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31KB ,
资源ID:3959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59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大语文阅读材料:杜甫心影之登塔.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大语文阅读材料:杜甫心影之登塔.doc

1、登塔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在长安东城晋昌坊修建佛寺,名为“慈恩”。建成之后,特请赴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务。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一座塔,用来存放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原名慈恩寺塔,即现在坐落在陕西西安市南的大雁塔。关于雁塔的得名,并非因为塔形似雁,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有个佛寺,一天,众僧饿着肚子,看见一群雁从头上飞过,就打趣说:“菩萨应该知道我们没东西吃吧。”飞在最前面的雁,应声摔到地上。众僧认为这雁是菩萨的化身,十分感动,于是建造一座塔,把雁埋在下面,以作纪念。玄奘曾到这座塔下致礼,所以他自己建造的

2、佛塔,也称为大雁塔。塔初建时为五层,高十八丈,武则天长安年间,重新修建。代宗大历年间又改建成十层。后经战火破坏,现存七层,高达六十多米。由于寺庙规模宏大,塔身雄伟壮观,故成为长安的游览胜地。自中唐以后,新科进士,都要到雁塔下题诗留名。至于吟咏塔的诗篇,就更多了。据说白居易、元稹曾到塔下烧香,忽然看到章八元的诗:“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龙。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题慈恩寺塔)为之赞叹不已,于是叫人把其他诗都拿走,只留下这一篇。也许是由于元、白扬之过甚,难副其实,反招来后来张戒、王士禛等人的非议。而人们在批评章诗时,

3、又必然会举出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以作比较。大雁塔玄宗天宝十一年(752)秋,杜甫和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等人,同登慈恩寺塔,各有题咏。和杜诗相比,章诗不仅没有那种高远的韵致,更缺少阔大的气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起首四句,即情出物表,神游象外,将穷高极远之状,可惊可忧之意,一并写出。拿章诗与杜诗相比,就像小山与乔岳争高。即使同游诸作,也轩轾易见。仇兆鳌认为:“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静,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三家结语,未免拘束,

4、致鲜后劲。杜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杜诗详注)像这类登高凭眺之作,描写眼前景象,作奇伟语容易,抒写心中情思,作性情语实难。岑参诗“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诸句,气象恢弘,笔力雄健,不让杜诗。但最后却说“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生消极厌世之想,令人有前后不称之感。而杜诗下半首“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四句,写山河破碎,一望苍然。以兴起“最是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意。“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上二句思古,以虞舜苍梧,比喻太宗昭陵;下二句伤今,

5、以西王母在瑶池宴饮,比喻杨贵妃在华清池作乐。自张九龄罢相之后,朝廷贤臣,相继被排斥,在朝大臣,大多尸位素餐,故诗人最后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结束全篇。当时杜甫凭高远眺,百忧翻腾,意识到朝局日变,天下将乱,而玄宗方耽于逸乐,不恤国事,岌岌乎有飘摇崩析之惧,于是追想国初政治之隆,预忧日后荒淫之祸,通过吟咏眼前之景,写出国事杌陧之象,将胸中郁结,尽情吐出。唐太宗所作,褚遂良所书,藏于大雁塔内的圣教序(局部)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一年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

6、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此诗以忧患意识,写出时代缩影,身世之感、家国之思,无所不包,但又只写塔上所见,句句说时事,语语是登临。胡舜陟、钱谦益将通体都看作比喻,未免过于穿凿。唯其如此,故全诗能“自首至结一气,横厉无前,纵越绳墨之外,激昂霄汉之表”(黄子云野鸿诗的)。苏轼登常山绝顶广丽寺诗:“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玡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在语句上摹拟杜诗,只是由于缺少杜甫那种深切的忧患、深沉的感慨,那种发人深省的内涵,因此也就没有杜诗那种深远的意境、深刻的揭示,以及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而这正是杜诗高出侪辈、擅誉千古之处。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