合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现象,其实就是“晒”文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情感需求和社交意义,就是这种现象的意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指一个女孩从男友那里感受到“天气转凉,有人惦记
18、,有人爱”。结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重点不是奶茶,而是年轻人的晒文化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晒这样一种形式,大家得以用简短的方式获取快速的精神享受。晒文化蕴含了强烈的情感需求,附带丰富的社交属性”“在朋友圈不停晒晒晒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身边朋友渴望关心和交流的情感所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真切的温暖”,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展现了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渴望关心与交流;结合“实际上,所有的网红现象都是社交功能的一种拓展,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社交功能。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正是这个时代无比活跃的互联网经济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所代表的“晒”文化是一种社交现象,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功能。(三)文学
19、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个“毅”字很重要宗璞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仿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这
20、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
21、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
22、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
23、人都出一把力。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
24、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
25、的。”“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
26、爹爹,娘,我要去从军。”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
27、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修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7.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
28、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B. 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C. 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D. 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8. 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9.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7. B 8. 学术功底扎实;教学魅力独特;有传统士大夫安贫乐道
29、的风范;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9. 心理变化:由对打胜仗的渴望,对抗战长期没有胜利的埋怨、烦闷;到有了从军的想法;到最后坚定了从军的决心。原因:孟嵋听到同学“打胜仗”的小声哼唱,引发了她的心理活动;孟嵋受到江昉先生授课内容的影响,与庄无因关于国难当头青年人社会责任的讨论,推动了她的心理变化;孟嵋听到父亲送别参军学生后的感喟,坚定了她从军报国的心理。【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错误,曲解文意,情感分析不当。从孟嵋与庄无因对话兼纸条的传递表达中,可以看出二人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庄无因希望年轻、有文化
30、的孟嵋走文化救国的道路,而孟嵋想的是直接投笔从戎,二者观点有分歧,但是从“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语句看出孟嵋理解庄无因对自己的关心和好意,只不过观点并不一致,所以内心断不会“愤愤不平”。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等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江先生的学术造诣非常高深,而讲课内容非常有趣,所以学生非常多,吸引了一大波粉丝。江先生具体讲到“魂魄毅兮为鬼雄”和“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区别是重点突出
31、了“毅”字,呼应了标题,也表现了他为抗日呐喊的爱国情怀和勇毅的精神。从“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等语句可以看出作为堂堂的大学教授的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和敬业奉献的执着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及其变化原因的分析能力。从“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看出她的正义情愫,渴望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情怀;从“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表现了她对战争旷日持久的郁闷
32、和报效祖国的想法;从“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可以看出她坚定从军、保家卫国的决心。而触动内心变化的原因,一个是抗日当下的大局势使然,凡是有热血的炎黄子孙都有为祖国的独立、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愿望,加上江先生讲课内容的激励,使孟嵋深受洗礼。另外和庄无因的对话:是抗日救国,还是文化救国的讨论,进一步坚定了她的革命动机;最后,家里面小弟参军的愿望和父亲送走一批学生参军等因素的鼓舞,最终促使孟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前线抗日队伍的行列,光荣地成为了曲靖医士训练班的学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注,朝议皆以
33、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以为必克,劝裕行。裕以昶监中军留府事。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左右曰:“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己巳,裕至东莞。(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左将军段晖等将步骑五万屯临朐,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参军胡籓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
34、,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遣籓及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向弥擐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超遁还广固,获其玉玺、辇及豹尾。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为地道出击晋兵,不能却。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悦寿开门纳晋师,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韩范谏曰
35、:“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裕改容谢之,送超诣建康,斩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注南燕(398年410年),晋时十六国之一,由慕容德所建,其侄子慕容超嗣位后,为东晋权臣刘裕所灭。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B. 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C. 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
36、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D. 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左右翼/方轨徐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康,即六朝古都洛阳。三国时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B. 日向昃,即日昃,指太阳偏西,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315时。C. 玺,印章。古时尊卑通用,自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D. 漕运,指历代将所征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裕在众多朝臣的反对声中讨伐南燕,率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经下邳后
37、步行前进到达琅邪郡,在所经过之地修筑城池,并留下士兵防守。B. 刘裕军经过大岘山险要关口时,南燕兵没抵抗;刘裕军与南燕兵大战于临朐,胜负未决,后刘裕派兵包抄南燕军后部,最终大败南燕军。C. 慕容超战败逃回广固,刘裕乘胜追击,攻克广固外城,筑围墙围困退守内城的慕容超,还提拔和任用当地的贤俊,当地百姓十分高兴。D. 南燕军队开挖地道,从地道中出击也没打退东晋军队;刘裕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最终消灭了南燕并抓获慕容超。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2)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答案】10. C 11. A 12. D
38、 13. (1)(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方式。(2)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的意思是(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省略主语“慕容超”,“将”作谓语,“步骑四万”既作“将”的主语又作“往就”的主语,“之”作“往就”的宾语,故“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中间不能断开,这样排除A、D项;“五楼退走”意为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句中“五楼”作“退走”的主语,故应在“五楼”前断开,这样排除B项。原文
39、标点: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翼,排阵并行,缓慢前进。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建康,即六朝古都洛阳”错。“洛阳”改为“南京”,即建康是六朝古都南京。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刘裕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
40、进攻”概述有误。刘裕率领全军进攻,是在二月丁亥日,恰好是迷信中的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于是曲解“往亡”的意思,并非“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句首省略主语“我”;“间道”,意为“小路”;“所以”,意为“用来”;“此也”,判断句,译为“这是”。第(2)题得分点:“吊伐”,意为“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而”,表转折,却;“坑”,活埋;“安所归”,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所归安”,译为“回到哪里”。参考译文:三月,刘裕上奏章请求讨伐南燕,朝廷商议都认为不可行,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
41、、参军臧熹认为一定胜利,劝导刘裕出征。夏季四月己巳日,刘裕从建康出发,率领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五月,到达下邳,把船只、军用物资留下,步行前进到琅邪郡,所经过的地方修筑城池,留下士兵防守。刘裕顺利通过了大岘山,没有见到南燕兵出现,刘裕举手指着天空,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左右的侍从问道:“您没有见到敌军先高兴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刘裕说:“军队已经通过险关,士兵们怀有必死的决心;余粮保存在田地里,我们没有缺乏军粮的后顾之忧。敌人已经掌握在我手中了。”六月己巳日,刘裕到达东莞。慕容超先派公孙五楼、左将军段晖等人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屯驻临朐,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
42、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翼,排阵并行,缓慢前进。与南燕兵大战于临朐之南,太阳偏西时分,还没有分出胜负。参军胡藩对刘裕说:“燕军全部出动,防守临朐城的士兵一定不多。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方式。”刘裕派遣胡藩以及建威将军河内人向弥秘密出兵包抄燕军后部,进攻临朐,对外宣称是从海道前来增援的轻装部队到达了。向弥穿着盔甲首先登城,于是攻破临朐城。慕容超大惊失色,单枪匹马逃跑到城南段晖军中。于是,刘裕挥军发起进攻,南燕军大败,慕容超逃回广固,东晋缴获了南
43、燕国的玉玺、皇辇以及豹尾。刘裕乘胜追击燕军到达广固,丙子日,攻克了广固外城。慕容超聚集残军退守内城。刘裕修筑了长长的围墙防守。同时招抚投降和归附者,提拔和任用贤才俊杰,华夷百姓都非常高兴。刘裕凭借着齐地粮食保证了军粮的充足,于是把长江、淮河的漕运全部停止。二月,南燕大臣贺赖卢、公孙五楼挖通地道,从地道中出去攻击东晋军,但是没有打退。二月丁亥日,刘裕率领全军攻城,有人说:“今天是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说:“我们前往,他们灭亡,怎么不利?”于是,东晋军绕城四面进攻。悦寿打开城门放进东晋军队,慕容超与左右侍从几十个人翻过城墙突围逃走,被东晋军追获。刘裕列数慕容超不投降的罪行,慕容超神情自若,
44、十分镇静,一句话也没有说。刘裕愤恨广固城久攻不下,准备把全城的军民活埋。韩范劝谏说:“他们都是高门士族,是先帝留下来的后代,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刘裕听后改变神色并道歉。(仅)把慕容超送到东晋都城建康处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朋友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45、。B. 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C. 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欣喜愉悦之情。D. 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令人留恋,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15. 赏析本诗中对比手法。【答案】14. C 15. (1)首联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欢乐与相别后的黯淡对比,心中不觉黯然,让人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限感慨。(2)颔联“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一别十年的伤感。让人产生世事沧桑,人生无定,岁月蹉跎之感。(3)颈联相逢时畅饮的喜悦与两鬓苍苍、青春不再的衰老之态相对照,一喜一悲,对比强
46、烈。【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误。“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意为“今日相见欢笑融洽一如从前,人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了”,不仅表达了欢乐的感情,更抒发了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联“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写诗人当年与友人在他乡聚首,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写诗人与故人分别后,诗人漂泊不定,一晃就是十年。诗人将往昔共醉的
47、欢乐与别后的黯淡进行对比,不禁生发出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一别”与“十年”也形成对比,抒发了人生漂泊无定的沧桑之感。颈联“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写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然而这喜悦,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衰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这里将相逢的喜悦与衰老之态进行对比,使人更觉伤感。(三)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小石潭记中“_,_”两句写出游鱼自由自在轻灵游动的姿态。(2)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的“_,_”与李商隐的“春蚕到
48、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_,_”。【答案】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俶尔”“翕”“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_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在不断_。短视频的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逐渐接近现实。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
49、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关人士希望知识界人士能通过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15秒到1分钟的时长里,以短小精悍而又图文并茂的形式,让用户享受知识普惠所带来的益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的容量、传播通路变得日趋多元。()让知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提升知识的功能价值。2018年11月15日,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抖音公开课”教育扶贫活动,深度走访贵州省“益童乐园”站点,以抖音视频为“教具”,用_的形式向当地学龄儿童现场讲授地理、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科普知识。对于处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而言,抖音上妙趣横生的
50、科普内容,_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走出”深山,去探索外部世界。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口耳相传演变寓教于乐有助于B. 薪火相传嬗变寓教于乐有助于C. 薪火相传演变深入浅出有利于D. 口耳相传嬗变深入浅出有利于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短视频的最大价值是知识的沉淀与传播,从而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B. 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短视频的最大价值在于知识的沉淀与传播C. 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D. 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
51、是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B. 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使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C. 短视频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使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D. 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答案】17. A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
52、成语、词语的能力。口耳相传:以口说耳听的方式传授。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语境中说的是“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故第一处应选“口耳相传”。“演变”和“嬗变”,这两个词都有“发展变化”的意思,但前者的语义重在“历时较久的变化”,后者重在蜕变、更替。第二处强调“不断”,应选“演变”。寓教于乐: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语境中说的是用抖音的视频进行科普,故第三处应选“寓教于乐”。“有助于”和“有利于”,这两个词都有“对有好处”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帮助”,
53、后者侧重于“有利”,语境强调对孩子们的帮助,第四处应选“有助于”。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从整个文段来看,括号内要填的语句主语应为“短视频”,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从括号后面的内容来看,“让知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这是知识的“普及”,“提升知识的功能价值”这是知识的“惠及”。这些都是短视频对于知识传播方面的价值,当然短视频价值还表现在其他更为广泛的领域,据此排除A。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前缺少介词“以”,排除B;二是中途易辙,“知识的印象得到改变”改换了主语,应改为“一改印象
54、”,据此排除A、C项;综上所述,修改最恰当的为D项。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寄生植物,顾名思义,_,并像蚂蟥吸血一样吸取所依附植物的营养而生长的植物。被依附的植物被称作寄主植物。寄生植物通过吸器刺穿寄主植物的组织,与其维管系统(植物传输养分和水的管道结构)相连,并从寄主身上取得养分和水分。有的寄生植物还能从寄主身上偷取一部分基因。_,就算没有遇到合适的寄主也能存活,一旦碰到寄主则能迅速生长。寄生植物演化出了各种寄生奇招,而为了和寄主长期“搞好关系”,它们在吸取营养的同
55、时也会为寄主植物服务。寄生植物的种类繁多,约占世界上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目前世界上已被确认的寄生植物超过4000种,它们生活在从热带雨林到北极苔原的所有主要生态系统中。寄生植物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_:茎寄生植物通过茎依附在寄主植物上,根寄生植物则依附在寄主的根上;有的寄生植物有特定的寄主,有的却有多种寄主;有的寄生植物完全依靠寄主存活,有的则不完全依靠寄主。【答案】 . 就是依附于其他植物 . 寄生植物生命力惊人 . 采取不同的寄生方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是对“寄生植物”含义的解释,用“顾名思义”,也就是需要用直白的话语从名字方面来解释,“寄生
56、”,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者给另一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即依附于其他事物,此处应该是讲依附其他植物的。第二处,后面讲“就算没有遇到合适的寄主也能存活,一旦碰到寄主则能迅速生长”,也就是从两个方面来说寄生植物,没遇到合适的寄主,也能存活;碰到合适寄主,生长速度快。说明寄生植物的生命力强。第三处,后面举例说明,如“茎寄生植物通过茎依附在寄主植物上”“根寄生植物则依附在寄主的根上”“有特定的寄主,有的却有多种寄主”“全依靠寄主存活,有的则不完全依靠寄主”,也就是说寄生方式不同。前面说“寄生植物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此处应该是讲寄生方式的不同。21.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通常
57、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伦、重群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这主要是就儒家价值取向而言。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整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史上,还存在大量的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吸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体系。【答案】(1)中国传统文化;(2)儒家;(3)价值取向(价值观念);(4)相辅相成;(5)价值体系。【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从话题上看,文段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进行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是文
58、段的中心话题,是应当提取的关键词。从内容上看,文段末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因为它不仅有“儒家价值取向”,还有“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价值观念”,“儒家”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前文提到儒家的“价值取向”,后文提到其他思想文化的“价值观念”,因此,“儒家”和“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是应当提取的关键词。最后,儒家价值取向和其他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吸收后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体系,因此,“相辅相成”是应当提取的关键词。所以,文段应提取的关键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相辅相成、价值体系。四、写作(60分)2
59、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50后到00后跨代追捧的电视剧人世间火爆荧屏,大获成功。原著小说人世间获过茅盾文学奖,作家梁晓声呕心沥血,创作小说花了5年;而王海鸰改编剧本用时3年,历尽艰辛;导演李路拍摄人世间费尽心血,用了176天。导演李路说已经记不清遇到了多少困难,他在拍摄期间每天睡眠不足,身体严重透支,在拍摄完成时他瘦了20多斤。电视剧人世间剧情时间跨越50年,同样的一间房要有很多套家具等陈设,人物要有很多套妆容,演员非常多。好剧本,实力派演员,用心拍摄这些都很重要。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引人深思。以上材料对于追求成功的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
60、: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写电视剧人世间火爆荧屏,大获成功。作家梁晓声创作小说花了5年,王海鸰改编剧本用时3年,导演李路拍摄又用了176天,他们都花了不少心血。第二段写导演李路拍摄期间遭遇诸多困难,每天睡眠不足,身体严重透支。电视剧人世间成功因素有很多。材料引导广大青年认识和思考成功:成功是来之不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取得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和条件,需要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做事情要发扬工匠精神,才可能做得更好,才可能取得成功。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行文思路:由材料引出观点,成功来之不易,先引用名言“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腺,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论述,然后举出成功来之不易的名人事例,如全红婵等奥运冠军,最后指出前进路上不能放弃,坚持就能成功。立意:1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2成功需要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3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为成功而努力。4工匠精神助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